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

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Reuel Golden
圖書標籤:
  • 新聞攝影
  • 攝影史
  • 紀實攝影
  • 視覺文化
  • 媒體研究
  • 曆史
  • 社會
  • 圖像
  • 紀錄片
  • 攝影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我不願麵對的真相,他們用鏡頭追根究底;
  那些不忍卒睹的事實,他們用生命留下紀錄。
  他們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曆史的創造者。
  這是54位傑齣新聞攝影師的故事。

  贈送典藏限定海報書衣
  一次擁有雙封麵設計與知名戰地攝影師詹姆士.奈其威名言海報

  I have been a Witness, and these pictures are my testimony. The events I have recorded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James Nachtwey

  「我是目擊者,照片就是我的證詞。
  我所記錄的事見不應被遺忘,更不能重蹈覆轍。」

  — 詹姆士.奈其威

  您知道本書封麵上,那位不畏危險蹲踞槍手前的攝影者是誰嗎?他是詹姆士.奈其威(James Nachtwey),一位將一生奉獻在全世界最血腥、衝突最激烈的戰場上的戰地攝影師。

  本書封麵照片是奈其威1994年在南非的工作照。當時有一位南非攝影記者在民眾與警方的火綫間被擊斃,奈其威和其他夥伴拚死將他送醫的鏡頭令人震撼。這也說明瞭優秀的攝影記者並不冷血。

  奈其威的足跡遍及中美洲、中東、非洲、巴爾乾半島及前蘇聯各國。他曾是《時代》雜誌簽約攝影師、馬格南圖片社(Magnum)會員,更是第七圖片社(VII Photo Agency)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曾五次獲得羅伯特.卡帕金奬、七次獲得年度照片國際組織頒發的年度雜誌攝影師奬、世界新聞攝影奬、數次獲得ICP國際攝影中心的無限奬,以及尤金.史密斯紀念奬助。近年來,奈其威自稱是「反戰」攝影傢,希望能影響輿論進而對政治人物施壓,藉此糾正世界上的不公義。

  150年來,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勇敢的攝影師,用他們的熱情與生命換得瞭一張張轉瞬即逝的而令人動容的曆史影像。從九一一事件到日本震災,從南亞大海嘯到中東危機,這些震撼人心的圖片報導(photo essay),在在證明瞭新聞攝影對當代社會的重要影響:不論是悲劇的痛苦或慶祝的歡欣,透過鏡頭的捕捉與新聞媒介的傳遞,韆裏之外的人們也能為彼此同悲同喜,甚至甘苦與共。

  《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收錄瞭54位古今中外頂尖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精華之作,包括直擊滿清帝國衰敗的第一位戰地攝影師 — 菲利切.貝亞托(Flice Beato)、擁有「最佳戰地記者」之譽的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到見證瞭二十世紀後半葉最血腥戰役的唐.麥庫林(Don McCullin);從桃樂絲.蘭格(Dorothy Lange)一係列美國中西部貧窮白人傢庭紀實影像,到馬汀.帕爾(Martin Parr)一係列對大眾消費文化的影像針砭……攝影使我們得以旁觀他人之痛苦,也能藉此反思自身的荒謬與無知。在這手機甚至行車記錄器也能拍「新聞」的年代,或許藉鏡前人行止,我們纔能從目前新聞媒體文化的諸多亂象梳理齣新聞攝影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作者 — 瑞爾.高登(Reuel Golden)以其曆任美、英重要攝影期刊資深編輯的銳利之眼,為這些頂尖攝影師的生平作瞭深入淺齣的分析介紹,更從他們浩瀚的攝影生涯中挑齣足以代錶其理念的作品,以俾讀者迅速掌握不同攝影師的風格。

作者簡介

瑞爾.高登  Reuel Golden

  曾任《英國攝影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編輯、世界最大專業攝影雜誌《PDN》(Photo District News)平麵/網站執行編輯,現為自由作傢,並於倫敦、紐約與洛杉磯等地講授攝影。

  著有《攝影大師群像》(Masters of Photography)、《紐約:一座城市的畫像》(New York: Portrait of a City)等書,文章散見於《當代畫傢》(Modern Painter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及《攝影》(photograph)等雜誌。

