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不愿面对的真相,他们用镜头追根究底;
那些不忍卒睹的事实,他们用生命留下纪录。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54位杰出新闻摄影师的故事。
赠送典藏限定海报书衣
一次拥有双封面设计与知名战地摄影师詹姆士.奈其威名言海报
I have been a Witness, and these pictures are my testimony. The events I have recorded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James Nachtwey
「我是目击者,照片就是我的证词。
我所记录的事见不应被遗忘,更不能重蹈覆辙。」
— 詹姆士.奈其威
您知道本书封面上,那位不畏危险蹲踞枪手前的摄影者是谁吗?他是詹姆士.奈其威(James Nachtwey),一位将一生奉献在全世界最血腥、冲突最激烈的战场上的战地摄影师。
本书封面照片是奈其威1994年在南非的工作照。当时有一位南非摄影记者在民众与警方的火线间被击毙,奈其威和其他伙伴拚死将他送医的镜头令人震撼。这也说明了优秀的摄影记者并不冷血。
奈其威的足迹遍及中美洲、中东、非洲、巴尔干半岛及前苏联各国。他曾是《时代》杂志签约摄影师、马格南图片社(Magnum)会员,更是第七图片社(VII Photo Agency)的创始会员之一。他曾五次获得罗伯特.卡帕金奖、七次获得年度照片国际组织颁发的年度杂志摄影师奖、世界新闻摄影奖、数次获得ICP国际摄影中心的无限奖,以及尤金.史密斯纪念奖助。近年来,奈其威自称是「反战」摄影家,希望能影响舆论进而对政治人物施压,借此纠正世界上的不公义。
150年来,世界各地都有许多勇敢的摄影师,用他们的热情与生命换得了一张张转瞬即逝的而令人动容的历史影像。从九一一事件到日本震灾,从南亚大海啸到中东危机,这些震撼人心的图片报导(photo essay),在在证明了新闻摄影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不论是悲剧的痛苦或庆祝的欢欣,透过镜头的捕捉与新闻媒介的传递,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为彼此同悲同喜,甚至甘苦与共。
《目击的力量:新闻摄影150年》收录了54位古今中外顶尖新闻摄影工作者的精华之作,包括直击满清帝国衰败的第一位战地摄影师 — 菲利切.贝亚托(Flice Beato)、拥有「最佳战地记者」之誉的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到见证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最血腥战役的唐.麦库林(Don McCullin);从桃乐丝.兰格(Dorothy Lange)一系列美国中西部贫穷白人家庭纪实影像,到马汀.帕尔(Martin Parr)一系列对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像针砭……摄影使我们得以旁观他人之痛苦,也能借此反思自身的荒谬与无知。在这手机甚至行车记录器也能拍「新闻」的年代,或许借镜前人行止,我们才能从目前新闻媒体文化的诸多乱象梳理出新闻摄影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作者 — 瑞尔.高登(Reuel Golden)以其历任美、英重要摄影期刊资深编辑的锐利之眼,为这些顶尖摄影师的生平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更从他们浩瀚的摄影生涯中挑出足以代表其理念的作品,以俾读者迅速掌握不同摄影师的风格。
作者简介
瑞尔.高登 Reuel Golden
曾任《英国摄影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编辑、世界最大专业摄影杂志《PDN》(Photo District News)平面/网站执行编辑,现为自由作家,并于伦敦、纽约与洛杉矶等地讲授摄影。
着有《摄影大师群像》(Masters of Photography)、《纽约:一座城市的画像》(New York: Portrait of a City)等书,文章散见于《当代画家》(Modern Painters)、《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及《摄影》(photograph)等杂志。
专文导读者简介
李文吉
1957年出生于台湾台北三重,毕业东海大学外文系。曾担任人间杂志、大地地理杂志、自由时报、中国时报等媒体摄影记者、资深撰述等工作。九二一地震后在石冈乡帮忙重建与採编社区报,现为自由投稿作者,兼任两岸□报摄影主编。1993年以「我们的淡水河」获金鼎奖杂志摄影奖,后又以「邹族山葵(鱼固)鱼」获得永续台湾报导摄影奖。
译作有《纪实摄影》、《摄影的哲学思考》、《不合理的行为》等。
译者简介
钟圣雄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现为公共电视新闻议题中心(PNN)记者。
庄璧绮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摄影硕士,现为专业摄影记者。
专文导读
敏锐的眼光出自火热的心
撰文∕李文吉
