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境诗学

陶渊明的人境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人境
  • 诗学
  • 田园诗
  • 隐逸
  • 自然
  • 哲学
  • 文学批评
  • 魏晋风度
  • 诗歌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陶渊明为六朝开启了怎样的「新自然说」?
  他的「桃花源」为何历经千载而不衰……
  本书以「人境诗学」勾勒出陶渊明
  在中国人文传统中的具体图像。

  陶渊明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对现代文明深具启示的诗人,他不但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对生命处境反思深刻的哲人,他的人品与诗品同具典范的地位。

  本书认为陶渊明开展出「人境自然」的理境;他的「人境诗学」揭示出人必须在具有伦理关系的共同体中安身立命,而不是遁向六朝时期流行的仙境或空境。陶诗的重要主题如:「园田」、「隐逸」、「生死」、「饮酒」、「怀古」,乃至于始终贯穿诗篇的「对话」,都反映了「人境诗学」的理想。

作者简介

蔡瑜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及研究所教授。主治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代的诗歌与理论,并究心于女性文学及性别研究。着有《高(木秉)诗学研究》、《宋代唐诗学》、《唐诗学探索》、《中国抒情诗的世界》等书。作者长期致力于开拓中国诗学的深度与广度,近年随着己身「性好山水」的发现之旅,乃将诗学研究的视野扩展于「身体」与「自然」的双向诠释,「诗」与「思」的联结交响,本书即具现了此一关怀。

《唐诗的地理意象与文化图景:从山水到边塞的意境探寻》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唐代诗歌中地理意象的生成、流变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我们将超越传统上对山水田园、边塞题材的简单分野,聚焦于特定地理空间(如河流、山脉、都城、边疆)如何被诗人感知、想象和建构,并最终成为理解唐代社会心态、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的独特文本。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唐代诗人笔下那幅壮阔而细腻的地理文化图景。 第一部分:空间的原型与诗学的初探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唐代文人对“空间”这一概念的认知基础,这主要建立在魏晋玄学对“有无”和“虚实”的哲学思辨之上,以及盛唐以来地理知识的拓展。我们将考察早期山水诗中地理描述的写实与写意倾向。重点分析了《诗经》与楚辞中古代地理观念的遗存,如何影响了初唐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摹写。 地理的具象与符号化: 探讨如“庐山瀑布”、“洞庭湖”等著名地理实体,如何在被反复书写中,从自然景观转变为具有特定文化指征的“原型空间”。例如,庐山的崇高感与道教的结合,洞庭的浩渺与离愁的关联。 “在路上”的经验: 考察行役、贬谪等人生际遇如何塑造了诗人对移动空间的感知,如驿站、渡口等“间隙空间”在诗歌中的特殊功能。 第二部分:盛唐山水诗中的“心源”与“物境” 盛唐山水诗是地理意象爆发性增长的时期。本章着重分析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如何将禅宗思想、道家超脱观融入对具体山川的描绘之中,从而构建出一种“可居、可游、可悟”的理想化地理空间。 “诗中有画”的地理学: 分析透视法、光影处理等绘画技法在诗歌空间构建中的运用。探讨如何通过色彩(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声音(“蝉噪林愈静”)的对比,来营造一种超越物理距离的“心境之域”。 田园的边界: 考察田园诗所描绘的地理空间,并非完全等同于现实的乡村,而是被士人有意地“收拢”和“净化”的理想化农业景观。重点分析其对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场景的过滤与美化。 第三部分:边塞空间的雄浑与内在张力 边塞诗是理解唐代帝国意识形态与个体生命经验冲突的核心文本。本部分聚焦于高适、岑参等人的作品,剖析他们如何描绘广袤、严酷的西北疆域。 极远之地的空间感知: 研究诗人如何使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地理的极端性——极热、极寒、极远。探讨“玉门关”、“蒲城”等地理坐标所代表的文化断裂带。 “英雄气”与地理的融合: 分析边塞的雄浑景观如何反向塑形诗人的主体气质。探讨在战争背景下,河流、沙漠、雪山如何从纯粹的自然客体,转化为检验士人功名心与家国情怀的试炼场。 “异域”的想象: 考察唐朝对西域文化的有限接触,如何在诗歌中形成一种介于真实与幻觉之间的异域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如何反哺中原的文化自信。 第四部分:都市空间:长安的权力与日常 都城长安,作为帝国的权力中心和人口汇聚之地,提供了另一维度的地理意象。本章探讨城市空间在唐诗中的复杂角色。 层叠的城市结构: 分析宫城、坊市、曲江池、灞桥等不同功能区域的诗学表现。考察对宏大建筑(如大明宫)的描绘,如何体现对皇权威严的摹写与敬畏。 流动的人群与固定的地理: 探讨长安城内,送别场景(如灞桥折柳)如何将一个具体的地理节点,固化为一种具有文化规范性的离别仪式空间。 市井生活与地理的微观: 考察中晚唐诗人对市井百态的关注,以及在描绘城市角落时所流露出的对社会现实的洞察。 第五部分:中晚唐的地理意象的转向与深化 晚唐时期,随着王朝的衰落和个人的命运多舛,地理意象呈现出更强烈的内省化和主观化倾向。 衰败景观的地理投影: 考察宫苑的荒芜(如阿房宫的废墟)、故国的遗址,如何成为诗人感叹历史兴亡的载体。地理的“逝去”与时间的“流逝”在此高度重合。 “他乡”的重塑: 杜甫的流离与李商隐的漂泊,使得“客居地”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安的空间。探讨诗人如何在外地寻找身份认同,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加剧其孤独感。 意象的精炼与象征化: 分析晚唐诗人如何将复杂的地理体验,提炼为高度凝练的象征符号,为后世的词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 本书最终论证,唐诗的地理意象并非简单的背景描绘,而是唐代士人观察世界、安放自我、表达政治伦理与生命哲思的综合性框架。通过对空间的原型、建构与流变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文化精神的广博与深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从「人境自然」到「人境诗学」
第一章 人境的自然
一、「新自然说」的兴起
二、从「人间」到「人境」
三、两种自然场域:田园与山水
四、两种真境:人境与净土
五、在儒道之际的「新自然说」

