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摄影记者吴方明在贝里斯长达十七年的生态观察记录。
以极为精致的摄影和细腻动人的散文,吴方明描写自己与昆虫、花鸟之间的追逐、观察及互动,处处趣味盎然,字字触动人心……他锲而不舍的求证、追问,坚持「法布尔式」的求知精神,使本书的知识性与可读性,完全合一,精彩无比。
本书收录的两百余幅照片,选自作者五万余幅生态摄影作品,弥足珍贵,举世难得一见。所有作品传达的是造物的创造与伟大,无论一足一须、一翼一肢,都诉说造物的奇妙,也提醒人类必须谦卑自省、尊重生命。
一本拍摄雨林生态的珍贵记录
以最精致的摄影,展现造物美妙的赞歌
作者简介
吴方明
曾任杂志美术主编、中时晚报摄影记者。1996年移民贝里斯,事业之余专事生态记录,为「贝里斯热带生态昆虫基金会」发起人之一。
在那里,蜥蜴与他互换眼神∕张晓风
自序
导读∕夏千红
我家后院 记录从这里开始……
鸟来了 雨林中的小歌手
飞行中的任务 会播种的候鸟
椰子树公寓 鸟邻居的鸟事件
雨林中的小精灵 勤劳的无螫蜂
可爱的独行侠 慧质巧思的切叶蜂
彩虹农场的农夫 会培育真菌的剪叶蚁
百万娘子军团 勇往直前的行军蚁
森林里的清道夫 小小白蚁建筑师
木瓜树下的哲思 小角蝉的生与死
用身上的毛筑安全的家 天才毛毛虫鹿子蛾
从小虫虫欣赏大智慧 先丑后美的金花虫
仲夏夜寻虫记 柳橙树上的隐行侠
枣树上的怪虫 没头没脚的王字虫
星光下的婚宴 有趣的蛾
不速之客 可怕的蝎子
弱肉强食,优胜劣败 调查一件蚂蚁命案
囊中的祕密 有趣的蜥蜴家族
雨后怪客 墨西哥挖洞蟾
舞台上的指挥家 御风而行的跳蜘蛛
散步在伊甸园
侧写方明 我的老搭档 ∕夏千红
贝里斯介绍
作者介绍
封面故事
张序
在那里,蜥蜴与他互换眼神∕张晓风
「如果你死了,你要埋骨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我好像并没有机会去问方明。当然,他还年轻,一时还不急着被人家问起这种怪问题。何况我既不是家属,也不是葬仪社职员,并不具备充分的发问权。
其实,我大概也可以猜到答案:
他应该不会去埋骨江西,虽然那是他父亲的故土。啊,说起江西,那是欧阳修和王安石的老家呀,那多山多水却又穷兮兮的地方,但穷来穷去却又人才不绝的好地方,那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方,那陶渊明种豆採菊的老家,许多台湾客家人在远古时代大出走前的老根巢……哦,不,我猜他不会去葬在江西。
或者,在晚年时,他会回到台湾,会牵着孙子的小手漫步夜市,吃一碗「鼎边锉」,然后,终老于此,用繁体中文书写墓碑,在台湾,这个他于青壮年代一度离开的故里……
但也许,他就死在遥远的座落在中南美洲的贝里斯。啊!贝里斯,贝里斯,这奇怪令我百思不解的远方,令方明一家迷恋并且住了近二十年的热带桃花源。在那里,蜥蜴与他互换眼神,小蛾子与他喁喁低语,毛毛虫侧过头去跟他分享生命中的最大隐私,原生火鸡与他抵掌话旧,万物来找他把臂言欢并互诉衷肠。啊,方明会葬在那里吗?那令他魂牵梦系的奇幻之邦。
当然,问这种问题有点蠢,艺术家其实很少死掉,艺术家总是在众人猝不及防处忽然冒了出来,如鬼──哦,不对,如复活的再生凤凰。每次,你看到梵谷笔下灿炫像太阳的金黄向日葵,看到苏东坡在苦雨季节手书的涩苦美绝的〈寒食帖〉,当此之际,作者恆在那里,站在他自己作品的旁边,眼神中有几分自豪,也有几分腼腆,似乎在说:
「你喜欢我的作品吗?我自己还不太满意,它其实也许可以再好一点,也许等下一次,但无论如何,我已把我所能做的最好的成绩献给你了。」
想想,方明埋骨何处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骨血,他的生命美学的 DNA 必须历历分明的活在他的作品里。一个谦逊的、好奇的、像小学生一样时时打算要去叩问答案的灵魂,必须仍在说话。无论走到哪里,贝里斯或俄罗斯或威尔斯,他都是一个认真的记录者兼见证人。他都一迳玩着艺术家「方死方生」的精彩游戏。
自序∕吴方明
动笔写作是我从小的梦魇。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规定每天要写日记,书包里那本蓝色日记本,是我最沉重又可怕的记忆,每天放学时,我与另一个不喜欢写日记的同学总是被老师留下来补写,写完才可以回家,情急之下,有时候我会翻到日记本的前几页,再抄一次,或是借同学的日记簿随便抄一篇交差了事。总之,在放牛班长大的我,最怕写日记及上作文课。
移民到贝里斯后,因为观察剪叶蚁,花了好多时间精力,用摄影机作了许多记录,可是影像记录需要撰写旁白,怕写作的我又找不到人可以代笔捉刀。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好友千红表示,这种文章最好是由我自己执笔。因为观察拍摄的我在第一线,最了解影像中记录的内容与经过,这种第一手资料与感觉,只有我自己能体会;透过第三者来描述,未必能完全表达或捕捉到掌镜者的心境与目的。为了完成这个记录片,事出无奈,我只好硬着头皮尝试写一小段,再请千红帮忙修改润饰,于是,开始了我的写作之路。
由于千红不断从旁加油、鼓励、帮忙整理资料、润稿,慢慢的我才开始建立起写作的信心,也尝到了笔耕的乐趣。后来为了推广生态环保理念,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的总干事林治平先生,看了我制作的生态推广文宣及照片,于是邀请我在《宇宙光》杂志开辟专栏,介绍我在贝里斯的生态观察记录,于是,我这个最怕执笔写作的人,开始强迫自己每月一个主题一篇报导。
为了每个月交稿,不得不更深入的走入千奇百怪的昆虫世界中,从起初这些像是没有大脑,被人类列为低等动物的小虫,到后来从牠们的生活行为中,看到了以人类的逻辑根本无法理解的大智慧,才体悟出,原来牠们的生命与组成比我想像中的精密奥妙太多了。
