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选最新台北市立图书馆第61梯次「好书大家读」知识性读物组
* 2011【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儿童少年读物奖(知识性读物组)
* 2012 新闻局第34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大气圈是很奇妙的地球环境之一,其中的微量气体深深影响着地球万物的生存,温室气体有哪些,我们真应好好认识。
离我们很遥远的南、北极其实担负起保卫地球的责任,当地的重大变化,都将牵动着地球上其他地方的生存。你知道吗?海冰融化这现象不只使北极熊无法生存,还会对地球造成更深层的影响。同时,高山上头白雪蔼蔼的景象因暖化而迅速消失,正意味着人类及共存的生物即将面临淡水资源高度缺乏的巨大危机。
甲烷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的另一个帮兇,在冰雪、海洋和永冻土里,有着为数可观的甲烷存在其中,从中释放的多寡,将严重牵动着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离我们很遥远的南、北极其实担负起保卫地球的责任,暖化让生物面临淡水资源高度缺乏的巨大危机。
锐迅多媒体特别请到教育部环保小组执行秘书兼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张子超教授为本套书之计画主持人;并由新任 环保署副署长 叶欣诚副署长进行审定,期待以最专业.权威的知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学习如何爱地球!
作者简介
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国内环境教育专业人才之培育摇篮。积极致力于培养国内环境教育专业人才、推动学校及社会之环境教育与学术研究。十余年来培育了许多在环境解说、环境传播、自然中心、环境学习中心、永续校园、资源保育、资源规划、政府部门、民间团体、企业行销及学术研究等相关领域专业人才。近年则扩大参与国际、区域、及地方之环境与永续发展相关研究及教育,推动绿色学校、永续校班研究园、绿色大学、自然教育中心、环境学习中心、岛屿永续教育等包括各面向环境教育之教学研究及推广,并与国着名大学或研究中心合作,朝向亚太「永续教育区域专业中心」发展。
本套书之计画主持人∕张子超教授
现任教育部环保小组执行秘书兼任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长。
张子超教授目前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任副教务长。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化学系,后来获得教育部公费留学科学教育学门奖学金(民国77年 8月--民国80年7月),至美国康乃尔大学取得理学硕士 ( 环境教育 )及哲学博士,其间并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胡适研究奖学金(民国 81年--民国82年)。研究的方向为「环境价值观与环境典范转移」、「环境教育与教育改革〈九年一贯课程〉」、「永续发展的理念内涵与课程发展」、「环 境教育互动式学习理论与网站规划」。教学兴趣为「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研究设计」、「环境教育质化研究」、「永续发展专题讨论」等与环境教育、永续 发展相关教学课程研究。
曾任台北市立丽山国中教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所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环境教育学会理事、秘书长,亦受聘于本部环境保护小组担任 顾问,曾协助环保署环境教育研发教材、协助教育部电算中心开发「大专『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通识课程规划与教学」网路教材,并长期协助教育部环保小组推动环境教育 及永续发展教育。
审订者简介
叶欣诚教授
现任 环保署副署长
学历:美国康乃尔大学水资源及环境系统工程博士
经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中华民国 环境工程学会环境规划与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华民国亚太新经济学会理事、财团法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
专长领域:环境工程、环境教育、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与管理、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影响评估。
*气圈环境与全球暖化
*极地冰雪消失中
南北极不能失守
变化多端的冰雪型态
格陵兰
南极暖化
海冰缩水了
极地海冰世界
受暖化影响动物:北极熊
受暖化影响动物:独角鲸
受暖化影响动物:阿德利企鹅
受暖化影响动物:南极磷虾
*极地甲烷释放
逃出北冰洋
冲破永冻土
极地景观大不同
受暖化影响动物:驯鹿
受暖化影响动物:北极狐
*极区生活冲击
北极生活大不同
极地环境问题面面观
*高山冰河融化
高山冰河融化
高山冰河的浩劫
山绒鼠
计画主持人序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不断扩大和加深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或是对自然环境运作系统的破坏,都让地球产生巨大的环境危机,今日的全球暖化,就是最明显的现象。
21世纪的今天,不仅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更严重的是这些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威胁了人类和所有生物持续生存的机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从19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80年代的生态保育观念、至90年代的永续发展观念至各方面落实的尝试,显示了人类面对地球环境的反省、认识和作为。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面对多重复杂的环境问题,了解地球环境运作的系统及维护能源、资源循环的机制,成为现代公民需要的环境素养。
从资源循环的角度而言,全球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循环型的社会,资源经由回收再利用,达成一个零废弃物的社会,停止对地球的污染;从生态平衡发展的理论出发,尊重生物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生存的栖地,维护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更是举世的共识。
因此,我们特别制作了本系列套书,以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为主题,从海洋、南北极、全球各主要生态系现况及人类环境和发展等面向,介绍目前环境变迁和全球暖化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威胁,希望借由对此主题的阅读和学习,提升青少年朋友在这方面的环境素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张子超
审订者序
暖化,全人类的「不可承受之重」
开始参与这套书的审订已是半年前的事。在写作和整合主题的过程中,担任书籍企划和主要撰写的安怡时常拿着稿子来与我讨论内容架构,我也花了许多时间审阅针对不同暖化主题所撰写的文稿,审订过程相当艰辛。这套以全球暖化为主题的书,尝试从生态系的角度切入,呈现水环境、极地、高山、沙漠、人为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同生态系,目前所面临全球暖化的现况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让读者可以有系统性的认识全球暖化已造成了全面性的环境冲击。
暖化代表着一种趋势,一种地球生态系的平均温度逐步上升的趋势,且气候会随着暖化快速变迁,极端气候的频率与尺度也日渐扩大,让在这个星球上繁衍许久的生物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11年3月,《科学》(Science)杂志中的一份权威论文主张,「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启动,而启动者正是人类本身。生物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曾经历过五次大灭绝,最后一次正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但当时主宰地球的恐龙事实上并不是启动者。
暖化对于地球已经脆弱不堪的生态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生态系的角度来看待暖化的冲击,其实是再贴切不过了!在本书中,作者们很用心地整理出关于暖化的基本原理、现象与在不同生态系中可以观察到的痕迹,当然也包括在台湾发生的场景。出版社则相当用心地採用全彩,搭配大图,让读者能更具象地了解地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仅是青少年们,我想大朋友也可轻易地融入本书的情境,深入体会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生物所面临的严酷挑战。
虽然书中陈述的大部分内容都尽可能符合科学研究领域的共同看法,但任何一个学术领域对于某一现象仍时常存有歧见。因此,不见得读者对于书中所讨论的每一件事情都完全同意,但本套书的内容已说明了现在科学家与全人类的「不可承受之重」:暖化带来了全面冲击,及应对其背后的科学背景与论述的认识和解读。我也相信,本书的科学内容对于读者而言,具有相当的科学教育功能,也能够提昇读者的环境素养,使得我们更有能力思考环境问题,并且合作提出解决方案。
