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中國官僚資本主義,從容而自信的、颱灣的聲音。
.官富民弱而兵強專製的中國政權,吞併瞭自由開放的民主颱灣,對華語世界的前景,將是極為不幸的挫敗。
.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分辨政權與社會、統治菁英與庶民大眾的差異。不為中國炫目的外觀所惑,不為其政治惡行辯解,積極與中國社會對話。
.颱灣反守為攻,對中國說三道四,現在正是時候。
「中國因素」鑲嵌在世界體係中。這不是颱灣單獨麵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焦慮。「中國因素」也內建到颱灣社會。從近來發生的鍾鼎邦被囚、旺中併購中嘉、走路工疑雲、香港抗議國民教育洗腦、颱灣新學生運動的興起,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因素」正大舉入侵到颱灣來。中國市場的開放,給颱灣帶來機會;中國雖自稱「和平崛起」,但它對颱灣社會所産生的威脅(無論是軍事或心理上)仍與日俱增。麵對霸權中國,颱灣的齣路在那裏?
本書是作者將近二十年來,深入中國草根社會觀察所提齣的,具有颱灣觀點的中國論。作者希望引領讀者觀察真實的中國,而非夢幻的中國;並且將真實的中國,帶到颱灣統獨問題的脈絡中。本書不在既有框架中處理國傢定位問題,而是實踐一種新的統獨方法論;統獨辯論,作為問題意識、作為思考與行動的過程,而非要求錶態、選邊站。
本書並不試圖提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刺激讀者思考:麵對霸權中國,不卑不亢的從容氣質,要從何而生?麵對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起,颱灣的齣路在哪裏?
作者簡介
吳介民
少年在宜蘭晃過;高中時期在木柵、三重;大學在颱北成功國宅一帶;曾專攻兒童膠鞋、自助餐、水餃。留學與進修在紐約、麻州劍橋、洛杉磯。學生時代,參與校園抗爭與社會運動。1992-3年,與友人組「裏巷工作室」,拍攝《颱胞》等影片。1996年三月(颱灣總統直選,中國飛彈威脅),在紐約參與發起「民主不落日」守夜靜坐。2002年,參與創辦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fCC)與中國研究學程(與中研院閤辦)。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守護颱灣民主平颱」成員。
序
對中國說三道四
一、文明大國的條件
二、第三種中國想像
三、反專製的底層美學
四、中國因素與颱灣民主
五、誰發明瞭「九二共識」?
六、二○一二,以商逼政的首度公演
七、教科書身後的國族陰影
八、颱灣,為什麼不是香港?
生活在颱灣
一、颱海上空的粉紅色幽靈
二、在帝國爭霸的夾縫中
三、「第二民間」的誕生
四、生活在颱灣
五、泥土不管身後事
華麗背後的冷酷
一、關係政治學
二、沒有歸途的列車
三、永遠的異鄉客
參考閱讀
緻謝
序
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是,當全世界都為中國感到焦慮不堪的時候,「閱讀中國」如何愉快呢?
二十年來,「中國機會論」與「中國威脅論」,交替在輿論市場喧譁爭鋒。圖書館、書店、網路... 關於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為何需要多讀一本書?
在「機會」、「威脅」之外,中國另有可供想像的無垠空間。但此等想像,不是在象牙塔中玄思、不是戴著主流媒體的濾鏡觀看,而是日常生活的實作、一手的接觸體驗、長年田野訪談的纍積。我們需要颱灣觀點的中國書寫。
什麼是颱灣觀點?放置在世界政治的脈絡中,颱灣觀點就是抵抗「虛幻中國」的實作經驗。分享颱灣觀點,我心目中的理想讀者,不止在地人,還包括對岸的有心人。
中國的「虛幻性」,在於它難以定性。這個國傢的統治集團顧盼自豪,同時焦慮不安。失落瞭兩百年的天朝,終再躋身列強,內心卻不踏實,擔心被低估,被它的國際對手低估,擔心被看扁,被它統治下的人民看扁。於是用金錢、形象工程、璀璨的煙火,堆疊起先進與文明。復歸的天朝,霸權慾望在火樹銀花中綻放。這個「煙火國傢」,纍積瞭龐大外匯,手握巨額財政,得以布局全球。大國崛起帶來全球性的效應,世界體係中增加瞭「中國因素」。當中國還在世界體係中尋找它的位置時,也同步在模塑其「先進邊陲」的社會認同、國傢定位。
民主化之後,颱灣的政治生活被切割為藍綠兩塊。人們的中國觀點,沿著藍綠分歧綫,形成簡單的二分法。最近幾年,情況趨於復雜,切身的利害關係開始左右人們對中國的看法。於是,颱灣內建瞭「中國因素」。從此,它像鬧鍾,定時(每到大選)吵醒大傢;它像注射器,每天將特定藥劑打入血管,循環全身;它像晶片,不停記錄著你的身心資料,並傳輸到某個你不知道的地方;它像棘輪,不斷絞緊你的腦門,讓你偏頭痛,讓你畏光、無法思考、失去平衡感。
中國民間充滿爆發力、渴望民主,總以特殊眼光在觀察、想像颱灣。多年來,官方不斷貶抑颱灣的民主,說是民粹鬧劇,因為民主講到底,迴避不瞭主權在民。但每逢颱灣大選,中國不論涉颱官員、新聞媒體、異議人士、或網民,都興奮莫名。
二零一二年元月,作傢章詒和在微博廣為流傳的一段話:「有人說,選舉其實是演戲。說這話的人,你組織個戲班演一次,如何?」中國進入「先進文明」的關卡在「政治」,眾人皆知,選舉這齣戲,絕不許上演。諷刺的是,這個沒有民主投票的國傢,卻介入颱灣的總統大選,據說國颱辦在選後舉辦慶功宴,彷彿是他們選贏瞭颱灣總統。
鄰居侵門踏戶,在你傢扮戲,並不是愉快的事。
無論如何,你扒不掉鑲嵌在世界體係中的「中國」。這不是颱灣單獨麵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焦慮。
但,我們可以跟中國說:咱們演一場真的,如何?
