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洋的澎湃文明,依偎海隅的多彩人文,《经典》耗时二年,踏查八段海岸、十余座离岛,综览海国台湾的生命跃动。
台湾肇生于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的碰撞,地质型态多样,短短一千三百公里的海岸线,便有火成岩、沙丘、洲潟、珊瑚礁和断层等不同的海岸,更拥有火山喷发、熔岩溢流、岩层变质和珊瑚造礁等离岛。先民们泛海南岛、渡海开拓、讨海求生,与潮流的起落共唿吸,也发展出丰富的文化样貌。
《经典》延续对台湾地理的深度发掘,更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综览全局,排除万难完成史无前例的台湾海岸线与离岛访查,探讨自然生态、海洋人文与灾害防治。全书分为「岸边水湄」和「离岛海天」两部,实地採访并爬梳历史文献,搭配精彩摄影图片以及一目了然的插图说明。不仅是对这婆娑之洋、美丽之岛的巡礼赞颂,也为海洋子民不畏艰险的勇敢精魂留下见证。
推荐序
大自然雕琢下的台湾海岸与岛屿 王端正
踩岸边 登岛屿 王志宏
楔子:惊涛裂岸,精采纷呈
●岸边水湄
海蚀天险──东北岬湾海岸
流火铸海──淡金火成岩海岸
大风大海──西北沙丘海岸
失守的防线──嘉南沙洲海岸
大港的舞台──高屏洲潟海岸正
活力海角──恆春半岛珊瑚礁海岸
后山不后──东部断层海岸
河洋面对面──宜兰沖积平原海岸
●离岛海天
洋流与阳光──澎湖群岛
遗世独立──北方三岛
尘掩的丰采──和平岛
迢迢归乡路──龟山岛
边缘要角──兰屿、绿岛
幸福与束缚──金门
等待黎明──马祖
王船入海──小琉球
礁屿多娇──东沙环礁
南方之难──太平岛
推荐序
大自然雕琢下的台湾海岸与岛屿
政治人物经常把「爱台湾」挂在自己的嘴上;把「不爱台湾」扣在别人的头上。
其实「爱台湾」不应只是口号,爱不爱台湾,要看你对台湾的认识有多少,对台湾的感情有多深,对台湾的付出有多大。
遗憾的是,如果我们问:「你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吗?」或许绝大多数的台湾人会说:「我生于斯,长于斯,那会不认识台湾,不了解台湾。」但如果我们用严肃的口气再一次说:「你真的认识台湾,了解台湾?」此时,也或许会有不少人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没有错,我们扪心自问:「我真的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吗?」恐怕心中也一片迷茫。
说不认识,不了解嘛!台湾景物的亲切鲜活;台湾亲友颦笑在目,岂能说不认识,不了解。
但说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嘛!除了周遭的环境与人情事物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外,周遭之外有关台湾地理历史、民情风貌等,仍然一知半解,以这种片面的认知,半吊子的了解,岂能说得上认识台湾,了解台湾。既然不能全方位地认识台湾,全面性地了解台湾,又那有资格说自己「爱台湾」!
所以对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来说,台湾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疏离。一旦有人问起「你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吗?」难免就会感到既惶恐又惭愧;谈起她来就会既情深又情怯了。
为什么我们对台湾的认识会在既清晰又模煳中摆盪?因为我们太贴近了,贴近到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部;因为我们太浅薄了,浅薄到只能了解表象,不能了解深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因为太贴近了,所以反而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
「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就是因为生命太短暂了,所以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与了解,显得太肤浅。就像井底之蛙,误认井底是世界的全部,不知道井域之外还有更辽阔的海洋;夏虫误认夏季是时间的全部,不知道夏天之外还有冰天雪地的冬天。
人的情况其实和井蛙夏虫没有两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相对于整体宇宙而言,何其渺小,又何其局限。而每个人的寿命,相对于亘古时间而言,何其短暂,又何其不足一瞬。局部不能看清全部;瞬间岂能认清亘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宇宙万物仍然一知半解的原因。
由于生活空间的局限性与生存时间的短暂性,我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往往以局部看全部,以瞬间度亘古,所以才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疏离。
诚如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即使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也会为人类打开另一扇窗。人类虽然受到局限性与短暂性的制约,但老天还是为我们留下一个可以弥补缺憾的窗口。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上帝特别为人类打开的那扇窗。这个异于禽兽「几希」的不同处,就在于上帝赋予人类细腻思维、逻辑明辨、累积经验,形成知识,纪录历史,薪火相传的能力。
借助人类独有的能力,我们才能在局限性与短暂性中脱颖而出,从层层浅薄与无知里突围。万事万物在不断探索、思维、考察、纪录、整合、储存,传承中,累积经验,扩大眼界,深入认知,减少偏执,突破思维盲区,千百年来许多难解难知的谜团,在翳障层层剥离后,逐渐真相大白。地理的雾区,历史的诡谲,无常的生灭,种种莫测高深的面纱,一一被揭开了,人类的局限性与短暂性一一被打破了,看清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已不再可望不可及了。
