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資源枯竭,土壤流失,物種滅絕,……
地球末日是否已悄悄逼近?
當地球走到瞭生命盡頭,會是什麼模樣?人類將邁嚮何方?
這是最具科學力量的末世論,既蒼涼又迷人。
從天文生物學的觀點,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審視並預言地球的後半生。
現在是西元七十億年,太陽已經處於紅巨星階段,直徑達一億英裏。地球已被太陽的外殼吞噬……
地球已到達中年階段。雖然很難想像,但是地球的生命就如同植物及動物的一樣有限,行星、小行星、太陽係和銀河都是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不斷在研究過去的時光,並建立宇宙和地球如何成形,以及生命如何齣現和發展等論述;近年來,我們也開始注意到未來的演變方嚮。華德與布朗李分彆是地質學傢及天文學傢,兩位都是天文生物學(astrobiology)研究領域的翹楚。結閤他們在這方麵的知識,本書解開瞭地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撐係統如何運作,提供對星體及太陽係增長與改變的全新解讀;他們揭開瞭地球生命後半的真相。
這是一個行星進化、本質上徹底改變的過程,生命的形式即將退化至最簡單的生命形態,最後它們會消失。海洋會消失,空氣密度會下降,太陽逐漸擴張,地球最終來到燃燒的結局。
這是一本具備開創性研究結果和說服力的科學著作。在這本齣色的閤著中,對地球生命循環有廣泛的描寫,讓我們瞭解並正確評論今日的地球是如何維持的,並提供我們對宇宙秩序的必備概念。
本書特色
地質學傢與天文學傢最具科學力量的末世論,迴溯生命的創始,預言地球的未來。
這是一本具備開創性研究結果和說服力的科學著作,集結諸多學科領域的發現,匯整成獨到的地球生命起源與終結論述。一切起於偶然,一切也將終於必然。
以天文生物學的學術架構闡發見解,其中涵蓋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諸多論據,並於融閤之後,配閤實際觀察,進一步對既有學說與假設提齣質疑和挑戰。
作者簡介
Peter D. Ward 彼得.華德
美國華盛頓大學地質科學係及動物學係教授,著有《未來進化論》(Future Evolution)、《尋找鸚鵡螺》(In Search of Nautilus)《長毛象的呼喚》(The Call of Distant Mammoths)、《演化的終結》(The End of Evolution)等書。華德與布朗李另閤著瞭《地球是孤獨的》(Rare Earth)一書,透過實際觀察闡述地球上高等生物之成形,乃因諸多偶然要素的相遇,而其他行星難能見此。
Donald Brownlee 唐納德.布朗李
美國華盛頓大學天文學係教授,專擅太陽係起源、彗星、流星以及天文生物學。布朗李參與過諸多太空實驗,貢獻卓越,其中包括阿波羅計畫所帶迴之月球岩石研究,以及美國航太總署(NASA)採集彗星物質樣本的星塵任務(Stardust mission)等。1991年發現的小行星3259號即以其名命之。曾獲美國國傢科學院、國際隕石學會以及航太總署等機構頒奬錶揚。
譯者簡介
薛良凱
曾先後擔任教育、語言、編輯、電子商務、數位齣版等工作,從事平麵齣版工作達七年,曾任城邦文化齣版集團網路事業部經理。
尹曉梅
西班牙語係畢業,熱愛寫作、翻譯、旅遊及發掘新知,先後從事平麵齣版工作達六年,現任商務旅遊雜誌主編。
〈齣版緣起〉 開創科學新視野 / 何飛鵬
〈專文推薦〉 「明天過後」,會成真嗎? / 李傢維
前言
第一章 光陰的瞬間
第二章 不可思議的推手
第三章 宜居星球的壽命
第四章 冰河時期再現
第五章 超級陸塊再現
第六章 植物的終結
第七章 動物的終結
第八章 海洋消逝
第九章 紅巨星
第十章 意外的世界末日
第十一章 我們將留下什麼遺跡?
第十二章 世界末日和德瑞剋方程式
第十三章 大逃亡
後記
謝辭
推薦序
「明天過後」,會成真嗎?
天災的訊息四方湧來,各地紛傳熱浪、暴雨與酷寒。大傢議論紛紛,電影「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預言會成真嗎?其實天災本就是地球的宿命,例如六億年前全球曾冰凍過二韆萬年,可能隻在赤道的海冰下還有些液態水。而六韆五百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曾激起四韆公尺高的海嘯和十三級地震,也引起瞭全球大火。大災難就帶來大滅絕,而小悲劇勢必會層齣不窮。近在二萬年前,全球均溫比現在低約攝氏五度,海平麵下降一百公尺,颱灣海峽露底成瞭陸橋,大群的古象、馬和水牛就在兩岸遷徙,漁民在澎湖海溝撈起的大批化石骨頭就是明證。我對這些生命史的重要環節深感興趣,也相信同學們會有同感,因此計畫在學校裏開門課,題目就是「地球生命史」。
但是閤適的教科書真不好找,專業的很艱澀,一般的科普書又太鬆散。這次商周齣版寄來華德及布朗李閤著的《地球:從誕生倒終結》,讀瞭之後,我開心極瞭,就是這本!明年清華大學的課錶裏將會有這門新課程,我腦海浮現的景象,是二百五十個座位的大講堂擠滿瞭學生,由宇宙開端、生命興衰談到人類未來與星際探險,您決定來選課瞭嗎?
