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记述了三十多位历史人物的真实人生:九十岁的聂元梓披露文革中「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前因后果;习仲勋被打成「彭高习反党集团」内情解密;众多亲友见证北大第一才子沈元在以「叛国罪」被处决的全部过程;多有争议的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的史实考;《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与军统头子沈醉的缠绵恋情;贺龙骨灰安葬仪式背后的政治争斗……
作者简介
韩三洲
河南郑州人氏,退休医生,现居北京。平生所好就是与书打交道,除淘书、藏书、读书外,就是撰写读书笔记,先后在全国十多家媒体发表过数百篇杂文随笔与人物札记。曾被评为北京市藏书状元,并着有《动盪历史下的中国文人情怀》(台湾秀威版)一书。
推荐序
独具只眼的民间史家
韩三洲先生以医生为业,却酷爱写作,读史尤有心得。不久前出版过一本以解读中国现代史上的文人为主的《动盪历史下的文人情怀》,可称独具只眼。现在又要出版以解读中共党史上的政治人物为主的《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更让我刮目相看。
自从延安整风以来,毛泽东效法史达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胡乔木等人帮助,创造了一套中共党史的编纂原则,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中的原则之一是按照最高权力者的政治需要,把人物分成黑白两色,一部分人伟大、光荣、正确,一部分人渺小、丑恶、错误。这样的党史编纂法则,使主流的中共党史不但失实、失真,读起来也味同嚼蜡。近二十年来,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批觉悟者,力图穿越权力的束缚与遮蔽,接近中共党史的真相。韩三洲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恪守中国古代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溢其恶的良史传统,在中共党史核心档案不解密的情况下,广泛搜集散落民间的各种历史当事人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史料,撰写一篇又一篇读史笔记,还原了一位又一位被革命吞噬了的儿女的血肉之躯。篇篇文字看起来是散点透视,合在一起分明打开一条真切体察中共体制肌理的思想通道。对于读惯了主流中共党史的人们来说,可谓振聋发聩。
韩三洲先生的史料来源,有的是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公开出版物,有的是网路上的资讯,还有一部分来是自印本。自印本的出现,是中国大陆近年出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中国大陆对于有关中共党史的出版物控制极严,必须经过党史研究部门的审查方能出版。一些与主流党史结论有别的私人记忆,在这种审查的过程中,不是通不过,就是被删除和过泸。但是,由于印刷技术的革新和私营经济的崛起,官方已经无法控制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刷图书。这就出现了大量个人回忆录和其他文集的自印本。一些学院派人士认为这些自印本不是正规的出版物,不屑于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这是一种很陈腐的观念。而韩三洲却极重视这部分史料,并以此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校正历史的成见,这是一种高明的学术见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解读中共党史,局外人不能入乎其内,缺乏历史当事人的生活体验,也听不到圈内口耳相传的一手资讯,光靠逻辑推演不足以鞭辟入里。韩三洲知人论世的观察能力,不仅来自于书本知识,而且来自于家庭氛围。他的岳父何家栋先生是一位中共党史的亲历者,一位目光如炬的思想家。作为工人出版社的编辑,何先生参与了小说《刘志丹》的撰稿,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波及中共全党的政治风波,可谓九死一生,晚年又以超凡的胆识,成为中国思想界众望所归的重镇。韩三洲在其中耳濡目染,经历沉浮,共尝艰辛,对《刘志丹》案体验分外真切。所以,本书中与此案相关的《习仲勋在一九六二》一文份量尤重,价值尤高,格外值得一读。
愿韩三洲先生再接再厉,再出好书。
丁东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于北京香堂
“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这句话就像一个时代的注脚,带着一种浓厚的怀旧情绪,也夹杂着一丝不容忽视的警示。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真实”的敏感。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我们似乎被无数的声音包围,分辨真假、辨别善恶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说实话”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本书的副标题,“书边人物琐记”,则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被忽略的、但却同样鲜活的人物群像。我猜测,作者并非要写什么宏篇巨制,而是像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书中、在生活中,那些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又充满故事的人物。他们或许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或许是某个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又或许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在生命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捕捉这些“书边人物”的言行举止,如何从他们身上挖掘出那些关于“说实话”的片段和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情感共鸣,看到那些在变迁的时代中,依然努力保持着真诚和善良的人们。也许,读完这本书,我能够重新审视“说实话”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多一些坦诚,少一些虚伪。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书边人物琐记》,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是一位对时代有着深刻洞察,并且对人性有着细腻体察的人。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但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却常常参差不齐。“说实话”的定义,也变得愈发模糊和复杂。而“书边人物琐记”的副标题,则让我眼前一亮,它意味着作者的目光并非聚焦于那些历史的中心,而是投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那些被边缘化,但却同样鲜活的个体。我猜测,作者通过记录这些“书边人物”的故事,来反思“说实话”的价值和困境。这些人物,或许是书中一个不经意的人物,或许是作者在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一个引起他/她思考的人。他们的故事,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却蕴含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如何从这些“琐记”中,挖掘出“说实话”的内核。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真实的对话,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探索,一次对人性的审视。
评分《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书边人物琐记》这个书名,如同一声轻柔的叹息,又似一声沉静的警示,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真实”的敏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甚至有些混乱的时代,“说实话”似乎成了一种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艺术。而“书边人物琐记”,则让我联想到那些不被聚光灯照耀,却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闪耀着真实光芒的个体。我猜测,作者并非要讲述什么惊心动魄的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温和、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捕捉那些发生在“书边”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可能是书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可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被遗忘的瞬间,也可能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普通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言行,或许微不足道,却恰恰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说实话”这个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感受他们的平凡与不凡,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坚持。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琐记”,能够引发我对自身沟通方式的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多一些坦诚,少一些虚饰。
评分《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书边人物琐记》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也是一种对某种失落的真实情感的呼唤。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价值,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被主流关注的“书边”地带。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才是构成我们社会肌理最真实的部分。我猜测,作者选择“书边人物”作为切入点,正是因为这些人物身上,最能体现出“说实话”的艰难与可贵。他们或许没有能力去改变宏大的叙事,但他们却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人物的,他们是如何在生活的琐碎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闪光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去感受那些不被书写,却依然存在的生命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琐记”,我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反思的契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是否还能坚持说实话,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纯粹。