过去我们对台湾的认识,受到局限性与短暂性的制约下,确实所知有限。现在,我们借助科技的文明,运用卫星的俯瞰,台湾的地形地貌原形毕露了,地上景物的繁茂枯荣也清晰可见了,地面上人物的一举一动,也都难逃监控卫星的火眼金睛,我们再也不必穷毕生之力,考察名山大川,才能勉强略窥台湾全貌了。
此外,我们又能借助媒体专业採编人员详实的探索、採撷,系统化的整理、报导,精彩照片适时的画龙点睛,我们对各地人文历史的演化,民情生态的兴替,能了若指掌,再也不必花大半生的时间,访问耆老、挖掘遗迹、考证史实,才能勉强拼凑历史的兴衰与始末。
比起古人来,我们的视野确实宽广了,对世界的认知确实超越了,今后只要能充分借助科技的日新优势,借助媒体的精准专业,就能不断跳脱空间的局限性与生存时间的短暂性,就能照见宇宙万物的本源与真相。
做为一本极具人文性、关怀性,重视发现与探索的专业性杂志,《经典》一直以「充当读者的眼睛与耳朵」自许,期望读者透过《经典》的专业报导,练就一身「千里眼」与「顺风耳」的功夫,让自己更有能力透视雾区,更全面,更真实地认知世界,了解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
过去《经典》为了让读者深层地认识台湾、了解台湾、深入台湾,曾先后策画出版了一系列专书,例如《风中之叶》、《岛与陆》、《发现南岛》、《地震岛的生命力》、《川流台湾》、《台湾脉动》、《山国志》、《台湾原生种》、《赤日炎炎》、《岛屿生息》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书,对帮助我们如实的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经典》又以台湾的海岸与岛屿为题,细腻地、深刻地、鲜活地採访与报导,并精心编辑成书付梓了。我们敢说这又是一本有助于我们认识台湾海岸,了解附近岛屿的好书。
这本书历经两年的实地採访与拍摄,依地质属性的异同,分门别类,编辑成册的好书,动用人力之众,耗费物力之巨,花用时间之长,诚属罕见,而採访同仁殚精竭智,不畏挫折,不辞劳苦,全力以赴的表现,亦是可敬可佩,可圈可点。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勤找资料,勤访耆老,求教专家,实地探究,不断求真释疑,才能成就这本全方位,多面向,既科学又人文,既地理又历史,既严肃又有趣,既有精彩文字,又有生动照片的一本佳作。
本书编辑匠心独运,将台湾海岸依地质特性、人文景观、产业发展、历史源流、生态异同等,做了次第的衔接,系统的陈述,有因有果的诠释,让我们对台湾的海岸更透澈,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台湾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受到海洋的拥抱与抚育,似乎台湾诞生于海洋,成长于海洋,放逐于海洋。但我们对于护卫着台湾的迢迢海岸所知又有多少?这些时时面临海洋一波接着一波的沖击,天天与海洋潮汐相互进退攻防,这种悲壮的事实与攻防的现况,我们又知道多少?多少关心?海岸线潮来潮往的波涛声,如泣如诉,惊涛裂岸时,有如千军万马,执戈厮杀的惨烈悲壮,令人动容;风和日丽,两情相悦时,轻柔软语的潮音水韵,有如情人脉脉含情,扣人心弦。
「淡金海岸」是火山与大海淬鍊下的产物;「西北沙丘海岸」是海沙被强风聚拢的作品;「嘉南沙洲海岸」从北港溪到二仁溪,迤逦六十六公里,沙洲在海水的侵蚀下,顽强抵抗,似乎誓言不到最后关头不言退守。
「宜兰沖积平原」是河流夹带泥沙沖积而成的沃土平原,与海洋相互激盪,已成一弯弧线;「东部断层海岸」位于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海岸断崖千仞,是台湾跨向太平洋的滥觞。
「恆春半岛珊瑚礁海岸」宛如孕育无数海洋生物的脐带,沿岸海域生态缤纷,群礁风情万种,令人眼花撩乱;「高屏洲潟海岸」潟湖广布,大小潟湖均为洋流与季风,在河川出海口处相互推移、相互拉锯、相互较劲后的结果,蕴含着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慨叹。
台湾除了有多彩多姿,仪态万千的多样性海岸外,周遭还有不少岛屿环列。这些岛屿,有的过去几乎闻所未闻,不为人知。但诚如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意义。」它们不仅有存在的必然,更有存在的应然,都有不凡的来历。例如「澎湖」,记录着大地的运动史,留下大量的地质演化足迹;「兰屿」则诉说了南岛语族的传奇,它像是一部古典文学的佳作;「金门」、「马祖」的战地风情,让人难忘当年两岸对峙的海崃风云,而闽南文化播迁的鲜明轨迹,又述说着两岸文化的一脉相承,在传统与现代化过度之间别有一番韵味。
鲜少人知的花瓶屿、棉花屿和彭佳屿,所谓的台湾北方三岛,像是想要抖去人间纷扰红尘的隐士,也像是「养在闺中人不识」的小家碧玉,在记者的生花妙笔下,又唤醒我们的注意。这海外三屿,因为断崖难登,人迹罕至,却也成了海鸟栖息的乐园。
总而言之,这本以台湾海岸与其周遭罗列岛屿为主题的专书,不仅充满知识性,人文性、历史性,更描述着大自然对台湾精雕细琢,鬼斧神工的神秘性,文字妙趣横生,图像张张令人惊艳,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看完这本书,如果有人再问您:「您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吗?」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如数家珍,毫无愧色地告诉他:「我当然认识台湾,了解台湾!」
王端正
楔子
惊涛裂岸,精采纷呈
台湾是不折不扣的海中之国,自始便与大海共唿吸。特别的是,连绵环绕的海岸线以及星罗点缀的离岛,乍看相似,实则各有不同的成因,也孕育出独特的地方风貌。
一千万年前,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轰然撞击,这场漫长的推挤较量至今持续不休,不仅在大海中造就了地质与生态环境多样的台湾岛,也深深影响着寄居其间人们的活动与思想。
