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摄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现大师技法

解读经典摄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现大师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amonn McCabe
图书标签:
  • 摄影
  • 经典
  • 技法
  • 大师
  • 解读
  • 作品
  • 艺术
  • 学习
  • 教程
  • 摄影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越160余年摄影史
  56位不朽摄影名家
  不只是解读经典作品
  更从经典启发你的视野和技巧

  摄影文化工作者 简永彬 审定

  在这个影像氾滥的时代,我们已经对一张好照片具有什么要素感到迷惘,甚至人人都是影像记录者或创造者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伟大」的摄影作品?回顾摄影160年的演变,解读56位不朽摄影家的作品,答案就在其中。

  为什么摄于1867年看似平凡的肖像,却是摄影史上重要的作品?为什么摄于1905年的普通巷弄,却充满了摄影的取景美学观念?为什么1982以拍立得拼凑而成的作品,会改变摄影∕艺术的界线?唯有看懂经典之所以经典,唯有在摄影史中找到创意启发,镜头才会找到新的视界。

  本书精选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馆藏经典摄影作品,从作者身为专业摄影师的角度,来检视这些作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摄影艺术的发展走向,以及在拍摄时我们需要留意哪些技巧面,不论你是使用底片或是数位相机,掌握到经典作品的创作菁华,都能拍出好作品。

本书特色

  ◎ 精选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馆藏
  ◎ 160年摄影史四大领域经典重现:纪实 X 风景建筑 X 艺术 X 肖像
  ◎ 完全解读四大面向:「作品赏析」「作品背后的故事」「摄影师小传」「重现大师技法」
  ◎ 各大流派56位经典摄影家,包括:
  兰琪(Dorothea Lange)
  麦库林(Don McCullin)
  施蒂格立兹(Alfred Stieglitz)
  海因(Lewis Hine)
  卡帕(Robert Capa)
  史川德(Paul Strand)
  亚当斯(Ansel Adams)
  柯特兹(Andre Kertez)
  布拉塞(Brassai
  卡殊(Yousuf Karsh)
  纳达尔(Nadar)
  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等

  这本书不只提升你的摄影技巧,更提高你的鑑赏力,教你解读摄影史的转变,看懂作品为何成为经典!

作者简介

麦凯比

  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年担任英国「卫报」图片编辑,擅长解读图片的意含。他拍摄的许多运动摄影作品,得到各种奖项。同时,他还是皇家摄影学会会员、泰晤士河谷大学荣誉教授。他经常在电视节目及广播讲解摄影,以及解读摄影作品中的故事。

审定者简介

简永彬

  一九五八年生、基隆人,日本大学艺学部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八八年创立夏门摄影艺廊,一九九一年告别摄影界,二○○六年成立夏门摄影企划研究室,梳理并研究台湾摄影文化各阶段重要摄影家作品、文献资料至今。

