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家中文本
与毛泽东的“革命外交”路线相左,张闻天提倡“和平共处”外交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走的和几十年前张闻天设想的是同一条轨道
张闻天不仅是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第五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从1949年至1959年历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和安理会首席代表、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后在庐山会议上因直言蒙冤,1979年得到平反。
本书作者曾任张闻天秘书、张闻天选集传记编辑工作小组组长。他以自己九年在张闻天身边工作的亲身经历及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张闻天的外交生涯和外交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总结,尤其详述了张闻天在个人迷信和闭关锁国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独立思考,提出了一系列与毛泽东的观点和分析相左的外交路线和理论见解,如他对中国与联合国、西方国家、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的论述、对苏联模式的质疑等,说明张闻天对于世界和平与战争的走势所作的分析,已经为从那时到现在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所证实。
书中所引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作者的工作日记和会议记录,不但真实可信,而且较为珍稀。本书难能可贵的还有,作者既能以崇敬的心情抒写张闻天的思想和人品,又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其局限和不足。如同作者所言,他所做的“只是拂拭历史尘埃,清除人为污垢,重现这些细部的本色原貌”。
作者简介
萧扬
1949年12月任职中国外交部,先在驻苏联大使馆和两个领事馆工作共五年,期间曾受张闻天领导,后任张闻天的秘书五年。
1981年至1985年主持张闻天选集传记编辑工作小组,编辑出版《张闻天选集》、《回忆张闻天》等书。所写有关张闻天的回忆和研究文章有《忆庐山会议前后的张闻天同志》、《1959年对张闻天外交路线的批判》、《张闻天与知识份子》、《刘英与张闻天的思想遗产》等十数篇。
参与主持编纂《中国外交辞典》(任副主编)和《世界外交大辞典》(任常务副主编)。
开头的话
代绪言:外交不搞世界革命
一、走上外交岗位
从未到任的常驻联合国代表
资望有余,授权有限
个人志趣服从调令
二、整装待发的驻联合国代表团
朝鲜战争:如何对待参战、谈判和停战
联合国:争取加入还是闹成僵局?
早日同西方国家建交,还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三、在驻苏联大使馆
服务国内建设—驻苏联大使的工作主轴
驻外使馆的工作重心不是交际应酬
中苏经济合作谈判的前线总指挥
“答覆请示制度”
信赖苏联外援,质疑苏联模式
狭隘民族主义的坚定批评者
涉及反对个人迷信的两件事
参加日内瓦会议
生气勃勃的调研工作
那一段令人怀念的日子
旧豪宅里的尚俭之风
四、在外交部:外交政策思想
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
“新的世界战争有可能避免”
和平共处VS世界革命
温和,理性,开放和国际合作
和平共处实践的成功总结
新的理论概括—关于民族主义国家之一
对印度尼西亚的观察——关于民族主义国家之二
争取长期和平共处不动摇——关于民族主义国家之三
在中苏裂痕初现时——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批评大国主义和骄傲情绪——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二
既要团结合作,更要独立自主——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三
如何认识和对待南斯拉夫——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四
对美国:斗争中也要谋求缓和——关于西方国家之一
如何认识英美矛盾的两次争论——关于西方国家之二
对特殊中间地带的分析——关于西方国家之三
外交观:外交中的政治和技术
五、在外交部:内部工作
“改进”内部工作
与同志们相处
外交领域的理论研究
总的口号: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主持肃反:纠“左”
“挂帅”反右:保护右派
加强对驻外使馆的领导和帮助
艰难的礼宾改革
节约和清廉
最讨厌的是利用特权为亲属谋利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开拓者
用世界眼光研究外部世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研究工作的内行领导者
抵御运动“左”的冲击
结尾的话
后记
《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张闻天先生置于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之中,展现了他如何在中国外交的开创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细致描绘,那种冷战的阴影,意识形态的对峙,以及新兴国家所面临的挑战,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闻天先生是如何审时度势,为中国外交制定方向,是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中,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被书中对张闻天先生在处理一些重大外交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战略思维所折服,他并非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得失,而是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为中国外交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本书让我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这并非是一种孤立主义,而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前提下,寻求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历史迷雾”,展现人物真实思想和决策过程的书籍充满好奇,而《张闻天与中国外交》恰恰是这样一本令人惊喜的书。它没有流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试图深入到张闻天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如何在新中国外交的开创时期,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机地整合,形成一条清晰而富有逻辑的叙事线。书中对张闻天先生在外交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所进行的权衡,以及所做出的最终选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处理与邻国关系,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更是关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关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着新中国外交的雏形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让我对“以史为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今的国际事务,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仅为我揭示了张闻天先生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地位,更让我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我被书中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精准分析所折服,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博弈,以及新中国所处的孤立和封锁环境,进行了生动的呈现。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张闻天先生是如何凭借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为中国外交争取空间的,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张闻天先生在提出一系列外交主张时,所考虑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套既有原则性又具灵活性的外交策略。这种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的外交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历史知识的增添,更在于其所激发的深度思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的爱好者,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如何在内外夹击的严峻形势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外交道路。而《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张闻天与中国外交》并没有止步于对张闻天先生个人经历的简单叙述,而是将他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精细地梳理了他在中国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被书中对当时复杂国际政治格局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种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存,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前沿争取话语权,对于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书中对于张闻天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大外交事件中的论述和决策,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一项外交创举,更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的体现。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张闻天先生作为一名战略家,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所展现出的冷静、理性以及深邃的战略眼光。他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于国家利益的把握,对于外交手段的选择,都体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风范。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探索、实践和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和实践体系。
