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图的科学

最新!地图的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图学
  • 地理信息系统
  • 科学普及
  • 地图绘制
  • 地理科学
  • 空间分析
  • 数据可视化
  • 地理技术
  • 最新出版物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世界上应该没有人,到目前为止都不曾掀开过任何地图。

  为了绘制最正确完整的地图,测量者真的是上山下海,连无人岛都要去!你知道要制作一张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图要准备那些东西吗?要具备那些资讯&技术呢?作者汇整他40年绘制国土地图的经验,将他的知识集结于本书当中。市面少见的地图科学书籍,对地图或地图绘制有兴趣的你千万不能错过。

  想知道这些引导所有人的地图,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吗?从人类史上的第一张地图,到现今最新的卫星导航技术,这之间演变的过程是如何呢?地图的种类有哪分成那些?这些稀奇古怪的地图要怎么看?绘制地图时最重要的测量技术有哪些?

本书特色

  全书彩色图片。

  书中收录大量彩色图片,再配合内文说明文字,这些你可能看过,也可能看都没看过的罕见地图,包准让你大唿过瘾。

丰富的地图知识

  人类制作地图的发展过程、地图的种类、绘制与测量的技术、最新的地图相关资讯、以及未来地图技术的趋势……等,作者的宝贵经验,透过这一本书全部交给你!

