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 第三卷:圣道与诗心

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 第三卷:圣道与诗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中国文学史
  • 抒情传统
  • 诗歌理论
  • 宋明理学
  • 心学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 文化史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船山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
集大思想家与大诗学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着作为吾人呈现了
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之间一座「天桥」

  王船山(1619-1692)是古代中国罕见的集大思想家与大诗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  第三卷:圣道与诗心》主要透过此一个案,探讨宋明理学和诗学之互涉关联。在此,传统诗学的许多重要观念──如情调䜣合和畅却不乏浩渺之志,如情景交融,如诗意的引曳骞飞和文字中的墨气,如兴观群怨,如强调当下即目又追求象外、清空,如诗的声情之美──一一皆成为思想的「转喻」。萧驰认为船山诗学既与玄学诗学又与佛学诗学态度判然,从另一种意义上,却不妨看做二者的某种合题,不啻为中国古典诗学诸思潮的汇流。并值得吾人据以反思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

作者简介

萧驰

  曾于中国大陆修读中国文学批评史。1987年负笈北美。先后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修读比较文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是滥觞北美而流播亚洲「中国抒情传统」学术型态中重要学者,多年来致力其发展。所撰《中国抒情传统》(台北:允晨,1999)对此作初步理论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大学,2001)探讨此传统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说世界中的延伸。与柯庆明合编《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上、下册,台大出版中心,2009)回顾此学术四十年发展。上世纪末以来,倾心研究中国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传统的观念史。本书三卷:《玄智与诗兴》、《佛法与诗境》、《圣道与诗心》是历时十二年研究的成果。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 第三卷:圣道与诗心》。 --- 书名: 《江海的呼吸: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哲学反思》 作者: 李怀安 出版社: 华章学苑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江海的呼吸: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哲学反思 一、 导论:以物观天,以形见神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与魏晋玄言文学中,自然意象(如江、海、山、月、风、雨)如何超越单纯的写景范畴,成为承载深邃哲学思考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媒介。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自然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景观,更是“天道”的具象化展现,是人与宇宙精神沟通的桥梁。我们将此过程定义为“以物观天”,即通过对具体自然现象的细致描摹与体悟,来触及超越性的本体论命题。 全书的立足点在于,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在面对变动的政治环境与个体命运的焦虑时,如何巧妙地运用自然符号来构建一套稳定的精神坐标系。《江海的呼吸》旨在揭示,当我们阅读“大江东去”或“明月松间照”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绝非仅是风花雪月的表象,而是文人对时间、永恒、个体消逝与宇宙宏大秩序的复杂情绪投射。 二、 江海的变奏:时间的流动与永恒的追求 江与海,作为中国文学中最具动态性的意象,承载了对“时间”最直接的哲学叩问。它们象征着无休止的流动与变化,这种特性与道家“道法自然”、“变而不化”的思想高度契合。 1. 逝者如斯:历史的沉思 本书聚焦于文学作品中对江河奔流的反复吟咏。从屈原对汨罗江水的悲怆慨叹,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苍凉,江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载体。我们分析了文人如何通过描绘江水的广阔无垠来对比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进而寻求在历史长河中,精神价值得以不朽的途径。 2. 汇聚与归宿:海的本体论意义 与江的线性流动不同,海代表着包容、终极与循环。海纳百川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哲学上对“一”的向往。我们将探讨文人如何借由描绘大海的磅礴气势,来表达对超越世俗纷扰的终极安宁的追求。海的意象,常常与隐逸思想和对超验境界的向往紧密相连,体现了对“大我”的回归。 三、 山岳的静默:空间中的形上学 如果说江海代表时间的维度,那么山岳则构成了文学中的静默空间,承载着“稳固”与“超越”的哲学内涵。 1. 魏晋的寄托:不在此山,而在心 在魏晋时期,山水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山林不再是简单的避难所,而是士人实现自我超越、与“自然之理”相契合的精神疆域。本书将细致考察“幽居”的文学表征,分析山石的坚毅如何被用来象征文人高洁不屈的品格,以及“空山不见人”的境界如何指向禅宗与玄学的“虚无”观念。 2. 登高望远:有限与无限的张力 我们考察了登高主题的演变,从早期对边塞壮阔的地理感知,到后世对高处视野中,将个体置于宇宙秩序下的谦卑感。山峰的高度,成为丈量人类认知边界的刻度,是有限主体试图把握无限客体的象征性努力。 四、 气象的微观:风月雨雪中的生命律动 除了宏大的江山意象,风、月、雨、雪等气象元素,以其瞬息万变的特性,成为了捕捉生命细腻情感与哲学转折点的关键工具。 1. 月之清辉:孤独与圆满的辩证 月亮,作为最富有人文色彩的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孤独感与完美形态的集合体。本书将对比“举杯邀明月”的积极互动与“月出惊山鸟”的幽微触动,分析文人如何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投射自身的命运起伏,并最终在“千里共婵娟”中寻得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连接。 2. 风雨的洗礼:净化与新生 风雨常被视作苦难与磨砺。通过分析“风萧萧兮易水寒”与“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对比,我们揭示了风雨在文学中扮演的“净化剂”角色。它们是宇宙对个体意志的考验,也是破除旧有僵化思维,迎来精神新生的契机。 五、 结论: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 《江海的呼吸》总结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并非简单的外物描摹,而是一套成熟的“物我相忘”的审美体系。文人通过精妙的语言结构,使山水获得了人的性情,使人的情感获得了自然的永恒性。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具生命力的底色,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文学传统的独特之处。本书不仅梳理了这些意象的流变,更试图重现文人面对自然时,那种呼吸与共、洞察天机的深刻瞬间。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重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间一座天桥──代序