译者简介

张思婷

  台大外文系毕业,现正就读师大译研所博士班,曾替作家郭枫翻译画册的〈序〉,并与人合译《近代肖像意义的论辩》,其余译作包括《摄影不能只靠直觉》《不完美主义者》等,皆由木马文化出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解读经典摄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现大师技法》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任何关于原书内容的信息,并且力求语言自然、详实。 --- 图书简介:光影叙事的力量与温度 一、 触动心灵的瞬间:探索摄影中的情感深度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摄影史或技术手册的著作,它是一次深入人类情感与视觉语言的探索之旅。我们聚焦于那些超越时间、跨越文化藩篱的瞬间定格,那些能够瞬间抓住观者心灵,引发深思的作品。 我们相信,一张伟大的照片不仅仅是光线在特定时刻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流露,一种对生命、社会、自然乃至人性的独特观察和诠释。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对图像表层信息的识别,进入到作品背后蕴含的情绪张力之中。我们将讨论,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一束光线的走向,如何共同编织出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 这份探索的旅程,关注的重点在于“感受”。我们如何被一张照片吸引?是什么让某些图像在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答案往往在于摄影师如何成功地将主观的感知转化为客观的视觉符号,从而与屏幕前的我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们分析的不是作品的年代背景或器材参数,而是其如何成功地调动了观者的共鸣机制,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经验——喜悦、失落、抗争、宁静。 二、 视觉语言的解构:结构、构图与意图的微妙平衡 摄影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强大的“选择”能力。摄影师在取景框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何时按下快门、选择哪个角度、确定哪个景深——都构成了其独特的视觉语法。本书将从构图的逻辑、形式的运用以及空间感的营造三个维度,解析视觉语言的构建过程。 构图的秩序与打破: 我们将探讨框架、线条、形状、比例等基础元素如何被娴熟地运用以引导视线。这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关于如何在视觉空间中建立平衡与不平衡的艺术。有时是完美的对称带来庄严感,有时则是故意打破平衡来制造张力和动感。我们将深入分析,结构如何服务于叙事,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切割和填充,来强化作品的主题。 光影的雕塑作用: 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不仅是照亮主体的工具,更是塑造形态、区分层次、烘托氛围的雕塑家。本书将着重研究不同光源类型(自然光、人工光、侧光、逆光等)如何被用来强调质感、深化阴影,从而赋予画面立体感和戏剧性。光影的对比度、色温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观者对场景的温度感和情绪判断,是本部分讨论的核心。 形式的纯粹性探索: 有些作品的力量在于其形式的极致纯粹。我们关注那些将现实简化到只剩下线条、色块和纹理的作品。通过对这些极简表达的分析,读者将学习如何欣赏摄影在抽象层面所能达到的美学高度,以及如何通过简化信息来增强视觉冲击力。 三、 叙事的力量:从瞬间到永恒的跨越 摄影的叙事性并非总是宏大的史诗,更多时候,它体现在对“时间性”的巧妙处理上。如何在一张静止的二维图像中,暗示动作的发生、情绪的演变或历史的重量? 时间性的暗示: 我们将剖析“定格”的艺术。清晰的锐度意味着某一瞬间的永恒化,而轻微的模糊或动态的捕捉,则暗示了过程和运动。书中会探讨摄影师如何利用这种对时间的控制,来决定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故事的完整性。 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一幅优秀的图像往往是开放的,它并不提供唯一的答案,而是为观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信息的“留白”是如何构建作品的深度。我们不是在寻找唯一的“正确解读”,而是在体验图像引发的一系列联想和推演。 构建视觉序列的思考: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相册或系列作品的分析,但我们依然会探讨单张照片如何具备“系列感”。即,它是如何通过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一致的主题倾向,暗示了摄影师更宏大的观察视野和持续的创作脉络。 四、 风格的形成:个体视角与表达的独特性 每位卓越的摄影师都是独特的观察者和表达者。他们的“风格”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其世界观、技术偏好和审美倾向长期沉淀的结果。 本书将从“风格的养成”角度出发,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选择的偏好: 某些摄影师可能终生关注特定的人群、景观或社会现象。这种执着反映了他们最深层的关注点和伦理立场。 2. 技术实践的选择: 摄影师对器材、胶片(或传感器)、冲印/后期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感和触感。这些技术选择是表达意图的自然延伸,而非目的本身。 3. 视角的不可替代性: 探讨视角如何定义了创作者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旁观者、参与者、批判者还是同情者?视角的每一次转换,都重塑了画面的权力结构和情感基调。 通过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审视,读者将受到启发,认识到确立自己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才是创作的起点。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建立起自我审视的意识,辨识并发展自己独有的视觉语汇,从而使每一次拍摄都成为一次真诚的自我表达。 --- 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热爱图像艺术的人,一起慢下来,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后愈发光芒四射的视觉杰作,领悟它们在光影和情感之间建立的坚实桥梁。它着眼于“理解”而非“模仿”,鼓励您在观摩中汲取营养,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影表达之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回顾百年摄影,贴近大师经典 简永彬
导 言 摄影史上经典作品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第一部 纪实摄影
萨克利夫(Frank Meadow Sutcliffe)∕窄巷阴影,1905
罗杰(George Rodger)∕南苏丹科尔多凡省努巴族摔角选手,1949
兰琪(Dorothea Lange)∕移民妈妈,加州尼波莫镇,1936
施蒂格立兹(Alfred Stieglitz)∕三等舱,1907
麦库林(Don McCullin)∕印度边界的东巴基斯坦难民,1971
尼可斯(Horace Nicholls)∕赛马场正面看台,1909
伯罗斯(Larry Burrows)∕非军事区以南,南越,1966
安南(Thomas Annan)∕盐市场路28巷,1868
海因(Lewis Hine)∕火炉里的工人,1905
卡帕(Robert Capa)∕躲避敌机空袭的妇女,西班牙毕尔包市,1937
汤姆逊(John Thomson)∕柯芬园的劳工,1877
哈迪(Bert Hardy)∕勾伯区的小男孩,1948
雷-琼斯(Tony Ray-Jones)∕格林德堡,1967
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敞开的门,1844
寇德卡(Josef Koudelka)∕吉普赛人,1970
麦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马儿曳重物,1884-5
哈顿(Kurt Hutton)∕露天游乐园,艾赛克斯郡绍森德镇,1938

