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欧美文坛,德国邵尔兄妹奖得主,最重要的中国作家代表-廖亦武,继《地震疯人院》、《六四.我的证词》后的呕心沥血鉅作。
1989年中国发生举世震惊的「天安门事件」,历经二十余年之后,中国官方还是没有完整说出发生天安门事件的镇压始末,对伤残死难者的家属来说,唯一能填补官方纪录阙如的,只有借由集体证词纪录并悼念一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遽尔消失的菁英……。殇者已渺,加害者无,「二二八」与「六四」属于中国式的白色恐怖,仍巨大如魔咒。
作者简介
廖亦武
1958年生于中国四川盐宁,诗人,作家,民间艺人,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理事,中国地下文学杂志的编辑与出版者。
1989年六四凌晨制作长诗《大屠杀》配乐录音带,1990年3月组织拍摄诗歌电影《安魂》,旋即入狱四年;1994年1月因英国首相梅杰和国际特赦组织的不懈努力,提前43天获释。
历经20年,而有《活下去》、《中国底层访谈录》、《中国冤案录》、《中国上访村》、《最后的地主》数卷,约五百多万字,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底层作家。
1995年和2003年,两度获得美国赫尔曼/哈米特写作奖;2002年获《倾向》文学奖。2007年获独立中文笔会之自由写作奖。2009年因《地震疯人院-四川大地震记事》而获澳洲之推动中国进步奖。其作品已翻译成英,法、日、德等多种文字出版,特别是《底层》英译本《THE CORPSE WALKER》由蓝灯出版并畅销,以及美国权威文学杂志《巴黎评论》连续4次推出专辑,使他逐步进入西方主流文学界。
所着《底层》、《沈沦的圣殿》等书数度被大陆当局查禁,并因违禁创作和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多次被逮捕和抄家。曾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卖艺,也曾长期被限制出国。他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随笔;曾地下出版音乐CD《汉奴》、《叫魂》、《箫吟》、《情兽》、《不死的流亡者》、《南行记》等,其即兴的箫法和啸法有深沉独绝的音乐况味。
2011年,国际笔会美国中心于纽约举办「世界之声」文学节,担任主席的1981年布克文学奖得主鲁西迪爵士邀请廖亦武为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之一。然续遭中国限制出境,2011年7月从国境经越南辗转赴德国,同步出版中文与德文版传记,《六四.我的证词》举世注目。2011年9月,《上帝是红色的》,由美国两大出版社之一的哈泼柯林斯出版。
卷首语...3
这世界是一座窄窄的桥∕廖亦武...6
我的同案犯李齐〈宣传煽动罪,坐牢7 个月〉...32
大屠杀画家武文建〈宣传煽动罪,判刑7 年〉...46
街头勇士王岩〈纵火罪,无期徒刑〉...64
死刑犯张茂盛〈纵火罪,死缓〉...76
死刑犯董盛坤〈纵火罪,死缓〉...86
行为艺术家余志坚〈破坏罪,无期徒刑〉...100
市民纠察队长刘仪〈持械聚众叛乱罪,两次判刑,共14 年〉...124
黑豹敢死队长胡中喜〈持械聚众叛乱罪,判刑10 年〉...142
街头勇士李红旗〈流氓、抢劫、夺取武器,数罪并罚,判刑20 年〉...152
街头勇士王连会〈持械聚众叛乱罪,无期徒刑〉...164
良心犯李海〈洩漏国家机密罪,判刑9 年〉...176
良心犯畲万宝〈宣传煽动罪,两次判刑,共16 年〉...190
落魄文人刘水〈宣传煽动罪,三次劳教教养,坐牢近6 年〉...200
牢笼诗人李必丰〈宣传煽动罪,两次判刑,共12 年〉...210
天安门父亲吴定富...226
被抄家者廖亦武〈宣传煽动罪,判刑4 年〉...242
底层逃亡者杨伟〈宣传煽动罪,判刑3 年〉...256
附录一 202 位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天安门母亲群体蒐集...262
附录二 49 位大屠杀伤残者名单∕天安门母亲群体蒐集...305
附录三 真相说明书∕丁子霖.蒋培坤...315
附录四 岁末寻访∕丁子霖.蒋培坤...319
附录五 2011:六四暴徒还在狱中∕孙立勇...323
此地的愤怒,彼岸的温柔∕塔荷.慕勒〈Herta Mueller〉 廖天琪 译...328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引人入胜的叙事网络。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的符号,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生命轨迹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恐惧,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爱与希望。书中的细节描绘尤其出色,那些我从未曾想象过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温度,听到微弱的喘息,甚至看到眼角的泪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切的共情,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他既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他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勾勒出事件的全貌,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它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深度解读,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从书页中走出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生命。我翻阅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挖掘、去还原,去呈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我看到了在时代的巨浪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看到了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抗争。书中的人物,无论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还是站在历史风口浪尖的人物,都被赋予了饱满的生命力。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悲伤,他们的爱,他们的希望,都如同真实的血肉一般,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去想象他们的处境,去感受他们的心情。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书中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描写,尤其让我动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可能牵动着无数的生命。作者以一种冷静的笔触,展现了这种选择的艰难与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重压之下,人性的光辉。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一场事件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史诗,一部关于生命尊严的挽歌。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灵魂的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的心田,也唤醒着沉睡的记忆。我被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所深深打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推搡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作者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笔触一一呈现。我看到了在绝境中,生命所能爆发出的强大力量,看到了在黑暗中,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微光。书中的细节描写,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仿佛能够听到雨滴落在窗棂上的声音,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度,甚至闻到空气中淡淡的消毒水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共情,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没有回避历史的伤痛,但也没有沉溺于悲情。他用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事件的全貌,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体验。作者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够将我带入到那个遥远却又真实存在的时空中。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眼神的交流,那些无声的叹息,都被作者捕捉并放大,赋予了它们沉甸甸的意义。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脆弱与坚韧,看到了在命运的洪流中,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爱、他们的希望,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去感受那些复杂的情感,去思考那些艰难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与灵魂的碰撞。作者的叙事角度独特而引人入胜,他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解构着事件的真相,也探索着人性的深渊。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它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永恒追问。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非言语所能尽述。