从国中一年级第一次接触照相机,参加摄影社团起,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大四那年,课业不多,把图书馆里那些成套的摄影书籍看了个够,才知道有《生活》和《国家地理杂志》那些重视图片的刊物。1979年从东海外文系毕业后,很幸运的,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到陈映真先生的杂志社当了摄影师。从那时起先后在人间杂志、大地地理杂志与中国时报等报刊任职过,职称有过文字∕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资深撰述、摄影主编等等。
简单地说,我做图片编辑时对于图片有几项作法。首先是重要性,也就是图片内容基本上要符合新闻内容,也是当天或当月的重要题材;以二十几年前的「汤英伸事件」为例,那期的人间封面是汤英伸的妹妹抱着骨灰罈走出灵堂,她背后是哥哥的遗照。其次,图片表现内容要能达到新闻摄影的基本技术要求,也就是正确地捕捉到所谓的「决定性瞬间」;例如高雄加工出口区下班的机车与自行车车潮,远方是高雄港的货轮的轮廓。最后,则是摄影语言与弦外之音的丰富运用;例如,1980年代立委朱高正指挥群众占领西门町与阻断铁路时,照片里意气风发的总指挥背后却有个电影看板写着「魔高一丈」,我当时是觉得聪明如朱高正,还是逃不出魔掌心,而不是他魔高一丈。换句话说,透过各种明显的或暗藏的摄影语言,新闻摄影可以做到先告知、再感动、最后达到启发的视觉传播作用。个人虽有三十几年的摄影与图片编辑经验,尽管全力而为,老实说,想法总常难实现(如果你是人间杂志的读者,应会知道它可能是台湾最早也最注重摄影呈现的刊物;有兴趣的读者可到图书馆阅读)。
为什么难为呢?除了我个人专业修为不足,也可能是台湾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好的媒体与出版环境,未能下重本养成优秀的摄影记者;而且报纸杂志管理层一般也不重视照片的传播功能,使得图片品质、篇幅大小与版面构成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美名牌报刊之故。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大概是掌权的都是文字记者或编辑出身,摄影记者通常是边缘一族,因此新闻照片也常停留在说明性的配图水平;但这也反映出台湾在经济发展上还不及人家吧。而且,在世界大事上,例如美军入侵越南或伊拉克,台湾报刊也鲜少派出摄影记者。
三十几年后,有点意外地受邀为瑞尔.高登的《目击的力量— 新闻摄影150年》写篇导读。细读本书之后,长年的心得与困惑得到印证与解答:这是本好书,如果你对摄影有兴趣,如果你对新闻摄影有些想法或质疑,从这本书里头很多大师的经验里,你应该可以另立标竿。例如,很多人质疑新闻摄影是对被拍摄者的偷窥与剥削,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便反击道,他们的影像永远是对生命的赞歌;另一方面,同属于马格南摄影通讯社(Magnum Photo)的天才摄影家马汀.帕尔(Martin Parr)则毫不惭愧地承认他的照片本质便是偷窥,尽管其作品旨在批判英国中产阶级荒诞的生活方式。这两人代表的经典派(old school)与后现代的不同风格,即摄影发展路程上的里程碑之一。当然,在一个半世纪的诸多经典中,还有其他对于摄影思潮与影像风格的创新起到重大贡献的大师,就请仔细阅读本书吧。
简单介绍这本书的特点。作者本身是美国摄影师,曾任PDN(Photo District News)网站/平面刊物、《英国摄影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之主编,出版过诸多摄影书籍,加上他在英国主修政治学,或许因而能跳出影像本位或技术本位单一视野;《目击的力量》这本书详细的汇集与整理,展现了他旁征博引的细腻编写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政治敏锐。从十九世纪中叶的罗杰.芬顿(Roger Fenton)、菲利切.贝亚托(Felice Beato)等先行者,到生于1970年代的艾力克斯.马优利(Alex Majoli)、尤亚钦.拉帝夫盖兹(Joachim Ladefoged)等新锐,作者所挑选的54位新闻摄影师中不乏鼎鼎大名的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布列松等人,更涵盖了中国的李振盛等较不出名但别具风格的摄影家,可以开拓读者阅读视野。
更特别的是,在呈现各个摄影家的四到六页的篇幅中,并不是常见的名着选,而是集中在某个专题,或是以摄影家长期专注题材为叙述轴心;例如,詹姆士.奈其威(James Nachtwey)的911事件,有助于了解摄影家观世之道、美学风格,或是受到质疑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一般摄影书少见的摄影者生平介绍,从学经历到关注倾向、奖项到着作,都有精要不冗长的评介,包括作者生平、评论、作品本身及图片说明,对于摄影家与作品的介绍,很有高登本人的关注焦点与见地。顺带一提, 我看过《战地摄影师: 詹姆士.奈其威》(The War Photographer JamesNachtwey)这部纪录片,对他印象深刻。本书封面照片是他1994年在南非的工作照,低踞于枪手前的摄影者即是他。当时有一位南非的摄影记者在民众与警方的火线被击毙,他和其他伙伴拚死送医的镜头令人震撼。这也说明了优秀的摄影记者并不冷血。