第二部 风景∕建筑摄影
伊文斯(Frederick Evans)∕阶梯海,威尔斯大教堂,1903
布莱莫尔(John Blakemore)∕莫达钖河口,1973
柏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华盛顿大桥,1933
爱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摇着草茅仔归厝,1887
苏德克(Josef Sudek)∕布拉格之冬,1955
波恩(Samuel Bourne)∕莫提清真寺内,印度阿格拉市,1865
高德温(Fay Godwin)∕平原一朵云,肯特郡,1981
史川德(Paul Strand)∕白色围篱,摄于纽约州肯特港市,1916
佛立茨(Francis Frith)∕人面狮身像,1895
亚当斯(Ansel Adams)∕耶南迪斯的月出,摄于新墨西哥州,1941
戴维森(George Davison)∕洋葱田,1896

第三部 艺术摄影
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漩涡摄影,1917
芬顿(Roger Fenton)∕水果和象牙酒杯,1860
威斯顿(Edward Weston)∕沙滩裸女,加州欧神诺海滩,1936
伦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贮木场,1929
卡波尼格罗(Paul Caponigro)∕背光向日葵,麻萨诸塞州温索普城,1965
柯琵兹(Rudolf Koppitz)∕运动的研究,1926
柯特兹(Andre Kertesz)∕我的窗景,1980
怀特(Clarence Hudson White)∕裸女照,1907
雷兰德(Oscar Rejlander)∕人生的两条道路,1857
布拉塞(Brassai)∕水滴,1935
芭顿(Emma Barton)∕繁花锦簇,1919
罗宾森(Henry Peach Robinson)∕五月回乡,1862
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眼睛寓言,1931

第四部 肖像摄影
卡梅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恶人依阿高,义大利男子肖像,1867
慕莱(Nickolas Muray)∕空军,1940
卡洛尔(Lewis Carroll)∕琪辛扮中国茶商,1867
比顿(Cecil Beaton)∕崔姬在伦敦佩尔汉街八号,1967
戴伊(Fred Holland Day)∕可可黑,1897
霍斯特(Horst P. Horst)∕女模德洛菲丝,1946
卡殊(Yousuf Karsh)∕萧伯纳,1943
哈瓦登(Clementina Hawarden)∕哈娃登,1860
法兰契(John French)∕埃米斯,1961
纳达尔(Nadar)∕纳达尔、杰福罗及其实验室主持人对话,1886
史泰钦(Edward Steichen)∕史璜森,1924
贝利(David Bailey)∕柯特兹,1980
德玛奇(Robert Demachy)∕蚀刻底片的人像摄影,1906
罗谦柯(Alexander Rodchenko)∕斯特潘若娃,1928
霍克尼(David Hockney)∕我的母亲,约克郡柏顿修道院,1982

第五部 摄影术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回顾百年摄影,贴近大师经典∕台湾摄影文化工作者 简永彬

