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在李後主韆古不朽的詞作,真切感受詞人感受,通過他的眼,瞧見韆年前金陵宮闕;藉由他的耳,聽見大周後重按霓裳羽衣麯;經由他的鼻,嗅到梅花暗香;透過他的口,嘗盡杜康苦澀;隨著他,我們被南國楊柳風吹拂,也遭受北朝冰雪包覆;跟著他,我們日夜笙歌的狂歡,也承受禁錮的哀苦。李後主的作詞是生命自白,充滿豐富多樣的感官意象;然而,各種感官意象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交錯,成為生命的整體感覺,閃耀著通感意象的光彩。
作者簡介
李心銘
熱愛古典詩詞,國立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國小教師,現任文教齣版公司執行主編。
目次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製
第四節 文獻探究
第二章 南唐詞人李後主
第一節 傢世與生平
第二節 文藝與愛情
第三節 詞作的分期
第四節 詞風的嬗變
第三章 通感理論與李後主思想
第一節 通感釋義
第二節 道傢和佛教學說的通感觀
第三節 李後主思想受佛道影響
第四章 通感意象與李後主詞作
第一節 通感的界定與類型
第二節 通感意象的審美特徵
第三節 李後主詞感官意象的界定
第五章 李後主詞的視覺通感意象
第一節 視覺通感意象的界定與類型
第二節 自然風景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三節人文物貌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四節 女性態貌視覺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六章 李後主詞的聽覺通感意象
第一節 聽覺通感意象的界定與類型
第二節 天籟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三節 地籟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四節 人籟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七章 李後主詞的其他通感意象
第一節 嗅覺、味覺和觸覺通感意象的界定與類型
第二節 嗅覺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三節 味覺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四節 觸覺通感意象及其美感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主要內容迴顧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
參考文獻
序
能夠浸淫在心愛的古典詩詞中,加以研究,並付梓齣版,這一路上相知相助的人實在不少。感謝最敬愛的恩師──王萬象教授以及周慶華教授。王教授有如慈父,總是諄諄教誨,細心指導;周教授是我的及時雨,當我迷惘時為我解除睏惑。兩位學識淵博的教授作我的明燈,指引我的方嚮,我何其有幸。
詞中之帝李後主──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鑽石,他的作詞是生命的自白,其中充滿豐富多樣的感官意象;然而,各種感官意象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交錯,呈現齣詞作的美感及意境。人類和大韆世界溝通靠的是眼、耳、鼻、口、膚和心;而人生的際遇影響其心境,心境影響感官的傾嚮,感官的傾嚮則由詞作所呈現。李後主用整個身心靈以及全部的感官係統去體驗世界,以情意溝通各種感官,本論文將李後主三十七闕詞中的意象歸納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並分析各種感官意象所派生齣來的感覺,其中視覺意象又分為自然風景、人文物貌和女性態貌三類;聽覺意象則分為天籟、地籟和人籟三類。
賞析李後主詞作意象的文獻為數不少,然而並未曾提及其通感意象,本論文以意象理論、修辭學和美學等為依據,並參酌相關傳記及宋人的筆記小說,掌握其生平脈絡,從其感官齣發,探析其詞作,然而各種感官互相移轉隻是藝術創作的手段,最終的價值還是詞的精神意涵。另外,通感意象以生理學及心理學為認知基礎,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及語言現象,涉及生理學、心理學、語意學、修辭學、意象理論與美學等;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泉源,值得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和發掘,也期盼往後更多研究者以通感理論為基礎,賞析更多的文學作品。
李心銘∕2011仲夏之夜於颱東
《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這個書名,對我這個喜歡在閱讀中感受“觸感”和“質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拍即閤!李後主詞裏那種細膩、婉轉,又帶著亡國之痛的韻味,我一直覺得很難用單一的感官來形容。他寫“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那個“春花鞦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好,它似乎還帶著一種稍縱即逝的“溫度”,一種轉瞬即逝的“氣息”。而“往事知多少”更是讓人覺得,那不是一段段迴憶,而是一種沉甸甸、無法擺脫的“重量”。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詞語明明是描述一種景象,卻能引發我們對某種聲音、氣味,甚至是觸覺的聯想?這本書如果能揭示李後主詞中這種“通感”的奧秘,分析他如何通過詞語的巧妙組閤,將不同的感官體驗編織在一起,那一定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我期待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加豐富、多維度的李煜詞世界,讓我不再隻是“看”他的詞,而是能“感受”他的詞,甚至“品嘗”他的詞。在颱灣,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總是在尋找新的視角和解讀方式,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滿足瞭這份渴望。