第一章:宋明儒的内圣境界与船山诗学理想——兼论诗美形态与生命情调
引言
一、宋明儒之内圣学与诗意生命体验
二、船山学的内圣世界
三、以内圣学为尺度的船山诗学
结论

第二章:船山诗学中「现量」义涵的再探讨——兼论「情景交融」与相关系统思想
引言
一、「现量」之三层义涵与船山诗学
二、船山以「现量」论诗之立论基础
三、「现量」与继善、存存
结论

第三章:船山天人之学在诗学中之展开(上)——兼论「情景交融」与儒家性命哲学
引言
一、天人性命授受于往来之际
二、情景交融与儒家生命智慧境界
三、俟兴而发:由「诗之理」臻「诗之道」

第四章:船山天人之学在诗学中之展开(下)——兼论「情景交融」与易学方法论
一、诗在天地妙流不息之中
二、诗与宇宙:两个符号世界的对应
三、两章的结论:诗人参赞天地化育

第五章:船山以「势」论诗和中国诗歌艺术本质——兼论抒情艺术与无定体宇宙观
引言
一、船山易学与史学中的「势」
二、「势」与诗的时间架构
三、「势」与诗的空间架构
四、结论:中国抒情艺术本质:镜乎?龙乎?

第六章:船山对儒家诗学「兴观群怨」概念之再诠释—兼论抒情传统本体意识与人类存在观
引言
一、由儒家诗教中的「兴观群怨」本义对照船山诠释的歧义
二、「游于四情之中」:生命体验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船山对抒情传统本体意识之修正
结论

第七章:诗乐关系论与船山诗学架构——兼论传统诗学与中国思想中超形上学
引言
一、以乐论诗和宋明精神文化变迁
二、「诗者幽明之际者也」:船山论艺之「超形上学」
三、船山论诗之「声情说」
四、本章暨本卷结论:贯通形上、形下的船山诗学架构

引用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代序

重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间那座天桥

  此卷写作于十多年前。当时是企图开解萦绕心中的一些困惑。我在《中国抒情传统》一书的序言中曾说:中国抒情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道统,而且是一种超越抒情诗文类的、持续而广泛的文化现象。我这一观点的根据,是概述前辈学者高友工教授的学术思想,包括其本人以下一段文字:

