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中国想像

第三种中国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抵抗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从容而自信的、台湾的声音。

  .官富民弱而兵强专制的中国政权,吞併了自由开放的民主台湾,对华语世界的前景,将是极为不幸的挫败。

  .调整对中国的「态度」,分辨政权与社会、统治菁英与庶民大众的差异。不为中国炫目的外观所惑,不为其政治恶行辩解,积极与中国社会对话。

  .台湾反守为攻,对中国说三道四,现在正是时候。

  「中国因素」镶嵌在世界体系中。这不是台湾单独面对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焦虑。「中国因素」也内建到台湾社会。从近来发生的钟鼎邦被囚、旺中併购中嘉、走路工疑云、香港抗议国民教育洗脑、台湾新学生运动的兴起,我们可以清楚看见「中国因素」正大举入侵到台湾来。中国市场的开放,给台湾带来机会;中国虽自称「和平崛起」,但它对台湾社会所产生的威胁(无论是军事或心理上)仍与日俱增。面对霸权中国,台湾的出路在那里?

  本书是作者将近二十年来,深入中国草根社会观察所提出的,具有台湾观点的中国论。作者希望引领读者观察真实的中国,而非梦幻的中国;并且将真实的中国,带到台湾统独问题的脉络中。本书不在既有框架中处理国家定位问题,而是实践一种新的统独方法论;统独辩论,作为问题意识、作为思考与行动的过程,而非要求表态、选边站。

  本书并不试图提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刺激读者思考:面对霸权中国,不卑不亢的从容气质,要从何而生?面对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台湾的出路在哪里?

作者简介

吴介民

  少年在宜兰晃过;高中时期在木栅、三重;大学在台北成功国宅一带;曾专攻儿童胶鞋、自助餐、水饺。留学与进修在纽约、麻州剑桥、洛杉矶。学生时代,参与校园抗争与社会运动。1992-3年,与友人组「里巷工作室」,拍摄《台胞》等影片。1996年三月(台湾总统直选,中国飞弹威胁),在纽约参与发起「民主不落日」守夜静坐。2002年,参与创办国立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CfCC)与中国研究学程(与中研院合办)。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守护台湾民主平台」成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对中国说三道四 
一、文明大国的条件
二、第三种中国想像
三、反专制的底层美学
四、中国因素与台湾民主
五、谁发明了「九二共识」?
六、二○一二,以商逼政的首度公演
七、教科书身后的国族阴影
八、台湾,为什么不是香港?
 
生活在台湾 
一、台海上空的粉红色幽灵
二、在帝国争霸的夹缝中
三、「第二民间」的诞生
四、生活在台湾
五、泥土不管身后事
 
华丽背后的冷酷 
一、关系政治学
二、没有归途的列车
三、永远的异乡客

参考阅读
致谢

图书序言

文明大国的条件

睽违北京几年。十月底反常地寒冷,冷冽的空气中漂浮着躁动的气味。几年之间,北京已经成为不一样的城市。二〇〇八年奥运留下来的超现代建筑成为看板景点,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让市民快速移动,华丽气派的大楼四处耸立。这座古老都城,已经被改造为现代化的巨型都会。几年前造访过的民工村,由于城市不断扩张而消失无踪,只剩一片片被整平、等待开发商进驻的圈围之地,而生活其中的外来人口则往更外围的城郊移动,能见度也就更低了。建筑地景结构本身就体现着支配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个统治意识形态嬗变的过程。尼克森夫人曾经被刻意安排造访过的样板公社四季青乡,就是城乡阶级关系最好的教材:改革开放后,这个样板村功能退化,成为民工聚居的场所,小贩云集热闹非凡,但最近几年随着地产业的蓬勃,这个民工村如今已被剷平而永远消失了。

■盛世?文明匮乏的焦虑

在北京,人们可以轻易感受到,上升中的资产阶级跻身摩天大楼,翘首云端,顾盼自若的神采。不过,在北京待上几天,也让人感到焦虑不安,而且这焦虑无所不在:在富强、新颖、时髦的表象下,「建设文明城市」的标语随地可见。「文明」在这个古老帝国仍然是个关键词,一种匮乏的、而统治者急于建构的社会状态。因为不够文明,所以需要倾国之力去锻造。真是令人困惑,「文明」在中国的话语系统中究竟指涉着什么——搭车排队、井然有序、温文儒雅的生活态度?把简陋污浊的城市景观排除在外人的眼光之外?一个个活泼有力敢于在公共领域现身争取权利的公民团体?一个统治精英专制权力受到公民社会节制的国家?

「渴求文明」的焦虑状态,精确地陪衬了中国作为上升中大国的现状。一百多年来追求富国强兵的苦愿,彷彿到了一飞沖天的时刻,却又踌躇不前。国家洒下大钱,打造了当代最壮观的文化宣传「波坦金奇观」(Potemkin Spectacle)。【注:据说,一七八七年,俄国大臣波坦金为了取悦女皇凯萨琳大帝,在克里米亚建造一个外观富丽繁荣的虚假村庄,以掩饰凋敝衰颓的地方经济。后世称之为「波坦金村庄」,有如当代中国无处不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这个政权赖以夸耀的奢华财力似乎源源不绝;但是,这样仍然不够,仍然空虚。

这趟旅程,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对话在北大,一位政治学者坦率地说:

中国的气势,其实在奥运一结束马上就下滑了。奥运是一场炫耀盛世的登峰造极的盛宴,国家、资本、与文化演艺工业结合在一块,共同演出了一场盛世大戏。这是用钱打造出来的一场戏。但真相是:这部花钱的机器(spending apparatus)腐败得不行了。每个人都为自己。党和国家的集体利益谁来执行?没有人。

在亢奋的盛世期待中,处处有令人恐惧不安的汹涌暗潮: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正竭尽所能地掏空他们自己的国家。

■优雅?一场微妙难堪的规训

德国学者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文明的进程》这部历史社会学巨着中,所做的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区分,非常契合今天中国的需求。根据埃利亚斯的说法,「文明」这个概念,在十八世纪德意志即将兴起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期,指的是生活举止中的礼仪(civilité),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模式。这种外在的行为模式承载着漫长的人类生活形态的演化过程,从中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一路来到启蒙时代。这漫长的过程,西方社会的文明生活,从宫廷行为模式的文雅化,慢慢渗透到贵族阶级,新兴的布尔乔亚阶级,而到普罗大众。当时,文明的中心是法国的巴黎,全欧洲王公贵族竞相学习法文,模仿优雅的文明生活。巴黎于是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是,文明不同于「文化」(Kultur),在埃利亚斯的定义中,文化指的是内在精神气质的陶冶,是一种心性与品味的教养(Bildung)。文化教养,需要长时间精神生活的锻炼与熏陶,而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谈吐体态(例如餐桌礼仪、待人接物的客套等等)的学习而速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