作者简介

山冈光治

  1945年出生于横须贺市。1963年毕业于北海道美呗工业高等学校,以技官身份进入日本国土地理院。

  展转于札幌、东京、筑波、富山、名古屋等勤务地点后,在中部地区担任测量部长,于2001年退职。同年,就职于ZENRIN地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从该公司退休,营业「Office地图豆」,自己成为店长。主要的着作有『享受地图』(岩波书店)、『有麻烦就问地图!』(筑波书店)等等。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的史诗》,内容完全不涉及地图、地理或制图学。 --- 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的史诗 本书简介 自古以来,人类仰望星空,试图从那些遥远的微光中解读存在的意义。然而,直到最近几个世纪,我们才真正拥有了揭开宇宙宏大叙事的工具。《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的史诗》是一部深入浅出、气势磅礴的科普巨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极限,探索宇宙从奇点诞生到如今浩瀚格局的完整历程。 这不是一本关于“我们在哪里”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来到这里”的史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理论为骨架,辅以生动的叙事和前沿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一幅跨越138亿年的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太初的瞬间与暴胀之谜 本书的旅程始于那个无法想象的开端——大爆炸。我们首先需要抛弃对“空间”和“时间”的日常理解,进入物理学中最极端、最令人费解的领域。 奇点的崩塌与创生: 我们将详细探讨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对宇宙起源的描述。重点解析了“普朗克纪元”的物理学真空状态,那时所有已知的四种基本力尚未分离。我们不会停留于理论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究温度、密度和能量形态在最初的$10^{-43}$秒内是如何演化的。 暴胀理论的必要性: 为什么宇宙如此平坦?为什么不同区域的温度又如此均匀?本书将重点阐述“暴胀理论”是如何解决大爆炸模型中遗留的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我们将追溯一个被称为“暴胀子”的假想标量场,它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超光速扩张,将一个微小的量子涨落放大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宏大结构的基础。 原初的粒子汤: 随着宇宙的冷却,夸克、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开始凝聚。本书将详细描述“夸克时代”和“强子时代”,解释物质与反物质在湮灭后,为什么会留下微小的、但至关重要的“物质盈余”,这便是构成我们今天一切存在的基石。 第二部分:光明的降临与黑暗时代的终结 在最初的几十万年里,宇宙是一片不透明的、炽热的等离子体海洋,光子被自由电子束缚,无法远行。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宇宙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复合时期。 中性氢的形成与宇宙微波背景(CMB): 我们将追溯到大爆炸后约38万年,当温度降至约3000开尔文时,质子和电子终于能够结合形成稳定的中性氢原子。这一事件使得宇宙“变透明”,释放出我们今天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书详尽分析了CMB的各项参数,特别是其微小的温度起伏——这些起伏正是未来星系团的种子。 漫长的黑暗时代: 在CMB之后到第一批恒星诞生之间,宇宙进入了一个漫长而“黑暗”的时期。没有恒星发光,宇宙中只有中性气体和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本书用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在这个寂静时期,暗物质的巨大引力晕是如何开始主导结构形成的。 再电离的黎明: 黑暗时代最终被打破。本书深入探讨了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的诞生——它们是宇宙中最大、最热、寿命最短的“先驱者”。这些巨星通过核聚变产生了第一批重元素,并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将这些元素抛洒入星际介质,最终将宇宙重新电离,为后续恒星和行星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星系的编织与宇宙网的形成 宇宙不是均匀分布的,它像一张巨大的、三维的蜘蛛网,由丝状结构、空洞和巨大的星系团构成。《星辰的低语》将转向结构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暗物质的主导作用: 我们将详述冷暗物质(CDM)是如何在引力作用下形成层次结构:从最初的微小“冷点”,到矮星系,再到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本书详细分析了“子结构形成”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大星系都是由无数次小星系的并合和吸积而成的。 星系演化的复杂性: 恒星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本书探讨了星系反馈机制——超大质量黑洞(SMBH)在星系核心的喷流和风如何调节恒星的形成速率,防止星系“过热”或“熄灭”。读者将了解到,我们今天看到的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演化命运和历史。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本书的焦点进一步放大,描绘了星系团、超星系团和广阔的“宇宙空洞”构成的宇宙网。我们将讨论测量这些结构的关键工具,如斯隆数字巡天(SDSS)等大型观测项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检验宇宙学参数。 第四部分:暗能量的统治与宇宙的最终命运 在宇宙演化的晚期,一个神秘的斥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暗能量。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当前宇宙学中最活跃的谜团。 哈勃膨胀的加速: 我们将回顾爱德温·哈勃的发现,并解释现代观测(如Ia型超新星测量)如何揭示了宇宙膨胀正在加速。我们将分析“暗能量”的性质,即它是一种与空间本身固有的能量(宇宙学常数,Λ)还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场(如 क्विंटessence)。 对生命而言的“完美”参数: 本书探讨了为什么目前的宇宙参数(物质密度、暗能量密度、星系形成速率)似乎“恰到好处”地允许复杂结构的出现。这并非意味着有目的性,而是我们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宇宙中——这一概念被称为“人择原理”的温和版本。 宇宙的终局预测: 基于当前的观测数据,本书提供了关于宇宙未来命运的几种主要情景:永恒的加速膨胀导致“大冻结”(Heat Death);如果暗能量增强,可能导致“大撕裂”(Big Rip);或者,如果暗能量强度减弱,最终的引力塌缩(Big Crunch)。每种结局都伴随着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物理后果,为读者留下对永恒的深思。 --- 《星辰的低语》旨在为所有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命运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知识的殿堂。它避免了深奥的数学推导,却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和粒子物理学的最新发现,是一部跨越时间尺度的、关于“存在”的终极叙事。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获得对我们所处宏伟宇宙的全新、深刻的理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以前是怎么制作地图的?
1-1 什么是「地图」?
1-2 人为什么要制作地图?
1-3 以前的世界图是乌龟跟大象?
1-4 以前的人怎么算出地球的尺寸?
1-5 地球果然是圆的!
1-6 日本制作地图的秘诀
1 从最古老的地图到「江户切绘图」
2 制作「大日本沿海舆地全图」
3 明治时期制作的地图
Column 「鸟瞰图」并不是鸟的观点!?

第2章 地图的种类竟然有这么多!
2-1 脑海中的地图可以自由自在的变形!
2-2 人为什么会需要地图?
2-3 地图有哪些种类呢?
2-4 主题图是突显特定条件的地图
2-5 日本是资讯非常透明的美好国家!
Column 山的高度是以平均海平面,
海的深度是从最低水面计算

第3章 从地图上还看得出这种事情!
3-1 什么是「读取地图」?
3-2 从地图可以读出什么,要怎么读
3-3 有什么是无法从地图读取的?
3-4 从平面地图读取立体情报
3-5 读取等高线可以了解什么?

第4章 要怎么测量地球?
4-1 了解地球的大小与形状
1 要怎么知道地球的大小?
2 了解地球的形状
Column 以前的日本人将本初子午线放在威权中心
4-2 放把尺在地球上!
1 仰望星空,制定经纬度的起点
2 了望海洋,制定水准原点
3 测量「角」在日本创造出三角点的网路
4 测量高度,在日本创造出基准点的网路
5 要怎么连接到海的另一端?

