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做为大专院校天文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兴趣了解现代天文学基本知识及前沿概况的广大读者阅读。
学习本书,可以有系统地获得关于天体和宇宙的各种知识,科学地认识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了解人类生存的宇宙环境及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方法、艰辛历程和未来前景;阅读本书可以开阔视野,启迪人生,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准。
绪 论
第一章 宇宙概观
第二章 天球座标系
第三章 时间序列
第四章 行星系统
第五章 恆 星
第六章 星 系
第七章 当代天文学新视野
第八章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第九章 恆星的能源和演化机制
第十章 黑 洞
第十一章 地外文明
第十二章 宇宙模型理论
附 录
附录1 星座表
附录2 北半球中纬地区可见的主要星座
附录3 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
附录4 古代中国的岁名、十二次等和西方古代的黄道十二星座
附录5 部分亮星的中国星名
附录6 最亮的21颗恆星
附录7 梅西耳(Messier)天体表
附录8 平时0时的恆星时S0表
附录9 我国主要城市经纬度与地方时间表
附录10 望远镜和太空探测器表
附录11 天文常数系统
附录12 天文学常用的物理常数
附录13 角度?时间?距离
附录14 太阳?月球?地球
附录15 太阳附近的恆星
附录16 九大行星
附录17 银河系的基本参数
附录18 星座简图
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我得说,它确实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头顶那片浩瀚星空充满了好奇,但总是觉得那些科普读物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艰深得让人望而却步。《天文学新概论》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它没有直接把我扔进黑洞的奇点,也没有让我瞬间理解相对论的弯曲时空,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光学原理讲起,解释了望远镜是如何捕捉遥远的光芒,如何一步步揭示宇宙的奥秘。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类型望远镜的介绍,比如射电望远镜是如何“听”宇宙的声音,x射线望远镜又是如何“看”到那些炽热而能量巨大的天体。书里穿插的很多历史故事也让我觉得格外有趣,比如伽利略如何冒着风险用他的简陋望远镜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再比如哈勃如何一步步测量出宇宙的膨胀。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枯燥知识的补充,更像是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年代。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概念的引入和理解,不会突然冒出一个我完全不懂的术语,而是会在前面做好铺垫,或者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漫步在宇宙的星辰大海之中,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不得不说,《天文学新概论》这本书,它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我本来对宇宙中的各种“奇怪”现象,比如黑洞、中子星、脉冲星等,感到非常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去了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回避这些高难度的天体,反而用一种非常清晰和形象的方式,将它们的形成、性质以及在宇宙中的作用娓娓道来。我最震撼的部分是关于黑洞的描述。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视界内部的物理定律,但书里对于黑洞如何吞噬物质、如何弯曲时空,以及它们对周围星系的影响,都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讲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最新的关于黑洞的研究进展,比如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到的黑洞照片,这让我觉得天文学的研究是如此的活跃和前沿。此外,书中对超新星爆发和伽马射线暴的解释也让我惊叹不已,这些宇宙中最剧烈、能量最大的事件,原来不仅仅是壮观的景象,更是宇宙元素循环和演化的重要推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宇宙的运行充满了惊奇与力量,而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
评分我一直以为,天文学的知识,要么就是一些关于星座的神话传说,要么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天文学新概论》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游览宇宙这座巨大的博物馆。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宇宙常数、宇宙膨胀的速率以及宇宙的最终命运的探讨。这些宏大的概念,在很多其他的科普读物中,往往只是简单带过,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它解释了哈勃常数是如何测量的,以及为什么宇宙的膨胀速度似乎在不断加快。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探讨了宇宙的几种可能的终结方式,比如“大撕裂”、“大坍缩”或者“永恒的膨胀”。虽然这些预测听起来有些令人不安,但作者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了支持每一种理论的证据,以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观测和研究。这让我感觉,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更新和修正中。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思考,也更加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天文学新概论》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宇宙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良莠不齐。但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简洁而充满力量。翻开之后,我更是爱不释手。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公式和理论的书,而是更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解读宇宙的演化和结构。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变。书中描绘了宇宙大爆炸后,物质如何从混沌中凝聚成第一代恒星,然后这些恒星又如何聚集成星系,以及不同类型的星系——从螺旋星系到椭圆星系——它们各自的生命周期和相互作用。我特别惊讶于星系碰撞合并的过程,那简直是宇宙级的“宇宙大戏”,在壮观的同时也充满了创造力,新的恒星会在碰撞中诞生。书里还提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虽然这两个概念仍然是宇宙学中最神秘的谜团,但作者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引力效应和宇宙膨胀来推测它们的存在。我感觉自己像是亲眼目睹了科学家们如何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推导出这些看不见的“宇宙建筑师”。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我们所处的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敬畏宇宙的浩瀚与复杂。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理解,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觉得天文学离我们很遥远,充满了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公式,但《天文学新概论》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天体现象,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行星形成和系外行星探测的部分。在阅读之前,我只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但这本书详细阐述了,行星是如何在围绕年轻恒星旋转的星尘盘中,通过吸积作用逐渐增长,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行星。而关于系外行星的探测,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绕着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有些甚至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书里介绍的各种探测方法,比如凌日法、视向速度法,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家的智慧和耐心。我仿佛能想象到,科学家们是如何日复一日地监测星光的微小变化,或者分析恒星光谱的细微偏移,最终找到那些隐藏在遥远星光中的“另一个地球”。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并非宇宙中的孤岛,而是可能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着同一片星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