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平均气温升高6℃,人类将集体灭绝!
这是一场你我都不能缺席的革命,一起努力让愈来愈热的地球降温!
*国家地理频道『Six Degree』改变世界的6℃纪录片改编自本书内容,本书作者也为纪录片之制作人。
*本书也为台湾正负二度纪录片制作发想概念来源之一。
*全球第一本以「气温升高的度数」作为架构而撰写的书。作者为杂志专栏记者,同时精通气象、生物、地质、地理及水文等领域,本书以案例结合知识,资料可信正确,全书引用之数据与资讯已更新至2010前发表之各项报告。
*作者也是马尔地夫总统的气候顾问,教导这个小岛国家如何因应气候变迁,同样为岛国的台湾,不可不认真面对。
这部作品仔细探讨了大量科学研究,再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勾画出每增温1℃将发生的改变:
升高1℃:全球粮食短缺
北极冰层加快融化,造成气候巨变;环礁岛即将沈没、珊瑚礁持续严重白化、范围更广更严重的干旱愈加频繁发生、非洲高山冰雪绝迹、全球会有三分之一的地表缺乏淡水,不再适合人居。
升高2℃:超过一百万种生物步向衰亡
海洋持续暖化和酸化,破坏食物链,摧毁所有仅剩的珊瑚礁、格陵兰冰原持续融化、北极海冰消失造成北极熊绝迹、水源危机更严重,全球粮食如何分配更显困难。
升高3℃:大量气候难民涌现
整个碳循环过程都会颠倒过来,土壤和植物不再吸碳,反而开始大量吐碳、亚马逊雨林大部分会被烧毁成一片沙漠、生物大灭绝展开。
升高4℃:灼热的高温将主宰万事万物
海平面持续上升淹没各临海城市、南极冰原开始崩裂、两极将处于无冰状态,永冻层开始融解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粮食供需失衡。
升高5℃:世界完全走样
南、北极残留的冰原将不复存在,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吞没了沿海城市,准备进攻内陆,人类在旱灾与水灾双面夹击之下,大批涌入逐渐缩小的可居地,人口大幅衰减。
升高6℃:生物大灭绝
人类将集体灭亡!
地球愈来愈热,我们将何去何从?
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就是一直过度消耗能源的人类,也就是你和我。据目前所知,地球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唯一拥有各种奇妙生物的星球。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个其他物种的生命当然也是,所以我们全部都责无旁贷必须在短期之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绝不能让气温上升的幅度超过2℃,以免全球暖化到「无可挽回」的危险地步;事不宜迟,各国政府要尽快先设立目标,并让每个人充分获得资讯,才能获得大众的监督与支持。
气候变迁将造成的骇人景象,透过书中生动描述让人彷彿身历其境,但作者也提醒我们只要及早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有机会选择不同的未来,书中也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做的减碳法;无论如何,每一个人都该立即採取行动为避免地球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
暖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最正确、完整的一本书!
当全球平均气温升高6℃,世界将回到白垩纪,进入恐龙生存的极端气候环境……
你觉得地球从暖化走向灭绝,是几个世代以后的事,而北极熊消失、亚马逊河干涸对你不会产生立即性的伤害?
对于气候异常转变,你只是感觉冬天不如从前寒冷、季节交替的温差变大了;世界上大规模地震变多、森林大火、豪大雨的问题频传…这些气候异象,都将成为常态!
全球平均温度至今已经上升0.8℃了!
当气温上升至2℃,海水酸化可能让珊瑚礁从此消失在垦丁海岸,我们再也吃不到牡蛎、螃蟹等海鲜……书中勾勒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6℃将面对的改变,剧烈的水荒、野火、夏季热浪常态性夺走人命,你将会陷入自保及抢救家人的困境……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我们必须面对全球气候的转变!