李傢維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哇,拿到這本《地球:從誕生到終結》的時候,我真的被它的厚度和質感驚艷到瞭。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像是宇宙深處的星雲,又像是孕育生命的海洋,瞬間就把我拉入瞭一個宏大的時空維度。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一股排山倒海的信息流衝擊得不知所措,又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輕鬆翻閱的閑書,它更像是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用一種極其沉靜而充滿力量的語調,嚮你娓娓道來關於我們星球最深層的秘密。從那些熾熱、混亂的原始地球,到如今這顆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每一個階段的描繪都細緻入微,仿佛我親眼目睹瞭闆塊的移動、火山的噴發、生命的萌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地質年代劃分的講解,那種跨越億萬年的時間尺度,讓人不禁對生命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産生一種敬畏感。它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生硬的理論堆砌,而是用大量鮮活的例子和生動的比喻,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書,而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科學探險,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啓發。
评分我拿到《地球:從誕生到終結》這本書,純粹是因為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覺得這個主題非常有深度。然而,當我翻開它,立刻就被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精妙的敘述所摺服。這本書不是那種流水賬式的介紹,而是將地球漫長的生命史,以一種極其富有邏輯性和層次感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各個地質時期代錶性事件的選取,比如“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讓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海洋裏生命的瘋狂繁衍和多樣化。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背後的原因,比如大氣成分的變化、地殼運動的影響等等,讓我對這些復雜的科學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講述過程中,還穿插瞭一些有趣的考古發現和科學傢的研究曆程,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一點也不枯燥。讀完這本書,我對地球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不斷演進的生命係統,充滿瞭敬畏和好奇。
评分老實說,我拿到《地球:從誕生到終結》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讀物。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述方式簡直太有感染力瞭,他能把地球誕生初期那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以及後來生命如何頑強地掙紮求生的過程,描寫得如同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我仿佛能聽到遠古的雷聲,感受到炙熱的岩漿流淌,甚至能想象齣第一批微生物在原始海洋中悄然萌動的畫麵。書中對於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的幾次大滅絕事件的描寫,更是讓我心驚膽戰,每一次的毀滅都伴隨著新的生命形態的齣現,這種生與死的輪迴,簡直是自然界最殘酷也最壯麗的篇章。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宏大事件時,並沒有忽略那些微小的細節,比如不同地質時期大氣成分的變化,或者早期生物的遺傳物質是如何演變的。這些細枝末節恰恰是支撐起整個宏偉敘事框架的基石,讓整個故事更加可信,也更加引人入勝。我一口氣讀瞭幾個小時,感覺自己的大腦被徹底洗禮瞭一番,對地球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
评分坦白講,我拿到《地球:從誕生到終結》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從誕生到終結”這幾個字,就預示著一段漫長而復雜的旅程。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本書的開篇就如同平地驚雷,瞬間吸引瞭我。作者的文筆非常有畫麵感,他描繪的地球誕生之初,那種原始、狂暴的景象,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宇宙級的災難片現場。接著,當他筆鋒一轉,開始講述生命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在各種極端環境下頑強生存時,我的心又被一種莫名的感動所占據。書中關於各種古生物的描寫,簡直栩栩如生,好像我能看到那些巨大的恐龍在陸地上行走,或者看到早期海洋中那些奇形怪狀的生物。而且,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過去,他還對地球未來的某些可能演變趨勢進行瞭推測,這種對生命延續性的深刻思考,讓我不禁開始反思人類在地球曆史長河中的角色。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不僅僅是對地球的一次深度解讀,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身的哲學拷問,非常震撼。
评分剛拿到《地球:從誕生到終結》這本書,我被它那厚重感十足的裝幀吸引住瞭,一看就不是那種隨便印製的快餐式書籍。翻開目錄,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從地球最早期的一片混沌,一直講到未來的某種可能性,這個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堆砌內容,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但又充滿智慧的語言,把一個又一個復雜的科學問題講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深層生物圈”的章節,它讓我第一次瞭解到,在我們腳下深深的地殼中,竟然存在著一個如此龐大而又鮮為人知的生命王國!這種顛覆瞭我固有認知的內容,讓我感到無比興奮。作者還巧妙地將一些地質學、生物學、天文學甚至化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瞭一個有機而完整的知識體係。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聽一個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在野外進行一次深入淺齣的講解,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和啓發。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體驗一場關於地球生命曆程的奇妙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