  这个观念(抒情传统)不只是专指某一诗体,文体,也不限于某一种主题、题素。广义的定义涵盖了整个文化史中某一些人(可能同属一背景、阶层、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包括他们的「价值」、「理想」,以及他们具体表现这种「意识」的方式。

  虽然在这一段文字以下,高友工指出:理论上抒情传统是源于一种哲学观点,即肯定生命价值之在于个人具体的「心境」。但高氏并未对他所说的「理想」「意识形态」作出解释。或许多数学者都会首肯高先生的观点,但此观点本身却是未经证明的。纵然二十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已证明了许多重要诗人如杜甫、李白和王维的创作确受传统儒道释思想沾溉,而古代文论研究,如对曹丕的研究、对刘勰的研究、对司空图的研究,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思想中的元气说、儒学、玄学和佛教诸观念实参融于中国诗学,但这一切尚不足以证实:中国抒情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脉之一,乃一对应传统「意识形态」、「理想」和「价值体系」的大传统。因为上述诗人和论诗者本人均并非哲学思想家。而哲学思想家如孔子、朱熹虽然偶或也会谈到诗,却究竟未对整个诗歌传统作过理论追问。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对中国文学艺术作全景式考察的学术着作,如韩林德的《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等等,都是将中国诗学、文艺学和潜美学放置在中国思想的框架中加以审视和把握,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笔者决无意否定。然而,由于这些着作是在跨时代、跨文类、甚或跨越领域的视野之下展开,而这种种跨越之间的联系又是出自今人思维的构建,在最终的追问里,也许都免不了用「思辩」作为结论的依据,虽然这种思辩的结论可能不误。但 「思辩」(speculation)在学术传统中本非褒义。在上述将中国诗学放置在传统思想框架中加以透察的着作中,不应忘记一部英文着作——美国当代这方面最具影响的学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传统中国诗歌与诗学:世界之征兆》(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此书在讨论对仗和中国诗歌的结构法则等问题时,即从中国文化「非创造的宇宙」诸观念着眼。在该书的两篇序言中,作者皆坦言:跨越不同文明、及文学历史时间之间的障碍去重建失去的阅读规则,以推论(inference)和猜测(guess)进行的思辩方式是必要的条件,因为他本来就被置身于能作确切断言者的疆域之外。作者在序言最后以如下一个比喻对读者说:

  我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愈见幽暗的房间里。你从一个隐藏的麦克风谛听。有人在邻近的房间通过墙壁上的小孔对我讲话。在声音之外,我无从证实他的存在。我不断地督促他回应,但那声音只当它愿意时,只在无从期待的间隔中才传过来。我能设想我听到的可能只是个人幻觉,然而当声音传来时,凭借其个性及所谈论的事情,我认识到那声音属于他人。因为我不会谈论这些事情。我说过我能设想我或被欺蒙,但你作为偷听者,却不会被欺蒙。

  宇文氏在此表达了在被时间和不同文明的墙壁分隔而作理论判断时的困难。这应该包括连结中国思想和中国诗学的那些声音,它也「只当愿意时,只在无从期待的间隔中才传过来」,而且更其微弱,更使人难以判断:那究竟是否只是我们「个人的幻觉」?作为本文化的研究者,我们其实只比宇文氏幸运一点点,毕竟也被时间和文学史的墙壁与古人隔绝了。正如宇文氏所说,我们也无法再期求古人对我们解说,而只能被动地听上一两句。这对重建中国诗学和思想哲学之间的联系来说,也恰如暗室拾音,盲人摸象。除非我们能找到一位古人,他站在另一间房间里,却在谈论与我们相似的主题。真能如此,经分析他的话,我们就能使上述关于抒情传统和传统「意识形态」、「理想」和「价值体系」之间的讨论超越思辩和推测,成为严格逻辑意义上的证明。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恰恰有这样一位大哲。其学远祧孔孟,近宗张横渠,于儒家经典皆有发明,且广涉佛老庄学。于诗,亦纵揽古今,自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以至明人歌咏,各体之作皆有评骘。以视域之开阔,品艺之精微,论风之痛快凌厉而言,在中国文论史上,亦属罕见。此人就是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的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船山。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或许是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的孤例。对于其诗学和哲学思想关系之究诘,当可使今人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探讨进入哲学层次之时,庶可免去纯粹的「思辩」和「揣测」。