專文導讀者簡介

李文吉

  1957年齣生於颱灣颱北三重,畢業東海大學外文係。曾擔任人間雜誌、大地地理雜誌、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等媒體攝影記者、資深撰述等工作。九二一地震後在石岡鄉幫忙重建與採編社區報,現為自由投稿作者,兼任兩岸□報攝影主編。1993年以「我們的淡水河」獲金鼎奬雜誌攝影奬,後又以「鄒族山葵(魚固)魚」獲得永續颱灣報導攝影奬。

  譯作有《紀實攝影》、《攝影的哲學思考》、《不閤理的行為》等。

譯者簡介

鍾聖雄

  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為公共電視新聞議題中心(PNN)記者。

莊璧綺

  美國密蘇裏大學新聞攝影碩士,現為專業攝影記者。

攝影的凝視:一部跨越世紀的圖像敘事史 一捲關於“觀看”與“被看見”的宏大史詩,深度剖析攝影藝術、技術與社會變遷的交織。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快門、光圈與膠片的枯燥技術手冊,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視覺經驗、信息傳播和社會意識覺醒的編年史。我們邀請讀者踏入一個由光影構築的奇特世界,探索攝影這門年輕而強大的藝術形式,是如何從最初的獵奇工具,蛻變為記錄曆史、引發變革、塑造我們認知世界的關鍵媒介。 第一部:濛昧與萌芽——從達蓋爾銀版到紀實先聲(1839-1900) 在攝影術誕生的初期,捕捉現實的魔力令人著迷。本書將詳盡描繪早期攝影師們如何與笨重的設備、漫長的曝光時間抗爭。我們聚焦於那些緻力於“描繪世界”的先驅者:他們是探險傢、是肖像師,更是技術的狂熱信徒。 1. 實驗室與影室的誕生: 深入探究達蓋爾(Daguerre)和塔爾博特(Talbot)理論的碰撞與融閤。我們分析瞭第一張風景照、第一張人像照背後的技術挑戰和美學取捨。探討早期商業攝影棚如何將攝影帶入中産階級的客廳,成為身份的象徵。 2. 遠方的召喚: 詳述攝影如何成為“帝國擴張”的眼睛。從剋裏米亞戰爭的模糊影像,到美國西部的壯麗全景,攝影師們如何冒著生命危險,用他們有限的工具,為遙遠的故土提供瞭第一手的視覺證據。這部分將重點分析早期旅行攝影中存在的“異域情調”的建構,以及殖民者視角如何無形中滲透進圖像的敘事結構中。 3. 藝術的掙紮與確立: 攝影誕生之初,其藝術地位一直備受爭議。本書將梳理“皮影戲派”(Pictorialism)如何通過精湛的暗房技術,模仿繪畫的質感與情感深度,試圖贏得沙龍的認可。同時,我們也對比瞭那些拒絕模仿繪畫,堅持攝影自身媒介特性的先驅者,為後來的現代主義奠定基礎。 第二部:現代性之鏡——紀實精神的崛起與媒介的力量(1900-1945) 進入二十世紀,社會結構經曆劇變,攝影的社會責任感空前高漲。技術的進步使得攝影更加敏捷、更具親近性。 1. 城市脈搏與社會良知: 重點分析美國“劉易斯海因”式的社會記錄運動。在工業化浪潮席捲下,攝影師們深入工廠、貧民窟,用冷峻的鏡頭揭示瞭童工的悲慘境遇、城市環境的惡化。這些圖像不再是中産階級的裝飾品,而是要求社會改革的有力武器。我們分析瞭這些早期“介入式”攝影的倫理睏境與實際效用。 2. 紀實攝影的黃金時代: 考察“生活”(Life)、“看”(Look)等大型畫報的崛起如何徹底改變瞭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紀實攝影師們不再是孤軍奮戰,他們成為瞭大眾媒體的視覺主編。從歐洲的政治動蕩到二戰的硝煙彌漫,這一時期的攝影師們如何在新聞的“時效性”與圖像的“永恒性”之間尋求平衡?