评分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掩卷长思,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中国外交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深入剖析新中国早期外交决策者思想脉络的著作。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甚至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透过张闻天先生的视角,去理解那个风云激荡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现场,与张闻天先生一同思考,一同抉择。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艺术,更是国家利益的权衡,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是时代洪流中的艰难前行。作者对史料的运用细致入微,对张闻天先生思想的解读深刻独到,将一位政治家、外交家的形象刻画得立体而丰满。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分析所吸引,如何在一个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下,为新中国争取生存空间,发展自身,这是一项何等艰巨的任务!书中对张闻天先生在关键时刻提出的策略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的外交理念,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国际洞察力以及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才能实现的伟大目标。
评分我必须承认,《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过去对新中国早期外交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多的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然而,这本书通过对张闻天先生一系列外交活动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战略考量。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实,更是试图去挖掘这些事实背后的思想脉络和决策逻辑。我被书中对张闻天先生在处理具体外交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深思熟虑和战略远见所打动。他并非仅仅满足于在国际舞台上发表一些口号式的声明,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去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去争取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书中关于如何平衡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如何处理与不同阵营国家的关系,都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论述。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外交,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国际洞察力,以及坚定的战略定力。
评分《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众多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无疑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战略、关于时代精神的深刻写照。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政策的领导者。而张闻天先生,无疑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外部环境极其复杂的时期,张闻天先生是如何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为中国外交指引方向。书中对一些关键外交事件的深入解读,例如与苏联的关系,与第三世界的交往,以及在不结盟运动中的角色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张闻天先生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他并非盲目地跟随潮流,而是能够独立思考,为中国找到最有利的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始终,而张闻天先生正是这一精神的早期践行者和倡导者。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和平与发展”这一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到它并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经过了多少代中国外交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才得以实现的。
评分老实说,起初我拿到《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不过是又一本枯燥的历史传记。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沉浸其中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如同在沙漠中发现一片绿洲。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张闻天先生在中国外交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活动,以及他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我仿佛看到,在新中国初创的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年代,张闻天先生是如何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远见,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赢得尊严和发言权。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历史细节,许多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它们如同一块块珍贵的拼图,帮助我构建起对那个时代中国外交的全景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国家关系的论述感到着迷,特别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寻找合作的契机,化解潜在的冲突,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策略,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张闻天与中国外交》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将那些充满争议的时刻,也进行了坦诚的剖析,这使得这本书的史学价值更加凸显。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和经济实力,更在于其在国际舞台上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否赢得他国的尊重。张闻天先生的经历,正是这种伟大实践的生动写照。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欣喜的发现。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在国际舞台上默默耕耘,为国家争取合法权益的外交家们充满敬意。而张闻天先生,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他的外交思想,了解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通过他的笔触,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张闻天先生在处理与苏联关系,以及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问题上的论述所吸引。这些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外交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让我看到了,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中国是如何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逐渐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也让我对那些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当我拿到《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即开始阅读,而是仔细端详了封面和封底的文字,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张闻天先生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贡献。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外交事件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作者对史料的运用非常娴熟,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同珍珠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张闻天先生在处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以及在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面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关于外交策略的探讨,更是关于中国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伟大实践。《张闻天与中国外交》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外交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外交的开创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