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明朝人茅坤编选这八人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文钞》,于是,「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便流传于世。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书尽量选取八大家的重要篇章,加以译註、赏析。
作者简介
张健
台大中文所硕士毕业。
曾任: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外文研究所博士班教授、文化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香港新亚研究所客座教授、蓝星诗社主编、中国时报专栏作家。曾在大学任教三十九门课。
2002年由台大退休。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
着作:诗集《春安大地》、《秋千上的假期》、《凤凰城》等四十多种,散文《哭与笑》、《人生广场》等三十多种,小说《两只皮球》、《梅城故事》等,学术着作、《中国古典诗新论》、《清代文学批评》、《情与韵:两岸现代诗集锦》等十余种,另有传记、影评、翻译等多种,共一百十余种。
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目次
出版的话
【导读】八大文豪映古今...张健
第一章 韩愈文选
一、原道
二、送董邵南序
三、杂说四
四、祭十二郎文
第二章 柳宗元文选
一、箕子碑
二、种树郭橐驼传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钴鉧潭记
五、钴鉧谭西小丘记
第三章 欧阳修文选
一、纵囚论
二、相州昼锦堂记
三、醉翁亭记
四、泷冈阡表
第四章 苏洵文选
一、管仲论
二、辨姦论
三、心术
第五章 曾巩文选
一、寄欧阳舍人书
二、赠黎、安二生序
三、墨池记
第六章 王安石文选
一、读孟尝君传
二、伤仲永
三、同学一首别子固
四、游褎禅山记
第七章 苏轼文选
一、留侯论
二、喜雨亭记
三、前赤壁赋
四、记承天寺夜游
五、记游定惠院
六、方山子传
第八章 苏辙文选
一、六国论
二、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黄州快哉亭记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坦白说,我对《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大家”这个词本身的敬畏。能够被称为“大家”,他们的文章自然有过人之处。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大块文章”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是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还是仅仅是文字本身无可挑剔的艺术性?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能理解他们的思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从他们的文章中找到解决当下生活困惑的启示。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古典的文学瑰宝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乐在其中,有所收获。我尤其想了解,在“大块文章”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作者们不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故事,这些故事是否也影响了他们文章的风格和思想?
评分拿到《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那深邃的题字,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仿佛直接从古老的卷轴中跃然而出,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我一直相信,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跨越时代,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而唐宋八大家,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的作品,而是能深入挖掘他们文章的“大块”之处——是其思想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其情感的张力与厚度?亦或是其行文的磅礴气势与恢宏格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浮躁,而阅读经典,就像是给心灵进行一次深呼吸。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重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那些古代文人墨客在笔耕不辍中所倾注的热情、智慧与担当。书中会不会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段落赏析,或者是一些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背景的生动解读?
评分这本《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又不失雅致,封面上水墨晕染的山水画,几笔写意的飞白,让人一眼就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一直对唐宋八大家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解读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有些枯燥,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这本书的副标题“大块文章”更是点出了核心,让人期待它能深刻剖析这些大家们文章的精髓,理解他们为何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巨匠。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从“大块文章”这个角度来解读,是侧重于文章的气势磅礴,还是指其思想的深邃广博?又或是文章的题材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质厚实,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文学经典的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生动、鲜活的唐宋文学世界,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大块文章”的魅力所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字和概念上。
评分我是在一家老书店偶然翻到这本《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的,当时就被它沉静的气质所吸引。书的排版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唐宋八大家文章中那份蓬勃的生命力,那种即使跨越千年依然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与智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我们更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反而忽视了那些沉淀下来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这本书能否帮助我重新找回那种沉静下来,细细品味文字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欧阳修的洒脱,韩愈的雄辩,柳宗元的幽静,苏洵、苏轼、苏辙的父子情深,曾巩的踏实,王安石的锐意进取。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高度。
评分读《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这本书,我希望能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虽然我对唐宋八大家的名字耳熟能详,但真正能说清楚他们文章好在哪里,为何能流传千古的人却不多。我一直认为,“大块文章”不仅仅是篇幅的宏大,更在于其思想的深邃、意境的辽阔以及情感的充沛。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析这种“大块”的特质?是通过对具体文章的精细拆解,还是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的梳理,从而展现其文章的形成背景?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我对古典文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这些“大家”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的文章是他们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流露。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像一个穿越者,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创作冲动。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些文学巨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