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日本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uji Miyamot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日本而言,中国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国家。
日本前驻华大使、知华派宫本雄二  最新力作

  日中之间最困难的问题,答案在于「相互位相之确定」,
  即是「将对手在自己的脑中和心中定位」。
  了解彼此都该尊敬对手,同时努力成为被尊敬的对手,这就是答案。
  如果不能这样,日中关系就没有未来。

  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成功地建立起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相互尊敬的关系,
  在此将会出现一个新东西:
  ──超越了由近代欧洲文明所创造出来的、权力政治的世界
  ──建构一个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而效劳的日中关系,完成一个王道外交的世界。

  在世界大大地改变面貌之中,历史上首次,日本和中国在同一时期成为世界的大国。

  两国也拥有责任,应该超越日中狭小的世界,站在亚太地区乃至在全球的视野上,共同向世界的课题挑战。

  在日中之间,台湾问题从开始就佔了极重要的地位。
  即使到今天,日中关系的难关之一,还是「台湾问题」。
  所有这些,都和「中国在哪里」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由于看不见未来,只能延续旧思维来观察日中关系,
  甚至因为尖阁群岛(钓鱼台)的问题,日中的主张相冲突,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为防范不测,必须尽早强化对话管道与让事态沈静化的途径。

  日中两国政府与其领导者,千万不可忘却一个严肃的事实,
  那就是将东海做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这个高超的约定。

作者简介

宫本雄二(Yuji Miyamoto)

  前日本驻华大使。1946年出生于福冈县。1969年京都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外务省。此后三次隶属亚洲局中国课,同时三次供职于北京的日本大使馆。1990年到91年任中国课长,2006年起到2010年为止担任特命全权大使。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居住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章  ∣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
急遽改变的世界∕中国剧烈的改变∕该如何与这样的中国往来∕
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新日中关系的课题∕本书的旨趣

第一章∣从中国,如何看得见中国?
一 中国令人误判的巨大
中国的「国情」∕规模的巨大与多样性
二 尝试改进统治能力的中共
被强化的政府管理∕中共一党统治之国∕持续的自我改革∕
改善统治能力∕中国的烦恼仍无穷尽
三 被经济发展所改变的社会
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是威胁吗?

第二章∣日中之间的三个问题
一 日中关系的想像图
中国自画像∕日本自画像
二 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
对日本而言,中国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国家∕因日中邦交正常化而走向新时代∕最初的难关是台湾问题∕不充分的相互理解∕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交涉
三 「有关领土的问题」
新的合作与对立的时代∕有关尖阁群岛(钓鱼台)的问题∕中国的新动向
四 日中如何看待对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与历史问题∕何谓对中ODA∕
执着与感谢的日本、执着于道歉的中国
五 日中的「历史问题」
如何理解历史问题∕对日本而言的历史问题∕
对中国而言的历史问题∕日中联合声明与历史问题∕教科书问题∕
如何理解日中战争才好?

第三章∣建立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
一 新时代的到来
我们手中的好机会∕打鼹鼠外交──迄今的模式∕
新关系的摸索∕江泽民主席的访日∕小泉内阁与靖国参拜的问题
二 胡锦涛体制的摸索
胡锦涛体制登场∕二○○五年的反日示威∕朝改善关系的努力
三 往战略互惠关系之道
二○○六年的日中关系∕中国的对日政策也进入死胡同

第四章∣何谓战略互惠关系
一 新日中关系的实现
破冰之旅∕为何是战略互惠关系?∕何以支持战略互惠关系
二 整理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的困难∕日本军国主义的处置∕历史问题的克服∕
对日本战后的评价
三 在世界之中体会日中关系
朝向世界的日中关系∕从被动到主动的日中关系
四 确立相互信赖
互相了解的困难∕更加困难的是日中之彼此了解∕如何将对手定位∕
国民层级的相互信赖

