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核心部分,从单元B到单元N,一共有十三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从各方面探讨一个DSLR上极为重要的主题,所以本书既不是摄影技巧的集锦,也不全然是纯器材的讨论,而是以专题为中心、再发展成观念、操作、和理论的写法,使用技巧和器材不过是这个脉络中的一环。这些主题有:认识机身、认识镜头、对焦、曝光、测光、白平衡、影像处理、闪光灯、泸镜、细说镜头、和近拍。
为了加强读者对SLR和DSLR的了解,书中若干单元都有历史源流章节;好比说,从SLR到早期DSLR的发展脉络,自动对焦技术的演变,光圈和快门机制的发展,和测光技术沿革等等。此外,本书最后附有名词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检索一些常见常用的名词和术语。
单元A 写在前面
A.1 为什么写这本书
A.2 本书的架构和导读
A.3 几点声明
单元B 认识机身
B.1 机身概说
B.2 记录影像系统
B.3 观景系统-观景窗
B.4 观景系统-反光镜
B.5 观景系统-稜镜部位
B.6 无反光镜可换镜头机型
B.7 SLR/DSLR的源流
单元C 认识镜头
C.1 镜头概说
C.2 焦距、变焦、视角和片幅
C.3 对焦和对焦环
C.4 光圈、光圈标示和光圈环
单元D 准备工作
D.1 第一步
D.2 取景和构图的基本观念
D.3 心理建设:几个「不要」
D.4 心理建设:几个「要」
单元E 对焦
E.1 何谓对焦
E.2 自动对焦操作
E.3 对焦和曝光锁定
E.4 对焦模式和连拍
E.5 自动对焦的常见问题
E.6 对焦的其它论题
E.7 镜头的对焦方式
E.8 SLR自动对焦简史
单元F 曝光概论
F.1 何谓曝光
F.2 曝光的要素
F.3 光圈和快门速度的关系
F.4 曝光模式概论
F.5 光圈先决模式
F.6 快门先决模式
F.7 安全快门和影像稳定功能
F.8 景深简介
F.9 景深的进一步讨论
F.10 光圈f值的定义
F.11 光圈和快门的演变
单元G 修正曝光
G.1 典型的曝光问题
G.2 曝光值(EV)
G.3 曝光补偿
G.4 典型的曝光问题
G.5 包围曝光
G.6 亮度分佈图
G.7 亮度分佈图与曝光补偿
单元H 测光
H.1 认识光线
H.2 测光的基本观念
H.3 TTL测光:多区域测光
H.4 TTL测光:中央加权与点测光
H.5 区域系统在测光和曝光上的应用
H.6 入射光测光表
H.7 测光表简史
单元I 白平衡
I.1 白平衡的基本观念
I.2 白平衡模式
I.3 自定白平衡
I.4 微调白平衡
单元J 影像处理
J.1 基本概念
J.2 档案格式和影像品质
J.3 敏感度和杂讯
J.4 对比、饱和度、锐化和软体补光
单元K 闪光灯
K.1 内建闪光灯概说
K.2 内建闪光灯模式
K.3 外接闪光灯概要
K.4 外接闪光灯曝光模式概说
K.5 闪光灯TTL模式
K.6 闪光灯自动A模式
K.7 闪光灯手动M模式
K.8 闪光灯曝光补偿
K.9 闪光灯同步
K.10 离机闪光灯-有线系统
K.11 离机闪光灯-无线系统
K.12 反弹光
K.13 漫射光
K.14 柔光配件
单元L 泸镜
L.1 接环简介
L.2 泸镜概说
L.3 保护镜、UV与Skylight泸镜
L.4 偏光镜
L.5 中性密度泸镜
L.6 渐层中性密度泸镜
单元M 细说镜头
M.1 从透镜说起
M.2 焦点和焦距
M.3 透镜成像和对焦
M.4 视角和片幅
M.5 透视
M.6 球面像差
M.7 变形
M.8 其它像差
M.9 色像差
M.10 泛光和鬼影
M.11 边缘失光
M.12 绕射和光圈
M.13 景深之外-浅说散景
M.14 锐利、解像力、对比和MTF图
M.15 增距镜和转换镜头
M.16 模煳圆的基本观念
单元N 近拍和微距
N.1 近拍和微距初步
N.2 放大率的各项课题
N.3 微距镜头
N.4 近拍镜
N.5 其它近拍和微距技巧
序
写作DSLR版的原则是期望用严谨的方式先理出精准的定义,再尽可能完整而且清楚地解释和DSLR有关的观念,因为不精确或是错误的定义多半会导致似是而非的结论。基于这个原则,书中讲到基本观念时通常会用照片和文字并行的方式解说,而且在不涉入太多理论的前提下给出严谨的定义和公式。不但如此,本书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课题也着墨颇多,譬如:说明光圈f值的定义,解释裁切因子的意义和由来,用定义和例子指出放大率是镜头的内在特性而与感光晶片解析度无关,对景深以及景深与片幅之间关系的讨论,甚至还有专章探讨最大模煳圆定义的由来等等。
作为一名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解释DSLR相机原理的书,而《DSLR:观念、技巧与原理》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讲解非常清晰透彻,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它从最基础的光圈、快门、ISO这“曝光三要素”开始,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最终照片的曝光和画质。我之前对这些概念总是模模糊糊的,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照片会过曝或者欠曝,也知道如何通过调整它们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用了很多图表和实际案例来辅助说明,比如模拟不同光圈下的景深效果,或者展示不同快门速度下的运动模糊。这些直观的演示,让我能够更快地理解抽象的摄影原理。而且,这本书还涉及到了白平衡、测光模式等进阶的概念,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的DSLR相机。这本书就像一本详细的操作手册,但又不仅仅是操作手册,它更像是让我理解相机“内在逻辑”的钥匙,让我从被动的按快门变成了主动的操控者。
