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附DVD)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
  • 文化
  • 地理
  • 摄影
  • 纪录片
  • 自然
  • 人文
  • 风景
  • 保护
  • 濒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用等到21世纪,不用等40年、30年,
大洪水将朝每一个大都市而来,
孟加拉、东京、上海、孟买、台北、高雄、纽约、迈阿密、伦敦
两亿人口的家,终于在无所逃避的大自然现象中,面临湮灭的危机

从今天起,让我们开始学习爱已经哭着融冰、泫然欲泣的地球。

  过去我们以为只有战乱,才会导致生离死别;只有外族侵略,国才会破家才会亡。
  但气候变迁取代了战争,原来国破家亡不须以砲火为前提。
  发动战争的是地球、战争源头来自极地的冰川,来自沉默于地底的火山地震带。

  十年后,年年都是「一九四九」;人类不断地移居,寻找安全之地!
  我们再无家乡的意念,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保证安住数十年。
  于是缅怀、回忆、纪录……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从气候变化的性质和规模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靠自身的力量面对这项挑战;
  也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够逃避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在全球的架构下,携手合作因应极端气候变化的冲击,
  才能阻止我们美丽的家园从地球上消失!
  所以这本书想要提醒所有的读者,再不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美丽地球,
  一旦气候变迁的脚步无法放慢或停止,那么,我们将会面临
  全球100个地方即从地球消失的噩运!

  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莫过于全球暖化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冲击。时报出版特别针对这个议题,成立了一个新书系EARTH。我们希望举凡与「绿色知识」相关的主题,都可以纳入这个书系,以与所有关心地球、关心台湾,以及关心下一代的读者,共同思考在面对气候变迁严苛的考验之下,我们该如何将忧虑化为认知,再将认知化为行动。

  本书中除了介绍地球100个即将消失的美丽地方,并特别邀请中研院地球所汪中和老师,以及「文茜世界周报」名主持人陈文茜,共同执笔,增添台湾7个受威胁地方的探讨。完成这本适合各年龄层阅读、理解的《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

  书中这总共107个面临地球暖化威胁的地方与物种,包括我们熟悉的各大城市:台北、高雄、东京、巴黎、芝加哥等;也包括我们或许不那么熟悉的:库伊岛特有种的旋蜜雀、斯基摩人戏称为「大胡子」的麝牛、濒临灭绝的婆罗洲矮象等,在可预见的未来,极有可能从我们眼前消失。

  这本书希望,借着书中共107个地方美丽的图片,以及图片后的小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要珍爱地球的一草一木,如同珍爱我们身边的亲人,因为--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


【本书特色】

  1.详述地球面临气候暖化的各种危机。
  2.详述地球上100个重要城市极可能受到地球暖化影响,有的地形地貌及地物受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方甚至可能直接从地球上消失。
  除此之外,本书特别将气候变迁对台湾的影响,另篇详细讨论,共分析了7个可能因此消失的地方。
  以上各地,都搭配有美丽风景图照,更深刻提醒我们这些地方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宝。
  3.陈文茜导读,中研院地科所汪中和老师顾问。
  4.随书附赠《正负2℃》纪录片。

