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
集大思想家与大诗学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着作为吾人呈现了
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之间一座「天桥」
王船山(1619-1692)是古代中国罕见的集大思想家与大诗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 第三卷:圣道与诗心》主要透过此一个案,探讨宋明理学和诗学之互涉关联。在此,传统诗学的许多重要观念──如情调䜣合和畅却不乏浩渺之志,如情景交融,如诗意的引曳骞飞和文字中的墨气,如兴观群怨,如强调当下即目又追求象外、清空,如诗的声情之美──一一皆成为思想的「转喻」。萧驰认为船山诗学既与玄学诗学又与佛学诗学态度判然,从另一种意义上,却不妨看做二者的某种合题,不啻为中国古典诗学诸思潮的汇流。并值得吾人据以反思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
作者简介
萧驰
曾于中国大陆修读中国文学批评史。1987年负笈北美。先后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修读比较文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是滥觞北美而流播亚洲「中国抒情传统」学术型态中重要学者,多年来致力其发展。所撰《中国抒情传统》(台北:允晨,1999)对此作初步理论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大学,2001)探讨此传统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说世界中的延伸。与柯庆明合编《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上、下册,台大出版中心,2009)回顾此学术四十年发展。上世纪末以来,倾心研究中国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传统的观念史。本书三卷:《玄智与诗兴》、《佛法与诗境》、《圣道与诗心》是历时十二年研究的成果。
重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间一座天桥──代序
第一章:宋明儒的内圣境界与船山诗学理想——兼论诗美形态与生命情调
引言
一、宋明儒之内圣学与诗意生命体验
二、船山学的内圣世界
三、以内圣学为尺度的船山诗学
结论
第二章:船山诗学中「现量」义涵的再探讨——兼论「情景交融」与相关系统思想
引言
一、「现量」之三层义涵与船山诗学
二、船山以「现量」论诗之立论基础
三、「现量」与继善、存存
结论
第三章:船山天人之学在诗学中之展开(上)——兼论「情景交融」与儒家性命哲学
引言
一、天人性命授受于往来之际
二、情景交融与儒家生命智慧境界
三、俟兴而发:由「诗之理」臻「诗之道」
第四章:船山天人之学在诗学中之展开(下)——兼论「情景交融」与易学方法论
一、诗在天地妙流不息之中
二、诗与宇宙:两个符号世界的对应
三、两章的结论:诗人参赞天地化育
第五章:船山以「势」论诗和中国诗歌艺术本质——兼论抒情艺术与无定体宇宙观
引言
一、船山易学与史学中的「势」
二、「势」与诗的时间架构
三、「势」与诗的空间架构
四、结论:中国抒情艺术本质:镜乎?龙乎?
第六章:船山对儒家诗学「兴观群怨」概念之再诠释—兼论抒情传统本体意识与人类存在观
引言
一、由儒家诗教中的「兴观群怨」本义对照船山诠释的歧义
二、「游于四情之中」:生命体验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船山对抒情传统本体意识之修正
结论
第七章:诗乐关系论与船山诗学架构——兼论传统诗学与中国思想中超形上学
引言
一、以乐论诗和宋明精神文化变迁
二、「诗者幽明之际者也」:船山论艺之「超形上学」
三、船山论诗之「声情说」
四、本章暨本卷结论:贯通形上、形下的船山诗学架构
引用书目
索引
代序
重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间那座天桥
此卷写作于十多年前。当时是企图开解萦绕心中的一些困惑。我在《中国抒情传统》一书的序言中曾说:中国抒情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道统,而且是一种超越抒情诗文类的、持续而广泛的文化现象。我这一观点的根据,是概述前辈学者高友工教授的学术思想,包括其本人以下一段文字:
这个观念(抒情传统)不只是专指某一诗体,文体,也不限于某一种主题、题素。广义的定义涵盖了整个文化史中某一些人(可能同属一背景、阶层、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包括他们的「价值」、「理想」,以及他们具体表现这种「意识」的方式。