第二章 园田世界
前言
一、「园田」、「田园」释义
二、吾庐意识与虚室境界
三、劳动与群居
四、平远视域与清和气氛
五、天道秩序与生命归止
结语

第三章 隐逸世界
一、隐逸与伦理
二、三隐类型
三、隐逸传承
四、回返亲族邻里
五、桃源的建构
结语:新隐逸说的建立

第四章 生死世界
前言
一、从叹逝到承担
二、自祭自挽与生死界限
三、〈形影神〉与佛教生死观
四、任化与知命
结语

第五章 饮酒与自然
前言
一、饮酒与名教自然
二、〈止酒〉的两面
三、复返乡饮酒礼
四、醉境与化境
结语

第六章 怀古与典范
前言
一、历史与典范
二、抗争典范
三、「隐者─贫士」典范
四、神话乐园与仙境乐园
五、人境乐园的风土化
结语:典范形塑的时代意义

结论 人境与对话
前言:从「自然」到「对话
一、对话形式
二、人间对话
三、自然对话
四、主体对话
五、历史对话
结语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书是我近年来研究陶渊明诗文着作的结晶,从读诗、撰文到成书,毋宁是一趟重新发现陶渊明(365-427)的旅程,也是重新获得自我定位的体验。这趟旅程的终点在「人境」,起点则始于对「自然」的探索。「自然」不管取古典的意义,或是依当代的用法,它都是一个跨越古今,横亘中西,而且语义还不断在成长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自然」同时是一个跨越学科领域,任何个别的知识部门都很难完全掌握其整全内涵的概念;本书的撰着即源于一群想要共同探索「自然」的伙伴,彼此召唤;我们以跨文化的视域,分工对话的方式,期望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自然」意蕴作一番探究。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我的焦点自然落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上。由于不论从中国文化史或是中国诗歌史的角度观察,六朝时期无疑都是「自然」议题的关键起点,我原先设想以中古诗人作一系列的研究,陶渊明只居其中一二。然而,在实际深入与陶渊明对话后,彷彿受到一种自然力量的牵引,促使我竟然在陶渊明身上就盘桓了将近八年的研究,至今仍觉欲罢而未能。之所以如此,与「自然」在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意蕴和陶渊明本身在此传统上的关键地位俱有关联。

