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六朝开启了怎样的「新自然说」?
他的「桃花源」为何历经千载而不衰……
本书以「人境诗学」勾勒出陶渊明
在中国人文传统中的具体图像。
陶渊明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对现代文明深具启示的诗人,他不但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对生命处境反思深刻的哲人,他的人品与诗品同具典范的地位。
本书认为陶渊明开展出「人境自然」的理境;他的「人境诗学」揭示出人必须在具有伦理关系的共同体中安身立命,而不是遁向六朝时期流行的仙境或空境。陶诗的重要主题如:「园田」、「隐逸」、「生死」、「饮酒」、「怀古」,乃至于始终贯穿诗篇的「对话」,都反映了「人境诗学」的理想。
作者简介
蔡瑜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及研究所教授。主治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代的诗歌与理论,并究心于女性文学及性别研究。着有《高(木秉)诗学研究》、《宋代唐诗学》、《唐诗学探索》、《中国抒情诗的世界》等书。作者长期致力于开拓中国诗学的深度与广度,近年随着己身「性好山水」的发现之旅,乃将诗学研究的视野扩展于「身体」与「自然」的双向诠释,「诗」与「思」的联结交响,本书即具现了此一关怀。
自序
导论:从「人境自然」到「人境诗学」
第一章 人境的自然
一、「新自然说」的兴起
二、从「人间」到「人境」
三、两种自然场域:田园与山水
四、两种真境:人境与净土
五、在儒道之际的「新自然说」
第二章 园田世界
前言
一、「园田」、「田园」释义
二、吾庐意识与虚室境界
三、劳动与群居
四、平远视域与清和气氛
五、天道秩序与生命归止
结语
第三章 隐逸世界
一、隐逸与伦理
二、三隐类型
三、隐逸传承
四、回返亲族邻里
五、桃源的建构
结语:新隐逸说的建立
第四章 生死世界
前言
一、从叹逝到承担
二、自祭自挽与生死界限
三、〈形影神〉与佛教生死观
四、任化与知命
结语
第五章 饮酒与自然
前言
一、饮酒与名教自然
二、〈止酒〉的两面
三、复返乡饮酒礼
四、醉境与化境
结语
第六章 怀古与典范
前言
一、历史与典范
二、抗争典范
三、「隐者─贫士」典范
四、神话乐园与仙境乐园
五、人境乐园的风土化
结语:典范形塑的时代意义
结论 人境与对话
前言:从「自然」到「对话
一、对话形式
二、人间对话
三、自然对话
四、主体对话
五、历史对话
结语
自序
本书是我近年来研究陶渊明诗文着作的结晶,从读诗、撰文到成书,毋宁是一趟重新发现陶渊明(365-427)的旅程,也是重新获得自我定位的体验。这趟旅程的终点在「人境」,起点则始于对「自然」的探索。「自然」不管取古典的意义,或是依当代的用法,它都是一个跨越古今,横亘中西,而且语义还不断在成长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自然」同时是一个跨越学科领域,任何个别的知识部门都很难完全掌握其整全内涵的概念;本书的撰着即源于一群想要共同探索「自然」的伙伴,彼此召唤;我们以跨文化的视域,分工对话的方式,期望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自然」意蕴作一番探究。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我的焦点自然落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上。由于不论从中国文化史或是中国诗歌史的角度观察,六朝时期无疑都是「自然」议题的关键起点,我原先设想以中古诗人作一系列的研究,陶渊明只居其中一二。然而,在实际深入与陶渊明对话后,彷彿受到一种自然力量的牵引,促使我竟然在陶渊明身上就盘桓了将近八年的研究,至今仍觉欲罢而未能。之所以如此,与「自然」在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意蕴和陶渊明本身在此传统上的关键地位俱有关联。
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六朝时期的「自然」,陶渊明诚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本书最早完成的四篇论文,即是对应他以「自然」一语所揭示的四个主题:园田、隐逸、生死、饮酒。这四个主题与时代思潮息息相关,各种与自然议题相涉的重要文化表征,都投影在陶渊明的生活世界中,成为他的对话对象与诗歌主题。然而,探索陶渊明的「自然」,只是论证其与时代的关系是远不足够的,还须进一步追问,在时代的光谱下,陶渊明对于「自然」有何新的衍绎?经过反覆的覃思力索,我发现在前述四个核心主题中都可见出「自然」与「伦理」相即不离的理想始终贯穿其间,陶渊明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本书论述「自然」的主轴也逐渐浮现出来,我相信合乎人性,得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获致双重安立的「人境」,才是陶渊明所坚持的实践「自然」的场域。
当「复返自然」成为「重构人境」,我对陶渊明的理解还作了整体性的重新定位,不仅陶渊明存在论式的「自然」理想更加明晰,他作品中强烈的「怀古意识」与「对话意向」也有了答案,此问题可以从「人境结构」的「历史性」获得解释。陶渊明不仅与古人对话,也与后人对话,陶渊明对自我存在的历史性有深刻的觉知,这也是他足以启引后人对话回应的重要原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能够成为大家共同的「桃花源」,在他以「人境的自然」为构筑基础时,就己经註定了。
本书即是以园田、隐逸、生死、饮酒、怀古五个主题共同构成陶渊明的「人境的自然」,而结论「对话」则是「人境自然」全幅展现的基础。回顾陶渊明的研究史,在浩如烟海的古今典籍中,这些议题分开来看,除了「对话」以外多数已被一再论及。这个现象固然反映出这些议题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但多少也意味着其间或许缺乏一个完整的联结,无法勾勒出一个具体的陶渊明形象,总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才会代代有人不断的重作。本书尝试聚焦于「自然」,借由陶渊明自身文本的指引,以「人境的自然」将这些主题串连起来,在这个结构下,这些主题遂呈现出与前人所论相当不同的侧重面。对我而言,探寻结构本身即是部分与全体间无尽的诠释循环与自我超越的历程。因此,本书中的文章虽然已先后发表于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但在成书时都做了大幅的调整增修,甚至,最早完成的「田园」一文,也因焦点与整体结构无法密切唿应而彻底重写。这原本出于一份对读者真诚负责的心意,如今回首,却是难能可贵的成长经验。