虽然在这一段文字以下,高友工指出:理论上抒情传统是源于一种哲学观点,即肯定生命价值之在于个人具体的「心境」。但高氏并未对他所说的「理想」「意识形态」作出解释。或许多数学者都会首肯高先生的观点,但此观点本身却是未经证明的。纵然二十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已证明了许多重要诗人如杜甫、李白和王维的创作确受传统儒道释思想沾溉,而古代文论研究,如对曹丕的研究、对刘勰的研究、对司空图的研究,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思想中的元气说、儒学、玄学和佛教诸观念实参融于中国诗学,但这一切尚不足以证实:中国抒情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脉之一,乃一对应传统「意识形态」、「理想」和「价值体系」的大传统。因为上述诗人和论诗者本人均并非哲学思想家。而哲学思想家如孔子、朱熹虽然偶或也会谈到诗,却究竟未对整个诗歌传统作过理论追问。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对中国文学艺术作全景式考察的学术着作,如韩林德的《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等等,都是将中国诗学、文艺学和潜美学放置在中国思想的框架中加以审视和把握,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笔者决无意否定。然而,由于这些着作是在跨时代、跨文类、甚或跨越领域的视野之下展开,而这种种跨越之间的联系又是出自今人思维的构建,在最终的追问里,也许都免不了用「思辩」作为结论的依据,虽然这种思辩的结论可能不误。但 「思辩」(speculation)在学术传统中本非褒义。在上述将中国诗学放置在传统思想框架中加以透察的着作中,不应忘记一部英文着作——美国当代这方面最具影响的学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传统中国诗歌与诗学:世界之征兆》(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此书在讨论对仗和中国诗歌的结构法则等问题时,即从中国文化「非创造的宇宙」诸观念着眼。在该书的两篇序言中,作者皆坦言:跨越不同文明、及文学历史时间之间的障碍去重建失去的阅读规则,以推论(inference)和猜测(guess)进行的思辩方式是必要的条件,因为他本来就被置身于能作确切断言者的疆域之外。作者在序言最后以如下一个比喻对读者说:
我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愈见幽暗的房间里。你从一个隐藏的麦克风谛听。有人在邻近的房间通过墙壁上的小孔对我讲话。在声音之外,我无从证实他的存在。我不断地督促他回应,但那声音只当它愿意时,只在无从期待的间隔中才传过来。我能设想我听到的可能只是个人幻觉,然而当声音传来时,凭借其个性及所谈论的事情,我认识到那声音属于他人。因为我不会谈论这些事情。我说过我能设想我或被欺蒙,但你作为偷听者,却不会被欺蒙。
宇文氏在此表达了在被时间和不同文明的墙壁分隔而作理论判断时的困难。这应该包括连结中国思想和中国诗学的那些声音,它也「只当愿意时,只在无从期待的间隔中才传过来」,而且更其微弱,更使人难以判断:那究竟是否只是我们「个人的幻觉」?作为本文化的研究者,我们其实只比宇文氏幸运一点点,毕竟也被时间和文学史的墙壁与古人隔绝了。正如宇文氏所说,我们也无法再期求古人对我们解说,而只能被动地听上一两句。这对重建中国诗学和思想哲学之间的联系来说,也恰如暗室拾音,盲人摸象。除非我们能找到一位古人,他站在另一间房间里,却在谈论与我们相似的主题。真能如此,经分析他的话,我们就能使上述关于抒情传统和传统「意识形态」、「理想」和「价值体系」之间的讨论超越思辩和推测,成为严格逻辑意义上的证明。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恰恰有这样一位大哲。其学远祧孔孟,近宗张横渠,于儒家经典皆有发明,且广涉佛老庄学。于诗,亦纵揽古今,自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以至明人歌咏,各体之作皆有评骘。以视域之开阔,品艺之精微,论风之痛快凌厉而言,在中国文论史上,亦属罕见。此人就是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的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船山。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或许是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的孤例。对于其诗学和哲学思想关系之究诘,当可使今人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探讨进入哲学层次之时,庶可免去纯粹的「思辩」和「揣测」。
然而,反观多年以来今人关于船山诗学的研究,包括本人八十年代初发表的这一方面的论文,却普遍存在着将其诗学与其经学、子学割裂的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二端:首先是在中国文论史上,如亚历士多德、叔本华和尼采那样能一身而兼为大文论家和大哲学家的人物,船山是绝无仅有者,研究者容易忽略其特殊性。其次,船山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着述都堪称卷帙浩繁,综合研究的难度较大。然而,这种割裂式的研究不仅使对于其诗学许多范畴的界定,失去了参指依据,更牺牲了上述船山诗学对探索中国抒情传统的独一无二的的价值。本书的写作,首先是为补偿过去的过失。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就船山诗学发表过一些论文,虽然是由中国大陆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刊出,然而,囿于当时的学术环境和本人学养、视野,这些文字今天是令作者赧汗的。从学界而言,这无疑说明了近二十年间的进步,然对个人而言,却在心中成为难以挥去的愧怍。由于这些文字中的失误,我亦成为学界若干谬论的始作俑者,实有纠正之责任。所以读者在本书各篇中都能读到作者对过去的反省。这种反省,有时又超越个人,成为对作者身历其中、且有无穷瓜葛的学界若干普遍观念的反省。具体地说,讨论「现量」一篇对时下以文艺心理学为框架解释「情景交融」作了反省。论船山诗学与天人之学关联两篇提出在理学性命哲学和生机说易学背景下「情景交融」说的「语义」和「语法」的问题。