  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六朝时期的「自然」,陶渊明诚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本书最早完成的四篇论文,即是对应他以「自然」一语所揭示的四个主题:园田、隐逸、生死、饮酒。这四个主题与时代思潮息息相关,各种与自然议题相涉的重要文化表征,都投影在陶渊明的生活世界中,成为他的对话对象与诗歌主题。然而,探索陶渊明的「自然」,只是论证其与时代的关系是远不足够的,还须进一步追问,在时代的光谱下,陶渊明对于「自然」有何新的衍绎?经过反覆的覃思力索,我发现在前述四个核心主题中都可见出「自然」与「伦理」相即不离的理想始终贯穿其间,陶渊明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本书论述「自然」的主轴也逐渐浮现出来,我相信合乎人性,得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获致双重安立的「人境」,才是陶渊明所坚持的实践「自然」的场域。

  当「复返自然」成为「重构人境」,我对陶渊明的理解还作了整体性的重新定位,不仅陶渊明存在论式的「自然」理想更加明晰,他作品中强烈的「怀古意识」与「对话意向」也有了答案,此问题可以从「人境结构」的「历史性」获得解释。陶渊明不仅与古人对话,也与后人对话,陶渊明对自我存在的历史性有深刻的觉知,这也是他足以启引后人对话回应的重要原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能够成为大家共同的「桃花源」,在他以「人境的自然」为构筑基础时,就己经註定了。

  本书即是以园田、隐逸、生死、饮酒、怀古五个主题共同构成陶渊明的「人境的自然」,而结论「对话」则是「人境自然」全幅展现的基础。回顾陶渊明的研究史,在浩如烟海的古今典籍中,这些议题分开来看,除了「对话」以外多数已被一再论及。这个现象固然反映出这些议题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但多少也意味着其间或许缺乏一个完整的联结,无法勾勒出一个具体的陶渊明形象,总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才会代代有人不断的重作。本书尝试聚焦于「自然」,借由陶渊明自身文本的指引,以「人境的自然」将这些主题串连起来,在这个结构下,这些主题遂呈现出与前人所论相当不同的侧重面。对我而言,探寻结构本身即是部分与全体间无尽的诠释循环与自我超越的历程。因此,本书中的文章虽然已先后发表于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但在成书时都做了大幅的调整增修,甚至,最早完成的「田园」一文,也因焦点与整体结构无法密切唿应而彻底重写。这原本出于一份对读者真诚负责的心意,如今回首,却是难能可贵的成长经验。

  陶渊明能够开出独树一帜的「人境自然」,直接受到当世环境的冲击与传统儒道思想的启悟,他的视野远非一般文人所能企及。为了能够深契陶渊明在诗与思之间游刃有余的本质与变因,为了诠释其整全性的存在体验,并探究其与自然世界的联结方式,我复返于文史哲密切结合的传统,勉力于究析儒道释的发展脉络,浸润于气化宇宙观与身体观,以寻求答案。陶渊明是一位哲学家诗人,我深信如果无法尽可能趋近于他所理解、感受的世界,我将难以真正走入他的精神境界。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诠释陶渊明所揭示的「存在结构」,我也作了许多扩充阅读的努力,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论存在与语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论身体与知觉,耶律亚德(Mircea Eliade)论宗教与神话,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物质想像与空间诗学,和□哲郎的伦理学及风土论,史密兹(Hermann Schmitz)、伯梅(Gernot Bohme)的气氛理论,巴赫金(M. M. Bakhtin)的对话理论,……这些都给予我在诠释分析上许多启发与助益。这些理论有的已非常古老,有的方兴未艾,但现在回顾这段与各种思潮对话的历程,才恍然于我所作的不过是填补自身的匮缺,重新架构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体系,它们帮助我了解人之存在的基本原理,使我得以深入陶渊明的「人境结构」,掘发其中的深刻理境。透过这些异文化的照见,我更加明析自己文化的精髓,理论无分中西也没有一定的界限,对我而言,只在随问题发展,而发问的基点总是基于我所身处的当代意识与己身的存在体验。本书以中国人文传统为座标,以当代共具的关怀为切入点,由此进入陶渊明的诗歌世界,这一切已不知不觉改变了我过去从事文学研究的「体质」,我由衷感激这样的改变。