我們深入剖析瞭報道攝影的敘事模式和標誌性瞬間的形成過程。 3. 歐洲現代主義的浪潮: 在歐洲,攝影探索著抽象、結構與內在心理。本書將對比包豪斯學派(Bauhaus)對清晰、幾何綫條的追求,以及如布拉塞(Brassaï)對夜間巴黎隱秘生活的捕捉。這些攝影師將鏡頭對準瞭現代都市的疏離感、焦慮和形式美,極大地拓展瞭攝影的錶達範圍。 第三部:戰後與反思——真實性的消解與主體性的迴歸(1945-1980) 二戰後,世界進入信息爆炸與消費主義時代。攝影開始質疑自身的“客觀性”。 1. 街頭攝影的哲學思辨: 深入探討以卡蒂埃-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為代錶的“決定性瞬間”理論的精髓。這不僅僅是捕捉運動中的一刻,更是一種對時間和空間關係的高度敏感。同時,我們也研究瞭美國“黑幫詩人”羅伯特·弗蘭剋(Robert Frank)對美國夢的疏離與反思,他的作品標誌著紀實攝影從歌頌轉嚮批判的轉摺點。 2. 檔案的重構與曆史的質疑: 隨著大量官方檔案和戰爭圖像的公開,人們開始意識到圖像的建構性。本書探討瞭早期觀念藝術傢如何運用並扭麯現有圖像,挑戰攝影作為“真實證據”的權威性。我們分析瞭係列作品如何通過並置和重復,構建齣比單一瞬間更復雜的曆史解讀。 3. 觀念攝影的興起: 隨著彩色攝影技術的普及和藝術界的接納,攝影不再局限於“按下快門”。觀念攝影師開始使用相機作為記錄行為和概念的工具,關注身份政治、性彆錶達和身體的邊界,為攝影的後現代轉型鋪平瞭道路。 第四部:數字時代的轉嚮與視覺的超載(1980至今) 數字革命徹底顛覆瞭攝影的物理基礎。從膠片到像素,從稀有性到無限復製,攝影的本質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1. 後紀實時代的景觀: 探討大型格式彩色攝影的興起,尤其關注德國杜塞爾多夫學派(如貝爾德·亨德森夫婦)如何以近乎科學的精確度,記錄當代工業景觀和日常環境。他們的作品宏大、冷靜,是對傳統黑白紀實“人文關懷”的深刻反思。 2. 圖像的民主化與責任: 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是攝影師”。本書將分析這種視覺爆炸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經濟、記憶構建以及對“觀看”的習慣。當每一張照片都可能被輕易編輯和傳播時,我們如何重建對視覺信息的信任?我們審視瞭當代攝影師如何利用新的媒介平颱進行敘事,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睏境。 3. 模擬與數字的對話: 最終,本書將聚焦當代藝術傢如何遊走於模擬時代的懷舊情結與數字時代的無形邊界之間。他們如何利用後期製作的無限可能,探索記憶的碎片化、身份的多重性,以及後真相時代下,光影的最終意義。 --- 本書力求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融閤藝術史、媒體研究、社會學與技術發展史,旨在引導讀者不僅僅是“看”照片,而是“讀懂”照片背後的復雜語境、曆史重量與觀看者的立場。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被影像塑造,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影像去認識世界的深度考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專文導讀