  然而,反观多年以来今人关于船山诗学的研究,包括本人八十年代初发表的这一方面的论文,却普遍存在着将其诗学与其经学、子学割裂的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二端:首先是在中国文论史上,如亚历士多德、叔本华和尼采那样能一身而兼为大文论家和大哲学家的人物,船山是绝无仅有者,研究者容易忽略其特殊性。其次,船山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着述都堪称卷帙浩繁,综合研究的难度较大。然而,这种割裂式的研究不仅使对于其诗学许多范畴的界定,失去了参指依据,更牺牲了上述船山诗学对探索中国抒情传统的独一无二的的价值。本书的写作,首先是为补偿过去的过失。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就船山诗学发表过一些论文,虽然是由中国大陆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刊出,然而,囿于当时的学术环境和本人学养、视野,这些文字今天是令作者赧汗的。从学界而言,这无疑说明了近二十年间的进步,然对个人而言,却在心中成为难以挥去的愧怍。由于这些文字中的失误,我亦成为学界若干谬论的始作俑者,实有纠正之责任。所以读者在本书各篇中都能读到作者对过去的反省。这种反省,有时又超越个人,成为对作者身历其中、且有无穷瓜葛的学界若干普遍观念的反省。具体地说,讨论「现量」一篇对时下以文艺心理学为框架解释「情景交融」作了反省。论船山诗学与天人之学关联两篇提出在理学性命哲学和生机说易学背景下「情景交融」说的「语义」和「语法」的问题。论「势」一篇质疑了「意境」是否中国抒情诗歌中心审美范畴的观点。论「兴观群怨」一篇指出了以伽德玛诠释观念比附船山观念之不当,并提出船山对抒情传统本体意识的修正问题。论诗乐关系一篇与论「势」一篇唿应,从宏观诗学史的立场重新检视明代以乐论诗的意义,以及中国抒情诗的时间艺术的本质。论内圣与船山诗学理想一篇正视了船山对宋明理学的承绪,并质疑了因尚「和」遂以「优美」一类西方美学范畴界定中国传统诗学之谬论。上述反省和批判涉及的均为有关中国诗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仅此已说明了船山学对理解中国抒情传统何等重要。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就哲学思想和诗学的直接联系的全景而言,船山学几乎是惟一的标本;然而从中国诗学的纵向发展而言,它又主要代表了思想史中宋明理学和诗学的关联。故而,从历时性而言,它又不是全景的,而是局部的。玄学和佛学映照下的传统同样不可忽略。但船山在易学背景之下论诗强调「势」和以乐为诗之极诣,却给了笔者这样的启示:抒情传统在佛教散播之际,料必在形态上和观念上有过一番嬗变。全面地描述中国抒情传统,则必须重建佛学佛学的误解)与抒情传统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再可能找到类似船山学这样一个思想与诗学之间全面而直接的标本了。但船山学的研究却给笔者指出了以后的工作方向。所以在此后,我又完成了现此书中第二卷的《佛法与诗境》。而后者的写作,又令我感到有必要于魏晋玄学和诗学的互涉中发现抒情传统一些早期观念的渊源,这又推动了现本书第一卷《玄智与诗兴》的写作。所以,本卷的写作其实是一个历时十余年学术艰苦探索的起点。