  从不惑迈向知命之年的岁月里,不意竟会和陶渊明结下如此的不解之缘,他成为我生命历程最重要的导师。以陶诗作为这八年的研究对象,实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但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它来自生命底层最深处的唿唤与共鸣。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研究陶渊明,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对他发问,并聆听他的教导,他的文字语调很自然的引导我思考问题的方向。经由他的指引,完成这部着作的同时,才进一步理清自己的生命轨迹,也重新领悟了「诗学」的意义。这些年来「唯斯人也,而有斯文也!」的赞叹常在心底回盪,日日宛若一位织女,在「人境」中勤恳的织纴着陶渊明的「自然图谱」,期待自己也有「复得返自然」的一天。

  本书是两个三年期国科会整合型计画的成果,感谢国家的支持;感谢一起执行计画的伙伴,他们的提携对于我的思考有开拓之功;感谢计画助理搜集资料、辛勤校对,他们使我得以突破身心力量的限制;感谢台大中文系给我开设「陶渊明诗」的机会,并将之列入「经典人文学程」,让我在教学与研究之间左右逢源;感谢台大历年修习「陶渊明诗」的同学,身为陶渊明新一代的读者,他们对于陶渊明的深切回应,给予我莫大的鼓舞;最后还要感谢我至亲的家人,他们永不收手的扶持,使我安然走过风雨与病痛。在「人境」中各种令人感念的互动关系,让我获益良多,也促使本书得以问世。

图书试读

选文

导论:从「人境自然」到「人境诗学」
陶渊明离开人世已将近一千六百年,这位家喻户晓的诗人,生前即颇受瞩目,他隐居于庐山脚下的草庐,成为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文化象征。他被认为与俗寡谐,具有抗议精神,是一位异议分子;他也被认为与当时最大的宗教势力保持友善,却不为所动,是一位另类士人。陶渊明之名一出现在中国典籍中,即具有鲜明的个性,被塑造成一位真挚高逸,安贫乐道,言行一致的隐士,同时也是哲人,虽然他也是一位诗人,但他的诗文在南朝隋唐期间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入宋以后,情况大为改观。陶渊明的人品所受到的肯定有增无减,他的诗作所受到的评价也呈现戏剧性的变化,他被视为晋宋第一流人物,甚至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所呈显的主题和风格同样受到肯定,他的人品与诗品几乎同时被提升到典范的地位,这样的局面,至今未变。

陶渊明的形象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能说毫无变化,但其实最大的变化不在形象,而在作品的评价。如果我们贯穿整个文化史来看,世人对于陶渊明的印象可以说相当固定,他是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酷好饮酒,任真率性。由于魏晋是个体自觉的时代,如何从世俗虚伪的名教之网脱身而出,获致自由,可以说是当时士人共同的心声。陶渊明隐逸、躬耕、饮酒的生活,很具体的塑造出一位脱离俗世遁入大自然的抗议士人的形象。但是他的抗议方式在那个时代是很另类的,陶渊明与名士共乘魏晋自由之风,追求个体解放的精神是相同的;然而他隐逸田园,躬耕自给,与竹林七贤硬行冲撞礼法之网,则明显有别。

虽然从正始名士到陶渊明,他们在反抗时风,追求自性上的倾向几乎一致,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则有相当大的差距。陶渊明较之名士具有浓厚的人伦情味,他对孔子与儒家经典也相当敬重,从无「非汤武,而薄周孔」之事。陶渊明对传统哲人关怀的议题如死亡、命运、自然、伦理等,不分儒道,都极能共鸣。因此,陶渊明这种足以安顿生命,又能彰显主体精神的形象,很快的变成理想人格的典范,陶渊明被认为承载了浓厚的精神价值,他的思想归属问题,随之而起,成为探究其精神内蕴的重要课题。