《失落的文明之光:全球濒危遗址的深度探秘》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理意义上的“即将消失”的自然景观或旅游目的地,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史长河中,那些因时间侵蚀、自然灾害、社会变迁或人为干预而面临严重威胁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地和独特的人类聚落。通过详实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梳理和人类学观察,本书构建了一幅关于人类集体记忆与物质载体之间脆弱联系的宏大画卷。 我们拒绝浮光掠影的“打卡式”介绍,而是致力于揭示每一处遗址背后的复杂故事:它们是如何诞生、繁荣,又为何走向衰落或被遗忘的?书中涵盖了从史前岩画艺术到失落的海洋文明的残骸,从古代灌溉系统的智慧结晶到被现代都市边缘化的传统手工艺村落。我们力图呈现的“失落”,不仅是砖石的倒塌,更是知识体系、社会结构和独特生活哲学的消亡。 第一部分:时间雕刻的痕迹——自然力量下的遗存 这一部分聚焦于那些在极端自然环境下挣扎求存的古老遗迹。 第一章:风沙与海洋的沉默辩论:沙漠中的图书馆与海岸的祭坛 我们将目光投向撒哈拉边缘,探讨那些被风沙掩埋的努比亚古城,它们曾是横跨大陆贸易的枢纽。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地质学和遥感技术,重新定位这些“沙海中的幽灵城市”,并解读其壁画和铭文中蕴含的贸易路线和宗教信仰的变迁。随后,转向海洋,探究如印度洋上一些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淹没的早期珊瑚礁聚落遗址,这些遗址保存了独特的海上贸易技术和航海知识,但其存在时间已进入倒计时。 第二章:地震带上的不朽设计:古老抗震技术的智慧 聚焦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一些古老建筑群,例如安第斯山脉中那些在数次大地震中依然屹立的石砌结构。我们不仅描述了这些建筑的美学价值,更深入解剖了印加文明在没有现代工程学知识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榫卯结构、柔性地基和精确的石块切割,达到惊人的抗震效果。这些“建筑的生存之道”,正随着现代建筑理念的普及而逐渐被遗忘。 第二部分:文明的自我冲突与遗忘——社会变迁中的断裂 本部分关注那些因社会结构瓦解、战争或发展策略转变而被历史遗弃的文化中心。 第三章:被遗忘的城市规划:巴比伦的阶层与现代化的挤压 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城市布局是如何被现代化(通常是水泥和钢铁的结构)所取代和破坏的。我们考察了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一些古老的城市中心,它们复杂的供水系统、社区共享空间以及独特的材料使用方式,正因缺乏经济动力和保护机制而迅速退化。重点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信仰的变迁与圣地的空心化 许多重要的宗教或精神场所,其意义是与特定的信仰群体紧密绑定的。当群体迁徙或信仰衰落时,这些场所便失去了“灵魂”。本书深入分析了中亚地区一些被废弃的佛教石窟群,以及东欧一些历史悠久的修道院。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数百年宗教实践的场所。当最后的守护者离去,这些地方如何应对世俗化的侵蚀和旅游业带来的过度开发风险,成为本书探讨的核心。 第五章:工艺的失传与知识的断代 本章的视角更微观,聚焦于那些依附于特定地理环境和社群知识才能传承的手工艺。例如,某些特定的矿物颜料的制作方法、复杂织锦的图样解读、以及只有在特定气候下才能完成的发酵或酿造技术。随着掌握这些技能的匠人步入晚年,这些知识如同脆弱的草纸,面临随时化为灰烬的危险。我们记录了最后一代传承人的工作场景,试图将技术流程和背后的世界观一同“封存”。 第三部分:保护的悖论与未来的重构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面对“即将消失”这一现实,并思考保护的伦理与方法。 第六章:旅游的“双刃剑”:曝光与毁灭的临界点 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的便利,使原本隐秘的遗址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本书审视了“过度旅游”对脆弱生态和结构造成的不可逆损害。例如,探讨了那些因社交媒体的“网红效应”而遭受人流踩踏和环境负荷的史前洞穴壁画群。我们提出了“低影响接触”和“虚拟保存”的前沿理念,探讨能否在不触碰实体遗址的前提下,实现其文化价值的传播。 第七章:从物质到非物质:重建历史的叙事权 真正的“消失”是记忆的消失。本书主张,对抗遗址消亡的最好方式,是激活与之相关的活态文化。我们追踪了几个成功案例,例如通过社区参与式考古,让当地居民重新认同并守护祖先的遗址;或是通过数字建模和沉浸式体验,让那些无法物理访问的危险区域,在虚拟空间中得以永恒重现。 结语:我们为何要记录“正在失去”的事物?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提醒读者: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文明,无一不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留下的、随时可能崩塌的结构之上。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地方”,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敬畏,以及对我们自身未来文化身份的一种审慎预警。我们不是记录灭亡,而是记录抵抗时间与遗忘的努力。 --- 全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建筑史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与档案工作相结合: 文本建立在广泛的实地考察报告和未公开的政府或学术档案之上。 伦理深度探讨: 深入剖析了保护的复杂性,避免了简单的“拯救”口号,更关注与当地社群的共存之道。 拒绝宏大叙事: 即使讨论宏伟的遗址,也总是聚焦于细节——一块风化的砖、一句残缺的铭文、一个失传的工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气候变迁取代了战争                     陈文茜
全球暖化与「正负2℃」的多重意义           汪中和

