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两厅院25周年、《PAR表演艺术》杂志20周年鉅献
当摄影已成显学,舞台摄影却仍是许多人无法跨足的领域
刘振祥.林敬原.许斌,三位资深舞台摄影师
舞台摄影入门心法大公开
让我们借由不同的角度,一窥曾发生在这个岛屿上
演出过的、消逝中的、记忆里的表演艺术
让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与我们的灵魂更近
详尽的访谈,为您一一拆解舞台摄影的密技
学摄影一定要上专业的课程吗?经历与养成,对日后拍舞台摄影有什么影响?摄影者需要聚焦或是找到某一块摄影领域的必要性?在拍摄舞台前会准备什么?需要先了解(看)作品?或先跟艺术家沟通吗?如何决定拍摄的瞬间?会因为原本的创作者或是表演团体的需求,反而让自己失去透过镜头创作的机会、乐趣?舞台摄影的作品是一种记录还是再诠释?希望借舞台摄影留下些什么?哪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对你的舞台摄影影响最深?黑白与彩色的呈现方式有甚么不同?拍摄舞台摄影时最喜欢或是习惯的焦段?
舞台摄影.独门心法
从一张照片中,把观众的回忆全部勾回来刘振祥:
以舞蹈为例,我要知道这个编舞家、这支作品是表现什么。一段舞蹈,它可能二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在那么多画面里,要去撷取哪个画面来当作它的一个视觉。摄影者必须自己去寻找, 去创造一个属于这支舞代表性的画面。
拍舞台像拍突发新闻一样,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林敬原:
拍表演艺术的时候,我会去回想,也许我的生命里或者成长过程里,有没有那种感觉?我会去感受、去思考。因为我可以慢慢的把自己丢进去,可以慢慢的走到那个位置,让自己也参与在其中。我比较容易从舞台摄影里找到那种连结。
排练场中的丰富性比舞台上更多许斌:
我觉得排练比演出更重要。大概十一年前《黑洞Ⅰ》首演的时候,我就开始把排练照放在演出现场做展览,目的是让观众看到这个戏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一般人只是看到舞台,然后掌声永远也只给演员,但他们看不到这位演员是怎么磨过来的,或其他幕后工作者承受什么压力跟辛苦,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刘振祥
资深摄影工作者,20岁时举办首次个展,1987年开始拍摄纪录表演艺术,也曾为电影拍摄剧照。多次举办个展及海内外联展,作品亦获美术馆典藏,并出版《台湾有影》、《前后:刘振祥的云门影像叙事》、《满嘴鱼刺》等作品集。
林敬原
1983年毕业于世新,退伍后任职校园书房、商业周刊担任摄影,并曾任首都早报、自立晚报、台湾日报摄影,现任表演艺术杂志特约摄影。从底片时代拍到数位时代;因为喜欢,所以不断的拍!
