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通往毛泽东与中国共产革命之路的知识捷径
中国一九九二年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思想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代,从神龛上走下来,成了茶几上装点厅堂的花瓶。然而,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各种弊病,唤醒了中国人民心中被迫服下安眠药的「毛主义」。即将登场的中共「十八大」今年下半就要上演,无论接班人是谁,似乎都难逃面对毛泽东幽灵的命运。在这敏感时刻,要理解中国的路线之争决定拥毛、反毛之前,大概都需要先读一读马思乐的这本毛泽东评传。
毛泽东「史上最大规模革命之领导人」的身分,让他在世界历史地图上锋芒毕露。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却难以定论。多少年来,中外学者前仆后继,就为了理解此人矛盾的一生。无论光明面和黑暗面多么冲突难解,两者共同构成毛泽东漫长的革命生涯。
作者马思乐从思想与政治层面切入,剖析这位史上最大规模农民革命的领导人,如何从一位民族主义国家统一者、现代化催生者,历经「超英赶美」大跃进的失败,最终走向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独裁暴君。其写作动机若说是为呈现更公允的毛泽东,倒不如说是为了让世人更认识具宏观历史意义的「毛主义」。
一九二○年起,毛泽东开始自称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被奉为圭臬、指导中国革命进程的思想体系,其实在基本论点上处处与马克思主义相抵触,形成独树一格的「毛主义」──或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给人的印象两极,既是与人民站在一起的革命家,又是善于权谋政治的独裁者。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以毛泽东各个阶段对马列主义的回应与再诠释,做为解读其一生正负面向的关键。作者主张若能系统地釐清所谓的「毛主义」,掌握贯穿其革命事业的种种信念,譬如信任人民、农民内含的革命潜能、落后国家的发展优势、文化革命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人的意志可决定历史的发展等等,就能照亮他政治生涯的一切作为,甚至有助于理解循毛泽东路线前进的中国共产革命。
【装帧说明】
本书书背所呈现的不规则乳白胶状态,为特殊装帧法,象征历史的残余,与一般传统书籍装订方式有极大的不同,非瑕疵书,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马思乐(Maurice Meisner,1931 – 2012)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专研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着有《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等。
译者简介
温洽溢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传记文学副社长,现任教于世新大学,译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改变中国》、《康熙》、《天安门》、《前朝梦忆》、《孙逸仙》等。
导读
序言
第一章 青年时期,一八九三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农民革命
第四章 民族主义与社会革命,一九三五至四九年
第五章 毛泽东掌权: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一九四九至五七年
第六章 乌托邦主义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与毛主义的耗尽
跋言:进步与专制,马克思主义和毛主义
注释
征引书目
毛泽东孕育、领导世界史上最深得民心的一场革命。一九三○、四○年代,投身这场席卷中国广袤农村地带之伟大革命运动的人数是史无前例的。受这场革命运动波及而生活为之变貌的人,恐怕有数以百万计。就影响所及之范围和彻底程度而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可能是近代所有革命运动之最,而使得时常与之相提并论的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黯然失色。
然而,毛泽东身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却日渐沦为独裁的统治者,这并非革命史上罕见的特例。毛泽东组织农民摧毁古老压迫、威权的结构,不过,他又以一种奉他为神明的异化权威取而代之。他从外国帝国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中华民族,并诚如他的后继者邓小平所说的,「创建一个国家」,不过却又让举国上下束缚在「继续革命」教条的枷锁中。毛泽东身上所呈现的两面性-革命家与暴君,社会解放者与政治独裁者,实在很难互相调和。不过,如果要审慎评价他漫长的革命生涯,势必又得思考他身上的这种两面性。
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败,他的成就与过错,统统被封入一个气势磅礡,有几个明确关键阶段的大时代之中。毛泽东是近二十年漫长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政治领导人,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首要理论家、军事战略家。再者,他君临中国逾四分之一世纪。毛泽东的政治主宰时间之长,在近代革命史上亦无出其右,而造就了革命与后革命时代不寻常之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延续性。本书试图立足在这种延续性上探索浮现在毛泽东漫长政治与知性生命之中,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社会本质和局限性。
作为对毛泽东革命生涯的解析,本书只不过是个梗概,它主要诉求的读者,是那些想要对陌生主人翁的公共生活能有概括性认识的人。本书不可能取代萧特(Philip Short)那本内容丰富、全面性的传记《毛泽东传》(Mao: A Life),或者施拉姆(Stuart Schram)的开创性着作《毛泽东》(Mao Tse-tung),这本书付梓四十年后,今日仍有存在的价值和历史的洞察力。
追溯毛泽东的政治历史,本书着重强调毛身为革命家、统治者,他与马列主义理论传承的遭遇(与再诠释),以及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与其政治实践之间的关联性。如是的强调,并非源自于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信念,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智识和理论的贡献,其实是乏善可陈的。反之,诚如后续的分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论的偏离,才是我们理解他政治生涯中正负面面向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