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中国最着名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内容叙述荣国府与宁国府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也是「唿之欲出」的真切,我们感觉他们毫发的纤细,血脉的流动,也感觉他们精神的苦闷与舒畅。对于人情与人性,曹雪芹乃是真诚体会与深刻洞察的自然流露,这里边没有蓄意的掩饰,没有严苛的谴责,只是无比诚实的了解与同情。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最为家喻户晓。本书主要内容就分为「正编」、「续编」,将《红楼梦》做适度的改写,希望让现代人能领受这本名着的精髓,进一步回头去咀嚼原着。
作者简介
康来新
台大中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文学硕士。
现任: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学术专长为红学、宗教学及明清小说。成立、主持「红学研究室」。着作:《失去的大观园》、《可爱-我读美人诗》、《红楼长短梦》、《晚清小说理论研究》、《发迹变泰──宋人小说学论稿》等书。
出版的话
【导读】真性真情读《红楼》 康来新
正篇
一、在神仙的国度
青埂峰下
三生石畔
二、在人间的大地
远客
摔玉
梦里迷情
金锁印象
镜子传奇
庙院烟云
陪父亲游园
悲喜元宵夜
雨丝风片
晚春心绪
胭脂的代价
田亩的使者
诗酒花开少年时
寒塘冷月
花凋
续篇
简述后四十回
因果名册
晴雯.袭人.香菱
黛玉.宝钗
元春.探春.湘云
妙玉.迎春.惜春
凤姐.巧姐.李纨
宝玉
后记
附录 原典精选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说实话,我之前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四大名著”的框架里,知道它很伟大,但总觉得有点高高在上,不像小说那样读起来那么轻松有趣。这次看到《失去的大观园》,名字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好像一个曾经辉煌的地方,现在却不见了,只剩下一些遗迹和回忆。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历史上的故事,很多曾经繁华的城市,最后都变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从历史或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大观园的兴衰?我一直觉得,很多古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像是爱情、亲情、命运、社会阶层等等。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些主题,用一种更现代、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来呈现,那对我来说,会是一次非常棒的阅读体验。尤其是我对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又暗藏玄机的细节描写,总是很有兴趣。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所着墨,带领读者去发现更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红楼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座巨大而精美的迷宫,虽然早就听说过它的名气,但总觉得里面的细节太多,一个人很难完全走透。这次的《失去的大观园》,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和忧伤,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大观园不仅仅是一个小说里的场景,它更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青春、一种理想、一种繁华。而“失去”这个词,则暗示着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种“失去”?是通过人物的视角,还是通过某种宏观的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角色,比如林黛玉的敏感多情,薛宝钗的端庄圆滑,还有贾宝玉的叛逆与无奈。从台湾读者这样一个比较贴近现代生活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这部经典,或许能发现一些新的角度和洞见。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红楼梦》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就像是重新发现了一件尘封已久的珍宝。
评分《红楼梦》对我来说,一直是很熟悉但又带着点距离的名字,好像教科书里一定会有,但真正坐下来慢慢读,却又不是那么容易。这次读到《失去的大观园》,书名就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意味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这个经典?我尤其好奇,所谓的“失去”到底是指什么?是书中人物命运的无奈,还是那个曾经鲜活美好的大观园本身的凋零?我想到书中那些细腻的人物刻画,宝黛钗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还有贾府由盛转衰的巨大落差,这些都像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让人唏嘘。台湾的出版物,在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上,常常会有一些很棒的巧思,不是硬要颠覆,而是从一个更贴近我们生活经验的角度去挖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角色,发掘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共同记忆。毕竟,大观园里那些少年少女的爱恨情仇,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我们每个人的情感经历,即使时空变异,人心中的情感浪潮,却依然是共通的。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就听过《红楼梦》大名的人,对它的复杂性总是感到一丝敬畏。这次的《失去的大观园》这个书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一种失落感,好像曾经的美好事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淡淡的惆怅。我常常在想,为什么《红楼梦》的故事能让这么多人为之着迷?它究竟有什么魔力?或许是书中人物的命运太过真实,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又或许是那个虚幻却又无比真实的大观园,承载了太多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想象。台湾的出版市场,对于经典作品的再创作,一直很有自己的想法,常常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期待这本《失去的大观园》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个故事,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无奈与挣扎。我想,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我对《红楼梦》的理解,甚至改变我对某些人物的看法。
评分《红楼梦》对我来说,就像是童年时听过的一首老歌,旋律依稀记得,但已经很难唱全了。每次看到相关的内容,总会勾起一些模糊的印象,比如林黛玉的眼泪,薛宝钗的稳重,还有贾宝玉那份对世俗的叛逆。这次的《失去的大观园》,光听书名就让我很好奇,大观园究竟是怎么“失去”的?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还是人心的变化?我一直觉得,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把一个庞大的家族故事,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从一个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时候会带着一种疏离感,但又渴望能够更深入地去认识。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用一种更贴近的方式去感受《红楼梦》的魅力,那我一定会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带我重游那个梦幻般的大观园,重新体会书中人物的情感纠葛,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