论「势」一篇质疑了「意境」是否中国抒情诗歌中心审美范畴的观点。论「兴观群怨」一篇指出了以伽德玛诠释观念比附船山观念之不当,并提出船山对抒情传统本体意识的修正问题。论诗乐关系一篇与论「势」一篇唿应,从宏观诗学史的立场重新检视明代以乐论诗的意义,以及中国抒情诗的时间艺术的本质。论内圣与船山诗学理想一篇正视了船山对宋明理学的承绪,并质疑了因尚「和」遂以「优美」一类西方美学范畴界定中国传统诗学之谬论。上述反省和批判涉及的均为有关中国诗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仅此已说明了船山学对理解中国抒情传统何等重要。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就哲学思想和诗学的直接联系的全景而言,船山学几乎是惟一的标本;然而从中国诗学的纵向发展而言,它又主要代表了思想史中宋明理学和诗学的关联。故而,从历时性而言,它又不是全景的,而是局部的。玄学和佛学映照下的传统同样不可忽略。但船山在易学背景之下论诗强调「势」和以乐为诗之极诣,却给了笔者这样的启示:抒情传统在佛教散播之际,料必在形态上和观念上有过一番嬗变。全面地描述中国抒情传统,则必须重建佛学佛学的误解)与抒情传统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再可能找到类似船山学这样一个思想与诗学之间全面而直接的标本了。但船山学的研究却给笔者指出了以后的工作方向。所以在此后,我又完成了现此书中第二卷的《佛法与诗境》。而后者的写作,又令我感到有必要于魏晋玄学和诗学的互涉中发现抒情传统一些早期观念的渊源,这又推动了现本书第一卷《玄智与诗兴》的写作。所以,本卷的写作其实是一个历时十余年学术艰苦探索的起点。
从一种意义上,本卷的写作又是为了完成一个提出了却未能充分证明的论题。我在二零零一年由美国密执根大学出版的有关《红楼梦》的着作(The Chinese Garden as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曾以这部名着讨论中国抒情传统于古代社会晚期的式微,其中提出:抒情传统乃以审美理想重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信念。但对这样一个重要命题的全面论证,却不可能在那本书中展开,而必须在解答了中国诗学和思想之间的种种联系之后方能完成。换言之,研究船山思想这一理论标本或许提供了一个论证此论题的直捷方式。我在本卷的最后一篇的后面部分点明了这一点,那一段话可视为这一论证的结穴:
[船山诗学] 处处体现了中国文化「有机」(organistic)宇宙观念﹕即宇宙秩序呈人类艺术的「音乐的」形式,承载着人类价值,善与美;而人类艺术则在节奏上「重义地」体认出宇宙生命。笔者坚持认为﹕这才是不为宗教意识统摄的中国文化中超越儒家政治理想的终极信念,亦是此文化光辉标志抒情传统之审美理想。作为艺术理论,船山诗学或许是上述信念的最完整、最透彻的表达。它处处欲诗人「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如笔者在本系列其他文章中指出,船山以乐论诗,不仅标举「乐与天地同德」,且更欲彰显心「因天机之固有而时出以与物相应」;船山诗学 中「势」这一概念,则旨在彰显诗与宇宙事物之间通感(synaesthetic)意义上的共同节律或「宇宙和弦」,而任何时间上第二义的、形貌上的「再造」 或「摹仿」, 将使诗人永难摆脱 「迎随之非道」的困惑;船山诗学中情景在 「语法」意义上之与干坤、 阴阳这些符号范畴对应,则潜在地肯认了人所参赞之天地化育与道体所开展之世界必归摄于一;而船山以「现量」界定诗人的审美体验,其真正的理据是李约瑟所说的天人之间的「象征的互应系统」。即使船山讨论作者-文本-读者关系的概念的「兴观群怨」理论,在至少三位英文作者看来,亦不无体现宇宙动态生命的意味。
由这段话看,本卷的写作是围绕一个大的论题而进行的。的确有这样一个初衷。作者开始这个研究时,曾大致列出了七、八个论题,对其中的关联也有过某些考虑。但我所工作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很难有较长的时间写作大部头的着作。为完成这种需恢宏视野的论题,只得取先分割包围再最后决胜之策略。所以,各篇实际上是在两年多时间里分别陆续完成的。最后又斟酌各方意见,以两、三个月时间作出修改和统稿。并增加或修改了原篇章的副标题以凸显船山诗学揭示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关联的特殊意义。最费周章的是由各篇顺序体现的全书结构。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想法先被否决,因为无从体现船山诗学本身的架构。而任何基于现代理论概念的「结构」都与本书的宗旨不符。最后的决定是基于船山诗学的内在思路去建构。我在研究时发现:船山论诗的最重要着作《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由序言至前五条的次序并不苟然,乃取逐渐压缩命题规模的逻辑。现在本书作为其诗学之诠解,乃根据阅读循创作逆过程的原理,由船山逻辑展衍的终端反溯回其启端,即取逐渐扩张命题的逻辑。根据这一想法,各篇的内容依次为:有关取景之现量──体现诗人创作瞬间际遇的情景交融──诗意在文体中开显的势──关乎世界、诗人、文本和读者关系的兴观群怨──关乎诗的终极义的诗乐关系论。而在各章之前,我又增加一篇从宋明儒学发展的纵向角度去总结的篇章,以增强全卷可能被淡化的历史意识,以与本书第一、二卷连接。此又兼为论证抒情传统重述中国传统文化之终极信念这一论题的完成。但愿这样一种安排能令读者透过云林森缈、重睹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间那座天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