本书是诗人朱英诞先生晚年旧体诗的结集,收入有《风满楼诗》(甲稿、乙稿、丙稿、戊申、己酉、己酉冬作)、《病后杂咏》、《无正味斋近体诗抄》、《病起庵诗》、《梅花老屋诗》,与其夫人编辑的《旧体诗稿》等,以「风满楼诗」命名之。本书格律音韵讲究,典故轶事俯拾,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显示诗人的家学渊源、智慧神妙的思绪、丰富真挚的情感,以及对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精深造诣,展现出旧体诗的新风貌与境界。
作者简介
朱英诞(1913-1983)
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裔,中国新诗早期诗人。诗人废名、林庚之弟子。二十世纪四○年代在北京大学主讲新诗。印行诗集《无题之秋》(一九三五)。其遗着经后人整理,陆续出版有《冬叶冬花集》(一九九四)、《新诗讲稿》(二○○八)、《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二○一一)、《仙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二○一一)等书。
自序
风满楼者,神楼而已。或以为是取许丁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的运道很好,大约在一九三六年就在上海传诵着了,可以说整整贯穿了近四十年,或许有希望到半个世纪之久吧?不过我取以为名,意思却没有那么高古。自然也没有那么时兴。家君有句云:「机杼声中风满楼」,这乃是我的室名和书名的来源。
不高古,尤在于诗,集中全是近体,没有古风。因为我并不会做旧诗。
我少时读唐宋人近体,能作吟讴;亦习而为之而不成。年事既秋,始重复稍稍命笔。戊戌之秋,于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偶有唱和,始留稿。辛丑、壬寅间,常在温泉小住,乃多为诗。丙午既过,丁未病中,时复哀吟,得已而不但不已,且下笔不能自休矣。然戊戌至丙午十年间,所写杂诗不足二百首,远愧西亚鲁拜在编,近羡西藏谐夜之什,蒙密桑下,成此,所谓「短歌微吟不能长」是也。丙午焚书,资料尽失,此赖陈腐,得以不燬。偶缮写之,以为客至谈笑之资,并略及其始末如此。
杂诗原两卷,最初,偶有所得,以七绝为主,略书琐事,期以自娱而已。其弊在于,迹近杂事诗。续编则多戏笔,又以七律为多,稍存典实,意在竞技。其弊得无为玩世之变态欤?丙丁既过,度可得浮生之闲,仍拟效法前修,借赎前愆焉。实则盖写新诗之余波也。偶志之,以俟时日。
《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书名,就像是一颗遗落凡间的明珠,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吸引着我想要将其拾起。在台湾,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如同对待自己的血脉一般,而旧体诗,正是这血脉中最为古老而动人的部分。朱英诞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文人雅士的沉静与风骨,让人心生好奇。 我始终相信,文字是有生命的,而诗歌,更是情感最纯粹的载体。当“风满楼”这个意象映入眼帘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来自远古的风,吹拂着岁月的尘埃,带来历史的回响。“朱英诞”这个名字,又仿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一首首旧体诗之中。 对我而言,旧体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诗人对语言有精准的把握,对情感有深刻的洞察,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我期待朱英诞先生的诗作,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宏大的精神世界,让我在这诗意的国度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在台湾,我们对于这些能够承载民族记忆与文化精髓的作品,总是给予极大的热情。我相信,《风满楼诗》的出现,必将在这片土地上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一本备受瞩目的诗集。它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创作,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书名,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我渴望着,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灵魂,与朱英诞先生一起,感受旧体诗的无穷魅力。
评分《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书名,简直像是一幅展开的古画,又像是一首低吟的古曲,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文学的雅致。在台湾,我们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总是格外珍视,而“旧体诗”这三个字,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的敬意与热爱。朱英诞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文人气,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 我常常觉得,一本好的诗集,它所能带给读者的,远不止是文字本身。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一种对过往世界的想象。当读到“风满楼”这个意象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或是高耸的楼阁,迎着风,承载着无数的诗篇;或是文人雅士围坐,杯盏交错,吟诗作对。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学空间,让人想迫不及待地踏入其中。 作为一名对旧体诗有着深厚情感的台湾读者,我深知其独特的魅力。旧体诗的韵律、格律,以及其高度凝练的语言,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审美。我期待朱英诞先生的诗作,能够在这传统的基础上,绽放出新的光彩,为我们展现出当代人对旧体诗的理解与创新。 在台湾,我们对于 solchen 充满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我相信,《风满楼诗》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它的知音,并引发更广泛的文化回响。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 《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书名,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满怀期待,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天地,感受朱英诞先生独特的诗歌魅力。