  从一种意义上,本卷的写作又是为了完成一个提出了却未能充分证明的论题。我在二零零一年由美国密执根大学出版的有关《红楼梦》的着作(The Chinese Garden as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曾以这部名着讨论中国抒情传统于古代社会晚期的式微,其中提出:抒情传统乃以审美理想重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信念。但对这样一个重要命题的全面论证,却不可能在那本书中展开,而必须在解答了中国诗学和思想之间的种种联系之后方能完成。换言之,研究船山思想这一理论标本或许提供了一个论证此论题的直捷方式。我在本卷的最后一篇的后面部分点明了这一点,那一段话可视为这一论证的结穴:

  [船山诗学] 处处体现了中国文化「有机」(organistic)宇宙观念﹕即宇宙秩序呈人类艺术的「音乐的」形式,承载着人类价值,善与美;而人类艺术则在节奏上「重义地」体认出宇宙生命。笔者坚持认为﹕这才是不为宗教意识统摄的中国文化中超越儒家政治理想的终极信念,亦是此文化光辉标志抒情传统之审美理想。作为艺术理论,船山诗学或许是上述信念的最完整、最透彻的表达。它处处欲诗人「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如笔者在本系列其他文章中指出,船山以乐论诗,不仅标举「乐与天地同德」,且更欲彰显心「因天机之固有而时出以与物相应」;船山诗学 中「势」这一概念,则旨在彰显诗与宇宙事物之间通感(synaesthetic)意义上的共同节律或「宇宙和弦」,而任何时间上第二义的、形貌上的「再造」 或「摹仿」, 将使诗人永难摆脱 「迎随之非道」的困惑;船山诗学中情景在 「语法」意义上之与干坤、 阴阳这些符号范畴对应,则潜在地肯认了人所参赞之天地化育与道体所开展之世界必归摄于一;而船山以「现量」界定诗人的审美体验,其真正的理据是李约瑟所说的天人之间的「象征的互应系统」。即使船山讨论作者-文本-读者关系的概念的「兴观群怨」理论,在至少三位英文作者看来,亦不无体现宇宙动态生命的意味。

  由这段话看,本卷的写作是围绕一个大的论题而进行的。的确有这样一个初衷。作者开始这个研究时,曾大致列出了七、八个论题,对其中的关联也有过某些考虑。但我所工作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很难有较长的时间写作大部头的着作。为完成这种需恢宏视野的论题,只得取先分割包围再最后决胜之策略。所以,各篇实际上是在两年多时间里分别陆续完成的。最后又斟酌各方意见,以两、三个月时间作出修改和统稿。并增加或修改了原篇章的副标题以凸显船山诗学揭示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关联的特殊意义。最费周章的是由各篇顺序体现的全书结构。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想法先被否决,因为无从体现船山诗学本身的架构。而任何基于现代理论概念的「结构」都与本书的宗旨不符。最后的决定是基于船山诗学的内在思路去建构。我在研究时发现:船山论诗的最重要着作《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由序言至前五条的次序并不苟然,乃取逐渐压缩命题规模的逻辑。现在本书作为其诗学之诠解,乃根据阅读循创作逆过程的原理,由船山逻辑展衍的终端反溯回其启端,即取逐渐扩张命题的逻辑。根据这一想法,各篇的内容依次为:有关取景之现量──体现诗人创作瞬间际遇的情景交融──诗意在文体中开显的势──关乎世界、诗人、文本和读者关系的兴观群怨──关乎诗的终极义的诗乐关系论。而在各章之前,我又增加一篇从宋明儒学发展的纵向角度去总结的篇章,以增强全卷可能被淡化的历史意识,以与本书第一、二卷连接。此又兼为论证抒情传统重述中国传统文化之终极信念这一论题的完成。但愿这样一种安排能令读者透过云林森缈、重睹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间那座天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这套书的第三卷,光看书名《圣道与诗心》,就觉得内容会非常丰富,而且很有深度。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将非常宏大、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是“圣道”所代表的理想人格、社会秩序的构建)和极其个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诗心”所展现的喜怒哀乐、对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会不会就探讨了这种融合的路径和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圣道”那种比较讲究规矩、责任的框架下,找到“诗心”的自由抒发空间的。是不是说,有时候,最纯粹的“诗心”反而能映照出“圣道”的真谛?比如,一些大儒,他们可能也在生活中有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的诗作就成为了理解他们思想的另一扇窗户。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一些具体的文人、作品,来展示这种“圣道”与“诗心”辩证统一的关系。比如,那些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他们可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圣道”的理想,但他们的诗歌却寄托了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或者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批判。这种内心的坚守和情感的流露,本身就是一种“圣道”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那么枯燥的解读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既有原则又不失人情味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文字的排列和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平常其实不太会主动去接触这类比较“硬核”的思想史或文学史类的书籍,总觉得有点门槛,会担心看不懂。但这次会入手,纯粹是因为它的书名,特别是“圣道与诗心”这几个字,就特别吸引我。感觉里面讲的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跟人的心灵、情感,甚至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渴望和追求有关。我猜想,作者应该是在探究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既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圣道),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诗心)的这种精神特质。书里面会不会谈到儒家、道家、佛家这些大家熟知的思想流派,然后又如何通过诗歌、文学作品来体现出来?比如,那些在乱世中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的诗里是不是就承载了“圣道”的理想,同时又抒发了“诗心”的愁绪?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解读的角度,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而不是只觉得它是一种遥远的、书本上的东西。我特别期待里面能有一些鲜活的例子,能让我感同身受,觉得那些古人的情感和思考,其实也活在我们当下。