你还有机会不必走进生离死别的想像,从现在起,每一度的变化都是我们必需守住的界限,深信你为环保做的每一个小举动都是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
马克.林纳斯 Mark Lynas
国家地理学会的新生代探险家,同时是位新闻记者、环保行动家和科普作家。1973年出生于斐济,但在秘鲁、西班牙和英国成长,于爱丁堡大学攻读历史与政治。常出现于各大媒体评论环保议题,定期为《卫报》等其他知名报纸和週刊撰文,也常获邀上电视和广播节目谈论气候变迁,目前另受聘为马尔地夫推动碳平衡的顾问。林纳斯现与妻儿一起住在牛津,其个人网站:
译者简介
谭家瑜
祖籍湖南,在台北出生长大,历史、新闻系出身,兴趣多元,常悠游于绘画、缝纫、园艺和阅读天地间,崇尚自然简朴,关心环保议题,育有一子一女,曾在杂志社任职,无心插柳踏进翻译领域,以「活到老,译到老」自我期许,译有《记得你是谁》、《心中的天使》、《更快乐》、《幸福工作法则》(以上皆为天下杂志出版)……等书。
序 章 暖身
第一章 一度
沈睡中的美国沙漠 /
《明天过后》已经开始上演?(北大西洋暖流是否会停摆?) /
气势磅礡的非洲大山(高山冰雪将绝迹) /
撒哈拉沙漠中幽灵般的河流 / 北极开始融化 /
阿尔卑斯山危机四伏 / 珍贵的雨林和珊瑚 /
南大西洋飓风警讯 / 即将沈没的环礁岛
第二章 二度
水源稀少的中国城市 / 酸熘熘的海洋 /
欧洲热浪袭人 / 热唿唿的地中海 / 珊瑚与冰帽 /
北极熊最后的家园 / 印度的水乡泽国 /
消失中的秘鲁冰河 / 加州阳光下的冬雪 /
如何养活全世界?寂静的夏天 /
第三章 三度
波札那人的最爱 / 从「上新世」看未来 / 圣婴再现 /
亚马逊盆地死期将至 / 澳洲祝融之灾 /
休士顿,超级飓风来了! / 北极新风貌 /
马雅文明之谜 / 孟买季风何时报到? /
巴基斯坦水源告急 / 科罗拉多河的最后一滴水 /
纽约在下陷 / 暴风雨齐聚欧洲 / 非洲热病 /
失落的世界 / 粮产区大搬家 /
第四章 四度
尼罗河之死 / 指向南极心脏的匕首 / 中国式资本主义 /
沙漠扩张 / 欧洲的水塔 / 英国淹大水 /
德州的地下机密 / 北极定时炸弹
第五章 五度
陌生的地球 / 远古时代极热事件 / 海啸的警告 /
人类的前途 / 努力求生存
第六章 六度
白垩纪温室效应 / 混浊的大海 / 二叠纪大灭绝 / 回到未来
第七章 未来
了解未知 / 设定目标 / 认清现实 /
否认心态 / 石油危机 / 採取行动
附录一 中英名词对照
附录二 地质年代表
推荐序一
每一度都是关键
阻止全球暖化持续恶化是不可忽视、刻不容缓的议题,最近的一些气候异象,不论是超越以往规模的暴风雪、超级飓风、异常频繁的森林大火或是极地冰棚崩解融化,在在都说明了地球正在发烧,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若不尽早採取必要行动,将自食恶果。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籍,读来不仅发人深省,更是感到惊心动魄。作者涵盖了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和水文学等领域,以许多科学研究论文为依据,再宛如小说般铺陈,一步一步地向世人揭示当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地球将会变成什么面貌,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再者,其描述气候变迁灾难场景的文字十分生动,读来如同身历其境;而且资料运用地熟练客观,并非一味指责人类是气候暖化的原兇,也非仅陈述暖化的恶果,而是透过资料间的相互辩论与验证,来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后,地球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所可能遭遇的问题。书末更指出解决此危机的可能方法与机率,让人们明白未来的路有多么艰辛,但也表示只要现在能积极行动,未来还是充满希望。
本书作者运用不同视角来解读相关研究资料,并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文字叙述,深入浅出。虽然书中提及上升六度才会造成「大灭绝」,但事实已告诉我们,只要有一度的变化,全球生态与人类社会就必须面对难以复原的破坏及损失,所以,每一度的变化都是我们必须守住的界线。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节能减碳政策,这不仅是永续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攸关人类未来存亡的必要行动。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全民更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深刻思考应有的作为,因此与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政策相符,故乐为题序,实值得向大家推荐阅读。
环保署长 沈世宏
推荐序二
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改变?