100个美丽家园岌岌可危                          汪中和

一、极端气候 (Extreme Weather)

1.干旱 (Drought)
1.梅斯郡,爱尔兰
2.巴拉顿湖区,匈牙利
3.奥卡万戈三角洲,波札那共和国
4.马赛马拉,肯亚
5.廷巴克图,马利共和国
6.诺克陆夫国家公园,那米比亚
7.大科尔多凡区,苏丹
8.安曼,约旦
9.乞拉朋吉,印度
10.巴拿马运河,巴拿马
11.柏斯,澳洲
12.大蓝山,新南威尔斯州,澳洲

2.豪大雨 (Heavy Rainfall)
13.古吉拉特,印度
14.卡拉卡斯,委内瑞拉
15.千里达岛,古巴
16.宏都拉斯

3.极端温度 (Extreme Temperature)
17.巴黎,法国
18.奥林匹亚,希腊
19.群岛海,芬兰
20.查德湖,查德
21.喀拉哈里沙漠,纳米比亚
22.芝加哥,伊利诺州,美国
23.大索尔,加州,美国
24.东京,日本

二、海平面上升(Rising Sea Levels)

25.瓦登海,丹麦
26.哥本哈根,丹麦
27.泰晤士河,伦敦,英国
28.赫利根群岛,德国
29.鹿特丹,荷兰
30.威尼斯,义大利
31.爱琴海,希腊
32.尼罗河三角洲,埃及
33.圣路易,塞内加尔
34.尼日三角洲,奈及利亚
35.海湾沼泽地,马达加斯加
36.马尔地夫,印度洋
37.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国
38.炮台区,纽约市,美国
39.拉普拉塔河,乌拉圭
40.恆河三角洲,孟加拉
41.曼谷,泰国
42.湄公河三角洲,越南
43.钏路湿原,日本
44.卡卡度湿地,澳洲

三、冰层融解 (Ice melting)

1.海冰融解 (Melting of Sea Ice)
45.北冰洋,北极地区
46.伊路利萨特冰湾,格陵兰
47.西哈德逊湾,加拿大
48.努纳福,加拿大
49.白令海,俄罗斯与美国
50.瓦尔德斯半岛,阿根廷
51.罗斯冰架,南极洲
52.南极半岛,南极洲

2.陆冰融解 (Melting of Glaciers)
53.天山,哈萨克
54.法兰兹约瑟夫冰河,南岛,纽西兰
55.圣山卓木拉日峰,不丹
56.萨迦玛塔国家公园,喜马拉雅,尼泊尔
57.恰卡塔雅冰河,玻利维亚
58.奎尔卡亚冰帽,祕鲁
59.基茨比厄尔,阿尔卑斯山,奥地利

四、生态破坏 (Ecological Devastation)

1.生态恶化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
60.萨肯贝格,格陵兰
61.苔原,挪威
62.达拉纳省,斯维兰,瑞典
63.卡奥尔,洛特崃谷,法国
64.卢塞迪奥修道院,上波河谷地,义大利
65.阿尔玛卡麦尔峰,黎巴嫩
66.空域(不毛之地),沙乌地阿拉伯
67.贡德尔,衣索比亚高地,衣索比亚
68.吉力马扎罗山,坦尚尼亚
69.好望角植物保护区,西开普敦省,南非
70.波林湾,赫西尔岛,加拿大
71.夏洛瓦区,魁北克区,加拿大
72.北坡,阿拉斯加,美国
73.哥伦比亚河,美国
74.库伊岛,夏威夷,美国
75.加勒比海
76.阿尔泰山,俄罗斯
77.西伯利亚,俄罗斯
78.贝加尔湖,西伯利亚,俄罗斯
79.亚马尔半岛,西伯利亚,俄罗斯
80.印度河,钖卡都,巴基斯坦
81.努瓦纳艾利区,斯里兰卡
82.巴彦乌勒盖省,蒙古国
83.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

2.热带雨林消失(Disappearance of Rain Forest)
84.刚果盆地,刚果民主共和国
85.蒙特维德云雾森林,哥斯大黎加
86.亚马逊雨林,巴西
87.波罗洲,印尼

