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气候异常等名词越发频密的出现在国人生活里,再加上《明天过后》、《2012》、《不愿面对的真相》等商业片或纪录片的问世,国人对地球的暖化问题渐有感觉,但却仍以为危机甚远,并不会那么快发生。
2009年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立刻让民众的危机感爆发,强烈感受救台湾、救地球要立刻起步,再慢就没机会了。接下来的焦虑,是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这样做对吗?
本书主要的两大篇章中,〈地球篇〉阐述地球伤势正在恶化,国际上救地球的行动有哪些问题需要克服;〈台湾篇〉则提醒着我们,不管目前国际定论为何,现在我们开始做就对了。本书亦报导了许多就在你我周遭发生的事例,若能心存救地球的意念,从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做起,自然会发现并发挥一己救台湾、救地球的力量。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卓越新闻奖基金会/主编
公益性民间社团,创立于2002年。
前身为行政院新闻局金钟奖、金鼎奖部分奖项。
本会成立宗旨为透过颁发年度新闻奖、资深新闻工作者出版奖助计画等相关活动,为新闻伦理及新闻专业建立标竿。
卓亚雄/审校
1953年生,1980年进入联合报系服务。
现任联合报高级记者、编务委员。
出版缘起 为优质新闻与杰出记者而努力∕萧新煌
推荐序 为地球环境尽一份心为新闻专业出一份力∕陈世敏
前言
名词释义
《哥本哈根协定》各国签署状况
Ⅰ.地球篇
1.暖化造成极端气候成灾已证实∕刘绍臣
2.国际环境制衡已逐渐成形∕王京明
3.气候灾民的眼泪∕邱育慈
4.地球疮口谁该付钱修补∕王茹涵
5.破洞补不上,奢谈减碳∕林思吟
6.哥城峰会后、台湾新起跑点∕赵家纬
7.见证哥本哈根峰会∕张杨干
Ⅱ.台湾篇
1.少了文化背景的环境意识启蒙∕卓亚雄
2.台湾对暖化危机感受度低∕刘光莹
3.这一波环境劫难台湾能安然度过吗?∕潘翰声
4.保树行动显现台湾民众潜在的环境观∕詹婉如
5.小学是播撒环境种子的重要沃土∕郭静慧
6.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爬梳∕杨雅惠
7.绿色王道:绿领就业新风潮∕许心欣
8.服务遶境民众洗碗落实环保∕黄秋卿
Ⅲ.卷尾
.沙之息∕许斌、李宥楼
推荐序
为地球环境尽一份心 为新闻专业出一份力
气候变迁对人类文明与生活的影响极为巨大,科学家已经证实,全球均温只要增加一度,就会明显影响降雨分布、农作物丰匮、疾病流行,升温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更直接威胁低地岛国的生存空间。这个攸关文明存续的重要议题,透过联合国气候变迁专家小组(IPCC)与美国前副总统高尔的合作,以拍纪录片的方式对全世界做了成功的宣传。
这个复杂又牵涉艰深科学理论的问题,成功地向世界说明、影响了全人类的想法,甚至激发全球性政治行动的成功例子告诉了我们:科学家智慧的结晶要对人类产生裨益,传播媒体扮演着关键角色。
「科学传播」向来是新闻中的重要领域,如何将专门、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一般人均可理解的语言,并从与日常生活攸关的角度切入,引发读者的切身感受,是科学新闻写作成功的关键。
卓越新闻奖基金会鼓励优秀的专业新闻写作,当然也包括了鼓励杰出的科学新闻写作。这次透过与长期关心环境议题的「台达电文教基金会」合作,有机会邀集国内活跃的环境新闻写手们,在环境新闻主题下,一起合作、完成本书。过程中,写作团队除配合四场 「迈向哥本哈根环境沙龙」 定期聚会讨论,并邀请台湾第一代环境记者杨宪宏、资深评论家南方朔,共同参与写作团队座谈,提供从观念到写作技巧的集体培力。这种针对单一主体所设计的跨媒体、跨单位集体写作方式,在台湾新闻界,还不多见。
集体写作有其难处。本书从构思到完成,花了大家将近一年的心血,在写作团队通力合作、联合报卓亚雄主编的精湛擘画下,如今得以问世,无论对媒体编制下的记者或是自由投稿人,最大的意义在于挑战跨业联合写作,将分散各地的众多写手聚集一堂的可能性,各依其性、各尽所能,从而大大丰富了环境新闻报导的内涵。
想要一览晚近台湾环境新闻写手的作品风貌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本书。
本书是卓越新闻奖基金会第一次尝试邀集新闻写手集体创作,但不会是最后一次。有了这次的推动经验,未来卓新奖将会继续以鼓励集体创作,来深化记者的专业能力。希望台湾的新闻媒体能出现好的环境报导,好的医药报导、好的财经报导噎噎,终至提升整体的新闻品质,让新闻专业能够被社会看见。
本书的问世,除了感谢卓亚雄主编一往无前的使命感以及写作团队不计代价的投入之外,当然也要感谢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对此一构想的赞助。感谢郑崇华董事长的支持,以及基金会樊雯、周志宏两位副执行长、「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编张杨干先生的投入。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多年来关心台湾的环境议题报导,近年来尤其专注在减碳议题,充分表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胸襟与视野。卓新奖有机会参与「爱台湾」的活动,与有荣焉。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环境,有更多的人关心媒体,让生态永续,台湾更好。
卓越新闻奖基金会董事长
陈世敏
前言
很难想像这一刻地球是什么模样,像走在悬崖边,还是溺水边缘未知能否获救的一个生灵?