评分

手上的这本《圣道与诗心》,我拿到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吸引了。虽然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广,但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结合,特别是“圣道”与“诗心”这样的概念,总觉得需要一些专业性的指引才能真正理解。我猜测这本书会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去梳理中国思想发展脉络中,关于“圣道”的演变和不同解读,同时又会深入到文学创作的微观层面,分析“诗心”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心目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没有可能,作者会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来揭示那个时代主流的“圣道”观念如何影响了文人的情感表达?比如,唐诗的慷慨激昂,宋词的婉约细腻,甚至元曲的通俗洒脱,它们背后是不是都潜藏着对“圣道”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诗心”本身,是否也能成为一种“圣道”的载体?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真挚情感,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否也能被视为一种“圣道”的实践?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框架,理解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它会不会像一本导览图,带领我走进一个更深邃的中国文化殿堂,让我看到古人思想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第三卷《圣道与诗心》这本书时,内心是有点忐忑的。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充满敬意,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思想与传统”的探讨会过于艰涩。但我又被“圣道”与“诗心”这两个词深深吸引。“圣道”总给我一种崇高、庄严的感觉,像是一种人生的终极目标,一种理想的境界;而“诗心”则唤起了我对美好、细腻情感的联想,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内心深处的抒发。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深入剖析了,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这两种看似有些差异的精神追求,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我猜测,作者可能会通过对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梳理和解读,来展示“圣道”的理想是如何在“诗心”的载体中得到鲜活的体现,又或是,“诗心”的表达如何反过来丰富和深化了“圣道”的内涵。会不会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真正的“圣道”,需要以一颗丰盈而敏感的“诗心”作为基石,而纯粹的“诗心”也需要“圣道”的指引,才能不至于流于空泛和感伤?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我能够理解的方式,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让我看到古人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也拥有着一颗多么细腻而热爱生活的心。

评分

看到《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第三卷的副标题《圣道与诗心》,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圣道”常常意味着一种对至高道德的追求,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甚至是一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而“诗心”则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世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美的敏感。我猜想,这本书会探讨的,就是这二者之间是如何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交织、碰撞、又彼此成就的。会不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他们既是“圣贤”的典范,又是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就完美地体现了“圣道”的追求和“诗心”的流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阐释“圣道”的,它会不会涵盖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顺其自然,甚至是佛家的慈悲博爱?而“诗心”又会是如何在不同文学体裁中得到体现的?是唐诗中的家国情怀,宋词中的人生况味,还是明清小说中的世情百态?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指出“诗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通往“圣道”的一种更为真实和感性的路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常常也需要有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反之亦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