  不了解摄影的人,未来将成为文盲。--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

  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往往跟随科学推演的脚步,跨进崭新一页的光辉历史;十八世纪后半的产业革命,带动近代社会生活本质的初探,摄影术也从中古世纪光影幻魅的炼金术,走向化学理论实验的科学採证。

  一群发明家、科学家,甚至可以冠上梦想家的人,他们一步步追求梦想的旅程,使人类更接近艺术真理的堂奥;没有他们的付出,这条路就会缓慢下来。

  法国科学院在一八三九年,买下法国化学家达盖尔的发明「银版摄影术」(daguerreotype)专利,并定立一八三九年八月十九日为「摄影术发明日」。同为欧洲文明大国的英国,也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公布以下七人为「摄影术之父」:

  .尼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一八二六年发表人类史上第一张实景照片,并以「太阳光画」(Heliograph)命名。

  .达盖尔(Louis Daguerre):一八三九年发明银版摄影术。

  .赫歇尔(John Frederic Hersehel):一八一九年发表硫代硫酸钠定影的功能,也是最初使用摄影术(photography)、负片(Negative)等字词的人。

  .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一八三五年成功制造第一张「纸负片」、一八四一年在英国拿下特许专买权。
 
  .里德(Joseph Bancroft Reade):英国着名高僧,首先发现银盐受光会黑化及具可逆转性的还原,是潜像理论的发现者。

  .亚彻(Frederick Scott Archer):一八五一年发明火棉胶溼版摄影术。

  .麦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一八七一年发明胶质干版摄影术(Dry Gelatin Plate)。

  这本书的作者麦凯比,从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馆藏中,挖掘出近一百七十年来的不朽巨作,以专业摄影师的诠释角度,梳理出他们潜在的深厚情感,并且剖析大师的技法,诉说时代背后的故事与各摄影流派历史,让刚接触摄影的人,可以探触经典大师的心路历程,找到自己的方向。若是在追求摄影艺术途中顿失方向的摄影者,也能透过本书放缓脚步,仰望这些大师的经典作品,找到进入高山的步径,看到心中的风景!

  当代摄影艺术的趋势,已无法单纯画分视觉艺术、多媒材影像、当代摄影等各种时尚用语,到底摄影会走向何处,在科技瞬息万变的现今,未来趋势已不是任何疆界可以界定的了。回顾这一部摄影历史大书,一九二○到三○年代,是摄影思潮最激烈转换的时候:德国新即物主义运动刮起世界的浪潮,从西方到东方、从欧洲到新大陆美国都受到影响。德国莱卡135mm小型相机开发成功,人类观看的角度,随观景窗的设计而改变,更贴近了人类的灵魂之窗,仰看、俯视皆宜,改变了摄影术观看的角度,也刺激了新兴摄影运动的发展。

  回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人手一支行动照相手机,也因为取景观看的方式又不同于传统观景窗了,我们又有了新的影像观看方式,以及即时的云端传输,让影像所形成的世界,更无所不在。如今回首纳吉于一九二五年在包浩斯学院发表的〈绘画、摄影、电影〉(Malerei, Foto, Film),其中提到:「不了解摄影的人,未来将成为文盲。」或许是他最精准的预言。

导言

摄影史上经典作品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什么是伟大的摄影作品?伟大的摄影作品一定要很有名、很有影响力吗?一定要是知名摄影师掌镜吗?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拍出伟大的摄影作品,只是看到的人只有一小群。而有些伟大摄影师的知名作品,未必能代表其杰作。尽管对于伟大的看法人人莫衷一是,但这本摄影选集所收录的,都是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的馆藏,所以,这些作品至少可以说因为名留后世而「伟大」,代表了摄影的发展和历史,见证了摄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

  编选这本书很不容易。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馆藏甚丰,不是只有这本书选录的才称得上是杰作。本书目的不在选出史上最佳摄影作品,因此不管选录与否都不具有特殊意义。身为摄影师,我关心的是这些作品的拍摄方式能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当时的艺术关怀是什么?实际的拍摄考量是什么?作为现代摄影师,我们又能从这些作品中学到什么?换言之,书中的每一幅照片都是讨论的起点。