备受全球期待的,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国会议,已在争议中落幕,大会以附註(take note of)的方式,来认知《哥本哈根协定》(Copenhagen Accord),内容包括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应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摄氏两度内等。这一份未经大会议决,且缺乏政治、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勉强保住了与会共119位国家领袖的颜面,也突显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想与现实。
面对哥本哈根的会议结果,本书作者林纳斯(Mark Lynas)在英国卫报撰文:《我如何知道中国破坏了哥本哈根协议?因为我在现场!》(How do I know China wrecked the Copenhagen deal? I was in the room),批评中国阻挠将具体的温室气体减量目标纳入协定中。林纳斯的沮丧与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透过《改变世界的6℃》一书,我们可以看见作者不仅热切希望,一般大众能了解地球逐步升温后可能带来的冲击,更期待本书能影响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各国谈判代表,尽速订定一个符合公平正义的新气候公约。
《改变世界的6℃》是一本成功的科普着作,作者将生硬的科学专业术语及理论报告,以温度变化做为架构,透过生动的笔调,描述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摄氏一度的模拟情境,引领读者了解未来气候变迁可能造成的冲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更以本书为脚本制作纪录片,以影像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本书的影响力。事实上,当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之后,气候变迁的议题已不再仅是一项科学的警告,更已成为规范全球环境体制的政治现实。
但后京都气候谈判是一项高难度的政治工程,因为气候争议的本质反映了南北方国家的结构矛盾:富有国家享受了工业革命以来近200年的主要经济成果,而许多小岛型与低度发展国家却要承担气候变化的苦果。气候正义的倡议,即在于批判全球暖化议题所造成的不正义、剥削、及资源与风险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以中国为首的G77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发展权」诉求,即强调消除贫穷才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而非减碳,在工业化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移转的前提下,开发中国家才可能进行兼顾发展的碳减量行动。
后京都气候谈判,反映了在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的挑战下,全球正进行一场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的革命。因此,台湾对于因应全球气候变迁的战略思考,不应忽略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而延宕台湾朝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转型的契机。作者林纳斯强调,一个社会对于气候变迁的应变与调适能力,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以及关键时候的重大抉择。换言之,形塑这六个温度不同情境的关键条件,鉴于我们这个世代对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愿景,「选择」怎样的政策与行动。问题是,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往往需要30至50年,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进行改变?
必须提醒的是,对于因应全球气候变迁冲击的思考,不应被简化为二氧化碳排放减量的争议,也绝非只是考量温室气体减量对于经济面向的影响,却忽略了气候变迁正在对人类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更不应忽略「六度」背后所代表的朝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转型的积极意义。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国际全球变迁人文社会计画科学委员会委员)
林子伦
推荐序三
认清现实,採取行动
当第一次受出版社邀请为本书写序时,其实先犹疑了一阵子,不仅因为我太忙,而是书名很特别,并且目录是按照全球暖化一度度来标明各章节。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必须参考、消化大量的科学研究论文,而且因为论文品质往往良莠不齐,我原本很担心作者马克.林纳斯会去借由东抄西抄来发挥自己的观点,但当看到序章作者特别声明「本书引用的所有资料,均来自同侪审核过的科学文献,绝非依赖可信度较低的来源,例如报纸或相关利益团体的文章。」并且还说「仿效主流科普作家的着书态度,尽可能以生动的笔调呈现所有个案研究,并忠于原文内容。」就义不容辞答应推荐。
我在花了三个晚上读完译稿后,认为这真是一本好书,是我所见关于全球暖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最正确、完整陈述的科普读物,其内容充实、生动、叙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并且读起来相当通顺、易懂,当然也应该归功杰出的翻译。
本书在讨论地球每一度的暖化时,都能举出许多实际例子来说明可能造成的气候冲击,尤其是古气候方面的例子极为引人入胜。更难能可贵的是,并不过度渲染全球暖化的影响,甚至坦承预测暖化的气候模式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内容除了指出气候暖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外,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深入的探讨,最令人感动的是提出关于气候难民的问题。由于低纬度地区受洪水、干旱的冲击最大,而这些地区往往较为贫穷,无力做大规模的有效调适工程,将无可避免产生气候难民,「这些流离失所、没有国籍、毫无希望的难民,将成为第一代的新种族:气候游牧族。」而且,「当社会加速瓦解之后,新的政治哲学可能诞生,所有难民都会将矛头指向真正应该接受抨击的对象,那就是放火烧毁今日世界的富裕国家。」
尽管书中陈述无数令人忧心、甚至沮丧的情景(我个人观点认为在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二度己不可避免),我非常赞赏作者仍维持着乐观、进取的信念,鼓励读者做好准备行动,努力改造我们的社会,如中书中结尾的「民众要热情洋溢、同心协力地迈向只让气温上升二度的目标。」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兼主任
刘绍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