它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多重维度,让我得以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被模糊或被遮蔽的片段。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他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充满张力的场景,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情感时的力度和分寸,他既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流于平淡,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波澜。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个体,他们的痛苦、他们的不甘、他们的勇气,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被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艰难时刻所深深吸引,在绝境之中,人性会展现出怎样的光辉或阴影?书中的人物用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给出了令人心碎却又发人深省的答案。我合上书本,却久久无法平静,脑海中不断回荡着那些画面和声音。这是一种沉甸甸的阅读体验,它挑战着我的认知,也拓展着我的视野。我开始反思,历史的真相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和铭记那些不愿被遗忘的过去?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尊严的深刻启迪。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仿佛进入了历史的洪流,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生命和事件所承载的分量。当我逐页阅读,文字便如同一幕幕无声电影在我眼前展开,我试图去理解,去感受,去触碰那些遥远的、却又如此真实存在的画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他并非单纯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冰冷的事件与鲜活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的挣扎、恐惧、希望以及绝望,他们的人生轨迹,无论多么短暂,都因那段特殊的经历而被深刻地烙印。书中对细节的描绘尤为惊人,那些我从未曾想象过的场景,在作者的文字下变得立体而可感。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被捕捉得如此真切。我仿佛能听到风声呼啸,感受到泥土的冰凉,甚至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复杂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是在“经历”一段历史。我反复咀嚼着那些描述,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深层含义。那些名字,那些面孔,那些故事,都化作了书中跳动的脉搏,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共情。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它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也没有放弃对人性的探寻,它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所能展现出的最脆弱,也最坚韧的一面。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与历史的幽灵,与人性的复杂,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作者的叙事风格,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戏剧化,而是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流淌,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被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所打动,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温柔的呈现。我看到了在时代的巨变中,个体命运的无常,看到了他们在压抑与挣扎中所迸发出的生命力。书中的细节描写,如同精心打磨的钻石,每一处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广场的声音,看到人群涌动的身影,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时,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他没有回避历史的伤痛,但也没有让悲伤压倒一切。他用一种平和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展现了生命在困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思考,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去铭记和理解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
评分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推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将我带入到那个充满戏剧性又饱含深情的年代。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所深深吸引。他们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真实个体。我看到了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选择、如何坚守。书中的细节描绘,如同精美的画作,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低语,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温度,甚至看到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洞察。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没有回避历史的伤痛,但也没有让悲伤压倒一切。他用一种平和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展现了生命在困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它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永恒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遥远的事件拉近,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温度。作者的叙事方式,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他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去解构那些复杂的历史进程,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每一个个体的情感起伏。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有着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真实个体。我看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恐惧,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爱与希望。书中的细节描绘,如同电影镜头般,将一个个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仿佛能看到夕阳下挥洒的汗水,听到黎明前微弱的呼喊,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复杂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也没有走向极端。他用一种冷静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勾勒出事件的全貌,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重压之下,人性的光辉。
评分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一绝,他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并且赋予它们生命和温度。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每一个普通个体所经历的生死考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绝望、他们的爱、他们的希望,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的细节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我从未曾想象过的场景,在作者的文字下,变得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空气中的寒冷,听到微弱的呻吟,甚至看到眼神中的无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也没有走向极端。他用一种冷静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勾勒出事件的真相,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重压之下,人性的坚韧与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场事件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尊严、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