如前述,本书对各个摄影师的介绍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奈其威生平介绍:美国人。1948年生于美国。成长于麻萨诸塞州。在达特茅斯大学攻读艺术史与政治学。自修摄影,于1976年在一家地方报纸觅得摄影记者职务。1980年搬到纽约追寻杂志摄影记者生涯,从那时起他採访了世界上最血腥的冲突,包括中美洲、中东、南非、巴尔干半岛等前苏联的共和国的战争。1984年起他成为《时代》杂志的签约摄影师。从1986年到2001年,他是着名的马格南摄影通讯社会员。奈其威获奖无数,包括罗伯特.卡帕摄影金奖五次,七度获得「年度新闻照片」(POY)的杂志摄影师奖,多次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的无限奖(Infinity Award)与尤金.史密斯纪念基金会的奖项。主要出版品:《炼狱》(Inferno)(1999年)。
这短短两三百字提出最重要的讯息:他自修摄影,加入最秀异的摄影家合作社— 马格南,并且囊括最重要的摄影奖项。这暗示了甚么?新闻摄影的拔尖者靠的是才气与坚持努力,没有固定道路可循- 本书选辑的摄影家都有其特殊经历,闯出自己的阳关大道。而且,短文中提及的机构与人名都是延伸阅读的绝佳索引。
二、图片部分。高登选择奈其威拍摄的911事件专题,而没有挑选他最为人知的战争或饥荒作品。四页的篇幅呈现四幅作品:浓雾般的灰尘中纽约人剪影、一个商人仰看燃烧中的世贸大楼、从邻座受损建筑的破墙看见消防与救难队员、世贸大楼旁满佈纸片与尘土的大楼大厅。这四幅作品不是呈现习见的惊恐或是英勇的神情或动作,倒像是平静的輓歌。这是摄影者独特的诠释,也点出艺术创作中最珍贵的个人风格与见解。
三、图片说明部分。除了对事件具体人事时地物等的说明,更重要的是高登对于摄影者的评论,例如:「中规中矩的构图与永恆的美感,是典型的奈其威影像风格」,「奈其威无懈可击的构图与被摄者的姿势,传达了恐惧的震摄力度」、「借着破墙锯齿状的框幅,奈其威暗示了恐怖攻击的残暴」、「奈其威以光线的运用、残屑、加上楼梯上孤独的人影,描绘出启示录似的场景」。
四、艺评部分。高登在此介绍了奈其威的地位、人格与行事风格、争议与答覆、作品风格与使命等。他说,奈其威是当代最着名也最神秘的新闻摄影大师,对于战地摄影有着近乎宗教狂热的执着:他经常冲到战火最前线,也多次中弹受伤,但总是幸运地捡回一条命。他离群索居、独来独往、自律甚严,常拒绝媒体採访,希望读者多关注他的摄影主题;对于外界指责他是「中了战争毒瘾」,他的回答是,他承认战地摄影是种吸引力,如果是毒瘾,他早就燃烧殆尽了。至于说他以人类的苦难制造美的主题,以及画面太华丽的指责,奈其威的反击是:他的影像要够引人注意才能使被他拍摄的人得到应有的关注,读者才会愤慨。近年来他自认是一位反战的摄影师,背负着改变民意与扭转政客愚蠢决策的使命。这篇短文点明摄影家的创作立场,更釐清传闻与中伤,也提醒读者不要对他做英雄崇拜,要对摄影家的人道精神多加认同,参与新闻摄影传播循环的最后一关:反馈与改变现状。总之,高登对于书中摄影家的详细而鞭辟入里的评介,可谓深入浅出,非常值得细细阅读,既可了解新闻摄影家的投入、执着与艰辛,也可了解这个艺术创作领域的人道主义在风格各异的摄影家手中是殊途同归的。
对于艾力克斯.马优利的评介,也是类似的方式。马优利是一位天才型的摄影家,1971年生于义大利,15岁成为全职的摄影师,19岁加入义大利杰出的格拉琪亚.内里摄影通讯社(Grazia Neri Photo Agency)。此后六年间,他在两年内详细记录了雷洛斯岛(Leros)上的精神病患收容所。那是希腊最恶名昭彰的一座小岛,病患由牧民粗暴残忍地虐待,有如前苏联劳改营,完全不是世人印象里的地中海的海角乐园,马优利也从此声名大噪,足迹遍及巴西、中国、刚果、伊拉克和欧洲各地。作品刊载在《新闻週刊》、《纽约时报》等媒体,真可谓英雄出少年。目前他的摄影计画是纪录世界各地的海港城市。高登评介马优利的四页篇幅,有2幅描写雷洛斯岛病患,2幅拍摄阿尔巴尼亚的内战受害者,一幅描写马其顿的难民。对于雷洛斯岛,高登强调影像呈现的密闭空间恐惧症;对于南欧战乱难民的影像,高登既指出马优利摄影语言对苦难的直接逼视,也点出画面构成元素之间的对比与暗示:成功搭上火车的难民所显现的希望,对比于车窗玻璃倒影里还在等车的人群的心焦;被风吹歪了雨伞的孩童的不安定、母亲似乎面露微笑的坚毅、与阴霾的天空三者间形成的对比与紧张。「马优利总是能从各个场景提炼出某种独特的东西。」高登写道。对于其他摄影家的评介,高登也有很多新的见解。例如鼎鼎大名的罗伯特.卡帕那一幅代表作《共和国士兵之死》(P.54),几十年来常被质疑是安排的做假照片;直到2002年几位当年在场的证人与地点被找到,才解决了新闻史上的一大悬案。但也有摄影术发明不久的1863年就拍到「太过精采」的南北战争照片(P.87),经过多年广泛的研究调查才找到原始文字证据:摄影者亚历山大.嘉纳(Alexander Gardner)原是在盖兹堡的草原战场上发现这具叛军(南军)狙击手的遗体,却把他拖到比较有视觉效果的这处岩沟里,还把自己的步枪摆上去。造假是新闻道德里唯一死刑的重大错误,即使到了数位化的今天,也不乏造假画面而被开除的大报摄影记者。尊重事实是新闻摄影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珍贵遗产。