然而,精神内蕴并不等同于思想属性,陶渊明的思想确实具有很明显的儒道传统的根源,但身处晋宋之际佛老大兴的年代,他的思想带有鲜明的与时代对话的色彩,在对话中他强化了,也活化了传统的智慧,这样的精神内涵往往不是传统的学派分类所能范限的。陶渊明作品所显现出的鲜明个性与他的思想性,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共同呈显出他的精神风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感觉,就像陶渊明诗歌本身一样,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陶渊明的人境诗学》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学评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哲学层面的对话。作者在书中对“人境”的解读,让我联想到许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比如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中庸”,甚至是佛教的“空性”。我猜测,书中是不是在探讨,陶渊明作为一位士人,是如何在仕途不得志之后,转向内心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人境”这个词,是否也暗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而这个境界的达成,离不开对“人”的深刻理解,包括人的欲望、人的局限,以及人对自由和安宁的永恒追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陶渊明诗歌中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片段,是如何被提升到哲学高度的,比如他对饮酒、耕作、会友的描写,为何能蕴含如此深邃的生命智慧?这本书是否会引导读者,在阅读陶渊明诗歌时,不仅仅是被其文字的美感所吸引,更能从中汲取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我对《陶渊明的人境诗学》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人境》二字,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陶渊明的诗歌,更是关于他如何在“人”与“境”之间,找到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和艺术表达方式。我想象书中会详细解析,陶渊明诗歌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如“榆柳荫中,桃李芳菲”,是如何承载了他复杂的人生感悟,比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人境诗学”这一核心概念的?书中是否会论述,陶渊明是如何通过对“境”的描绘,来映照“人”的精神世界的,比如他笔下的“归园田居”,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变,更是心灵的回归。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陶渊明诗歌中那种“不忧不惧”的境界,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否与他对“道”的理解密不可分?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陶渊明的诗歌,理解他为何能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永恒的楷模。

评分

翻开《陶渊明的人境诗学》,我首先被书中那份对古典文献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作者在引述陶渊明诗句时,旁征博引,不仅援引了主要的版本,还触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注解和考证,这让原本就充满韵味的诗句,在历史的厚度中更显立体。我对书中关于“人境”概念的阐释尤其感到振奋,这不仅仅是对陶渊明诗歌的简单分类,更像是作者建立起的一个理论框架,用来系统性地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独特美学。书中反复强调了“人”在“境”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陶渊明笔下的山水并非是纯粹客观的景物描绘,而是融入了诗人心灵的感悟和价值判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境”的分析,来揭示陶渊明诗歌中那种“物我两忘”的哲学意境?书中是否会探讨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隐”与“显”的对比,比如他对功名利禄的“隐”,以及他对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的“显”?这种“隐”与“显”的张力,是否就是“人境”诗学的核心?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陶渊明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如此不平凡的诗意,让他的作品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陶渊明的人境诗学》一亮相,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陶渊明的诗歌情有独钟,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总能在喧嚣的尘世中带来一股清流。然而,“人境诗学”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陶渊明作品字面上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其诗歌创作背后的思想哲学,特别是那种“人在红尘,心在山林”的独特境界。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剖析陶渊明诗歌中“人”与“境”的辩证关系?他如何将个人的生活体验,那些对仕途的失意、对自然的眷恋、对人生的困惑,融入到山水田园的描摹中,从而构建出一种既贴近现实,又超脱世俗的诗歌意境?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陶渊明晚年心境的深入探讨,以及他对“乐”与“道”的理解,是如何通过他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尤其想知道,“人境”二字,究竟承载了作者怎样的解读,是否意味着一种“出世”的理想与“入世”的现实之间,找到一种独特的平衡点?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种新的阅读范式,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千古隐逸诗人的智慧?

评分

读过不少关于陶渊明的书,但《陶渊明的人境诗学》这个书名,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充满了新鲜感。《人境》这两个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解读维度,不再是单纯地欣赏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而是深入探究他诗歌创作背后的哲学意涵。我猜测,这本书会着重探讨陶渊明如何在现实的“人境”中,寻找到精神的“栖居地”。他笔下的山水,是否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影?他那些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官场生活的疏离,又是如何体现在他对“境”的描绘之中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论述陶渊明诗歌中那种“乐”与“苦”的辩证统一,他在看似安逸的田园生活中,是否也体会到了某种人生的“苦”,而这种“苦”又是如何被他升华为一种诗意的“乐”?“人境诗学”这个概念,是否意味着一种在俗世中保持精神独立和清明的艺术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析,陶渊明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体验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世界,让他的诗歌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也让我们在面对当下的生活时,能够获得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