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核心部分,從單元B到單元N,一共有十三個單元,每一個單元都從各方麵探討一個DSLR上極為重要的主題,所以本書既不是攝影技巧的集錦,也不全然是純器材的討論,而是以專題為中心、再發展成觀念、操作、和理論的寫法,使用技巧和器材不過是這個脈絡中的一環。這些主題有:認識機身、認識鏡頭、對焦、曝光、測光、白平衡、影像處理、閃光燈、濾鏡、細說鏡頭、和近拍。
為瞭加強讀者對SLR和DSLR的瞭解,書中若乾單元都有曆史源流章節;好比說,從SLR到早期DSLR的發展脈絡,自動對焦技術的演變,光圈和快門機製的發展,和測光技術沿革等等。此外,本書最後附有名詞索引,方便讀者快速檢索一些常見常用的名詞和術語。
單元A 寫在前麵
A.1 為什麼寫這本書
A.2 本書的架構和導讀
A.3 幾點聲明
單元B 認識機身
B.1 機身概說
B.2 記錄影像係統
B.3 觀景係統-觀景窗
B.4 觀景係統-反光鏡
B.5 觀景係統-稜鏡部位
B.6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機型
B.7 SLR/DSLR的源流
單元C 認識鏡頭
C.1 鏡頭概說
C.2 焦距、變焦、視角和片幅
C.3 對焦和對焦環
C.4 光圈、光圈標示和光圈環
單元D 準備工作
D.1 第一步
D.2 取景和構圖的基本觀念
D.3 心理建設:幾個「不要」
D.4 心理建設:幾個「要」
單元E 對焦
E.1 何謂對焦
E.2 自動對焦操作
E.3 對焦和曝光鎖定
E.4 對焦模式和連拍
E.5 自動對焦的常見問題
E.6 對焦的其它論題
E.7 鏡頭的對焦方式
E.8 SLR自動對焦簡史
單元F 曝光概論
F.1 何謂曝光
F.2 曝光的要素
F.3 光圈和快門速度的關係
F.4 曝光模式概論
F.5 光圈先決模式
F.6 快門先決模式
F.7 安全快門和影像穩定功能
F.8 景深簡介
F.9 景深的進一步討論
F.10 光圈f值的定義
F.11 光圈和快門的演變
單元G 修正曝光
G.1 典型的曝光問題
G.2 曝光值(EV)
G.3 曝光補償
G.4 典型的曝光問題
G.5 包圍曝光
G.6 亮度分佈圖
G.7 亮度分佈圖與曝光補償
單元H 測光
H.1 認識光綫
H.2 測光的基本觀念
H.3 TTL測光:多區域測光
H.4 TTL測光:中央加權與點測光
H.5 區域係統在測光和曝光上的應用
H.6 入射光測光錶
H.7 測光錶簡史
單元I 白平衡
I.1 白平衡的基本觀念
I.2 白平衡模式
I.3 自定白平衡
I.4 微調白平衡
單元J 影像處理
J.1 基本概念
J.2 檔案格式和影像品質
J.3 敏感度和雜訊
J.4 對比、飽和度、銳化和軟體補光
單元K 閃光燈
K.1 內建閃光燈概說
K.2 內建閃光燈模式
K.3 外接閃光燈概要
K.4 外接閃光燈曝光模式概說
K.5 閃光燈TTL模式
K.6 閃光燈自動A模式
K.7 閃光燈手動M模式
K.8 閃光燈曝光補償
K.9 閃光燈同步
K.10 離機閃光燈-有綫係統
K.11 離機閃光燈-無綫係統
K.12 反彈光
K.13 漫射光
K.14 柔光配件
單元L 濾鏡
L.1 接環簡介
L.2 濾鏡概說
L.3 保護鏡、UV與Skylight濾鏡
L.4 偏光鏡
L.5 中性密度濾鏡
L.6 漸層中性密度濾鏡
單元M 細說鏡頭
M.1 從透鏡說起
M.2 焦點和焦距
M.3 透鏡成像和對焦
M.4 視角和片幅
M.5 透視
M.6 球麵像差
M.7 變形
M.8 其它像差
M.9 色像差
M.10 泛光和鬼影
M.11 邊緣失光
M.12 繞射和光圈
M.13 景深之外-淺說散景
M.14 銳利、解像力、對比和MTF圖
M.15 增距鏡和轉換鏡頭
M.16 模糊圓的基本觀念
單元N 近拍和微距
N.1 近拍和微距初步
N.2 放大率的各項課題
N.3 微距鏡頭
N.4 近拍鏡
N.5 其它近拍和微距技巧
序
寫作DSLR版的原則是期望用嚴謹的方式先理齣精準的定義,再盡可能完整而且清楚地解釋和DSLR有關的觀念,因為不精確或是錯誤的定義多半會導緻似是而非的結論。基於這個原則,書中講到基本觀念時通常會用照片和文字並行的方式解說,而且在不涉入太多理論的前提下給齣嚴謹的定義和公式。不但如此,本書對容易引起爭論的課題也著墨頗多,譬如:說明光圈f值的定義,解釋裁切因子的意義和由來,用定義和例子指齣放大率是鏡頭的內在特性而與感光晶片解析度無關,對景深以及景深與片幅之間關係的討論,甚至還有專章探討最大模糊圓定義的由來等等。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撥雲見日”的感覺。作為一個長期以來都在“摸索”攝影技巧的業餘愛好者,我嘗試過很多方法,看過不少視頻,但總感覺像是在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點,缺乏一個完整的體係。《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搭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它把DSLR相機的使用邏輯,從最基礎的曝光原理,到中級的白平衡、對焦模式,再到高級的創意拍攝手法,都梳理得井井有條。最重要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講解,而是非常注重“實踐性”。書中提供的很多拍攝練習,都是我之前從未想過的,但嘗試之後,我發現這些練習確實能有效地幫助我鞏固所學知識,並且提升我的實際操作能力。比如,書中關於“運動攝影”的講解,詳細分析瞭如何利用慢速快門來捕捉運動的軌跡,以及如何通過追焦來保持主體的清晰。我嘗試瞭拍攝流動的溪水和飛馳的汽車,效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好得多。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學習者,而是一個能夠主動探索和創造的攝影師。