3.土地沙漠化 (Desertification)
88.札哈拉德拉西埃拉,安达鲁西亚,西班牙
89.里朗威市,马拉威
90.韦拉克鲁斯州,墨西哥
9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
92.丰盛湾,纽西兰

4.珊瑚礁受损 (Damage of Corals)
93.累西腓,巴西
94.丹老群岛,缅甸
95.科摩多岛,印尼
96.大堡礁,澳洲
97.土瓦鲁,太平洋
98.翁通爪哇环礁,所罗门岛
99.瓦瓦乌群岛,东加
100.苏禄-苏拉威西海,马来西亚

全球暖化对台湾的冲击无与伦比           汪中和

1.极端温度 (Extreme Temperature)
1.台北盆地
2.海平面上升(Rising Sea Levels)
2.兰阳平原,台湾
3.口湖,云林县,台湾
4.麦寮六轻,云林县,台湾
5.东石,嘉义县,台湾
6.高雄市,台湾
7.林边,屏东县,台湾

为什么要写一封e-mail给总统?        陈文茜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全球暖化与「正负二℃」的多重意义
汪中和

美丽的地球未来依然如此美丽吗?
阿波罗十七号太空船曾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七日,拍摄了一张完整清晰的地球照片,在浩瀚的虚空中,清楚的展示出地球的白色大气层、湛蓝海洋及赭红陆地。然而,这么美丽的地球景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

在四十五亿年的漫长地球历史中,地球环境一直不停地在改变,由漫长前寒武纪的洪荒混沌,经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逐步递演,才终于造成今日所见「六大洲、五大洋」的海陆分布,以及丰富多采的生命繁华。

从气候的角度看,地球演进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期都是高温潮湿的,中间穿插着几个干冷的大冰期。只有中生代结束后,地球表面的温度才缓慢地降低下来。

人类独享地球的丰盛资源
人类在这个漫长历程中,是最后踏进地球生命舞台的一份子,并且得天独厚地享受着地球上已经准备好的一切丰盛资源,得以发展出独特的文明与科技,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二十八节记载:「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人类开始立足地球后,的确开始生养众多,并且遍满地面。人口数从公元初期的一亿人,逐渐快速成长到一九五○年的二十五亿人,并在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突破六十五亿大关;预测在二○一二年十月,全球人口将达七十亿;推估到二○五○年,全球人口将再增加三十亿,达九十五亿,其中亚洲人口将会占了一半。

地球上的人口呈指数函数的方式快速增加,给地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本图取自牛顿杂志,请美编重新绘制,细节都可省略)

人类凭借着独特的聪明才智,不单能快速地适应环境变化,还能借科技文明的发展,进而改变居住的环境。因此,地球环境开始有了两种不同因素在交互影响:自然的与人为的;只是初期人为的影响非常轻微,还不致影响原本的自然节奏。

到了二十世纪后期,由于人口快速膨涨及过度滥用资源,人为的因素开始逐渐对地球的环境产生明显冲击,地球环境也开始显露前所未见的危机,如气候暖化、臭氧层变薄、空气污染、水污染、热带雨林快速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等。

大气组成明显改变
人为因素对地球环境的冲击中,最为明显的一项就是,大气组成改变。原来地球的表面包着一层「薄薄的」大气层,其中七八%是氮气,二一%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及水气等。若没有大气层的屏障,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合宜的一五℃,而是十分寒冷的负一八℃。

大气中有微量的温室气体存在,它们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能暖化地表,也降低了高低纬度及季节性的温差。

地球有个微妙的机制,让它可以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
过去二百万年来,地球表面海陆的分佈,经过恐龙时代以来的剧烈变迁,终于尘埃落定。气候的冷暖交替,主要由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制约,因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变动,以及地轴的倾斜与摆动,气候变化以十万年的週期,在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之间循环摆盪。

随着气候在冷暖之间上下波动,地球大气层里的温室气体含量也高低起伏,二氧化碳就是其中主要的角色之一。如今我们知道,气候温暖时(间冰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二八○ppm;气候寒冷时(冰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约只有一八○ppm。