  除此之外,分类也是一项难题。本书虽然分成四章,然而,将全书分为「纪实」、「风景建筑」、「艺术」、「肖像」四类,这种作法多少有些武断。有人可能会主张所有摄影作品都带有「艺术」成分,有人则会反驳摄影就只是摄影,不能算是「艺术」。

  本书会一再出现某些术语,分别涉及不同摄影家所属的流派,例如画意摄影主义(Pictorialism)、结轮兄弟会(Linked Ring)、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等。艺术家和摄影师都不是孤立的创作者,应该置于历史脉络底下来观察,因此,我们将简介摄影史上的发展关键,以及关于摄影方法的争论;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众家对于摄影的方法向来是各执一词、从未罢休。

  本书收录年代最早的作品,是英国摄影师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门敞开着是什么意思?扫帚的主人是谁?画面上怎么都没有人?人到哪里去了?你也许会这么纳闷。然而,在一八四○年代,光是记录影像就足以让人啧啧称奇,能够精确呈现复杂的细节已经非常了不起,无需过问背后的涵意。现在来看,「镜头之前,万物平等」这样理所当然的事,居然能让塔伯特那么佩服,实在是很奇怪。镜头本来就不会大小眼,一旦框入取景框,不管主角也好、枝微末节也好,一律完美无私地呈现。

  摄影史初期的先锋追随古典艺术流派的优良传统,模仿绘画繁复精细的构图,例如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两条道路」(Two Ways of Life),英国摄影家罗宾森(Henry Peach Robinson)的「五月回乡」(Bring Home the May),都属于此时期的作品。然而,太过纤巧必定会招致反弹。果然,在英国摄影家爱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领军下,「自然主义」摄影兴起,以贴近真实生活为诉求。爱默生就如同印象派画家,捕捉的是稍纵即逝的瞬间氛围,可是很多人不认同这种想法,因此,雷兰德、罗宾森等诉求焦点锐利的摄影师,便和爱默生的阵营爆发唇枪舌战,后期英国摄影师戴维森(George Davison)也转入爱默生阵营。

  十九世纪末,显影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摄影作品氾滥一时,其中绝大多数无甚艺术价值,于是老调再度重弹,疾唿摄影只不过是科学技术,根本称不上是艺术,摄影师也不是艺术家,只是技工或是机械操作员之流。面对这波反对声浪,艺术摄影家自然会主张操纵成像的过程。戴维森的「洋葱田」(The Onion Field)利用针孔相机,营造出印象派画作的朦胧美;法国摄影师德玛奇(Robert Demarchy)的「人物摄影」(Figure Study)使用重络胶彩印相法,这种技术让他得以亲手介入显影过程,在底片上刮出刮痕,制造出绘画般的笔触。这类如同印象派绘画的摄影作品风行一时,直到一九一○年才退烧。

  英国的画意摄影主义以结轮兄弟会为代表,一八九二年成立,颇有前拉斐尔画派的味道,宣示和戴维森、罗宾森等人成立的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分道扬镳。施蒂格立兹(Alfred Stieglitz)是第一位选入联圈摄影协会的美国摄影师,他在美国力倡艺术摄影,长达数十年而不辍。他退出纽约相机俱乐部(Camera Club),从欧洲风起云涌的分离艺术运动撷取灵感(尤其是席勒和克林姆的「维也纳分离派」),从而独自成立「摄影分离派」,成员包括怀特(Clarence White)、史泰钦(Edward Steichen)等人,他们早期的作品都带有画意摄影特有的柔焦特质,受到施蒂格立兹大力提拔,不仅将其作品登在施蒂格立兹斥资创办的「摄影季刊」上,而且还在施蒂格立兹开设的纽约291艺廊展出。不过,施蒂格立兹本人的作品「三等舱」(Steerage,1907),构图严谨,且带有社会含意,标志新派别「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崛起,一九一七年「摄影季刊」出版最后一期,内容致力介绍现代主义的新锐摄影师史川德(Paul Strand),并刊载其名作「白色围篱」(The White Fence)。

