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

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隆港
  • 风力
  • 观测资料
  • 气象
  • 台湾
  • 海洋气象
  • 1999-2007
  • POD
  • 数据专刊
  • 港口气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专刊主要蒐集包括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安平港、高雄港、花莲港及苏澳港等7个港口,历年(1990~2007年)详细之现场观测风力(台风)资料。内容有观测记录表、月报表、原始资料、及各项重要统计量之统计表、统计图。

北部海岸气象变异性与海洋环境变迁研究:兼论台湾海峡流场特征(1999-2010) 图书简介 本书系一套深入探讨台湾北部近海海域,特别是基隆港周边及其辐射影响区域内,长时程(2000年初至2010年末)气象要素变异模式与海洋环境动态演变的专题研究汇编。本卷聚焦于风场、浪涌、能见度与区域海温的长期趋势分析,旨在为海岸工程设计、港口营运优化及区域气候变率研究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第一章:研究区域概述与数据基础 本章首先对研究区域——覆盖基隆港区、淡水河口以东至东北角海域,以及台湾海峡北部通道的地理、地质与水文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基隆港位于台湾东北角的咽喉地带,其地形复杂,受季风、台风及东北季风影响显著,是研究海岸气象极端事件的理想场所。 数据源的可靠性是本研究的基石。本卷整合了来自交通部观测站、中央气象局自动气象站(AWS)以及特定海洋浮标群组(Buoy Network)所记录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计十一年的高频观测记录。特别强调了数据清洗、缺失值填补(采用经验谱拟合与ARIMA模型辅助校正)以及质量控制(QC)的严格流程,确保了后续分析的精确性。 第二章:北部海域风场结构演变与极端事件分析 风场是驱动近海波浪和海流变化的首要动力。本章的核心在于剖析基隆港及其周边海域风速、风向的季节性循环、年际变化趋势,并深入探讨其与区域大气环流背景的耦合机制。 2.1 季节性主导风向的转换与持续时间分析: 研究揭示了东北季风(主导10月至次年3月)在冬季的平均风速强度(平均达7.5 m/s,最大阵风超过35 m/s)及其优势方位角(NNE至ENE)。夏季风向则呈现显著的偏南至西南向转换,风速显著降低(平均低于3.0 m/s)。章节详细量化了风向转换期的过渡速率,这对船舶进出港口的安全窗口期预测至关重要。 2.2 长期风速趋势与气候振荡关联性: 通过对年平均风速的时间序列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分析,本章识别出数个重要的时间尺度振荡信号。结果显示,在所考察的十年期间,基隆港区的平均风速变化趋势并不具有显著的线性增长或衰减,但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存在滞后或同步的相关性。具体分析了2002年与2006年两次强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本区域时,局部风场在垂直剖面上的剪切特性。 2.3 极端风事件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建模: 采用Weibull分布对年最大风速记录进行拟合,计算了不同重现期(如5年、10年、50年重现期)的设计风速值,为港口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评估提供了关键参数。 第三章:能见度变化与大气稳定度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能见度是影响港口作业效率的关键非动力学指标。本章考察了基隆港区频繁出现的低能见度事件(Visibility $le 5 ext{ km}$)的频率、持续时间和成因。 3.1 低能见度事件的成因分类: 基于气象条件识别,低能见度事件主要归因于(1)暖湿气团移过冷海面形成的辐射雾或平流雾;(2)来自中国大陆的输入性颗粒物污染(PM$_{2.5}$)导致的霾现象。通过同步分析温湿度梯度和边界层高度数据,本研究区分了雾与霾的主导季节,发现冬季的雾日明显多于夏季,而霾事件的峰值则出现在春季初。 3.2 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协同分析: 引入了同期污染物浓度数据,建立能见度衰减系数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未来使用遥感数据反演港区能见度提供了校准基础。 第四章:台湾海峡北部流场特征与海洋水团交换 虽然研究主体在基隆港,但本章将视野扩展至海峡北部,利用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的主要海流模式,特别是对基隆港外侧水团交换的影响。 4.1 季节性海流主导方向: 证实了黑潮支流(Kuroshio Intrusion)在冬季(12月至次年3月)对台湾东北部海域的显著影响,表现为强烈的偏北向流速分量。夏季,受西南季风和台风外围环流的共同作用,流场结构趋于复杂化,但整体表现出向西或西南方向的趋势。 4.2 涡旋结构与水团混合: 分析了该海域中尺度涡旋的生成频率和生命周期。特别关注了由黑潮分支带来的高盐度、高营养盐水团向西输送的路径,及其与近岸河流径流的混合过程,这直接影响了近岸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 第五章:区域气候变率对港口微环境的长期影响评估 本章是对前述气象和海洋要素十年数据的综合分析,旨在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港口面临的环境压力变化。 5.1 平均海温(SST)的升温速率: 考察了近海表层水温的长期变化。数据显示,在十年期间,区域年平均SST呈现出微弱但持续的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幅约为 $+0.05^circ ext{C}$)。分析了海温上升对局地海雾形成热力学条件的潜在改变。 5.2 极端海况的频率变化: 结合风场数据和波浪模型(SWAN模型),估算了十年间显著波高($H_s$)超过某一临界值(例如 $4.0 ext{ m}$)的事件发生次数。研究表明,极端波高事件的年际变率大于平均波高的变化,与台风路径的年度变化高度敏感。 结论 本专刊通过对基隆港周边过去十一年的高精度气象与海洋观测数据进行多尺度、多参数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关键海域在风场结构、能见度特征及海流模式上所呈现的复杂变异性。研究结果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规划、港口安全运营风险管理以及海洋工程的荷载评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深入的科学洞察。研究强调,区域风场的高频波动性是影响港口作业效率的首要因素,而海温的缓慢升高则暗示了未来海洋生态系统和水团结构可能发生的渐进性改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海洋动力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常年关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信息。