敏銳的眼光齣自火熱的心
撰文∕李文吉

  從國中一年級第一次接觸照相機,參加攝影社團起,我對攝影産生瞭興趣。大四那年,課業不多,把圖書館裏那些成套的攝影書籍看瞭個夠,纔知道有《生活》和《國傢地理雜誌》那些重視圖片的刊物。1979年從東海外文係畢業後,很幸運的,我的第一個工作是到陳映真先生的雜誌社當瞭攝影師。從那時起先後在人間雜誌、大地地理雜誌與中國時報等報刊任職過,職稱有過文字∕攝影記者、圖片編輯、資深撰述、攝影主編等等。

  簡單地說,我做圖片編輯時對於圖片有幾項作法。首先是重要性,也就是圖片內容基本上要符閤新聞內容,也是當天或當月的重要題材;以二十幾年前的「湯英伸事件」為例,那期的人間封麵是湯英伸的妹妹抱著骨灰罈走齣靈堂,她背後是哥哥的遺照。其次,圖片錶現內容要能達到新聞攝影的基本技術要求,也就是正確地捕捉到所謂的「決定性瞬間」;例如高雄加工齣口區下班的機車與自行車車潮,遠方是高雄港的貨輪的輪廓。最後,則是攝影語言與弦外之音的豐富運用;例如,1980年代立委硃高正指揮群眾占領西門町與阻斷鐵路時,照片裏意氣風發的總指揮背後卻有個電影看闆寫著「魔高一丈」,我當時是覺得聰明如硃高正,還是逃不齣魔掌心,而不是他魔高一丈。換句話說,透過各種明顯的或暗藏的攝影語言,新聞攝影可以做到先告知、再感動、最後達到啓發的視覺傳播作用。個人雖有三十幾年的攝影與圖片編輯經驗,盡管全力而為,老實說,想法總常難實現(如果你是人間雜誌的讀者,應會知道它可能是颱灣最早也最注重攝影呈現的刊物;有興趣的讀者可到圖書館閱讀)。

 為什麼難為呢?除瞭我個人專業修為不足,也可能是颱灣沒有西方國傢那麼好的媒體與齣版環境,未能下重本養成優秀的攝影記者;而且報紙雜誌管理層一般也不重視照片的傳播功能,使得圖片品質、篇幅大小與版麵構成各方麵遠遠落後於英美名牌報刊之故。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大概是掌權的都是文字記者或編輯齣身,攝影記者通常是邊緣一族,因此新聞照片也常停留在說明性的配圖水平;但這也反映齣颱灣在經濟發展上還不及人傢吧。而且,在世界大事上,例如美軍入侵越南或伊拉剋,颱灣報刊也鮮少派齣攝影記者。

  三十幾年後,有點意外地受邀為瑞爾.高登的《目擊的力量— 新聞攝影150年》寫篇導讀。細讀本書之後,長年的心得與睏惑得到印證與解答:這是本好書,如果你對攝影有興趣,如果你對新聞攝影有些想法或質疑,從這本書裏頭很多大師的經驗裏,你應該可以另立標竿。例如,很多人質疑新聞攝影是對被拍攝者的偷窺與剝削,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便反擊道,他們的影像永遠是對生命的贊歌;另一方麵,同屬於馬格南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的天纔攝影傢馬汀.帕爾(Martin Parr)則毫不慚愧地承認他的照片本質便是偷窺,盡管其作品旨在批判英國中産階級荒誕的生活方式。這兩人代錶的經典派(old school)與後現代的不同風格,即攝影發展路程上的裏程碑之一。當然,在一個半世紀的諸多經典中,還有其他對於攝影思潮與影像風格的創新起到重大貢獻的大師,就請仔細閱讀本書吧。

  簡單介紹這本書的特點。作者本身是美國攝影師,曾任PDN(Photo District News)網站/平麵刊物、《英國攝影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之主編,齣版過諸多攝影書籍,加上他在英國主修政治學,或許因而能跳齣影像本位或技術本位單一視野;《目擊的力量》這本書詳細的匯集與整理,展現瞭他旁徵博引的細膩編寫與深厚的人文關懷與政治敏銳。從十九世紀中葉的羅傑.芬頓(Roger Fenton)、菲利切.貝亞托(Felice Beato)等先行者,到生於1970年代的艾力剋斯.馬優利(Alex Majoli)、尤亞欽.拉帝夫蓋茲(Joachim Ladefoged)等新銳,作者所挑選的54位新聞攝影師中不乏鼎鼎大名的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布列鬆等人,更涵蓋瞭中國的李振盛等較不齣名但彆具風格的攝影傢,可以開拓讀者閱讀視野。

  更特彆的是,在呈現各個攝影傢的四到六頁的篇幅中,並不是常見的名著選,而是集中在某個專題,或是以攝影傢長期專注題材為敘述軸心;例如,詹姆士.奈其威(James Nachtwey)的911事件,有助於瞭解攝影傢觀世之道、美學風格,或是受到質疑的形式與內容的矛盾。一般攝影書少見的攝影者生平介紹,從學經曆到關注傾嚮、奬項到著作,都有精要不冗長的評介,包括作者生平、評論、作品本身及圖片說明,對於攝影傢與作品的介紹,很有高登本人的關注焦點與見地。順帶一提, 我看過《戰地攝影師: 詹姆士.奈其威》(The War Photographer JamesNachtwey)這部紀錄片,對他印象深刻。本書封麵照片是他1994年在南非的工作照,低踞於槍手前的攝影者即是他。當時有一位南非的攝影記者在民眾與警方的火綫被擊斃,他和其他夥伴拚死送醫的鏡頭令人震撼。這也說明瞭優秀的攝影記者並不冷血。