战争与饥荒是新闻摄影的两大互为因果的主题。以作者声称的「英国最伟大的摄影记者」唐.麦库林(Don McCullin)为例,我翻译过他自传体的《不合理的行为》,对他的忏悔与自责稍能体会。他说晚年他在英国家中暗房洗放照片时,非洲「比亚法拉白化症饥童」(P.143)像冤魂般萦绕在暗黑中,攫住他的心神。近年来他积极投入联合国的非洲爱滋病预防,或许也是某种救赎吧。又例如,当代最杰出也最有成就的女性摄影家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在本书中呈现的是1980年代末的美国都市贫民与街头流浪儿童。艾伦.马克提醒社会,这些人是穷兵黩武的雷根政权忽视的一大族群,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竟然弃他的子民与饥寒交迫,很不负责任。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日益衰败,可能也和当权者罔顾摄影家的良心提醒有关吧。讽刺的是,1930年代老罗斯福总统为了推行新政以挽救经济大萧条,征集了多位优秀的摄影家纪录赤贫化的中西部农业地带,才有了桃乐丝.兰格(Dorothea Lange)那幅举世着名、有如现代版宗教画的《移民的母亲》(P.133)。兼具艺术呈现与社会意涵的类似例子在本书比比皆是,且留待读者仔细阅读吧。总之,高登不断提到:即便是最有天赋最优秀的摄影家的经典作品,还是出自于长时间的现场纪录,还是与被摄者长期相处,得到他们的信任更愿意为他们奋身高唿;在这本书里,新闻摄影杰作绝对不是每天跑跑例行公事的新闻事件而已— 就像台湾多数摄影记者每天被指派的「没有画面的公私记者会或是绯闻炒作」,鲜少看到关心人间疾难的好作品。真是可惜了年年加入摄影记者行列的满怀热血的青年摄影者。
最后还是要说个事:尽管这本书很值得细读,也足够了解新闻摄影的精微所在,但是作者是英美人士,虽然和多数优秀的摄影家同样都是人道主义者、都关心大时代的人民苦难,但终究有其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的极限,对于中国、巴西和印度等第三世界题材的诠释,立论未见完全公允。做为台湾读者,乃至于新闻摄影工作者,是否应该或是能不能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建立自己观察重大事件中平民百姓的独立自主的深刻观点?偏于一方而无自己想法的图像极容易沦为宣传,就像接受官方补助的「案子」一般,多不见优秀且有良心的作品,这是新闻摄影乃至于纪录片历史上常见的情况。在此,我愿意与本书读者一起努力寻找,乃至于走出台湾新闻摄影的道路来。短短导论,眼高手低,尚请前辈先进不吝斧正。
李文吉2012年9月14日于南京旅次
前言
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电视频道上,一度充斥着伊拉克战争及其后续报导;这些报导都是新闻记者从被炸穿的屋顶、难民营、甚至是奋力驶向巴格达的美军坦克中传回来的。和其他战争一样,这场战争当然是个大新闻,尽管二十四小时持续播放的新闻频道生怕错过了任何消息,这仍然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回头想想那些长达数小时、数天甚至数週的录影母带,奇怪的是,没有什么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部份。因为电视报导具有即时、戏剧化以及永不间断的特性,虽然可以传达大量的讯息,却无法帮助我们深刻思考。那些静态的照片才会清楚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例如海珊(SaddamHussein)雕像被欢欣鼓舞的群众推倒时的着名画面,强而有力地象征着独裁镇压及其垮台后的解放。另一方面,也有令人不寒而慄的画面:一个不知名的美军士兵用廉价的小数位相机拍下了伊拉克战俘在地狱般的阿布嘎里布(Abu Ghraib)监狱中,被美军凌虐的照片。当历史学家回头审视并试着诠释这段历史时, 就是这些影像, 和那些由吕克. 德莱(Luc Delahaye)、汤姆.史托达特(TomStoddart)、杰瑞.兰本(Jerry Lampen)、詹姆士.奈其威等许多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能够成为历史的证据。
新闻摄影的观点
本书介绍的新闻摄影师和前面提到的几位,都是当代历史事件的关键证人,他们就是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眼。伟大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让我们看见那些本来不一定看得到,甚至是被封锁消息根本不让外界知道的事件。新闻摄影顾名思义,就是透过照片来呈现故事,而新闻摄影师就是用相机报导的记者。自从相机这个媒介进入新闻报导领域之后,新闻摄影师几乎就只拍摄那些人性在生存边缘挣扎的题材,就像罗杰.芬顿在十九世纪中拍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一样。战争、内乱、饥荒、天灾、贫穷、无家可归等,都是新闻摄影师在这一百五十多年来所讲述的悲惨故事题材。有些批评者对于这种狭隘、单一的观点相当不满,他们不断质疑新闻摄影师是否只能关注负面的题材。这些批评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也不难反驳:首先,新闻摄影师身处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工作环境,这些负面题材的照片和故事总是会有市场,令人遗憾的是,好消息对于报纸销量向来没什么帮助。再者,拍摄那些充满痛苦或危险的事件,是对新闻摄影师的后勤补给、美学观点和道德的多重挑战,而借由挑战自己,他们也反过来挑战着观看者(viewer)的情绪和智慧。
因此,一流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但让我们看见、感受到那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还会迫使我们去问:「为什么?」后勤补给上的挑战,简单说就是要拍得到照片;而美学观点的挑战则是要让影像尽可能具有冲击性,通常这意味着必须美化部分悲惨、苦难的场景。越是有自觉的摄影师就越清楚这种两难,但他们当然也了解,一张构图精确、影调迷人、用光完美的照片,才能让那些平常对这些事漠不关心的读者产生共鸣、引起思考。