这次偶然了解到《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基隆港”和“风力资料”这些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将长达近十年的风力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即便不理解所有的专业术语,但能够通过图表、统计数据直观地了解基隆港在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力强弱变化,以及主要风向的分布情况,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基隆港一年中哪些时段风力最为强劲,又有哪些时段相对平静,这对于我规划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旅游行程,或者仅仅是满足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都将带来极大的帮助。同时,“POD”这个神秘的缩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还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分析视角,比如针对特定天气现象的风力特征,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在船舶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师,长期需要处理与海况和天气相关的各类数据。这次接触到的《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数据价值。对我而言,港口区域的风力数据是判断船舶航行安全、规划进出港时间、甚至影响船体设计的重要参考。过去,我们获取这些数据可能分散且不系统,而这份专刊将1999年至2007年间的数据进行整合,对于研究该时间段内基隆港的风力气候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长期趋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提供的风力分布图、风速累积频率等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评估船舶在不同风况下的受力情况,从而保障航行安全。同时,“POD”这个缩写,如果代表着某种适用于船舶工程或航海领域的分析方法,那么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地理学研究者,我对区域气候特征的变化及其对特定区域(如港口)的影响非常感兴趣。因此,《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这本书,以其明确的时间跨度和研究区域,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风力数据,而是能够提供深入的统计分析,例如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风力强度和频率的变化,甚至是极端风事件的发生规律。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基隆港在过去十多年间可能经历的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港口微气候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OD”这个缩写,我推测可能代表着一种在气象学或地理学领域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或分析模型,比如风力能量密度或特定风力模式的识别,如果书中对此有所阐述,将极大地丰富我的研究方法论。整体而言,这份专刊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基隆港风力数据基石,为我后续深入探讨区域气候变化与港口环境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隆从事海洋研究的学者,我一直对能够反映港口区域气象数据的深度报告充满期待。这本《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渴望。初拿到此书,其厚重感便预示着内容的详实与深入。虽然我尚未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读,但从目录和部分章节的浏览来看,其数据的时间跨度(1999-2007年)覆盖了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对于我理解该时段基隆港的风况变化趋势至关重要。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类风速、风向的统计分析,以及可能存在的极端风事件记录,都将是我后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特别吸引我的是“POD”这个缩写,它可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分析方法或数据产品,其具体应用将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风力变化与港口运营、船舶航行安全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甚至是对气候变化对基隆港风力特征影响的初步洞察。即便不涉及具体案例,单凭数据的系统性呈现,就足以让我从中发掘出更多潜在的研究价值。这种对基础数据的系统梳理,是任何研究项目成功的基石,而这份专刊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基隆地区负责港口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对港口区域的风力数据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分析,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基隆港观测风力资料专刊(1999~2007年)(下册)(POD)》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及时的、宝贵的资源。《1999~2007年》这个时间段,正值我入职港口管理不久,因此其中包含的数据对我理解港口的早期运营环境,以及评估过往风险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呈现不同风力等级出现频率的统计,例如强风、疾风甚至台风期间的风力特征,这对于我们制定应急预案、优化船舶靠泊和离港调度策略至关重要。书中可能涵盖的年平均风速、月平均风速、风向玫瑰图等,都将是我们评估港口年度风险,并进行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POD”这个缩写,我猜测可能与港口运营相关的特定风力模式分析,亦或是对风能利用潜力进行的初步评估,这些内容都将为我们提升港口的安全性和效率提供数据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