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王国维先生的看法,认为时间上中国剧应该自元代算起,本书所包括的时间总约九百年,所包括的戏剧类型约略分为五种:诸宫调、元杂剧、传奇、平剧、特殊剧。不过,大部分的作品都改写自元代的杂剧,并且跳脱戏曲形式,改为容易阅读的小说形式。
作者简介
张晓风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
现任:阳明大学副教授,立委。
着作:《晓风散文集》、《晓风小说集》、《晓风戏剧集》、《步下红毯之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你的侧影好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小说教室》、《他?她?》、《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张晓风精选集》、《送你一个字》…等多种着作。
曾获中山文艺散文类、十大杰出女青年、国家文艺奖散文类。
出版的话
【导读】字里行间看古人扮戏...张晓风
一、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1窦娥冤 元.关汉卿
2救风尘 元.关汉卿
3汉宫秋 元.马致远
4倩女离魂 元.郑光祖
5梧桐雨 元.白朴
二、传奇五大重要作品
1荆钗记 明.朱权
2白兔记 元.佚名
3拜月亭 元.惠施
4杀狗记 明.徐臣
5琵琶记 元.高明
三、家庭剧
1东堂老 元.秦简夫
2蝴蝶梦 元.关汉卿
3货郎旦 元.佚名
四、三个与『报』的观念有关的剧
1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2中山狼 明.王九思
3九更天 清.平剧.佚名
五、历史剧
1桃花扇 清.孔尚任
六、以爱情为主题剧
1西厢记 金.董解元
2牡丹亭 明.汤显祖
七、包公剧
1陈州粜米 元.佚名
八、以『强女子』为主角的剧
1墙头马上 元.白朴
2桃花女 元.王晔
3王宝钏 清.平剧.佚名
九、释道剧
1来生债 元.佚名
2张生煮海 元.李好古
3蓝采和 元.佚名
十、以娼妓为主角的剧
1灰阑记 元.李行道
2度柳翠 元.佚名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
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
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天啊,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竟然發現這本《戲曲故事:看古人扮戲》,我實在是太驚喜了!身為一個從小在傳統戲曲的環境中耳濡目染的台灣人,我對京劇、歌仔戲、布袋戲這些藝術形式可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小時候住在阿嬤家,週末最愛跟著她一起看電視上的戲曲節目,那鑼鼓聲、唱腔、身段,到現在都還深深烙印在腦海裡。這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覺得一股懷舊的暖流湧上心頭,好像能透過文字,重溫那些充滿魅力的戲曲場景。尤其書名裡強調「看古人扮戲」,這讓我想起以前看戲時,最喜歡觀察那些演員的臉譜、服裝、還有他們是如何透過肢體語言來詮釋角色的,那種精湛的演技,簡直是藝術的極致。我一直覺得,戲曲不只是表演,它承載了歷史、文化、道德教化,還有很多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我直覺就認為它一定能夠帶我深入了解這些傳統藝術背後的豐富故事,也許會介紹一些經典劇目,或是挖掘一些不為人知的戲曲傳承秘辛。我真的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裡看到那些「古人」是如何用他們的表演,將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或是民間故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舞台上,彷彿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演出。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文化的回味與傳承。
评分這本《戲曲故事:看古人扮戲》的封面設計就很有味道,那種淡淡的復古色調,搭配上一個寫意的水墨畫風人物,瞬間就勾起了我對傳統藝術的好奇心。我在書局裡只是稍微翻了一下,就被裡面的文字吸引住了。我一直覺得,我們台灣的土地上,早就深深地紮根著各種戲曲文化,從北到南,不同的戲種都有它獨特的魅力。聽說這本書會探討「古人扮戲」的這部分,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像是京劇裡的關公,那紅臉、長髯,光是站著就散發出威武的氣勢;又像是歌仔戲裡的才子佳人,穿著華麗的戲服,唱著婉轉動聽的唱腔。書名裡的「看古人扮戲」讓我覺得,作者應該是深入研究了戲曲的表演藝術,不僅僅是講述故事,更會剖析演員如何透過妝容、服飾、身段,甚至是眼神,將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了解,這些「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間裡,創造出無限的想像,如何用他們的身體和聲音,去講述那些流傳千古的傳奇。這不僅僅是欣賞一場表演,更是對一種古老藝術形式的致敬與理解,讓我知道,原來在每一個精緻的臉譜和每一個誇張的身段背後,都蘊藏著如此深厚的表演技巧與文化意涵。