另一种道德上的挑战,则来自于新闻摄影是否必须传达客观事实的观念。作为事件的旁观者,新闻摄影师理论上应该只记录事件本身,而不能用任何方式介入或影响事件。但在本书收录的照片中,却有部分颇有争议— 摄影师据说是「设定」了场景,更极端的例子中,甚至窜改了事实。然而,客观性本身就是暧昧不清的概念;摄影师每次按下快门,就等于是做了主观判断,而且决定该拍什么、不拍什么,其实同样重要。
一张照片如何被解读或被诠释,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影像构图与裁切的方式、以彩色或是黑白拍摄、有多少细节被包含在影像中、用特写还是广角拍摄,甚至照片的说明文字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摄影师所呈现的都不是事实,但确实只是某个观点下的事实。当摄影师再次按下快门,观者就会看到另一个版本。
摄影类型的演变
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出现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师,例如新闻摄影的先锋— 罗杰.芬顿、谜样的菲利切.贝亚托、以及拍摄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亚历山大.嘉纳(本书并未收录拍摄美国内战更着名的摄影师马修.布雷迪〔Matthew Brady〕,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极受争议,而且主张所有曾在他底下工作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版权都归他一人所有)。然而,有两个因素阻碍了这个新媒材在新闻摄影的发展。第一,当时的相机还是个巨大笨重的新玩意儿,要用玻璃湿版显影,需要的曝光时间也很长,拍正式的肖像照还可以,但是对于强调即时性的新闻摄影来说非常不好用。第二,除了私人收藏者和博物馆之外,新闻记者的照片实在没有什么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在二十世纪开始的二十年间开始有了改变。1910年,滚筒印刷技术出现,意味着文字和图片可以结合在一起;紧接着又出现了徕卡(Leica)的小型手持相机,从此彻底改变了摄影。只要有一台徕卡在手,新闻摄影师得以尽可能地靠近现场,让相机跟着人眼移动,并连续快速拍摄。这两项技术的同时发展,让照片主导的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新闻摄影也因此开始进入家庭和大众的意识之中。
从《生活》(Life)杂志创刊的1930年代中期,直到1950年代中期电视开始流行为止,被称为「新闻摄影的黄金年代」。当时《生活》杂志销量一度高达数百万本,而且即使从现在的标准来看,摄影师拍摄各种题材所获得的酬劳也算是非常高的了;例如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种传奇人物的酬劳就要价两万美金。《生活》杂志不仅用许多大篇幅的图片报导(photo essay)以飨读者,也给摄影师们足够的空间,创作一页页丰富而完整的故事。
新闻摄影在当时被认为是个光鲜亮丽的行业,在卡帕和布列松等人的带领下,摄影师们也自许甚高。然而,他们仍然缺乏足够的力量影响大众,直到1940年代晚期马格南图片社成立之后才有所改变。马格南建立了「照片版权属于创作者」的基本原则,也因为布列松本人是共同创办人之一,使马格南在摄影从一门手工技术提升到艺术层次的过程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从此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可以在艺廊展出,也可以使用铜版纸精印成书。此外,马格南也建立了一套制度,提供许多实质帮助,让其成员不只是对新闻事件立即做出反应,而能够深入省思,以较长时间发展出完整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塑造了一整个世代摄影师的事业,包括已成为传奇的罗伯特.卡帕和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大约二十年后,越战也奠定了一种新的新闻摄影风格,并创造出属于当代的传奇人物,例如赖瑞.布洛斯(Larry Burrows)、唐.麦库林(DonMcCullin)、吉勒.卡宏(Gilles Caron),以及菲利浦.琼斯.葛利菲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这些(有时是彩色)照片以十分残酷的方式描述战争,且在底片和相机品质的长足进步之下,画质和成像都非常锐利。与卡帕的英雄主义观点不同,这些摄影师认同的是战争的受害者,而非佔领者;他们期望自己的照片能够带来改变,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成果。