  同时在英国,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也在进行现代主义实验。他受到立体画派启发,自创漩涡摄影(Vortograph)。而在欧洲,现代主义实验开启了新客观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潮流,前者如德国摄影师伦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后者如匈牙利摄影师布拉塞(Brassai),其名作「水滴」(Les Gouttes)堪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一九二○年代末期在加州成立的「光圈64摄影小组」(Group f.64),成员包括亚当斯(Ansel Adams)、威斯顿(Edward Weston)等人,他们将「纯粹」(或说「直接」)摄影推到极致,用8x10的大型相机拍出成像细腻的宏伟作品,「光圈64」得名自当时大型相机镜头能做到的最小光圈,当年若要拍出清晰的影像,光圈非得缩到f64才行。

  社会纪实摄影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叶,代表人物包括苏格兰摄影师汤姆逊(John Thomson)和安南(Thomas Annan),一九三○年代在美国达到颠峰,例如海因(Lewis Hine)记录了工人和工业生活的点滴,而罗斯福总统支持的「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摄影计画,拍出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下令人动容的摄影作品,其中最知名者,便是兰琪(Dorothea Lange)的「移民妈妈」(Migrant Mother)。

  亚当斯讲求宏大的摄影风格,在一九二五年莱卡发表35mm相机后,出现了足以与其分庭抗礼的新派别。莱卡的新款相机轻便实用,开启了新一代纪实摄影──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新闻摄影以充满动感的风格获得拥护,其中的代表就是卡帕(Robert Capa),他镜头底下的西班牙内战和诺曼第登陆强而有力,享誉全球。二战结束后,新闻摄影仍然在摄影发展史上扮演关键角色,摄影通讯社(例如卡帕、卡提耶-布列松、罗杰、西摩尔共创的马格兰摄影通讯社)纷纷成立,「摄影邮报」(Picture Post<$>)、「生活」(Life<$>)等画刊杂志也持续热销,捧红了哈迪(Bert Hardy)、哈顿(Kurt Hutton)、伯罗斯(Larry Burrows)等摄影明星,其大作皆收录在本书中。

  愈靠近当代,要评断作品的价值或是对于摄影史的贡献就愈加困难,就连这种评断是否有意义,至今仍尚未盖棺定论,尤其当代评论的重点在于一张(或一组)照片的概念,而非单张照片的美学价值或是高明的拍摄技巧,因此要评断作品就更加困难了。本书所收录的近代作品,涵盖卡波尼格罗(Paul Caponigro)、斐歌文(Fay Godwin)、布莱墨(John Blakemore)等人的创作,他们承袭的是过往的大师传统,以高超的技巧拍出唯美的影像,所以争议性较小。而选录当代作品的另一难题,在于当代艺术家也利用摄影来创作,导致艺术和摄影的分野越区模煳,难以将「艺术摄影」(art photography)和「摄影艺术」(art using photography,编按:即以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画分清楚。英国艺术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预视到这股潮流,利用拍立得来创作摄影拼贴,本书选录其作「我的母亲.约克郡柏顿修道院」(My Mother, Bolton Abbey, Yorkshire),或许可为当前的潮流下一注脚,并作为本书的收尾。

  编纂这本书非常有趣,除了事前准备工作,还要发掘影像背后的故事,仔细观察摄影师想要营造的效果,并研究最后如何达成。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虽然要拍出一模一样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从中学习技巧,进而重现大师技法,相信你会得到不少启发,拍出来的作品将不同于以往。加油吧!