评分說實話,我對戲曲一直都有種特別的情感,可能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吧。家裡長輩很喜歡看戲,小時候大人們聊天的話題,常常圍繞著哪個演員的唱腔有多好,哪個劇團的功底有多紮實。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戲曲故事:看古人扮戲》這本,我真的有種「就是它了!」的感覺。書名聽起來就很有畫面感,特別是「看古人扮戲」這幾個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戲曲的歷史或故事,更像是要帶我們走進戲曲表演的後台,去看看那些演員們是如何「變身」的。我很好奇,在以前沒有先進的化妝技術和舞台設備的時代,他們是如何透過精湛的化妝技巧、獨特的服裝設計,以及那種充滿力量和情感的表演方式,來塑造出各種各樣的角色?是旦角、淨角、丑角,每一個行當都有它獨特的扮相和表演風格,這背後一定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學問。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地介紹這些,例如臉譜的意義、服飾的 symbolism、或是不同劇種在扮相上的差異。我想,了解了「扮戲」的學問,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戲曲的藝術價值,才能真正體會到「看古人扮戲」那種穿越時空的魅力。這本書,絕對是我這次逛書店最有收穫的發現。
评分最近幾年,我發現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尤其是在台灣,我們有很多寶貴的戲曲藝術,像是京劇、歌仔戲、布袋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文化的瑰寶。當我看到《戲曲故事:看古人扮戲》這本書名的時候,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書名中的「看古人扮戲」,聽起來就充滿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想像力。我一直對戲曲演員的「扮相」非常著迷,那是他們將一個角色從平面化為立體的關鍵。我很好奇,那些在舞台上揮灑自如的「古人」,他們是怎麼透過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將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狀態,完美地呈現出來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不同劇種的表演風格,比如京劇的嚴謹、歌仔戲的生動、還是布袋戲的傀儡術?我特別期待能讀到關於臉譜的介紹,每一個臉譜都有它特定的意義,代表著角色的忠奸善惡、性格特徵。還有服裝,那些華麗的戲服,不僅是裝飾,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象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重新認識,甚至是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古人」是如何在舞台上,透過他們的「扮戲」,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傳達給觀眾。這絕對是一本能讓人感受到文化溫度和藝術深度的書。
评分老實說,我平常很少看書,大概是因為生活節奏太快,總覺得沒什麼時間靜下心來。但是,這次在書局隨意晃蕩,無意間瞥見了《戲曲故事:看古人扮戲》這本,書名就這麼巧妙地觸動了我。我雖然不是什麼戲曲專家,但從小到大,多少也會在電視上、或是廟會場合看到一些傳統戲曲的演出。那些穿著華麗服裝、化著奇特臉譜的演員,總讓我覺得很神秘,又很有吸引力。這本書名裡的「看古人扮戲」,讓我覺得它應該會帶我去看一些平常比較少接觸到的戲曲「幕後」,或是更深入地了解演員是如何「變身」的。我很好奇,為什麼古時候的演員要那樣化妝?那些顏色、那些線條,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還有那些精緻的戲服,看起來就很厚重,演員們穿著這樣的服裝,是如何能夠做出各種靈活的動作?這本書會不會講述一些關於不同劇種的演員,像是京劇的青衣、花旦,歌仔戲的生、旦、淨、丑,他們在扮相和表演上有什麼獨特的技巧?我覺得,了解「扮戲」的過程,就像是解開一個個關於戲曲的謎團,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藝術形式的美學。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奇妙的戲曲世界的鑰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