他们对现场的敏锐度、投入的热情和道德上的责任感,都深深影响第三代的战地摄影师,包括吉勒.贝贺(Gilles Peress)、吕克.德莱、罗杰.哈金斯(Roger Hutchings)、詹姆士.奈其威、汤姆.史托达特、卡萝.古兹(Carol Guzy)、伊莱.瑞德(Eli Reed)以及其他许多人。这些新世代历经了1970和80年代中东冲突及19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内战,都是全心投入、勇敢而且充满热情的摄影师,只是不像1960年代的前辈们一般理想主义,而是对自己以及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怀疑,有时甚至不信任。先进的数位科技也彻底改变了这些摄影师拍摄和传送照片的方式,在战场上拍摄的照片几秒钟之内就能透过网路传送出去,再过几分钟就会出现在报纸头版上。
目击者
本书收录的大多是亲赴前线报导的传统新闻摄影师,他们所摄许多世界重大事件的照片,至今仍经常出现在报纸头版。挑选本书收录作品相当困难,而且不可避免地会遗漏许多伟大的摄影师;选择过程并非由单一标准决定,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包括技巧、原创性、一致性、作品多样性、献身某一故事的狂热度,以及政治嗅觉等。但是在这些标准之外,本书中每一位摄影师都曾创作出永恆不朽的冲击影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在上述摄影师之外,还有马汀.帕尔、列德.尼尔森(Zed Nelson)、塞巴斯提奥.萨嘉多(Sebastiao Salgado)、尤金.史密斯及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等人,他们和其他新闻摄影师一样伟大,只是作品都被归类在纪实摄影领域— 一种脱离了纯粹戏剧性新闻事件,转而聚焦在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存、互动的摄影方式。这些摄影师被收录在本书,是因为他们几乎都由拍摄严肃且具时效性的「硬新闻」(hard news)起家,然后才逐渐转型为另一种说书人。当然此间界线从非一清二楚,而历史也不只是呈现戏剧性事件那么简单;借用布列松的话来说,各种社会、经济、文化议题(例如枪枝管制、移民和观光问题),其实都是塑造历史的「决定性瞬间」(decisive moments)的一部分。
新闻摄影的未来
自从电视发明以来,就有许多人宣称新闻摄影已死。五十年之后,在这个崇拜名人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严肃的报导和照片能够存活的空间。但是,即使在《生活》杂志的「黄金时期」,封面的照片依然多是电影明星,甚至连尤金.史密斯那举世闻名的摄影报导《乡下医生》(Country Doctor)都还上不了封面。只要还有报纸及报导当代事务的杂志和网站,严肃的新闻照片总会有个位置。
有些人认为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数位影像后制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相机确实是会骗人的。然而无论是直接架好场景或在暗房里调整,摄影师其实永远都有办法操控影像。当然,在Photoshop里按一下滑鼠比在暗房里花几个小时调整放像简单得多,但正是因为照片容易变造,也使得读者和报社本身特别提防作假的可能性;在上一次伊拉克战争中,洛杉矶时报(LA Times)某位杰出摄影师就因以数位方式变造照片角度遭到开除。
在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几乎人手一台的今日,无论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什么事,总会有人可以拍下现场照片,并将之卖给报纸或网站媒体。全职新闻摄影师和素人随拍爱好者之间的藩篱被打破,数十亿的照片在网路上流传,甚至有影像超载的危险,让我们筋疲力竭,以为自己已经看完所有该看的东西了。在不远的未来,新闻摄影还能有什么重要功能?伊拉克战争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趋势:严肃的新闻摄影和机会主义式的素人作品将会齐头并进,前述美国士兵在阿布嘎里布监狱所摄的可怖照片就是明证。如果二十一世纪就像前面几个世纪一样充斥着血腥和暴力,那么新闻摄影也仍将继续扮演观察者和目击者的角色—这是个坏消息,也是好消息。
瑞尔.高登Reuel Golden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口述史料集,虽然它并非聚焦于图像,而是通过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们的第一手讲述,来还原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岁月。这本书收集了大量的采访录音整理,涉及了从普通民众到重要参与者的各种声音。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情境,包括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眼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我特别着迷于其中一个章节,讲述的是某个社会变革时期,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因此承受的代价,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有最原始的情感和最赤裸的记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那些已经远去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开始思考,是什么塑造了他们的决定?