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遺作所收詩詞,最早的寫在一九四三年,那時他可能還不滿十八歲。
這些早年作品包括瞭各種體裁,如七絕、五絕、七律、五律、五古、七古等;而用詞遣字不僅已臻熟練之境,且時有警策之句,所以早在一九四四年他的〈從軍行〉七古便已在《安徽日報》徵詩入選。一九五二年颱灣大學徵詩時,他以〈詩人節海上弔屈原〉五律六首榮獲首選,後來又取得《青年時報》「紀念詩人節徵詩特刊」舊詩組第一奬。由此可見,穎士在詩詞創作方麵取得卓越的成績,絕非倖緻。不但他的先天秉賦和後天功夫都超過同輩,而且這兩者的配閤也恰到好處。
這部《蠹餘集》是中國詩的傳統延續;《集》中所收的詩始自抗日戰爭,中經內戰流亡,最後則歸宿於移居海外,恰恰是最近六、七十年中國史的流程(或者嚮度)之一,因此循序誦讀全集,我們不僅陶然於詩藝之中,而且這一段有血無淚的真實曆史也在我們的心頭重演一遍。此老杜之所以號稱「詩史」也。
作者簡介
陳穎(1952-2009),字穎士,生於河南開封。
後赴美國長年定居於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Columbus,Ohio)。他在國共內戰末期前往颱灣,1949年以同等學曆考進颱灣大學外文係。颱大畢業後,他於1957年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入學許可及助教奬學金,進入印大的文學研究所攻讀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並於1962年獲得印大的博士學位。他是印大有史以來第一個中西比較文學的博士,博士論文為Li Ho and Kea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Poets(李賀與濟慈:兩詩人的比較研究),論文導師是柳無忌教授(其父為柳亞子)。
畢業後,他曾經在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1962-65)及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1965-67)任過教」。1967年應聘於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在東亞語文學係執教直到1994年退休。他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方麵的教學及研究,開過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詩史,詩論,京劇欣賞,書法等課程。他於中英文均有極深的造詣,尤其酷愛詩詞。他編譯的Lu Hsun: Complete Poems—A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 ,即是將魯迅詩集中的古體詩和現代詩,翻譯成為英文韻詩,並附上詳盡的注釋。此書已於1988年由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齣版社齣版。
(二) 哇,這個書名《蠹餘集: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聽起來就好有學問,感覺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懂的書。我對「汴梁」這個地方很有興趣,以前在歷史課本裡讀到過,是個很重要的古都,跟很多歷史故事都有關。所以,當我看到書名裡提到「汴梁陳穎士先生」時,立刻就覺得這本書可能藏著很多跟那個時代、那個地方有關的歷史和文化訊息。 「遺詩稿」這三個字,讓我聯想到這是一份很珍貴的手稿,可能是經過很多年的時間纔被整理齣來的。我可以想像,陳穎士先生一定是一位非常有纔華的詩人,他的詩歌可能記錄瞭他當時的生活、他的情感,甚至是他對社會的看法。我一直覺得,透過詩歌,能夠最直接、最深刻地瞭解一個人,瞭解他所處的時代。 而且,這個「蠹餘」兩個字,聽起來有點滄桑,但又帶著一種不朽的感覺。就像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有些東西雖然會被遺忘,但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東西,就會像這些詩稿一樣,「蠹餘」下來,留給後人去發掘和欣賞。我很好奇,陳穎士先生的詩風是怎樣的?是豪放的,還是婉約的?他的詩裡會不會有很多關於故鄉、關於友誼、關於人生感慨的內容? 我真的很期待能透過這本詩稿,對陳穎士先生這位「汴梁」的纔子有更深入的瞭解,也希望透過他的詩,能更貼近那個遙遠的歷史時空。在颱灣,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都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看到這樣一本保存著前人智慧和情感的著作,真的會讓人感到很興奮。
评分(三) 這本書的標題,《蠹餘集: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光是唸齣來就讓一股懷舊的氛圍撲麵而來。我總覺得,「蠹餘」這兩個字,像是在時間的長河裡,那些被細細篩選、沉澱下來的精華,既有歲月的痕跡,又透露著一股難以磨滅的生命力。而「汴梁」,這個古老的城市名,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曾經繁華、卻又充滿故事的時代。 陳穎士先生,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很有學究氣息,彷彿是一位在書齋裡苦心孤詣、揮灑詩篇的文人雅士。他的「遺詩稿」,這三個字更是充滿瞭神秘感與珍貴感。我可以想像,這些詩稿,或許是手寫的、帶著墨跡的、也許有些泛黃的紙張,每一頁都承載著他獨特的思想、細膩的情感,以及對生活、對世界的獨特見解。 在現今這個數位化、速食化的社會,能夠捧讀一份真正的手稿,感受那種人間煙火氣,那種字裡行間透露齣來的真實情感,是多麼難能可貴。我對他詩歌的內容充滿瞭好奇:他會不會寫汴梁城的繁華盛景?會不會抒發對人生的感悟,對時事的評論?還是更偏嚮於個人情懷的抒發,比如對親友的思念,對故鄉的眷戀?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在颱灣成長、卻依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扇瞭解歷史、感受前人情懷的窗口。我期待從中品味到那份屬於文人的優雅與風骨,感受到詩歌穿越時空的力量,讓我在閱讀中,與陳穎士先生進行一場跨越世紀的靈魂對話。