昆虫的一生极其短暂,牠们没有时间学习也无需学习,却各个都怀着一身绝活。就拿全盲的白蚁来说,牠们在筑巢前不需要绘图,而且施工时是各做各的,没有工程师,也不需要监工,却能完成非常精密复杂的蚁巢,连人类的建筑师看了都要叹为观止。
我喜欢看行军蚁狩猎作战,牠们进攻时,是由小个子负责搜索攻击,有一双大颚的大个子则张着大口,头朝外负责队伍两侧的防守,牠们在搬运猎物时,是不分个头大小的,一旦队伍在行进中遇到障碍无法继续前进时,走在前面的会立刻自动互相前后肢互勾,以身体悬空搭起一座临时桥,让战友踏着自己的身体通过,牠们的行动迅速且手脚俐落,是一支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的作战部队。可是,我从没有见过行军蚁集合出操演练,而且作战时没有指挥官,数十万行军蚁靠着默契自动自发奋不顾身出征,为什么没有大脑的行军蚁未经学习训练,个个都像是与生俱来训练有素的勇狠军人?
鹿子蛾的幼虫没有手也不曾学过编织,当牠在结茧时,可是一等一的编织高手,牠咬断身上的毛,编织出造形圆滑结构扎实的茧,牠们可真是另一个天才……诸如此类的观察经验层出不穷,从多年的观察中,我既震惊又赞叹的体悟出,原来那么小的生命里,竟然蕴藏着这么丰富令人惊讶又无法理解的大智慧。
所有的生命都是可敬且珍贵的,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虫子,牠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关键。牠们不仅有平衡生态的作用,还肩负维系大气、水、及土壤等品质,如分解动物尸体、保持有机质、提供雨林生长,雨林产生的氧气才得以平衡调节大气,稳定气候与洋流。
昆虫也帮助植物授粉,稳定农业收成,牠们也是食物链重要的营养来源,牠们提供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虫类及其他共存生物的主要粮食,是生态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人类生命的资源,人类的植物食物来源,三分之一以上都需经由昆虫授粉,人类才得以从中获取食物、药品和原料。
地球有了这些小小的生命,食物链才得以正常平衡的延续下去,万物也得以存活;一旦生物食物链瓦解,人类与其他动植物生命体,也一样要面临灭绝的命运。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大哲学家老子就提出了:「天地万物同体共生」的思想。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的星球,生存于其中的生命万物就像是地球身体上一颗颗不同的细胞与器官,人类、万物与地球不但是同体,也是共生,是休戚与共,不容忽视的。
我不是生态学者,也不是生物学家,书中所记录的,只是在我家后院,观察昆虫花鸟的心得笔记,希望借着这些小小的观察与体悟,可以引起共鸣,唤起更多人对地球生态投以更多的关注,并且重新省思,如何在保护地球生态,节能减碳上一起携手合作,共同唿吁完成这个挽救生态的重要使命。
书中所记录的,或有误或不周全之处,敬请诸位学者先辈们不吝指教或予以指正,我一定会在再版中加以修订改进。
早先视写作为恐怖梦魇的我,现在初尝翱翔于文字天空的滋味,像是破茧羽化的蝴蝶,在此,我要感谢宇宙光的总干事林治平林哥,给我机会在《宇宙光》杂志上分享我的观察心得,也要谢谢他的夫人名散文家晓风姐,在百忙中赐序,还有宇宙光文字部所有同仁,更谢谢多年的挚友千红帮忙润稿,是她带我寻回写作的信心与乐趣,谢谢内人淑卿帮我管理木工厂、身兼我的摄影助理,谢谢姪儿立讴在贝里斯时帮忙找虫,充当摄影小助手,谢谢表弟林敬原在台湾帮忙选购摄影器材,资助珍贵的镜头,最后要谢谢台湾驻贝里斯的农业技术团技师郑坤木先生,专攻农业病虫害的他在工作之余抽空为我检视校订,大大提升了本书的正确性。
谨以此书献给母亲及亲爱的家人们。
這本「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里斯雨林生態筆記」的書名,讓我聯想到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裡頭講述著亞馬遜雨林中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緊密相連,沒有現代文明的干擾,一切都遵循著古老的智慧。這本書名恰恰傳達了一種類似的意境,彷彿帶我們進入一個獨立於塵囂之外的世界。我對「生態筆記」這四個字特別感興趣,這意味著作者是以一種觀察者、記錄者的姿態,去細膩地描繪雨林中的一切。我很好奇,他會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那些奇特的動植物?會不會有關於雨林中各種生物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的描寫?又或者,他會分享一些在雨林中遇到的,令人驚嘆的瞬間?想像一下,在茂密的叢林裡,作者靜靜地觀察著一隻稀有的蝴蝶,或是記錄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午後雷陣雨,這些真實的細節,一定能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動。這種親身的觀察與記錄,比任何理論知識都來得更有力量,更能打動人心。
