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在李后主千古不朽的词作,真切感受词人感受,通过他的眼,瞧见千年前金陵宫阙;借由他的耳,听见大周后重按霓裳羽衣曲;经由他的鼻,嗅到梅花暗香;透过他的口,尝尽杜康苦涩;随着他,我们被南国杨柳风吹拂,也遭受北朝冰雪包覆;跟着他,我们日夜笙歌的狂欢,也承受禁锢的哀苦。李后主的作词是生命自白,充满丰富多样的感官意象;然而,各种感官意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交错,成为生命的整体感觉,闪耀着通感意象的光彩。
作者简介
李心铭
热爱古典诗词,国立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曾任国小教师,现任文教出版公司执行主编。
目次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第四节 文献探究
第二章 南唐词人李后主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文艺与爱情
第三节 词作的分期
第四节 词风的嬗变
第三章 通感理论与李后主思想
第一节 通感释义
第二节 道家和佛教学说的通感观
第三节 李后主思想受佛道影响
第四章 通感意象与李后主词作
第一节 通感的界定与类型
第二节 通感意象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李后主词感官意象的界定
第五章 李后主词的视觉通感意象
第一节 视觉通感意象的界定与类型
第二节 自然风景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三节人文物貌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四节 女性态貌视觉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六章 李后主词的听觉通感意象
第一节 听觉通感意象的界定与类型
第二节 天籁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三节 地籁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四节 人籁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七章 李后主词的其他通感意象
第一节 嗅觉、味觉和触觉通感意象的界定与类型
第二节 嗅觉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三节 味觉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四节 触觉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内容回顾
第二节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序
能够浸淫在心爱的古典诗词中,加以研究,并付梓出版,这一路上相知相助的人实在不少。感谢最敬爱的恩师──王万象教授以及周庆华教授。王教授有如慈父,总是谆谆教诲,细心指导;周教授是我的及时雨,当我迷惘时为我解除困惑。两位学识渊博的教授作我的明灯,指引我的方向,我何其有幸。
词中之帝李后主──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钻石,他的作词是生命的自白,其中充满丰富多样的感官意象;然而,各种感官意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交错,呈现出词作的美感及意境。人类和大千世界沟通靠的是眼、耳、鼻、口、肤和心;而人生的际遇影响其心境,心境影响感官的倾向,感官的倾向则由词作所呈现。李后主用整个身心灵以及全部的感官系统去体验世界,以情意沟通各种感官,本论文将李后主三十七阙词中的意象归纳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并分析各种感官意象所派生出来的感觉,其中视觉意象又分为自然风景、人文物貌和女性态貌三类;听觉意象则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
赏析李后主词作意象的文献为数不少,然而并未曾提及其通感意象,本论文以意象理论、修辞学和美学等为依据,并参酌相关传记及宋人的笔记小说,掌握其生平脉络,从其感官出发,探析其词作,然而各种感官互相移转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段,最终的价值还是词的精神意涵。另外,通感意象以生理学及心理学为认知基础,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及语言现象,涉及生理学、心理学、语意学、修辞学、意象理论与美学等;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泉源,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发掘,也期盼往后更多研究者以通感理论为基础,赏析更多的文学作品。
李心铭∕2011仲夏之夜于台东
《李后主词的通感意象》这个书名,对我这个喜欢在阅读中感受“触感”和“质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拍即合!李后主词里那种细腻、婉转,又带着亡国之痛的韵味,我一直觉得很难用单一的感官来形容。他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个“春花秋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好,它似乎还带着一种稍纵即逝的“温度”,一种转瞬即逝的“气息”。而“往事知多少”更是让人觉得,那不是一段段回忆,而是一种沉甸甸、无法摆脱的“重量”。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词语明明是描述一种景象,却能引发我们对某种声音、气味,甚至是触觉的联想?这本书如果能揭示李后主词中这种“通感”的奥秘,分析他如何通过词语的巧妙组合,将不同的感官体验编织在一起,那一定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多维度的李煜词世界,让我不再只是“看”他的词,而是能“感受”他的词,甚至“品尝”他的词。在台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在寻找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份渴望。
评分我对《李后主词的通感意象》这个书名真是充满了期待!李后主,这位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身影的君王,他的词作却有着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那种美感,我总觉得是多重感官交织的结果。他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那个“流水”不仅仅是流动的视觉,它仿佛带着一种“冰凉”的触感,而“落花”则有一种“轻飘”的质感,再加上“春去”的“气息”,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我一直很好奇,为何这些意象能如此巧妙地触动我们的不同感官,甚至引发我们对一种抽象情绪的联想。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李后主词作中“通感”手法的运用,比如他如何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意象,或将触觉的联想融入嗅觉的描写,那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分析,同时又不失文学作品本身的韵味,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李煜词作中那些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在台湾,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总是希望能够更加贴近作者的心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李后主这位词人。
评分哇!看到《李后主词的通感意象》这个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李后主(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我一直觉得他文字里有一种很奇妙的质感,好像不只是在描述风景、抒发情感,而是能触碰到很多感官。比如说,他写“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了,天上人间。”,“流水落花”在我脑海里就能勾勒出一种缓缓流逝、无可挽回的画面,那种感觉就好像冷冷的风吹过脸颊,带走了一切温暖。还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个“寂寞梧桐”的光影,那种秋天的萧瑟,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孤寂,甚至能闻到一丝清冷潮湿的泥土气息。我一直很想知道,这种跨越感官的联想,是不是就是“通感”?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李后主词作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是如何被他巧妙地转化,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感受。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传统文学的鉴赏,总希望有更深入的解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重新认识这位词人。
评分这本《李后主词的通感意象》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感,但又不像一般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李后主,这位亡国之君,他的词作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愁绪,那种愁绪的描绘,常常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我一直觉得,他的词有一种“触感”,那种“触感”有时候是冰冷的,有时候是沉甸甸的,有时候又像是手中滑过的丝绸,细腻而易碎。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虽不是李后主所写,但李后主词中的那种“愁”却更像是一种具体的物质,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感觉。这本书如果能详细分析他如何运用通感,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冲击,甚至将嗅觉的联想融入触觉的描绘,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枯坐”、“独倚”、“低垂”这些动作,它们在通感的运用下,会呈现出怎样的多重感官体验?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很广,但对深度的理论探讨,往往需要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例子。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必将引发一阵关于李后主词的讨论热潮,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位被历史“耽误”的伟大词人。
评分看到《李后主词的通感意象》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李煜那些凄美动人的词句。每次读他的词,总感觉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能在脑海里“看见”声音,“听见”颜色,甚至“闻到”情感。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那个“剪不断”的动作,我好像能感觉到线头在指尖缠绕的阻滞感,而“理还乱”则是一种无法梳理的混乱,那种无力感,有时甚至让我觉得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叹息。又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那个“月如钩”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景象,它自带一种清冷、寂寥的“温度”,仿佛能触碰到我脸颊的寒意。我对“通感”这个概念一直觉得很迷人,它让诗词的意境更加立体、丰富。这本书如果能系统地分析李后主词中的通感运用,并且给出具体的例证,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如何解析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在通感的作用下,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更深邃的意蕴。在台湾,我们阅读古文,常常需要借助现代的视角和理论,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挖掘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