评分光是《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名字,就足够让人心生向往。在台湾,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一份特殊的责任感,而旧体诗,无疑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朱英诞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清风徐来般的文人气息,让人好奇这位作者究竟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我一直觉得,好的诗集,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意境的营造。从“风满楼”这三个字,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场景:也许是临风而立,远眺山河,心中万千感慨;也许是凭栏远望,思绪万千,笔下流淌出千古绝句。这名字本身,就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高雅而略带苍凉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作为一名对古体诗颇有研究的读者,我深知旧体诗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严谨,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深邃。每一首旧体诗,都仿佛是作者在特定时空下的心灵写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朱英诞先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去体味他的悲欢离合。 在台湾,我们对于这些充满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热情的拥抱。我相信,《风满楼诗》一定能够在这里找到它最忠实的读者,并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本诗集的书名,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全新的诗歌体验,让我沉醉在字里行间,感受旧体诗的无穷魅力。
评分《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仿佛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门。我一直认为,旧体诗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浓缩,一种哲学的沉思,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溯。朱英诞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文人的风骨,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文人雅士,他们的诗篇,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我一直深信,好的诗歌,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旧体诗,因为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更容易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意象,唤起深刻的情感。尤其是在台湾,这片承载着多元文化融合的土地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使得像《风满楼诗》这样的作品,更能找到其应有的位置,被热爱和传承。 我想象着,这本书中的诗篇,或许会描绘出江南烟雨的朦胧,或许会诉说边塞的苍凉,又或许会抒发文人墨客的怀才不遇。那些字里行间,必定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百态的体悟,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首旧体诗,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奢侈。而《风满楼诗》,我相信,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去体味人生的诗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风满楼”这个意境中,朱英诞先生会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诗歌画卷。
评分第一眼看到《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浓浓的诗意扑面而来。「风满楼」这个意象本身就带着几分江湖气和文人雅士的闲适,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古时候文人墨客们,在酒酣耳热之际,挥毫泼墨,吟诵出千古绝句的场景。而「朱英诞」这个名字,听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一丝亲切感,好像是某位隐居山林的才子,终于决定将压箱底的宝贝公之于众。 作为一名在台湾的读者,我对古体诗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现代诗固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古体诗那种严谨的格律、凝练的语言、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特别是旧体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每一句都可能凝聚着作者呕心沥血的心血。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去感受朱英诞先生的才华与情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是让我颇为欣赏的一点。那种素雅的风格,没有过多的浮夸装饰,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画如其人”的写照吧。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内容,还在于它传递出的整体氛围。光是这个名字和封面,就已经足够勾起我探索的欲望,让我想要一探究竟,看看这位朱英诞先生,究竟能在诗歌的海洋里,为我们掀起怎样的波澜。 台湾的出版界,对于诗集的引进和推广一直不遗余力,无论是经典著作的复刻,还是新锐诗人的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相信,《风满楼诗:朱英诞旧体诗集》也一定能在这里找到它的知音。我尤其期待,这本书在台湾的读者中引起怎样的反响,是否会激起新一轮的古体诗创作热潮。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充满好奇心和期待的诗集。光从名字和封面,就足以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领略朱英诞先生用旧体诗写下的那些风华绝代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