图书试读

〔01〕
印度边界的东巴基斯坦难民,1971
摄影家:麦库林(Don McCullin,1935-)


◎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幅肖像呈现一对绝望的母女,非常引人注目,但是当时差一点就没拍成,麦库林好说歹说,终于说服「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的图片编辑派他深入前线,去採访一九七一年的印巴战争。当时正值雨季,麦库林得到消息,说有一百万名难民正在逃离战区,跨界进入印度。到了当地才发现,一百万这个数字显然是保守估计。「整条路上满满都是人,伤者或是受人搀扶、或是互相搀扶。」他知道洪水可能会引发霍乱等疾病,抵达灾区后只见尸横遍地、满目疮痍。「我发现自己常常不愿意去看我的拍摄主体。我的情感已经麻木了。我认为自己拍摄的照片很残酷。这些作品代表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乱受害者所承受的折磨。」

这张照片一瞬间就拍好了─麦库林看见这对母女的脸孔,便上前按下快门,双方完全没有接触也没有交谈。麦库林说:「我想这个小女孩从来没看过白人,但是她不是因为害怕我才哭,在见到我之前,她显然已经吃足苦头,找不到东西果腹,很可能就快饿死了。」这张照片的重点在于画面传达的情感─小女孩痛苦万分,母亲则求助无援。这幅母女肖像令人不禁联想起圣母与圣婴,这是西方艺术史上常见的母题,或许也是这幅肖像之所以动人的原因。

雨季对摄影工作相当不利,雨水害麦库林的相机频出问题。「我用的是Nikon F 相机,换底片时必须把背盖完全拆开,这样一来底片很可能因为淋雨而损坏,二来相机也可能因为浸水而故障。」这张照片以 Nikon 底片相机搭配焦距135mm 的镜头拍摄而成。麦库林向来随身携带两台 NikonF 相机、三颗镜头、二十卷 Kodak Tri-X 黑白底片。此外,当时相机尚未内建测光表,为了保险起见,他还带了两个测光表在身上。他使用焦距最长的135mm 镜头,并将镜头拉近,除去四周的背景,让画面上只剩这对母女的脸孔。

〔02〕
格林德堡,1967
摄影家:雷-琼斯(Tony Ray-Jones,1941-1972)


◎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将英国人的离经叛道推到极致。从照片上这一男一女的穿着,以及在白天喝红酒的举止,这两位非富即贵,为何要在草原上与牛群比邻而坐?穿着晚宴服在草原上野餐已经很荒谬,雷-琼斯索性让整张照片荒谬到底,故意让这对夫妻看起来身处牛群之中。其实在这对夫妇和牛群之间有一条壕沟,只是照片上看不出来而已。

雷-琼斯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战后英国摄影记者中深具影响力。他拍摄过一系列英国人从事休闲活动的照片,其中这张「格林德堡」是他最有名的作品。照片中的夫妻到萨赛克斯郡格林德堡的歌剧厅欣赏歌剧,这在英国夏天是很常见的社交活动。依照惯例,听歌剧前要先在草地上野餐,这就是为什么这对夫妻会出现在原野上的原因,而且显然是有备而来。

观赏歌剧的富人和吃草的牛群原本毫不搭轧,雷-琼斯却利用中长望远镜头压缩景深,让这对夫妇和牛群比邻共处。照片上这对夫妇在牛群之间遗世独立,自顾自地过着贵族生活,对周遭环境不闻不问,甚至对配偶也视而不见,正好隐射了英国阶级之间看不见的鸿沟;在当时,英国的阶级制度比现在还要严格,到格林德堡欣赏歌剧者非富即贵,更凸显一九六○年代阶级制度之森严。

〔03〕
我的母亲,约克郡柏顿修道院,1982
摄影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


◎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幅「我的母亲」反映霍克尼在一九七○、八○年代追求的风格。严格来说,霍克尼并非摄影师,而是艺术家,他经常使用拍立得辅助构图,将一张张拍立得拼贴成一大张相片,作为构图的参考。他发现拼贴出来的成品虽然是完整的图像,但是近看每一张照片又有不同的面相、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动作,这是绘画无法捕捉的。

霍克尼在拼贴摄影中,使用最简单的机种,通常是拍立得或是傻瓜相机,照片也是送到相片沖洗店沖洗,最后拼贴出来的成品少则五张,多则百余张。拍摄这张「我的母亲」时,霍克尼在母亲身边稍微走动,尝试从不同角度拍摄,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拍了进去,一来肯定自己在摄影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让观众意识到他的存在,二来则彰显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这幅拼贴的作品里,每一张照片拍摄的时间都有些微落差,或是稍微从不同的角度来取景,或是稍微移动取景框内景物的位置,最后再将这些稍微不同的照片拼成一个场景,整幅画彷彿就动了起来,诉说着隐藏在单一镜头后面的故事。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突出场景内的某个元素,例如霍克尼就利用特写镜头,让墓碑从画面中跳出来。