评分《DSLR:观念、技巧与原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摄影教材的窠臼,将摄影上升到了“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层面。我之前接触的很多摄影书籍,要么是堆砌技术参数,要么就是罗列一些“技巧”,让人感觉学完之后依然摸不着门道。但是这本书,它从“观念”这个源头出发,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拍”、“要拍什么”、“如何拍出有感染力的照片”。它不仅仅是教授“怎么做”,更是启发“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书中关于“构图”的讲解,就不是简单地介绍三分法、黄金分割点,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线条、色彩、形状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如何通过构图来营造画面的平衡感、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我尤其喜欢它对“色彩心理学”在摄影中的应用分析,让我意识到颜色不仅仅是视觉元素,更是传达情绪和信息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它让我对摄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开始思考如何通过镜头去讲述我的故事,去表达我的观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拨云见日”的感觉。作为一个长期以来都在“摸索”摄影技巧的业余爱好者,我尝试过很多方法,看过不少视频,但总感觉像是在学习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DSLR:观念、技巧与原理》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它把DSLR相机的使用逻辑,从最基础的曝光原理,到中级的白平衡、对焦模式,再到高级的创意拍摄手法,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非常注重“实践性”。书中提供的很多拍摄练习,都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但尝试之后,我发现这些练习确实能有效地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提升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书中关于“运动摄影”的讲解,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慢速快门来捕捉运动的轨迹,以及如何通过追焦来保持主体的清晰。我尝试了拍摄流动的溪水和飞驰的汽车,效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好得多。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者,而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摄影师。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对摄影充满热情,但又苦于无法真正捕捉到脑海中那些画面的人。每次看到别人拍出那些富有故事感、层次分明的照片,我都忍不住思考,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是相机的原因,还是技术上的差距?《DSLR:观念、技巧与原理》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直接给我一堆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从最根本的“观念”入手,探讨了摄影的本质——如何用镜头去观察世界,如何构图才能传达情感,如何利用光影来塑造氛围。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思考”的强调,它让我明白,拍照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前期构思、中期拍摄和后期调整的完整过程。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通过对比不同照片,清晰地阐释了同一场景下,不同的观念和技巧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差异。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照片,发现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本书真的让我从“拍东西”变成了“拍想法”,这种思维的转变,比任何复杂的参数设置都来得重要。它点燃了我对摄影的更深层次的追求,让我意识到,掌握一台DSLR,其实是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用视觉与世界交流的语言。
评分我得说,《DSLR:观念、技巧与原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之前一直以为摄影就是研究相机,研究镜头,研究各种参数的设置,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硬核”知识,就能拍出好照片。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之前摄影思维的狭隘和肤浅。书里关于“光线”的解读,简直是把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之前对光线只是模糊的认识,知道有顺光、逆光,但这本书却详细剖析了不同类型光线(比如硬光、柔光、散射光)对画面质感、色彩和情绪的影响,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拍摄指导。更让我惊艳的是,它在讲解“景深”和“虚化”时,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光圈数值,而是从“意图”出发,探讨了如何利用景深来突出主体、营造空间感,甚至引导观者的视线。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实践,仅仅是改变一下对焦和景深设置,我之前那些平淡无奇的照片立刻就有了“灵魂”,主体也变得更加鲜明突出。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操作相机,更是教我如何“看”,如何运用摄影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情感和想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