评分这本《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书边人物琐记》的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某种久违的纯粹的向往。在我看来,“说实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坦诚。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日趋复杂和功利的世界里,说实话的门槛似乎越来越高。它可能意味着挑战权威,可能意味着牺牲利益,甚至可能意味着被误解和孤立。所以,当作者用这样一句话作为书名,并加上“书边人物琐记”这个颇具画面感的副标题时,我立刻被深深吸引。我猜想,作者并非要讲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要批判社会的不公,而是通过记录那些发生在“书边”的人物,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个体,来折射出“说实话”的时代图景。这些“书边人物”,可能是作者在阅读某本书时,从字里行间的某个角落瞥见的,也可能是作者在生活中偶然遇到,但又深深触动了内心的人。他们也许是书中那个不起眼的配角,也许是现实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匠人,亦或是一个平凡的老者。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却蕴含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被现实磨砺却依旧保持本真的灵魂,能听到那些在沉默中爆发出的真实心声。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琐记”,我能重新审视自己,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回那份敢于说实话、坚持说实话的勇气和初心。这本书,或许是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的变迁,也照出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极具画面感,也饱含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这六个字,仿佛直接击中了当下社会中许多人心中的痛点,一种沟通的隔阂,一种真诚的稀缺,一种坦率的挑战。而“书边人物琐记”的副标题,则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作者就像一位耐心寻访的旅行者,在书籍的边缘,在生活的角落,去发现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关注,却又真实存在的个体。我猜测,这些“书边人物”,或许是书中那个不为人知的配角,或许是某个历史事件中默默无闻的参与者,又或许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个让你过目难忘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但却蕴含着最朴素的人性,最真实的温度。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通过这些“琐记”,来解读“说实话”这个主题。是在他们的言谈中,看到了坦诚的可贵?还是在他们的困境中,体会到了说实话的艰难?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真实的对话,一次对时代的回响。
评分书名《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书边人物琐记》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它像一句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低语,又似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在慨叹。我一直觉得,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藏在那些被称为“书边人物”的普通人身上。他们不像聚光灯下的明星,不像历史书中的帝王将相,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历,却最能折射出时代的温度和社会的脉络。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他/她没有选择去描绘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去歌颂那些伟岸的身影,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书边”的、鲜活的个体身上。这些人物,可能是在某本书的夹缝中偶然出现的,可能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个让你过目不忘的陌生人。他们的故事,或许平淡如水,却蕴含着动人的情感;他们的言行,或许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暗淡。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坚持。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从那些“书边”的细节中,挖掘出“说实话”这个主题的。是在那些人物的言谈举止中,捕捉到了坦诚与真挚?还是在他们的困境与无奈中,看到了坚守真实的可贵?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内心深处对真实世界的求索,让我重新思考,在日渐复杂的世界里,如何才能保留那份说实话的勇气和纯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有些触动,"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这四个字仿佛带着一种时代的叹息,也像是一种迫切的提醒。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似乎越来越近,但有时又感觉疏离的时代,真诚的沟通和表达变得越来越珍贵。当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小时候,邻里之间无话不说,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论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实话”是那么自然而然,那么不带功利。再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世故变得复杂,说实话似乎成了一种需要勇气,甚至是一种冒险。这本书的副标题“书边人物琐记”,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常常在阅读一本小说或是一本历史书时,会被那些书中边缘的人物所吸引,他们或许不是故事的主角,但他们的存在却能给整个故事增添别样的色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我猜想,作者写这本书,或许就是想记录下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无闻却又鲜活存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或许正是“说实话的日子”里最真实的写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坚持与无奈,去触摸那个正在慢慢远去的“说实话”的时代。我甚至可以想象,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翻阅一本老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张面孔都诉说着一段人生。我喜欢这种带有温度的叙事,它不追求轰轰烈烈,却能在平淡中见真章,在细微处见人性。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书边人物”的,他们身上又有哪些让我感到共鸣,甚至让我为之动容的故事。
评分这本《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书边人物琐记》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时代情绪的写照,一种对当下社会沟通状态的隐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书边人物”身上。我猜测,作者之所以选择“书边人物”作为切入点,是因为这些人物身上,最能体现出“说实话”的真实困境与价值。他们不像权力中心的人物,有着复杂的话语体系和利益考量,他们的“实话”,或许更直接,更赤裸,也因此更显珍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捕捉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轨迹,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希望,通过这些“琐记”,我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社会图景,感受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努力保持真诚的生命个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思考,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才能找到并守护住那份说实话的勇气和底气。
评分“说实话的日子不多了”,这句话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感慨,让我瞬间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小心翼翼的言辞,那些斟酌再三的表达。而“书边人物琐记”这个副标题,则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原来,那些不被文字主流所记载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言行,也承载着时代的信息,也折射出“说实话”的某种状态。我猜想,作者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的观察者,他/她没有选择去描绘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在书籍的字里行间,那些看似渺小却又鲜活的个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去感受那些“书边人物”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之所以“说实话”或者“不敢说实话”的内在逻辑。我希望,通过这些琐碎而真实的记录,能够让我对当下社会的人际关系,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或许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迷失,也能唤醒我们对真实和坦诚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