霍克尼不喜欢使用当时流行的广角镜头,反而偏好标准镜头,让拍出来的景象一如肉眼所见。此外,拼贴作品还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就是画面上所有细节都有对到焦,从背景到霍克尼的鞋子都一清二楚,就像人眼看到的世界一样,这是单幅照片所无法表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摄影史上的那些“大牛”们已经很熟悉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他们的了解还停留在皮毛。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像是挖掘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 DNA”。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经典作品是如何受到前人的影响,又如何启发了后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摄影艺术传承体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XX(此处可以脑补一幅在摄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的分析,不仅讲解了当时的技术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这幅作品是如何打破了当时的视觉惯例,为后来的摄影师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前溯后导”的视角,让我对摄影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且继续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书中对大师们在不同时期探索的摄影语言的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不断挑战自我、突破界限的描述,也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生命力,以及那些摄影师们为了追求艺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摄影实践但总感觉瓶颈期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让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作者没有直接教你“如何拍出好照片”,而是通过对那些经典作品的解构,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他会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张照片会让你产生某种情绪?它又是如何通过构图、色彩、光影来达到这种效果的?然后,他会将这些观察到的手法,抽象成可以借鉴的原则,但又不是僵化的公式。比如,他讲解XX(此处可以脑补一幅运用了特殊景深的照片)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景深不仅可以用来突出主体,还能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引导观者的目光,甚至暗示人物的情感状态。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大师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反复的尝试、不断的创新来克服这些困难的描述,让我感到非常 relatable(有共鸣)。这让我觉得,摄影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断的探索。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创作更有信心,也更明白方向。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认为自己对摄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浅显。作者在梳理那些不朽作品时,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每一幅作品诞生的时代印记和文化背景。他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甚至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举个例子,书中对XX(此处可以脑补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实摄影作品)的分析,我以前只觉得它是一张照片,但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勇气、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解释了摄影师是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下捕捉到那个决定性的瞬间,以及这个瞬间背后所承载的复杂信息。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摄影作为一种“时代的眼睛”有了更深的敬畏。此外,关于大师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可能的精彩,也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文历史课,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摄影充满热情,尤其着迷于那些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市面上讲摄影的书不少,但很多都过于技术化,要么就是泛泛而谈,很难真正抓住作品的精髓。我拿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的心声,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分析一些大家作品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深入挖掘摄影师创作时的心境、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读完他关于XX(此处可以脑补一幅经典的黑白肖像作品)的解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这张照片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那种构图的精妙、光影的运用、人物神态的捕捉,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大师是如何在一瞬间定格永恒。而且,书中提供的技术解析也很有针对性,不是一股脑地灌输,而是结合具体作品,让你明白为什么大师会选择这样的光圈、快门速度,或者采用某种显影技术。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看”摄影,更是在“理解”摄影。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摄影的认知,让我觉得艺术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思考和表达。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有着独特视觉风格的摄影师非常着迷,并试图模仿他们的技法,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真是帮了我大忙。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把大师们的作品摆出来,然后告诉你他们用了什么镜头、什么胶片,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会从摄影师的成长经历、艺术理念,甚至是对世界的看法出发,来解释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某种拍摄角度、光线处理方式,或者后期印放的风格。例如,关于XX(此处可以脑补一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摄影作品)的解读,我以前只觉得画面很震撼,但作者通过分析摄影师如何通过对色彩的极端运用,以及构图上的大胆尝试,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让我对“主观摄影”有了全新的理解。他还会讲解一些非常具体的技术操作,比如如何在暗房中通过局部加光减光来塑造立体感,或者如何通过特殊的冲洗方法来获得某种复古的质感,但这些技术讲解都紧密地围绕着作品本身,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顶级的摄影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艺术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