评分(五) 這本書名,《蠹餘集: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本身就散發著一股令人沉醉的古意。「蠹餘」二字,別有韻味,像是從書本的蟲蛀痕跡中,依稀可見曾經的生命力與價值,一種歷經歲月卻依然留存的堅韌。而「汴梁」,這個古老的稱謂,立刻就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想像著一位名叫陳穎士的先生,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瞭他的詩篇。 「遺詩稿」,這三個字,最能激發我的閱讀慾望。它暗示著這是一份未曾廣泛流傳、可能帶有作者最真實情感和思想的珍貴遺物。我總是對那些「遺留」下來的文字懷有特別的情感,覺得它們承載著一份來自過去的、未經太多加工的真誠。我開始想像,陳穎士先生的詩,會是什麼樣的風格?是描繪汴梁城的繁華景象,還是抒發個人懷纔不遇的鬱悶?抑或是對當時社會風貌的觀察與感慨? 我對文人的詩稿,總是帶著一種特別的敬意。每一首詩,都可能是當時作者心境的寫照,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是他們對人生、對命運的思考。在颱灣,我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空,但對中華傳統文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是我們共同的根。這本《蠹餘集》,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次與歷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與一位古人的心靈交流。我期待在這字裡行間,尋找到那些能夠引發共鳴的情感,那些能夠啟迪智慧的句子,以及那些能夠穿越時空的歷史印記。
评分(四) 《蠹餘集: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這個熱愛古典文學的讀者,眼睛為之一亮。我個人特別喜歡這種帶有歷史厚重感的書名,尤其是「蠹餘」二字,給人一種時間的沉澱感,仿佛是在被遺忘的角落,意外發現的珍寶。「汴梁」則是讓我立刻聯想到北宋時期的繁華景象,想像著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一位名叫陳穎士的先生,是如何用詩歌來記錄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他的時代。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承載一個時代、一個個人情感最為細膩和深刻的方式。而「遺詩稿」,更增添瞭一層珍貴與神祕的色彩。這意味著,我們將有機會一窺這位陳穎士先生最真實、最原始的創作,沒有經過後人的潤飾或解讀,直接與他的內心世界對話。我很好奇,他的詩風會是什麼樣子?是繼承瞭唐詩的雄渾,還是宋詞的婉約?他的詩中,是否會描繪齣當時汴梁城的市井風情、士大夫的生活,抑或是對傢國大事的憂思? 對於身在颱灣的我來說,能夠閱讀到這樣一份來自中國大陸歷史上的文人詩稿,是一種難得的文化連結。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歷史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見證。我期待在這本《蠹餘集》中,找到那些觸動人心的詩句,那些描繪細膩情感的篇章,以及那些反映時代變遷的片段。這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古老的日記,每一頁都可能蘊藏著一個被時光掩埋的故事,等待著被重新發現和珍藏。
评分(一) 這本書名,乍看之下,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文人氣息,彷彿能聞到淡淡的墨香與舊紙的陳舊。「蠹餘集」這三個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讓人聯想到時光在書頁上留下的痕跡,被蛀蟲啃噬卻又奇蹟般遺留下來的字句,那種歷經滄桑卻依然堅韌的存在感,著實令人著迷。「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更直接點齣瞭核心,這是來自一位名叫陳穎士的先生,在汴梁(即開封,古都名稱的優雅運用,立刻勾起瞭對歷史場景的想像)留下的詩歌手稿。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詩詞有著特殊情感的颱灣讀者,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 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在動盪年代或是在某個安靜角落,默默揮灑筆墨的文人形象。他的詩,想必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氣息、他個人的人生況味,甚至是對故鄉、對歷史的深情。想像著翻開書頁,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扇窗,讓我窺見陳穎士先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筆下的喜怒哀樂,體悟他對人生、對自然的觀察與感悟。 「遺詩稿」的「遺」字,更添瞭一份時間的距離感與珍貴感,彷彿是時光長河中打撈上來的瑰寶。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快速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位前輩詩人的遺作,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期待在這本《蠹餘集》中,找到那些關於歷史的迴響,關於人性的洞察,以及關於詩歌本身永恆的美。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一位故人的心靈交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