陶渊明能够开出独树一帜的「人境自然」,直接受到当世环境的冲击与传统儒道思想的启悟,他的视野远非一般文人所能企及。为了能够深契陶渊明在诗与思之间游刃有余的本质与变因,为了诠释其整全性的存在体验,并探究其与自然世界的联结方式,我复返于文史哲密切结合的传统,勉力于究析儒道释的发展脉络,浸润于气化宇宙观与身体观,以寻求答案。陶渊明是一位哲学家诗人,我深信如果无法尽可能趋近于他所理解、感受的世界,我将难以真正走入他的精神境界。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诠释陶渊明所揭示的「存在结构」,我也作了许多扩充阅读的努力,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论存在与语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论身体与知觉,耶律亚德(Mircea Eliade)论宗教与神话,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物质想像与空间诗学,和□哲郎的伦理学及风土论,史密兹(Hermann Schmitz)、伯梅(Gernot Bohme)的气氛理论,巴赫金(M. M. Bakhtin)的对话理论,……这些都给予我在诠释分析上许多启发与助益。这些理论有的已非常古老,有的方兴未艾,但现在回顾这段与各种思潮对话的历程,才恍然于我所作的不过是填补自身的匮缺,重新架构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体系,它们帮助我了解人之存在的基本原理,使我得以深入陶渊明的「人境结构」,掘发其中的深刻理境。透过这些异文化的照见,我更加明析自己文化的精髓,理论无分中西也没有一定的界限,对我而言,只在随问题发展,而发问的基点总是基于我所身处的当代意识与己身的存在体验。本书以中国人文传统为座标,以当代共具的关怀为切入点,由此进入陶渊明的诗歌世界,这一切已不知不觉改变了我过去从事文学研究的「体质」,我由衷感激这样的改变。
从不惑迈向知命之年的岁月里,不意竟会和陶渊明结下如此的不解之缘,他成为我生命历程最重要的导师。以陶诗作为这八年的研究对象,实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但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它来自生命底层最深处的唿唤与共鸣。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研究陶渊明,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对他发问,并聆听他的教导,他的文字语调很自然的引导我思考问题的方向。经由他的指引,完成这部着作的同时,才进一步理清自己的生命轨迹,也重新领悟了「诗学」的意义。这些年来「唯斯人也,而有斯文也!」的赞叹常在心底回盪,日日宛若一位织女,在「人境」中勤恳的织纴着陶渊明的「自然图谱」,期待自己也有「复得返自然」的一天。
本书是两个三年期国科会整合型计画的成果,感谢国家的支持;感谢一起执行计画的伙伴,他们的提携对于我的思考有开拓之功;感谢计画助理搜集资料、辛勤校对,他们使我得以突破身心力量的限制;感谢台大中文系给我开设「陶渊明诗」的机会,并将之列入「经典人文学程」,让我在教学与研究之间左右逢源;感谢台大历年修习「陶渊明诗」的同学,身为陶渊明新一代的读者,他们对于陶渊明的深切回应,给予我莫大的鼓舞;最后还要感谢我至亲的家人,他们永不收手的扶持,使我安然走过风雨与病痛。在「人境」中各种令人感念的互动关系,让我获益良多,也促使本书得以问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感觉,就像陶渊明诗歌本身一样,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陶渊明的人境诗学》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学评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哲学层面的对话。作者在书中对“人境”的解读,让我联想到许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比如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中庸”,甚至是佛教的“空性”。我猜测,书中是不是在探讨,陶渊明作为一位士人,是如何在仕途不得志之后,转向内心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人境”这个词,是否也暗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而这个境界的达成,离不开对“人”的深刻理解,包括人的欲望、人的局限,以及人对自由和安宁的永恒追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陶渊明诗歌中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片段,是如何被提升到哲学高度的,比如他对饮酒、耕作、会友的描写,为何能蕴含如此深邃的生命智慧?这本书是否会引导读者,在阅读陶渊明诗歌时,不仅仅是被其文字的美感所吸引,更能从中汲取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我对《陶渊明的人境诗学》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人境》二字,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陶渊明的诗歌,更是关于他如何在“人”与“境”之间,找到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和艺术表达方式。