许斌
纪实摄影者
刘振祥
刘振祥作品
访谈 Interview
舞台上的灵光(文│张照堂)
林敬原
林敬原作品
访谈 Interview
决定性瞬间(文│徐伯年)
许斌
许斌作品
访谈 Interview
剧照对晦暗场域的凝视(文│王墨林)
当我第一次看到“20X25表演艺术摄影集”这个书名时,脑海里闪过许多关于尺寸、比例或者某种创作方法的猜想。但这一切的疑问,都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被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所取代。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图片集,它更像是通往表演艺术灵魂深处的邀请函。摄影师似乎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用镜头定格那些转瞬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瞬间。我被一张描绘歌剧演员的特写深深吸引,他的面部表情,充满了对角色的理解和扮演的投入,那种跨越语言的悲伤或喜悦,通过画面直抵我的内心。另有一组关于现代舞的照片,舞者们挑战着人体极限的动作,充满了力量与艺术的美感,仿佛将物理定律抛诸脑后,创造出独属于舞台的奇迹。摄影师对光影的运用更是鬼斧神工,时而利用舞台上的强光营造戏剧性的冲突,时而又在幕后的幽暗中捕捉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绪。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现场的掌声,感受到演员们散发出的热情。这本书的装帧也同样令人赞叹,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使得每一幅作品都能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20X25表演艺术摄影集,初看之下,确实引人好奇。我曾猜测这是否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摄影风格,或者是作品的创作周期?但当指尖滑过那些精心印制的页面,一切疑问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沉醉。这不仅仅是照片的堆叠,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空间里的燃烧。摄影师的镜头,像是一双能够看见灵魂的眼睛,他捕捉到的,是表演者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我尤其被一组关于音乐剧演员的特写所吸引,他们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呐喊,每一次情感的迸发,都被放大到极致。你仿佛能听到那穿透人心的歌声,感受到他们因为角色而产生的喜怒哀乐。还有一组描绘古典舞的画面,舞者们如同流动的雕塑,身体的每一个曲线都充满了力量与柔美,那种将身体化作艺术语言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摄影师对于细节的捕捉尤为出色,无论是舞者额角的汗珠,还是演员眼中的泪光,都充满了故事感,让你不由自主地去探寻他们背后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色彩的呈现都恰到好处,让每一幅作品都得以尽情展现其艺术魅力。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于“20X25”这个数字并没有太多的联想,以为可能只是一个尺寸的描述,或者某种艺术领域的暗语。然而,当翻开书页,那些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立刻让我忘记了对标题的一切猜测。这哪里仅仅是尺寸的呈现?这分明是艺术家们在特定维度里,用生命和汗水雕刻出的辉煌瞬间。摄影师的镜头仿佛拥有了某种魔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表演者最动情、最张力十足的一刹那。你仿佛能感受到舞台上的炙热,能听到幕后无声的呐喊,能触摸到汗水滑落的轨迹。有一幅画面,我至今难忘,那是一位舞者在空中伸展的姿态,身体划出的优美弧线,如同凝固的诗歌,每一个关节的细节都被放大,你看到了她全身心的投入,那种对身体的极致掌控和对艺术的敬畏,深深地震撼了我。另一幅关于戏剧演员的肖像,他眼神中的复杂情感,仿佛蕴藏着整个剧本的悲欢离合,那种深邃的力量,穿透了画面,直抵人心。摄影师对光影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用强烈的聚光灯突出戏剧性,时而又用柔和的侧光描绘内心的细腻。这本书,绝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摄影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无比绚烂的艺术生命。
评分这部摄影集,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模糊,但实际内容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刚翻开的时候,我还在想,20X25,这是尺寸吗?还是某种特定的比例?但很快,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就让我忘记了这些疑问。摄影师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捕捉到表演者在舞台上最极致的瞬间。那些汗水,那些凝视,那些肢体的张力,都被他毫不保留地呈现在画面中。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张芭蕾舞演员旋转的特写,她的裙摆飞扬,仿佛捕捉到了时间停止的那一刻,你能感受到她全身心的投入,那种对艺术的虔诚令人动容。还有一张京剧表演的特写,演员脸上的妆容复杂而精致,眼神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和角色的灵魂,我仿佛能听到从画面里传来的锣鼓声和唱腔。摄影师的构图也非常巧妙,他懂得利用光影来烘托气氛,有时是舞台上耀眼的光束,有时是后台昏暗的灯光,都为画面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情感的爆发,让你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表演背后的付出与辉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品味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对表演艺术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表演艺术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却无比珍贵的细节。摄影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那些最宏大、最华丽的舞台场景,反而更关注那些在幕后,在表演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我看到一位老艺术家在化妆间里,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依然锐利,手指轻轻摩挲着戏服,那种岁月的沉淀和对艺术的执着,让我深受感动。还有一组关于杂技演员训练的照片,画面里没有观众,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和汗水,但你能感受到他们对极限的挑战,对完美的追求。摄影师捕捉到了他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次肌肉的颤动,都充满了力量和韧性。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最终呈现的绚丽,更在于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表演”这两个字,它们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灵魂的释放。这本书的质感也非常棒,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色彩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一页都像是一件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