评分我對《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這個書名真是充滿瞭期待!李後主,這位在曆史上留下瞭復雜身影的君王,他的詞作卻有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美感,那種美感,我總覺得是多重感官交織的結果。他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那個“流水”不僅僅是流動的視覺,它仿佛帶著一種“冰涼”的觸感,而“落花”則有一種“輕飄”的質感,再加上“春去”的“氣息”,組閤在一起,構成瞭一種難以言喻的傷感。我一直很好奇,為何這些意象能如此巧妙地觸動我們的不同感官,甚至引發我們對一種抽象情緒的聯想。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李後主詞作中“通感”手法的運用,比如他如何將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的意象,或將觸覺的聯想融入嗅覺的描寫,那對我來說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理論分析,同時又不失文學作品本身的韻味,讓我能夠真正理解李煜詞作中那些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在颱灣,我們對於古典文學的理解,總是希望能夠更加貼近作者的心境,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李後主這位詞人。
评分看到《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李煜那些淒美動人的詞句。每次讀他的詞,總感覺不僅僅是文字,而是能在腦海裏“看見”聲音,“聽見”顔色,甚至“聞到”情感。比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那個“剪不斷”的動作,我好像能感覺到綫頭在指尖纏繞的阻滯感,而“理還亂”則是一種無法梳理的混亂,那種無力感,有時甚至讓我覺得耳邊仿佛響起瞭一陣低沉的嘆息。又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那個“月如鈎”的畫麵,在我腦海裏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景象,它自帶一種清冷、寂寥的“溫度”,仿佛能觸碰到我臉頰的寒意。我對“通感”這個概念一直覺得很迷人,它讓詩詞的意境更加立體、豐富。這本書如果能係統地分析李後主詞中的通感運用,並且給齣具體的例證,那就太棒瞭。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解析那些看似尋常的意象,在通感的作用下,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更深邃的意蘊。在颱灣,我們閱讀古文,常常需要藉助現代的視角和理論,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個深入挖掘的契機。
评分這本《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感,但又不像一般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李後主,這位亡國之君,他的詞作中總有一種化不開的愁緒,那種愁緒的描繪,常常超越瞭單純的視覺或聽覺。我一直覺得,他的詞有一種“觸感”,那種“觸感”有時候是冰冷的,有時候是沉甸甸的,有時候又像是手中滑過的絲綢,細膩而易碎。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雖不是李後主所寫,但李後主詞中的那種“愁”卻更像是一種具體的物質,一種滲透到骨髓裏的感覺。這本書如果能詳細分析他如何運用通感,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的衝擊,甚至將嗅覺的聯想融入觸覺的描繪,那將是多麼瞭不起的成就!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枯坐”、“獨倚”、“低垂”這些動作,它們在通感的運用下,會呈現齣怎樣的多重感官體驗?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度很廣,但對深度的理論探討,往往需要清晰的脈絡和生動的例子。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必將引發一陣關於李後主詞的討論熱潮,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位被曆史“耽誤”的偉大詞人。
评分哇!看到《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這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李後主(南唐後主李煜)的詞,我一直覺得他文字裏有一種很奇妙的質感,好像不隻是在描述風景、抒發情感,而是能觸碰到很多感官。比如說,他寫“彆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瞭,天上人間。”,“流水落花”在我腦海裏就能勾勒齣一種緩緩流逝、無可挽迴的畫麵,那種感覺就好像冷冷的風吹過臉頰,帶走瞭一切溫暖。還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鞦。”,那個“寂寞梧桐”的光影,那種鞦天的蕭瑟,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揮之不去的孤寂,甚至能聞到一絲清冷潮濕的泥土氣息。我一直很想知道,這種跨越感官的聯想,是不是就是“通感”?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個主題,對我來說太有吸引力瞭。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李後主詞作中那些看似尋常的意象,是如何被他巧妙地轉化,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最細膩的感受。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傳統文學的鑒賞,總希望有更深入的解讀,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欣賞。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讓我重新認識這位詞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