第5章 地图是怎么制作的?
5-1 从三次元的球体到二次元的地图
1 地形图所使用的投影法是什么?
2 全世界通用的麦卡托投影法是什么?
5-2 用照片测量来制作地图
1 图解测量 ~ 原始但精准度高
2 照片测量 ~ 测量「标定点」来弥补基准点
3 光是照片不能当作地图?
4 在三角点放上白色的「对空标示」
5 空中照片得在万里无云的日子拍摄
6 用「空中三角测量」
7 可以测出相机座标与倾斜角度的最新器材
8 用空中照片
9 为什么看起来会是立体的?
10 想像看不到的森林下方来绘制
11 「照片判读」的专门技术与「现场调查」的意义
12 地图一定要遵循「地形图图式」
13 编辑地图档案
14 地图的修正没有终点!
Column 测量也得赌上性命!
就算是危险的地方测量技师也不得不去

第6章 来看看最新的地图制作技术!
6-1 用航空雷射测量来制作“赤裸裸”的地图
6-2 用人造卫星的资料制作世界地图!
6-3 用超音波制作「海底地形图」!
6-4 地图也是支撑IT社会的情报基本盘
6-5 「电子国土基本图」与「电子国土」
6-6 日本的测量、地图技术将展翅翱翔到整个世界!

索引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地图就像一门无声的语言,用符号和线条讲述着关于世界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最新!地图的科学》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会揭示一些关于地图我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讲解地图的符号系统,为什么地图上的河流用蓝色线条表示,山脉用阴影或等高线来呈现,而城市则用不同大小的点来标注。这些符号的背后,是否有着一套共通的国际标准?我同时也好奇,地图是如何将三维的地理信息转化为二维的平面表示的,其中涉及到哪些空间几何学的知识。此外,我也想了解,在绘制地图时,信息的可视化和信息的传递是如何被精心设计的,一张好的地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最有效地向使用者传达所需信息。这本书能否让我以后再看地图时,不再是简单地识别路径,而是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地图制作者的意图,以及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评分

从书名《最新!地图的科学》来看,我猜这本书会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和前沿技术。我一直对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地图是如何帮助决策者分析交通流量、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在环境保护领域,地图又如何用于监测环境污染、森林覆盖率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地图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对地图的“最新”之处感到好奇,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地图技术一定也在不断革新。我想了解,未来的地图会是什么样子?是否会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我们的需求主动提供信息?例如,能否在导航时,不仅提供路线,还能根据实时交通状况预测到达时间,甚至推荐沿途的餐厅或景点?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未来地图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理解那些最新的技术是如何被应用到地图绘制和应用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主色调是深邃的蓝色,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地图线条和指南针的元素,初一看就给人一种探索未知的神秘感。我最近对地理学和地图绘制的背后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尝试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地图时,才意识到这门学科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这本书的名字——《最新!地图的科学》,立刻吸引了我,它承诺要揭示地图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正是我渴望了解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地图投影的原理,比如为什么一张平坦的纸无法完全准确地呈现球形的地球,以及各种投影方式(如墨卡托投影、等积投影等)是如何在失真和精确之间做出权衡的,并且每种投影方式又适用于哪些不同的场景。同时,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现代地图学的进步,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如何改变我们理解和使用地图的方式,以及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在地图绘制中的应用。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地图的海洋,揭开那些隐藏在符号、线条和色彩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

收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厚度和精美的装帧。厚重的纸张触感极佳,印刷清晰,色彩饱满,尤其是一些插图和图表,细节之处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赏心悦目。我一直认为,地图不仅仅是导航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追溯地图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简易绘制到现代的高精度卫星地图,每一步发展都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我想了解在那些古老的羊皮纸地图上,人们是如何通过有限的知识和工具来描绘世界的,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描绘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理观念和世界观。另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地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早期航海家如何依靠地图进行远洋探险,以及地图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地图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更是三维世界的缩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地球的有力工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和逻辑性要求比较高的人,在阅读任何非虚构类书籍时,都希望作者能够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科学”二字,预示着它会从一个更严谨、更专业的角度来剖析地图。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地图制作中的数学原理,比如比例尺的设定、坐标系统的建立(如经纬度、大地坐标系等),以及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来处理地球表面的复杂地形。我也想了解,在数字时代,地图的绘制流程是如何变化的,比如从传统的航空摄影到现在的倾斜摄影测量,再到三维模型的构建,每一步技术革新都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改变。当然,我也对地图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很感兴趣,比如在实际测量中会遇到哪些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数据融合和校准来提高地图的精度。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科学的地图构建框架,让我能够理解地图背后那严谨的数学和物理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