一個朋友讀過〈第三種中國想像〉之後反映:「你如何跟大陸人談颱灣的主體性?中國存在你所描寫的公民社會嗎?」
我說:「我在傳遞一種可以互相讀懂對方的共通感受;當你跟中國民間的進步力量溝通,你不能預先設想他們不想聽什麼,就自我設限、就不寫。」
最近,這位作傢朋友去瞭一趟廣州,整個改觀,他見識到當地蓬勃的民間力量與活躍的NGO組織。跟中國人談兩岸公民社會,是可能的。
因此,我期待讀者們,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在「機會」與「威脅」之上擴展視域;分辨中共與中國、政權與社會、統治菁英與庶民大眾之間的差異。我們不能拿颱灣或西方公民社會的尺度,去丈量中國公民社會的樣貌;但這麼說,不是替中國披上一層神秘色彩,鼓吹獨特的「中國模式」,而是要進入中國的脈絡,準確掌握政治與社會的具體細節。當你領會庶民的黑色幽默,理解中國林林總總的正負形象,不為其炫目的外觀所迷,不為其政治惡行辯解,而仍舊願意與中國社會對話,這就是一種態度。
一九九零年,我在求學的路途上,遭遇中國製度的殊異性,「戶口」讓我睏惑,於是遍尋書籍期刊,想要瞭解這個颱灣也有的製度,為何在中國如此關鍵。戶口製度,在西方的眼光中,無疑是個汙點,因此不少中國學者在學術場閤為其申辯。幾年前,哈佛大學一個研討會上,一位風度優雅的華人學者,麵對滿場批判戶口製度的聲音,有些急瞭,對著我說:「你們颱灣不是也有戶口製度?」同一個詞匯,在兩岸所指涉的事物,差異如此巨大,以至於我經常想:我們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嗎?
寫作是一件愉快的事。
朋友聽到我準備齣書,第一個反應是:「要升等瞭?」我笑說:「還早。」颱灣的學術界,近年在「全球化」追求卓越、頂尖、排名的驅迫下,疲於奔命,嚮「SCI」、「SSCI」、「TSSCI」體製靠攏,算點數、填報錶、纍積期刊論文。過度早熟的學院分工與專業化,使學者無暇顧及公共寫作,形成一種幽微的「自我審查」,眼界被限縮瞭,膽氣也消融於無形。
颱灣剛起步的中國研究學界,也不免落入這個陷阱。
翻閱本書,讀者很快會發現,這本公共書寫,某種程度,也在抵抗「順從附和的心態」(conformism)。思想或理念,若要對真實世界起作用,就必須堅持某種「反潮流」的書寫態度;卻不能跳脫現實、不食人間煙火。如何拿捏,盡量以平易的方式靠近讀者,避免艱澀的術語,確實傷瞭些腦筋。我甚至花瞭力氣,淡化本書中的論文風格,增加可讀性,但也須事先「警告」讀者,這本書並非容易消化的流行之作。我衷心盼望喜愛思考、不附和流俗觀點的讀者,能領會作者的用心。
如果此刻,你坐在自己的書桌前,而不是站在書店隨意翻看、或在網路上瀏覽,我希望這本書常駐你的書架,讓你對「中國因素」如何影響颱灣與世界,有些真切感,但同時釋放你的焦慮,並經常帶給你靈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