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资源枯竭,土壤流失,物种灭绝,……
地球末日是否已悄悄逼近?
当地球走到了生命尽头,会是什么模样?人类将迈向何方?
这是最具科学力量的末世论,既苍凉又迷人。
从天文生物学的观点,以史诗般的恢弘格局,审视并预言地球的后半生。
现在是西元七十亿年,太阳已经处于红巨星阶段,直径达一亿英里。地球已被太阳的外壳吞噬……
地球已到达中年阶段。虽然很难想像,但是地球的生命就如同植物及动物的一样有限,行星、小行星、太阳系和银河都是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不断在研究过去的时光,并建立宇宙和地球如何成形,以及生命如何出现和发展等论述;近年来,我们也开始注意到未来的演变方向。华德与布朗李分别是地质学家及天文学家,两位都是天文生物学(astrobiology)研究领域的翘楚。结合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本书解开了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系统如何运作,提供对星体及太阳系增长与改变的全新解读;他们揭开了地球生命后半的真相。
这是一个行星进化、本质上彻底改变的过程,生命的形式即将退化至最简单的生命形态,最后它们会消失。海洋会消失,空气密度会下降,太阳逐渐扩张,地球最终来到燃烧的结局。
这是一本具备开创性研究结果和说服力的科学着作。在这本出色的合着中,对地球生命循环有广泛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并正确评论今日的地球是如何维持的,并提供我们对宇宙秩序的必备概念。
本书特色
地质学家与天文学家最具科学力量的末世论,回溯生命的创始,预言地球的未来。
这是一本具备开创性研究结果和说服力的科学着作,集结诸多学科领域的发现,汇整成独到的地球生命起源与终结论述。一切起于偶然,一切也将终于必然。
以天文生物学的学术架构阐发见解,其中涵盖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诸多论据,并于融合之后,配合实际观察,进一步对既有学说与假设提出质疑和挑战。
作者简介
Peter D. Ward 彼得.华德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质科学系及动物学系教授,着有《未来进化论》(Future Evolution)、《寻找鹦鹉螺》(In Search of Nautilus)《长毛象的唿唤》(The Call of Distant Mammoths)、《演化的终结》(The End of Evolution)等书。华德与布朗李另合着了《地球是孤独的》(Rare Earth)一书,透过实际观察阐述地球上高等生物之成形,乃因诸多偶然要素的相遇,而其他行星难能见此。
Donald Brownlee 唐纳德.布朗李
美国华盛顿大学天文学系教授,专擅太阳系起源、彗星、流星以及天文生物学。布朗李参与过诸多太空实验,贡献卓越,其中包括阿波罗计画所带回之月球岩石研究,以及美国航太总署(NASA)採集彗星物质样本的星尘任务(Stardust mission)等。1991年发现的小行星3259号即以其名命之。曾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国际陨石学会以及航太总署等机构颁奖表扬。
译者简介
薛良凯
曾先后担任教育、语言、编辑、电子商务、数位出版等工作,从事平面出版工作达七年,曾任城邦文化出版集团网路事业部经理。
尹晓梅
西班牙语系毕业,热爱写作、翻译、旅游及发掘新知,先后从事平面出版工作达六年,现任商务旅游杂志主编。
〈出版缘起〉 开创科学新视野 / 何飞鹏
〈专文推荐〉 「明天过后」,会成真吗? / 李家维
前言
第一章 光阴的瞬间
第二章 不可思议的推手
第三章 宜居星球的寿命
第四章 冰河时期再现
第五章 超级陆块再现
第六章 植物的终结
第七章 动物的终结
第八章 海洋消逝
第九章 红巨星
第十章 意外的世界末日
第十一章 我们将留下什么遗迹?
第十二章 世界末日和德瑞克方程式
第十三章 大逃亡
后记
谢辞
推荐序
「明天过后」,会成真吗?