环境保护署 副署长 叶欣诚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叫做《地球发烧ing冰雪世界正融化》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书中的具体内容(毕竟刚翻了几页!),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抛向我,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想象,去猜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一个原本被厚厚冰雪覆盖的星球,如今正被一种看不见的“热”所侵蚀,冰川崩裂,雪峰消融,曾经宁静的白色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这种“发烧”的感觉,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温度升高,更可能是一种比喻,一种暗喻,指向地球生态系统正面临的某种失衡,某种危机。我开始思考,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个“发烧”的过程?是细腻地刻画冰雪消融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还是宏大地展现冰川退缩后裸露出的古老大地?它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比如南极、北极,还是会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整个地球的变化?我甚至开始联想,如果这本书描绘的是一个科幻故事,那么这种“发烧”又是从何而来?是宇宙射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过度,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自然规律的突变?又或者,它仅仅是对当前气候变化现实的一种艺术化表达,用“发烧”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地球正在经历的那种不适和焦虑。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地球现状的无数种想象。
评分《地球发烧ing冰雪世界正融化》——这个书名,就像是一首预兆着变化的诗。我虽然还没有开始阅读,但这个标题本身就自带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极地的广袤冰原,在阳光的炙烤下,发出细微的“嘶嘶”声,一点点地化为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无垠的大海。那种曾经的纯净与肃穆,正在被一种滚烫的、令人不安的“发烧”感所取代。我猜测,作者一定是用了一种非常具象的、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方式来表达。它可能不是枯燥的科学报告,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描写,来展现这场全球性的变化。我脑海里开始勾勒出书中可能出现的场景:也许是一位老一辈的探险家,目睹了自己熟悉了几十年的冰川在短短几年内就退缩了数百公里,内心的震撼与悲伤;又或许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通过精确的仪器,一次次地确认着地球体温的升高,带着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再或者,它会聚焦于某个生活在冰雪边缘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而今,这一切都面临着被改变的命运。这本书名,让我感觉到了一种紧迫感,一种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洞察,仿佛它在低语,在提醒我们,地球的故事,正在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转折。
评分读到《地球发烧ing冰雪世界正融化》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跳出了那些令人心碎的纪录片画面:企鹅无家可归,北极熊在狭小的浮冰上徘徊,还有那些关于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的新闻报道。这本书名,简直就像是把这些零散的、令人担忧的信息,凝练成了一个直击人心的艺术符号。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有着深切关怀的人。他们或许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将地球“发烧”的现状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用详实的论据,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或者,他们是以一种更为文学化的笔触,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冰雪消融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悲歌,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的“发烧”。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森林的过度砍伐,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地质活动?更重要的是,当冰雪世界开始融化,它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我们人类的生活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生存环境会发生哪些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本书的标题,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更像是一种预警,一种呼唤。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行动力去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挑战。
评分《地球发烧ing冰雪世界正融化》——这个标题,在我看来,简直就像一首凝练了时代情绪的短诗。它没有冗长的铺垫,却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和一丝隐忧。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极地的冰川,那本应是永恒宁静的白色王国,如今却仿佛被烙上了印记,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速度,发出“发烧”的信号。我开始猜测,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一现象?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用冷峻的笔触揭示环境变化的残酷数据?还是会借由一位普通人的视角,用生活化的语言,描绘这场变化如何渗透进日常的点滴,改变着我们熟悉的世界?我甚至想象,它或许会融入一些哲学性的思考,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拯救”正在“发烧”的地球。这种“融化”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改变,更可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曾经的稳定正在被打破,象征着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正在失去。这本书的标题,带着一种既有力量又不失深情的意味,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球现象,更是在触碰一个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集体议题。
评分刚看到《地球发烧ing冰雪世界正融化》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宏大叙事或者纯粹的科普读物,反而带着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具情感色彩的视角。我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一种“融化”的意境,但不是那种温柔的消融,而是伴随着“发烧”的,一种带有痛苦和挣扎的改变。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去探索这种“发烧”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科学事实,而是会通过一些具象化的描写,比如描写冰川融化时发出的声音,或者描写因此而改变的生态环境,来让读者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因为地球“发烧”而受到影响的生命,它们是何种生物?它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或者,它会聚焦于那些试图阻止这场“发烧”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希望。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传递着一种紧迫感,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同时又带有一种诗意的忧伤。它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星球,去感受它的脉搏,去理解它的痛苦,去思考我们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