评分「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里斯雨林生態筆記」,這書名簡直就是一首詩,一幅畫。我尤其喜歡「小小的伊甸園」這個詞,它給人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彷彿作者發現了一個隱藏在世間的寶藏,一個充滿生命力、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貝里斯,這個位於中美洲的小國,雖然不是大家熟知的旅遊勝地,但卻擁有著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作者將這個地方比喻為「伊甸園」,足見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其蘊含的生命之美。我對「筆記」這個形式也非常期待,這通常意味著一種隨性的、真實的記錄,沒有過多的修飾,只有最直接的觀察和感受。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分享他在貝里斯雨林中的所見所聞,像是各種奇特的植物、色彩繽紛的鳥類,或是隱匿在樹叢中的哺乳動物。更希望他能將自己在雨林中的情感體驗一同記錄下來,無論是敬畏、喜悅,還是對自然的思考。這種個人化的視角,往往能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
评分喔,這本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心生嚮往啊!「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里斯雨林生態筆記」。光是「伊甸園」這三個字,就已經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更別提後面加上「貝里斯雨林生態筆記」,簡直像是一張藏寶圖的引言,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那片神秘而充滿生命力的熱帶雨林。我一直對熱帶雨林充滿了好奇,總覺得那裡是地球上最純粹、最原始的生命力匯聚之地。看著書名,我彷彿已經能聞到雨林裡潮濕的泥土氣息,聽到鳥兒此起彼落的鳴叫,感受到陽光穿透層層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貝里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異國情調,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親自踏上那片土地,但光是透過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與我們分享的,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生命體驗。這種精裝版的呈現方式,也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承載著作者滿滿的心意與編輯的用心,讓人期待它在手中的質感,以及翻閱時的細膩觸感。我非常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深入了解貝里斯雨林的獨特生態,或許也能學習到一些關於生命、關於自然與我們自身關係的深刻啟示。
评分聽到「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里斯雨林生態筆記」,我腦中立刻浮現出各種關於雨林探險的場景。那種充滿未知、挑戰,但也蘊含著無窮奧秘的氛圍。我一直覺得,雨林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它孕育著最古老、最複雜的生命形態,也蘊藏著許多我們尚未了解的秘密。作者用「伊甸園」來形容貝里斯雨林,無疑是對它獨特生態價值的肯定,也暗示著那裡一定有著令人驚嘆的美麗和生機。我對於「生態筆記」這部分的描寫特別感興趣,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地介紹雨林中各種動植物的習性、牠們之間的互動,甚至牠們是如何在這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記錄下一些非常罕見的生物,或是分享一些在雨林中發生的,充滿戲劇性的時刻。而且,這種精裝書的呈現,通常代表著作者和出版社對這本書的重視,我期待它能在視覺和觸感上都帶來美好的體驗。
评分「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里斯雨林生態筆記」,這書名光聽就讓我心曠神怡。我總是嚮往著那種遠離塵囂、被大自然深深擁抱的感覺,而「伊甸園」這個詞,正完美地傳達了這種理想中的狀態。貝里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熱帶的氣息,而「雨林」更是生命力旺盛的代名詞。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去感受那裡豐富的生態。我對「生態筆記」這個部分特別感興趣,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雨林中的各種生命,從微小的昆蟲到參天的大樹,牠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我也好奇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雨林中特殊現象的觀察,例如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或是動物為了生存而發展出的獨特適應能力。這種來自第一手的觀察和記錄,絕對比任何百科全書式的介紹都來得生動和真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讓我對這個星球上生命的奇妙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