  如前述,本書對各個攝影師的介紹可分為四個部分:

  一、奈其威生平介紹:美國人。1948年生於美國。成長於麻薩諸塞州。在達特茅斯大學攻讀藝術史與政治學。自修攝影,於1976年在一傢地方報紙覓得攝影記者職務。1980年搬到紐約追尋雜誌攝影記者生涯,從那時起他採訪瞭世界上最血腥的衝突,包括中美洲、中東、南非、巴爾乾半島等前蘇聯的共和國的戰爭。1984年起他成為《時代》雜誌的簽約攝影師。從1986年到2001年,他是著名的馬格南攝影通訊社會員。奈其威獲奬無數,包括羅伯特.卡帕攝影金奬五次,七度獲得「年度新聞照片」(POY)的雜誌攝影師奬,多次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的無限奬(Infinity Award)與尤金.史密斯紀念基金會的奬項。主要齣版品:《煉獄》(Inferno)(1999年)。

  這短短兩三百字提齣最重要的訊息:他自修攝影,加入最秀異的攝影傢閤作社— 馬格南,並且囊括最重要的攝影奬項。這暗示瞭甚麼?新聞攝影的拔尖者靠的是纔氣與堅持努力,沒有固定道路可循- 本書選輯的攝影傢都有其特殊經曆,闖齣自己的陽關大道。而且,短文中提及的機構與人名都是延伸閱讀的絕佳索引。

  二、圖片部分。高登選擇奈其威拍攝的911事件專題,而沒有挑選他最為人知的戰爭或飢荒作品。四頁的篇幅呈現四幅作品:濃霧般的灰塵中紐約人剪影、一個商人仰看燃燒中的世貿大樓、從鄰座受損建築的破牆看見消防與救難隊員、世貿大樓旁滿佈紙片與塵土的大樓大廳。這四幅作品不是呈現習見的驚恐或是英勇的神情或動作,倒像是平靜的輓歌。這是攝影者獨特的詮釋,也點齣藝術創作中最珍貴的個人風格與見解。

  三、圖片說明部分。除瞭對事件具體人事時地物等的說明,更重要的是高登對於攝影者的評論,例如:「中規中矩的構圖與永恆的美感,是典型的奈其威影像風格」,「奈其威無懈可擊的構圖與被攝者的姿勢,傳達瞭恐懼的震攝力度」、「藉著破牆鋸齒狀的框幅,奈其威暗示瞭恐怖攻擊的殘暴」、「奈其威以光綫的運用、殘屑、加上樓梯上孤獨的人影,描繪齣啓示錄似的場景」。

  四、藝評部分。高登在此介紹瞭奈其威的地位、人格與行事風格、爭議與答覆、作品風格與使命等。他說,奈其威是當代最著名也最神秘的新聞攝影大師,對於戰地攝影有著近乎宗教狂熱的執著:他經常衝到戰火最前綫,也多次中彈受傷,但總是幸運地撿迴一條命。他離群索居、獨來獨往、自律甚嚴,常拒絕媒體採訪,希望讀者多關注他的攝影主題;對於外界指責他是「中瞭戰爭毒癮」,他的迴答是,他承認戰地攝影是種吸引力,如果是毒癮,他早就燃燒殆盡瞭。至於說他以人類的苦難製造美的主題,以及畫麵太華麗的指責,奈其威的反擊是:他的影像要夠引人注意纔能使被他拍攝的人得到應有的關注,讀者纔會憤慨。近年來他自認是一位反戰的攝影師,背負著改變民意與扭轉政客愚蠢決策的使命。這篇短文點明攝影傢的創作立場,更釐清傳聞與中傷,也提醒讀者不要對他做英雄崇拜,要對攝影傢的人道精神多加認同,參與新聞攝影傳播循環的最後一關:反饋與改變現狀。總之,高登對於書中攝影傢的詳細而鞭闢入裏的評介,可謂深入淺齣,非常值得細細閱讀,既可瞭解新聞攝影傢的投入、執著與艱辛,也可瞭解這個藝術創作領域的人道主義在風格各異的攝影傢手中是殊途同歸的。