评分《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突破瞭傳統攝影教材的窠臼,將攝影上升到瞭“創作”和“藝術錶達”的層麵。我之前接觸的很多攝影書籍,要麼是堆砌技術參數,要麼就是羅列一些“技巧”,讓人感覺學完之後依然摸不著門道。但是這本書,它從“觀念”這個源頭齣發,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拍”、“要拍什麼”、“如何拍齣有感染力的照片”。它不僅僅是教授“怎麼做”,更是啓發“為什麼這麼做”。比如,書中關於“構圖”的講解,就不是簡單地介紹三分法、黃金分割點,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綫條、色彩、形狀來引導觀眾的視綫,如何通過構圖來營造畫麵的平衡感、節奏感和視覺衝擊力。我尤其喜歡它對“色彩心理學”在攝影中的應用分析,讓我意識到顔色不僅僅是視覺元素,更是傳達情緒和信息的載體。這本書讓我明白,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交流。它讓我對攝影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開始思考如何通過鏡頭去講述我的故事,去錶達我的觀點。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個對攝影充滿熱情,但又苦於無法真正捕捉到腦海中那些畫麵的人。每次看到彆人拍齣那些富有故事感、層次分明的照片,我都忍不住思考,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是相機的原因,還是技術上的差距?《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堆枯燥的技術參數,而是從最根本的“觀念”入手,探討瞭攝影的本質——如何用鏡頭去觀察世界,如何構圖纔能傳達情感,如何利用光影來塑造氛圍。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思考”的強調,它讓我明白,拍照不僅僅是按下快門,更是前期構思、中期拍攝和後期調整的完整過程。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通過對比不同照片,清晰地闡釋瞭同一場景下,不同的觀念和技巧會帶來多麼巨大的差異。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照片,發現瞭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本書真的讓我從“拍東西”變成瞭“拍想法”,這種思維的轉變,比任何復雜的參數設置都來得重要。它點燃瞭我對攝影的更深層次的追求,讓我意識到,掌握一颱DSLR,其實是掌握瞭一種全新的語言,一種用視覺與世界交流的語言。
评分作為一名剛入門的攝影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解釋DSLR相機原理的書,而《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這本書的講解非常清晰透徹,一點都不晦澀難懂。它從最基礎的光圈、快門、ISO這“曝光三要素”開始,詳細解釋瞭它們各自的作用、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影響最終照片的曝光和畫質。我之前對這些概念總是模模糊糊的,看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照片會過曝或者欠曝,也知道如何通過調整它們來達到我想要的效果。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用瞭很多圖錶和實際案例來輔助說明,比如模擬不同光圈下的景深效果,或者展示不同快門速度下的運動模糊。這些直觀的演示,讓我能夠更快地理解抽象的攝影原理。而且,這本書還涉及到瞭白平衡、測光模式等進階的概念,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瞭解我的DSLR相機。這本書就像一本詳細的操作手冊,但又不僅僅是操作手冊,它更像是讓我理解相機“內在邏輯”的鑰匙,讓我從被動的按快門變成瞭主動的操控者。
评分我得說,《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之前一直以為攝影就是研究相機,研究鏡頭,研究各種參數的設置,認為隻要掌握瞭這些“硬核”知識,就能拍齣好照片。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之前攝影思維的狹隘和膚淺。書裏關於“光綫”的解讀,簡直是把我帶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之前對光綫隻是模糊的認識,知道有順光、逆光,但這本書卻詳細剖析瞭不同類型光綫(比如硬光、柔光、散射光)對畫麵質感、色彩和情緒的影響,並且給齣瞭具體的拍攝指導。更讓我驚艷的是,它在講解“景深”和“虛化”時,不再是簡單地羅列光圈數值,而是從“意圖”齣發,探討瞭如何利用景深來突齣主體、營造空間感,甚至引導觀者的視綫。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去實踐,僅僅是改變一下對焦和景深設置,我之前那些平淡無奇的照片立刻就有瞭“靈魂”,主體也變得更加鮮明突齣。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如何操作相機,更是教我如何“看”,如何運用攝影的語言來錶達我的情感和想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