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他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这种思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个体,他们的经历也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他们的声音,也值得被倾听和铭记。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按照时间线索或者主题来组织,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历史的脉络,同时又保留了每个故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我前段时间偶然翻到了一本关于城市建筑变迁的画册,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和技术发展,但我从中看到的,却远不止于此。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经济状况。画册里的照片,从古老的石砌建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张都充满了故事。比如,那些老式的洋楼,不仅是建筑技艺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开放与融合的见证;而那些极具未来感的超高层建筑,则反映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的雄心。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比图,将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的照片放在一起,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深刻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速度和不可逆转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生长、演变,被新的理念和技术所重塑。这本书让我对“凝固的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生活的城市,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隐藏在熟悉的街景背后的历史痕迹。作者在文字描述上也很有见地,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参数,而是尝试去解读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这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鉴,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城市史,用图像和文字讲述着人类文明的轨迹。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某个民族民间艺术的考察报告,它没有华丽的插图,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却以一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地记录和分析了一个特定区域的传统手工艺。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走访了无数的民间艺人,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收集了大量的实物样本和口述资料。他详细地描述了每一种手工艺的制作流程、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独特技法和文化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种古老编织技法的描述,作者不仅解释了它的编织原理,还追溯了它的起源和演变,甚至分析了这种技法是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信仰体系相互关联的。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偏远的村落,亲眼见证了那些在时光中传承下来的珍贵技艺。