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从台湾东边延伸出琉球海沟和琉球火山岛弧,龟山岛和北方三岛(彭佳屿、棉花屿和花瓶屿)属之。南边则有马尼拉海沟和吕宋火山岛弧,除了兰屿、绿岛外,花东海岸山脉也曾是这个岛弧的一部分。它们往往缺乏平地,但活跃的海底火山活动形成丰富的渔场。
台湾海崃中央的扩张作用,使熔岩溢流形成平坦的海底,露出水面后形成方山状的澎湖群岛,并因为周边平浅的海域而成为先民渡过黑水沟中途的庇护所;金门、马祖则是经过上亿年变质作用而成的花岗片麻岩岛屿,多裸岩丘陵,沙土贫瘠,却也成为开凿战备坑道和种植谷物酿酒的绝佳地点。
板块作用造成台湾东部的断层海岸,陡峭的山脉直插云际。北部火山形成的岩石在强烈的东北季风和海浪侵蚀下沉降入海。西部河川大量输沙,加上沿岸流作用,地势不断堆积升高。南部以及南海的珊瑚礁生长,则堆积出礁岩海岸以及小琉球、东沙环礁等礁岩岛屿。
于是台湾有岸边沙丘阻风,形成先民落脚的聚落。沙洲湿地可作近岸捕捞养殖,岬湾岩岸利于船舶出入,更有潟湖大港通往世界。珊瑚礁里则蕴含着令人惊奇的生物多样性。
离岛孤绝海上,默默发展出独特的生态;海岸持续上演着大自然永不停歇的迁化;人与环境的互动则造就出聚落、社会、经济与产业等文化地景。海岸、离岛与其上的人文风貌至为丰富,也同样敏感而脆弱。大地以亿万年的耐心孕生出珍贵的海岸与离岛生态,无情的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破坏却能轻易地使之一去不返。
《经典》延续《台湾脉动──省道的筑路与筑梦》、《川流台湾──福尔摩沙水经注》与《台湾山国志──70%国土再认识》对台湾地理的深度发掘,更在《台湾四百年: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的历史高度上综览全局,费时二年完成《岛屿.岸边》系列专题报导,不仅是对美好自然与人文的巡礼赞颂,也盼能唤起更多的珍惜与反省。
《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这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史诗般的气息,它勾起了我对于台湾岛屿与海洋之间那纠缠不清、又彼此塑造的命运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纯粹的地理知识,升华为一种文化叙事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兴趣。 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描绘的,是台湾那曲折多姿的海岸线,是不同海域的海流如何影响着这里的气候和渔业,是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渔港和灯塔,甚至是那些关于海洋的古老传说和现代的海洋科技。它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图表,而更应该是一种充满温度的讲述,一种能够让人感受到海风、海浪、以及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呼吸的声音。 “海国”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所要揭示的,或许是台湾作为一块陆地,同时又是一个海洋文明载体的双重身份。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座岛屿的独特魅力,去感受它与广阔海洋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联系,去探索那些被历史长河淘洗出的,关于“海国”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宁静而辽阔的美感,深邃的蓝色海面泛着点点白光,隐约可见的山峦轮廓,似乎已经诉说着无数关于海的故事。我常常在想,台湾这个岛屿,它的呼吸,它的脉搏,是不是就与这无垠的海洋紧密相连?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地理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海国”的探索之旅,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台湾与海洋共生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我对那些能够唤起读者强烈想象力的作品有着特殊的偏爱,尤其是当它们与我对某个地方的既有认知产生碰撞,或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展现时。台湾海峡的风浪,东海的洋流,太平洋的深邃,这些地理上的元素,究竟是如何塑造了台湾人民的性格,又如何影响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与历史?我希望《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能够带我进行一场这样的深度对话,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海平面之下,以及海岸线之上,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本好的“图志”,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在于它能够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对话,构建一个立体的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个关于台湾“海国”的新视野,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细腻的角度去理解这片土地与海洋之间的不解之缘。
