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
诗三百
一言蔽
会吾中
会--合也见也适也悟也盖也预期也总计也
中--和也心也身也伤也正也矢的也二间也
《诗经演》与《诗经》,各三百篇,相隔三千年--《诗经》成于西元前十一世纪至前七世纪间,迄西周至春秋,以周公制礼作乐始,王纲解纽礼崩乐坏止,此五百年,中国文化奠其基,完成了第一番轮回。
中国文学里,木心最喜欢的是《诗经》,他曾说:「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这是现代诗人的语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木心以文言文重写整部《诗经》,成了《诗经演》,而这是他最具古朴色彩的诗集。
《诗经演》循《诗经》例,以四言为主,杂三五等句,皆十四行,双句循环而顿,结句偶有命题,语感节奏粗拟商籁体。三百首而一律十四行,使中国诗与欧陆诗全般无涉的格式,婉然合一。
《诗经演》的百般化变,即在出乎语言的「内部」,泛滥而知停蓄,慎严而能放胆,擒纵取剔,精翫字词,神乎其技,而竟无伤,俨然一场纵意迷失于汉字字义、字型、字音的纷繁演义,也是一部赏玩修辞与修辞之美的诗章。
木心以文言文重写了整部《诗经》,令人惊叹太美了,曾被认作「天书」的《诗经演》,今由研究木心的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作者简介
木心
本名孙璞,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自幼迷恋绘画与写作。十五岁离开乌镇,赴杭州求学,1946年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师从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直到十九岁离开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画余写作诗、小说、剧作、散文、随笔、杂记、文论,自订二十二册,「文革」初期全部抄没。「文革」中期被监禁期间,祕密写作,成狱中手稿六十六页。1982年远赴纽约,重续文学生涯。
1986至1999年,台湾陆续出版木心文集共12种。1989至1994年,为旅居纽约的文艺爱好者开讲「世界文学史」,为期六年,陈丹青为其学生。2003年,木心个人画展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巡回,画作受大英博物馆收藏,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该馆收藏,2006年,木心文学系列首度在大陆出版,同年,应故乡乌镇邀请,回国定居,时年七十九岁。年底,纽约独立电影制片导演赴乌镇为其录制纪录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
编辑弁言
同袍 郁林 籊籊 载芟 南有 佼人 贝锦 黄鸟 子覆 七襄 覃耜 玉尔 苌楚 忞忞
柔至 康明 繁霜 肃肃 有摽 祁祁 弄椒 谷风 采唐 有裳 将谑 焕焕 西门 彼黍
负暄 粲者 子湑 伐木 棘心 污澣 执手 绿衣 衡门 野有 关关 木德
其雨 投之 无罿 彼采 将骐 朝出 且眷 厥初 瞻乌 桃之 汜彼 逞飞 七月
桢桢 曰归 允荒 春申 南田 如响 雾豹 多朅 如英 胡荽 乌镇 怀里 载阳 常棣
三捷 斯恩 无寄 昔我 趪趪 三星 笃公 中露 不如 蟋蟀 鸱鸮 维愊 彤管 恆骚
匏有 斯尤 天骄 三世 白鸟 俍人 隰桑 鸒斯 何草 如夷 葛生 西门 溱洧 载蜚
棼棼 采薇 谓尔 椒聊 终南 既见 他山 鱼丽 长睽 有駜 中谷 绵绵 叔也 有车
□风 君门 昔之 芃芃 击壤 束薪 駉駉 扣槃 淇奥 防有 在怀 丧乱 鹿鸣 有頍
遵云 终识 炰烋 英玉 入彀 寿眉 无侣 骍骍 反驹 舝兮 上天 觱沸 傅天 娈兮
王事 朝隮 贪乱 鸠鸣 柳斯 为猷 棠棠 淞江 醉止 鱼在 采菽 蹑景 权之 日益
方难 嘒彼 振鹭 营营 胡逝 壹者 维昔 人有 瞻卬 白圭 方虐 不肖 有客 自度
尊之 屡盟 犨息 僩兮 桑扈 白华 捷捷 采绿 心之 倬彼 大风 为慝 采葑 有杕
缁衣 终风 日居 江有 翀雉 偠 于征 沔彼 皎皎 丘中 扤我 凶矜 渐渐 有命
旟旐 上权 复届 雝雝 丝衣 如遗 甫田 高沙 昌兮 鸿飞 子褎 仲门 保艾 以濯
如陵 差池 中林 不我 芄兰 如晦 蒹葭 有卷 思乐 其□ 泂彼 子衿 叔于 伯氏
因心 询尔 帝谓 穆穆 南山 不盈 温温 荏染 柔木 于戏 凤凤 山有 俟我 敝笱
小戎 驷驖 峘逸 委蛇 玼兮 维鹊 雨雨 旨否 蓼蓼 夷怿 我龟 中田 者木 有桃
乐土 靓子 鹑之 孑孑 我行 大车 有狐 崔崔 体原 是达 瓜瓞 国如 十亩
■ 外篇
吾闻 君命 人异 沧浪 有馈 人之 场师 贵者 余师 多术 观水 饥者 道则 为关
子好 视弃 与少 斧斤 钧是 舞雩 挟山 滕问 腼赞 子产 眸子 逢渊 吹呴 天下
芴漠 混沌 仰之 明道 将欲 回曰 美名 色重 其苏
■ 注后记
光是看到「詩經演」這幾個字,就勾起了我對傳統文學深深的嚮往。雖然我平常閱讀的類型五花八門,但對於經典的詩歌,總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這次看到這本詩集,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老篇章,以及它們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被賦予新的生命。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演」這個字上做文章的?是重新詮釋、改編,還是借鑑了詩經的意境和風格,創作出全新的作品?這種「演」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藝術的想像空間。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學世界,感受傳統的底蘊,同時也領略現代的創意。尤其是,當我想到詩經中那些描繪自然景物、抒發個人情感、或是反映社會風貌的篇章,就不禁想知道,作者是否會從中擷取靈感,將這些古老的意象,用現代的語言和情感重新編織。這本詩集,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其中,聽聽作者的聲音,感受他對詩經的獨特理解和藝術呈現。