它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工业化的浪潮中,仍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着传统的根基,用双手创造出充满生命力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知识性和普及性,它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让人们有机会去了解、去欣赏,甚至去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敬意,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全书,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评分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一部关于某个历史时期社会风俗的社会学研究专著,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细致地剖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交往模式。作者是一位严谨的社会学家,他运用了大量的二手文献、历史档案、甚至是一些零散的民间传说,来构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时代图景。他不仅仅关注了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更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他们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娱乐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贫富差距、性别角色和社会阶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某个时期婚姻制度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深入探讨了其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个人的选择和家庭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政治舞台上的权力博弈,更是无数普通人日常生活点滴的集合。它让我跳出了宏大叙事的框架,去关注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观层面。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观察、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追求。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刻,逻辑严谨,而且善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史料相结合,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它为我理解那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对社会学研究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摄影的书,虽然不是直接讲新闻摄影,但它让我对“捕捉瞬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他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拍摄经历,以及如何通过镜头去发现和记录那些被忽略的、却又充满力量的瞬间。他讲到,很多时候,最动人的画面并非刻意摆拍,而是源于生活中最真实的流露,无论是人物脸上一闪而过的表情,还是某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故事。他强调了观察力的重要性,那种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眼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他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趣事,比如在极端环境下坚持拍摄,如何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他一起经历了那些充满艰辛又充满收获的拍摄旅程。那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对人性深处的挖掘,都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观察,去感受,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平凡,才能真正理解“目击”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看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特别,不像传统的摄影理论书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导演的个人风格,有诗意,有哲理,也有接地气的生活气息,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