这阵子出了很多本关于气候变迁的书,像是《气候战争》、《全球新政》……,都写得很好,但都不是本土、在地的书,都是老外写的外国人观点,都是知识菁英与意见领袖的警告性文字。但是,台湾人若有环境觉醒,源头一定是在地事件,衍生出在地人的观点,才会有觉醒之后接续改善的动力。
台达电基金会与卓越新闻奖基金会想编一本促成台湾民众环境觉醒的书,我觉得难度很高,接下主编的任务后,更深觉孟浪、不知自己斤两。因为,中国人的文化里本不很认真看待环境,除了《老子》、《庄子》、《孟子》触及些环境概念,其他影响中国人至深且巨的如儒学、佛学……,都几乎找不到环境概念,因而,中国人的环境观、环境觉醒,是一件不容易找到根、找到文化底蕴的事,我真是斗胆接下主编任务。
环境观要在一个民族文化中立足,才可能找到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这是当前相当紧要的议题;找到在文化中潜在的根,才能针对环境议题开出药方,否则一切都是漂浮、不能立足的。过去一些环境界的先进在处理单一议题时都曾碰过这个问题,都有类似的觉醒,但对这项浩大的工程的独力追索都推进有限。
这本书的写手「英雄来自四面八方」,我本想订出论述轴线,让各位英雄各自在轴线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否则文章太「多样性」恐怕会造成不知所云的后果;几经考虑,我放弃此一对编书较为简易的途径,因为这些英雄都各有观察、各有体验,一定要他们抓着轴线做文章,这好比限定大鹏鸟不准展翅,只能立正站好般的荒谬;更关键的理由, 「多样性」是本书的特色,从各个角度的「庶民」观察,更能引发读者的同频共振。
当下调整想法,天空任鸟飞,怎么样收成一本书,交给主编再去伤脑筋。于是这半年多来,我无时不在跟自己的耐性、想法、创意作战,有许多妥协,但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很惊讶,任鸟飞的天空能构筑出这么一个多元、创意的画面,从俚俗层次到创意设计,从台湾到对岸,从理性论述到挥洒寓言,从学说到务实,从岛国到富国……,这么大的一个关照面,更重要的是只呈现事实,结论让读者自己去下;不期待做一本暖化危机下的地球示警书,只希望传递些各个角落的台湾现象供读者思考。
谢谢各位伙伴的稿件,面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的一年,对一本书能有「多样性」的关照又是多么难能可贵。担任这本书的主编,想跟读者报告的是,面对一个被人类消费越发加剧的地球,试着想想她承受的极限,人类的妄为,极限又在哪里?我们接续的工作还很多。
从多元出发的稿件中大致整理出一个理路,当然,我得承认这绝不理想,一个人的脑袋瓜怎能处理各个层面的观察?但试着理出一个脉络,与读者一起体会诸位作者心灵深处的想法与感受。
第一部分是地球篇,试着以最贴近现场的观察让读者接收地球到底有多大的危机,不要以为岛国、极地距离我们很远,温度、海拔不过是有限的数字差异,今天及于他们切身的遭遇,明天就可能会在我们身上。
第二部分台湾篇,试图向读者报告,这么多年下来,环境里的「唐吉诃德」们还是有不少成绩,不管是学校、庙会、生产线上……都有相当的觉醒;现下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继续推进,种子发芽了当然生意盎然,更重要的是让他茁壮、长大。
这个冬天地球很失常,北半球中纬度异常的冷,面对暖化、冷化争执,这本书从庶民角度的观察更有价值;地球该往何处去,请跟这本书一起思索。
审校
卓亚雄
2010年3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