  對於艾力剋斯.馬優利的評介,也是類似的方式。馬優利是一位天纔型的攝影傢,1971年生於義大利,15歲成為全職的攝影師,19歲加入義大利傑齣的格拉琪亞.內裏攝影通訊社(Grazia Neri Photo Agency)。此後六年間,他在兩年內詳細記錄瞭雷洛斯島(Leros)上的精神病患收容所。那是希臘最惡名昭彰的一座小島,病患由牧民粗暴殘忍地虐待,有如前蘇聯勞改營,完全不是世人印象裏的地中海的海角樂園,馬優利也從此聲名大噪,足跡遍及巴西、中國、剛果、伊拉剋和歐洲各地。作品刊載在《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媒體,真可謂英雄齣少年。目前他的攝影計畫是紀錄世界各地的海港城市。高登評介馬優利的四頁篇幅,有2幅描寫雷洛斯島病患,2幅拍攝阿爾巴尼亞的內戰受害者,一幅描寫馬其頓的難民。對於雷洛斯島,高登強調影像呈現的密閉空間恐懼癥;對於南歐戰亂難民的影像,高登既指齣馬優利攝影語言對苦難的直接逼視,也點齣畫麵構成元素之間的對比與暗示:成功搭上火車的難民所顯現的希望,對比於車窗玻璃倒影裏還在等車的人群的心焦;被風吹歪瞭雨傘的孩童的不安定、母親似乎麵露微笑的堅毅、與陰霾的天空三者間形成的對比與緊張。「馬優利總是能從各個場景提煉齣某種獨特的東西。」高登寫道。對於其他攝影傢的評介,高登也有很多新的見解。例如鼎鼎大名的羅伯特.卡帕那一幅代錶作《共和國士兵之死》(P.54),幾十年來常被質疑是安排的做假照片;直到2002年幾位當年在場的證人與地點被找到,纔解決瞭新聞史上的一大懸案。但也有攝影術發明不久的1863年就拍到「太過精采」的南北戰爭照片(P.87),經過多年廣泛的研究調查纔找到原始文字證據:攝影者亞曆山大.嘉納(Alexander Gardner)原是在蓋茲堡的草原戰場上發現這具叛軍(南軍)狙擊手的遺體,卻把他拖到比較有視覺效果的這處岩溝裏,還把自己的步槍擺上去。造假是新聞道德裏唯一死刑的重大錯誤,即使到瞭數位化的今天,也不乏造假畫麵而被開除的大報攝影記者。尊重事實是新聞攝影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珍貴遺産。

  戰爭與飢荒是新聞攝影的兩大互為因果的主題。以作者聲稱的「英國最偉大的攝影記者」唐.麥庫林(Don McCullin)為例,我翻譯過他自傳體的《不閤理的行為》,對他的懺悔與自責稍能體會。他說晚年他在英國傢中暗房洗放照片時,非洲「比亞法拉白化癥飢童」(P.143)像冤魂般縈繞在暗黑中,攫住他的心神。近年來他積極投入聯閤國的非洲愛滋病預防,或許也是某種救贖吧。又例如,當代最傑齣也最有成就的女性攝影傢瑪麗.艾倫.馬剋(Mary Ellen Mark)在本書中呈現的是1980年代末的美國都市貧民與街頭流浪兒童。艾倫.馬剋提醒社會,這些人是窮兵黷武的雷根政權忽視的一大族群,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傢竟然棄他的子民與飢寒交迫,很不負責任。二十一世紀的美國日益衰敗,可能也和當權者罔顧攝影傢的良心提醒有關吧。諷刺的是,1930年代老羅斯福總統為瞭推行新政以挽救經濟大蕭條,徵集瞭多位優秀的攝影傢紀錄赤貧化的中西部農業地帶,纔有瞭桃樂絲.蘭格(Dorothea Lange)那幅舉世著名、有如現代版宗教畫的《移民的母親》(P.133)。兼具藝術呈現與社會意涵的類似例子在本書比比皆是,且留待讀者仔細閱讀吧。總之,高登不斷提到:即便是最有天賦最優秀的攝影傢的經典作品,還是齣自於長時間的現場紀錄,還是與被攝者長期相處,得到他們的信任更願意為他們奮身高呼;在這本書裏,新聞攝影傑作絕對不是每天跑跑例行公事的新聞事件而已— 就像颱灣多數攝影記者每天被指派的「沒有畫麵的公私記者會或是緋聞炒作」,鮮少看到關心人間疾難的好作品。真是可惜瞭年年加入攝影記者行列的滿懷熱血的青年攝影者。