第五章∣今后的日中关系该追求什么
一 置历史问题于一旁
如何定位历史问题∕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变化∕
新日本人印象和对日了解
二 以中国的冲击当做「第三次黑船」──新「相互位相」的构筑
在日中关系的背景中所起的变化∕对中国而言的日本、对日本而言的中国∕
日本的再生是关键
三 增强的军事力量往何处去──对安全保障问题的应对
安全保障是国家的骨干∕人民解放军的角色∕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改观的人民解放军∕如何理解核子战力的增强∕
增强后的军事力之对象∕最坏的方案与透明性
四 继续锻鍊软实力──经济关系的定位
经济关系的重要性∕扩及中国全土的经济发展∕以企业联合来挑战∕
经济合作与政府的角色∕世界经济中的日中经济
五 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双轨途径
经济与安全保障的矛盾∕「对中.双轨途径」是目标所在∕
两国政府应遵守的规则
六 深化国民层级的相互了解
改变风貌的社会∕国民层级的相互了解可能吗?∕
朝向国民层级的相互了解之道∕强化地方的交流∕强化青少年的交流∕
强化观光交流∕大众传播的角色∕知性研究的深化

终章∣能发现光明的未来吗?
不要错过稀有的机会∕一起发扬王道文化∕勤奋努力于日本的国家建设

后记
卷末资料
日中关系年表

图书序言

序章 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

急遽改变的世界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的风貌不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还会继续急速改变。日本也在改变之中,而邻邦中国的变化尤其大。在这个鉅变的时代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自根源重新问起。当然,日中关系也决不例外。

世界的变化大到了超乎人们的想像。在二十世纪末期,苏联开始解体,东、
西冷战告终,我们强烈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人们认为,自由和民主战胜了共产主义,同时意识型态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惑于自己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现实」,因此新保守主义思想遂肆无忌惮地抬起头来。它的主要观点是美国第一主义,唯有美国才能够使世界运转,而且以美国的理念让世界运转乃是正义的。

可是,九一一事件的发生彷彿对此做出了挑战。伊斯兰基本教义派依然令人感到厌恶地存在,换句话说,意义型态的时代并未终结。

如果观察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会发现世界的风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模样。尤其是在遭遇了肇端于二○○八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不同于以往了。

美国为国内的经济重建以及国外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所困,而欧盟似乎也看不见未来,日本也没有元气。然而,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为中心的先进国家以外的诸国,却在快速持续的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这些国家认为,只要经济政策不犯错误,巨大的成长就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还可以把自己推上承担世界经济的重责大任之地位。典型的例证是:世界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得不委诸于「G20」这个新架构。看来,今后国际性架构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势必都将受这些国家的意向左右吧。

在这当中,最为突出的不能漠视的存在乃是中国。如果以人民币为基准来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GDP从一九七八年的三千六百四十五亿元,激增到二○○七年的二十六兆五千八百十亿元,增长达七十三倍之多。此外,自二○○四年到二○○九年为止,在短短五年内更是倍增,在此之后,中国便超越了日本而居于世界第二位。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应仍然是包括经济在内的、世界的创造性领袖吧。我们客观又冷静地的想一想,美国拥有丰腴广大的国土和依旧不断增加的人口,而且最重要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特质,是借着移民的方式接受不同的事物并创造新的事物,从而具备了压倒性的优越条件。不过与此同时,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极有可能不断快速增大。面对这样的事实,该是我们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了。

中国的剧烈改变

在长久的历史中,中国几乎一直都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现代的数百年,虽然落后于欧洲及其后继者美国,但现在正快速地追上来。「睡狮」已醒转,迈出脚步了。

如果说中国只是回复原本的状态,那也就罢了,可是,身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其复活的真正意义是:它的再次登场,是在原本已拥有的政治力量上,再加上急速增强的军事力量的,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登场。

中国的变化确实很快。到现场去体验,远比人们脑中所想像的似乎更快。当初依赖外国投资和出口的中国经济,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还会持续改变下去。

中国国内资本丰沛,国家财政也得以加强,还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经济社会之基盘。借着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充,以往处于分散状态的无数个地方经济得以结合起来,于是「中国统一市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登上舞台。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出现后,中国的经济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转动起来。

经济的发展,的确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活泼的经济活动不断赋予人们自由的生活空间。而这样的自由空间,便是让中国人感觉比以往更加自由的原因之一。

但管理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扩大、自由程度增加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其自身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有效管理,就必须做制度的变革,同时培养运作这个制度的人才。可是,不论是制度的构筑,还是人才的养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虽然拼命努力想追赶上这个时代趋势,但仍不能保证一定取得成功。

此外,网路所代表的资讯化社会已经来临。中国的网路人口,据说已有四亿人,这还没加上手机,中国的手机都拥有简讯的功能。因此,中国人在取得与传播丰富资讯的手段上,是超乎我们想像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