评分从《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这个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丰富的地理信息。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它与海洋的关系,是塑造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因素。台湾,作为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屿,它的“海国”身份,无疑是理解这片土地的关键。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呈现一副壮丽的台湾海陆交织的画卷。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介绍,更能深入到海域的生态、海岸线的变迁、甚至是历史上人类与海洋的互动,比如航海、渔业、贸易等等。我希望它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感受到台湾与海洋之间那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联系。 “图志”这个词,也暗示了这本书会有丰富的视觉呈现,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精美的插画、地图和摄影作品,去直观地感受台湾独特的海岸风光和海洋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台湾的海岸线上,亲身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评分这本《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能看到海浪轻拍着台湾的海岸线,也仿佛能听到来自海洋深处的呼唤。我一直对地理与人文的交织之处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被海洋深刻影响的地区充满了好奇。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它与海洋的关系,无疑是理解它的关键。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能够将台湾的海岸地貌、海洋生态、甚至是过往航海历史、渔民的生活方式,通过精美的图文串联起来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地图和数据,更是充满了温度的故事,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海风吹拂在脸颊,感受到潮水涌动的力量。 “海国”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的地理位置,而是在描绘一种与海洋共存的生活哲学,一种因海洋而生的文化特质。我期待它能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台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国”。
评分这本《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海的画面。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及其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充满好奇,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带人“看见”地理、历史、文化交织的图书。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地理的描绘,更包含了“海国”这个概念,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我常常在想,一个岛屿的命运,有多少是被海洋塑造的?台湾,四面环海,它的每一次风浪,每一次潮汐,是否都在它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本书的名字,就好像一把钥匙,预示着它将打开一扇通往台湾“海国”世界的门。我期待它能展现的,不只是海岸线的长度和岛屿的形状,而是更深层次的、与海洋共生共荣的故事。 最近读到一本名为《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的书,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诗意,勾起了我对于台湾岛屿与海洋关系的无限遐想。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地理、历史、文化巧妙融合,以一种宏观视角审视地方特色的作品。想象一下,在作者的笔下,台湾的海岸线不再是简单的地理线条,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传说、甚至是地理变迁的生命脉络。 我对这类以“图志”为名,却又不仅仅是图志的书籍情有独钟。它们往往能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深入的文字解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一个地方独特的呼吸。台湾,作为一个被海洋深深拥抱的岛屿,其“海国”的身份,无疑是理解这片土地的关键。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度解读台湾海洋文化和地理特征的书,而《岛屿.岸边:台湾海国图志》这个名字,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暗示着一种多维度的观察方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地貌,更要深入到海洋与岛屿之间那些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