天灾的讯息四方涌来,各地纷传热浪、暴雨与酷寒。大家议论纷纷,电影「明天过后」( 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预言会成真吗?其实天灾本就是地球的宿命,例如六亿年前全球曾冰冻过二千万年,可能只在赤道的海冰下还有些液态水。而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曾激起四千公尺高的海啸和十三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大火。大灾难就带来大灭绝,而小悲剧势必会层出不穷。近在二万年前,全球均温比现在低约摄氏五度,海平面下降一百公尺,台湾海崃露底成了陆桥,大群的古象、马和水牛就在两岸迁徙,渔民在澎湖海沟捞起的大批化石骨头就是明证。我对这些生命史的重要环节深感兴趣,也相信同学们会有同感,因此计画在学校里开门课,题目就是「地球生命史」。
但是合适的教科书真不好找,专业的很艰涩,一般的科普书又太松散。这次商周出版寄来华德及布朗李合着的《地球:从诞生倒终结》,读了之后,我开心极了,就是这本!明年清华大学的课表里将会有这门新课程,我脑海浮现的景象,是二百五十个座位的大讲堂挤满了学生,由宇宙开端、生命兴衰谈到人类未来与星际探险,您决定来选课了吗?
李家维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科学人》杂志总编辑)
老实说,我拿到《地球:从诞生到终结》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简直太有感染力了,他能把地球诞生初期那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以及后来生命如何顽强地挣扎求生的过程,描写得如同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雷声,感受到炙热的岩浆流淌,甚至能想象出第一批微生物在原始海洋中悄然萌动的画面。书中对于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几次大灭绝事件的描写,更是让我心惊胆战,每一次的毁灭都伴随着新的生命形态的出现,这种生与死的轮回,简直是自然界最残酷也最壮丽的篇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宏大事件时,并没有忽略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不同地质时期大气成分的变化,或者早期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如何演变的。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是支撑起整个宏伟叙事框架的基石,让整个故事更加可信,也更加引人入胜。我一口气读了几个小时,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彻底洗礼了一番,对地球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我拿到《地球:从诞生到终结》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觉得这个主题非常有深度。然而,当我翻开它,立刻就被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精妙的叙述所折服。这本书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将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以一种极其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各个地质时期代表性事件的选取,比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海洋里生命的疯狂繁衍和多样化。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背后的原因,比如大气成分的变化、地壳运动的影响等等,让我对这些复杂的科学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讲述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考古发现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一点也不枯燥。读完这本书,我对地球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不断演进的生命系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坦白讲,我拿到《地球:从诞生到终结》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从诞生到终结”这几个字,就预示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旅程。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吸引了我。作者的文笔非常有画面感,他描绘的地球诞生之初,那种原始、狂暴的景象,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宇宙级的灾难片现场。接着,当他笔锋一转,开始讲述生命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时,我的心又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书中关于各种古生物的描写,简直栩栩如生,好像我能看到那些巨大的恐龙在陆地上行走,或者看到早期海洋中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过去,他还对地球未来的某些可能演变趋势进行了推测,这种对生命延续性的深刻思考,让我不禁开始反思人类在地球历史长河中的角色。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不仅仅是对地球的一次深度解读,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拷问,非常震撼。
评分刚拿到《地球:从诞生到终结》这本书,我被它那厚重感十足的装帧吸引住了,一看就不是那种随便印制的快餐式书籍。翻开目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从地球最早期的一片混沌,一直讲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这个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堆砌内容,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但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把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深层生物圈”的章节,它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在我们脚下深深的地壳中,竟然存在着一个如此庞大而又鲜为人知的生命王国!这种颠覆了我固有认知的内容,让我感到无比兴奋。作者还巧妙地将一些地质学、生物学、天文学甚至化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在野外进行一次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和启发。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验一场关于地球生命历程的奇妙旅程。
评分哇,拿到这本《地球:从诞生到终结》的时候,我真的被它的厚度和质感惊艳到了。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像是宇宙深处的星云,又像是孕育生命的海洋,瞬间就把我拉入了一个宏大的时空维度。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一股排山倒海的信息流冲击得不知所措,又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轻松翻阅的闲书,它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用一种极其沉静而充满力量的语调,向你娓娓道来关于我们星球最深层的秘密。从那些炽热、混乱的原始地球,到如今这颗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每一个阶段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仿佛我亲眼目睹了板块的移动、火山的喷发、生命的萌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质年代划分的讲解,那种跨越亿万年的时间尺度,让人不禁对生命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产生一种敬畏感。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大量鲜活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科学探险,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