原来地球有一个神祕且微妙的自我调节机制,借着大气层里温室气体含量的多寡,搭配天文轨道的远近变动,来调节地表的热能分佈;借着冰期和间冰期的反覆摆动,让地球表面有个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的生态环境。气候冷热的交替,就像季节的变换、日夜的更迭一样,是大地及万物休养生息的必要过程,也是维持永续发展的基础。

短短时间内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上升,我们简直是在大胆挑战地球的忍受极限!
然而,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因为人类的贪婪自私,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奢侈,挥霍着大地亿万年来为我们所储蓄的资源,尤其是含碳量高的石化燃料。短短的二百多年里,我们在大气层中释放了超过一○○ppm的二氧化碳,也就是从一七五○年的二八○ppm含量,骤升到二○○九年的三八六ppm。甲烷及氧化亚氮,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也是以相同的速率在同步增高。因此,原本调配得非常精准的大气层组成,一下子全然改观。

以前自然界要达到这样的增加量需要一万年以上的时间,现在我们居然在短时间内以百倍以上的速率达成了。我们像在进行一个大规模、大尺度的可怕科学实验,将自然界调节步调快速提升,看看地球会有甚么反应?地球能忍受的限度是多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深刻得多。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那些即将消失的地点。我读到了一位生活在古老村落的老人,他回忆着祖辈们世代相传的狩猎技巧,而如今,随着森林的退化,这些技艺也面临失传的窘境。我仿佛能听到他话语中的无奈与不舍,也看到了一个民族文化根基正在动摇的悲哀。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那些宏大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和有温度。同时,我也被作者对这些地方独特风俗和生活方式的描绘所吸引。那些世代流传的仪式、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都让我惊叹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附赠的DVD更是将这些文字化的景象活了过来,那些远古的壁画、充满地域特色的舞蹈、以及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场景,都让我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每一次观看DVD,我都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在感动之余,也生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世界角落的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些正面临消失边缘的独特风景和文化。翻开扉页,我仿佛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短片。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地理特征的细致描绘,比如那些在海平面上升中岌岌可危的岛屿,或者那些因气候变化而逐渐干涸的湖泊。他不仅仅是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现状,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我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深切的关怀和紧迫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在保护地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DVD的附赠更是锦上添花,那些影像资料比文字更加直观地展现了这些地方的美丽与脆弱,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份震撼。有一次,我跟着DVD的画面,看到了一片色彩斑斓却逐渐退色的珊瑚礁,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消失”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消亡,更是一种生命和文化遗产的流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等到一切都消失了才去追悔莫及,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守护这些珍贵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悄然变迁的地理景观。我被那些高耸入云却被冰川侵蚀的山脉所震撼,也为那些曾经繁荣如今却只剩遗迹的古城所叹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数据和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将冰冷的事实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我读到了一位地理学家,他用一生去记录一片正在消融的冰川,而他的记录,也成为了这片冰川最后的挽歌。这种个人化的叙述,让宏大的环境议题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DVD中的影像资料更是让人身临其境,那些在风沙中摇曳的古老村落,那些在海浪中起伏的岛屿,无一不诉说着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的伟力。有一次,我看着DVD里一位老渔夫讲述着他年轻时还能捕捞到的鱼群,如今却难觅踪迹,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些“消失”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正在我们眼前发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失去”的重量。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一些“即将消失”的地理奇观,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展现了这些地方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我读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都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殊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而如今,随着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文化也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这种文化上的“消失”,比地理上的消失更让我感到痛心。DVD的附赠,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祭祀仪式,听到了那些悠扬的民族歌谣,也看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坚韧的生活姿态。这些影像资料,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着这些文明的传承与变迁。每当看到那些充满智慧却又脆弱的生命,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我们这一代人,是否能为留下些什么,而不是仅仅成为这一切的旁观者。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只是被“即将消失”这几个字所吸引,但阅读过程中,我却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用一种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语气,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告别”的故事。我读到了一片因过度砍伐而濒临灭绝的原始森林,那里曾经是无数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而如今,只剩下稀疏的树木和沉默的土地。我能想象到,那些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生命,如今的境况又该如何?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态的敬畏,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附赠的DVD更是让我身临其境,我看到了那些在干旱土地上顽强生存的植物,看到了那些在污染河流中挣扎的鱼类,甚至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迁移的场景。每一次观看DVD,我都会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包围,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类活动的深思。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每一处角落都值得被珍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