评分我一直相信,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它們能夠穿越時空,與後世的讀者產生共鳴。《詩經》,作為我國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自然是許多人心中的寶藏。而《詩經演》,這本詩集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探索的意味。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演」繹《詩經》的?是逐字逐句的闡釋,還是意境的轉化,或是全新的創作?我喜歡從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文學,而這本詩集,無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它讓我想像,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流傳千古的詩句,注入現代的生命力,讓它們在當代讀者的心中重新迴響。我期待這本詩集能夠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能夠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體驗到作者對《詩經》獨特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射。對我來說,一本好的詩集,不僅能提升審美,更能啟迪心靈,而《詩經演》,我希望它能做到這點。
评分身為一個熱愛文學的台灣讀者,對於能夠觸及中華文化的經典,我總是充滿了期待。《詩經演》,這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古典的氣息,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於「演」這個字,有很多不同的想像。它或許是作者對《詩經》的演繹、演變、或者說是再創作。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注入新的生命力,讓這些古老的詩篇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我對文學作品的品味,其實是相當多元的,從現代詩到散文,我都有涉獵。而《詩經》作為文學的源頭之一,其影響力自不待言。這次《詩經演》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文學發展的可能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豐富的閱讀體驗,不僅是文字上的美感,更是思想上的啟迪,讓我能夠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的巧思,以及他對《詩經》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
评分對於《詩經》這部經典,我一直是抱持著一種敬畏和好奇的心情。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濫觴,更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當我看到《詩經演》這本詩集時,立刻被它獨特的書名所吸引。這個「演」字,引發了我無限的遐想:它是對《詩經》內容的擴展?還是對其精神的延續?抑或是用現代人的視角去重新詮釋那些古老的篇章?我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詩集,似乎正是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探索。我希望它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文學世界,讓我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或許,作者透過「演」的方式,能夠將《詩經》中那些或質樸、或婉轉、或慷慨激昂的情感,用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詩經》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的價值,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它能否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本《詩經演》,單從書名來看,就讓我聯想到那種悠遠綿長的古典韻味。雖然我對《詩經》原典的接觸不算特別深,但對於其中傳達的那種細膩的情感、樸實的語言,以及對生活的觀察,卻是頗有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演」這個概念融入詩集的創作中的?是像戲曲表演那樣,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潤飾、變奏,還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詩經的內涵?我特別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種古老靈魂的迴響,以及現代人對生命、對情感的獨特體驗。或許,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流傳千古的詩句,甚至在它們之中發現新的意義。對我而言,一本好的詩集,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我們內心的風景,而《詩經演》,我希望它能帶給我更多這樣的反思和啟發,讓我在文字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和領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