我想象书中会详细解析,陶渊明诗歌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如“榆柳荫中,桃李芳菲”,是如何承载了他复杂的人生感悟,比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人境诗学”这一核心概念的?书中是否会论述,陶渊明是如何通过对“境”的描绘,来映照“人”的精神世界的,比如他笔下的“归园田居”,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变,更是心灵的回归。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陶渊明诗歌中那种“不忧不惧”的境界,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否与他对“道”的理解密不可分?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陶渊明的诗歌,理解他为何能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永恒的楷模。
评分翻开《陶渊明的人境诗学》,我首先被书中那份对古典文献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作者在引述陶渊明诗句时,旁征博引,不仅援引了主要的版本,还触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注解和考证,这让原本就充满韵味的诗句,在历史的厚度中更显立体。我对书中关于“人境”概念的阐释尤其感到振奋,这不仅仅是对陶渊明诗歌的简单分类,更像是作者建立起的一个理论框架,用来系统性地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独特美学。书中反复强调了“人”在“境”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陶渊明笔下的山水并非是纯粹客观的景物描绘,而是融入了诗人心灵的感悟和价值判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境”的分析,来揭示陶渊明诗歌中那种“物我两忘”的哲学意境?书中是否会探讨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隐”与“显”的对比,比如他对功名利禄的“隐”,以及他对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的“显”?这种“隐”与“显”的张力,是否就是“人境”诗学的核心?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陶渊明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如此不平凡的诗意,让他的作品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陶渊明的人境诗学》一亮相,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陶渊明的诗歌情有独钟,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总能在喧嚣的尘世中带来一股清流。然而,“人境诗学”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陶渊明作品字面上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其诗歌创作背后的思想哲学,特别是那种“人在红尘,心在山林”的独特境界。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剖析陶渊明诗歌中“人”与“境”的辩证关系?他如何将个人的生活体验,那些对仕途的失意、对自然的眷恋、对人生的困惑,融入到山水田园的描摹中,从而构建出一种既贴近现实,又超脱世俗的诗歌意境?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陶渊明晚年心境的深入探讨,以及他对“乐”与“道”的理解,是如何通过他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尤其想知道,“人境”二字,究竟承载了作者怎样的解读,是否意味着一种“出世”的理想与“入世”的现实之间,找到一种独特的平衡点?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种新的阅读范式,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千古隐逸诗人的智慧?
评分读过不少关于陶渊明的书,但《陶渊明的人境诗学》这个书名,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充满了新鲜感。《人境》这两个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解读维度,不再是单纯地欣赏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而是深入探究他诗歌创作背后的哲学意涵。我猜测,这本书会着重探讨陶渊明如何在现实的“人境”中,寻找到精神的“栖居地”。他笔下的山水,是否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影?他那些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官场生活的疏离,又是如何体现在他对“境”的描绘之中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论述陶渊明诗歌中那种“乐”与“苦”的辩证统一,他在看似安逸的田园生活中,是否也体会到了某种人生的“苦”,而这种“苦”又是如何被他升华为一种诗意的“乐”?“人境诗学”这个概念,是否意味着一种在俗世中保持精神独立和清明的艺术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析,陶渊明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体验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世界,让他的诗歌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也让我们在面对当下的生活时,能够获得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