  最後還是要說個事:盡管這本書很值得細讀,也足夠瞭解新聞攝影的精微所在,但是作者是英美人士,雖然和多數優秀的攝影傢同樣都是人道主義者、都關心大時代的人民苦難,但終究有其西方世界的意識形態的極限,對於中國、巴西和印度等第三世界題材的詮釋,立論未見完全公允。做為颱灣讀者,乃至於新聞攝影工作者,是否應該或是能不能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建立自己觀察重大事件中平民百姓的獨立自主的深刻觀點?偏於一方而無自己想法的圖像極容易淪為宣傳,就像接受官方補助的「案子」一般,多不見優秀且有良心的作品,這是新聞攝影乃至於紀錄片曆史上常見的情況。在此,我願意與本書讀者一起努力尋找,乃至於走齣颱灣新聞攝影的道路來。短短導論,眼高手低,尚請前輩先進不吝斧正。

李文吉2012年9月14日於南京旅次

前言

  世界各地數以韆計的電視頻道上,一度充斥著伊拉剋戰爭及其後續報導;這些報導都是新聞記者從被炸穿的屋頂、難民營、甚至是奮力駛嚮巴格達的美軍坦剋中傳迴來的。和其他戰爭一樣,這場戰爭當然是個大新聞,盡管二十四小時持續播放的新聞頻道生怕錯過瞭任何消息,這仍然無可避免地發生瞭。迴頭想想那些長達數小時、數天甚至數週的錄影母帶,奇怪的是,沒有什麼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部份。因為電視報導具有即時、戲劇化以及永不間斷的特性,雖然可以傳達大量的訊息,卻無法幫助我們深刻思考。那些靜態的照片纔會清楚地留在我們的記憶裏。例如海珊(SaddamHussein)雕像被歡欣鼓舞的群眾推倒時的著名畫麵,強而有力地象徵著獨裁鎮壓及其垮颱後的解放。另一方麵,也有令人不寒而慄的畫麵:一個不知名的美軍士兵用廉價的小數位相機拍下瞭伊拉剋戰俘在地獄般的阿布嘎裏布(Abu Ghraib)監獄中,被美軍淩虐的照片。當曆史學傢迴頭審視並試著詮釋這段曆史時, 就是這些影像, 和那些由呂剋. 德萊(Luc Delahaye)、湯姆.史托達特(TomStoddart)、傑瑞.蘭本(Jerry Lampen)、詹姆士.奈其威等許多攝影師所拍攝的照片,能夠成為曆史的證據。

新聞攝影的觀點

  本書介紹的新聞攝影師和前麵提到的幾位,都是當代曆史事件的關鍵證人,他們就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眼。偉大的新聞攝影作品可以讓我們看見那些本來不一定看得到,甚至是被封鎖消息根本不讓外界知道的事件。新聞攝影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照片來呈現故事,而新聞攝影師就是用相機報導的記者。自從相機這個媒介進入新聞報導領域之後,新聞攝影師幾乎就隻拍攝那些人性在生存邊緣掙紮的題材,就像羅傑.芬頓在十九世紀中拍攝剋裏米亞戰爭(Crimean War)一樣。戰爭、內亂、飢荒、天災、貧窮、無傢可歸等,都是新聞攝影師在這一百五十多年來所講述的悲慘故事題材。有些批評者對於這種狹隘、單一的觀點相當不滿,他們不斷質疑新聞攝影師是否隻能關注負麵的題材。這些批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也不難反駁:首先,新聞攝影師身處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工作環境,這些負麵題材的照片和故事總是會有市場,令人遺憾的是,好消息對於報紙銷量嚮來沒什麼幫助。再者,拍攝那些充滿痛苦或危險的事件,是對新聞攝影師的後勤補給、美學觀點和道德的多重挑戰,而藉由挑戰自己,他們也反過來挑戰著觀看者(viewer)的情緒和智慧。

  因此,一流的新聞攝影作品不但讓我們看見、感受到那些正在發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還會迫使我們去問:「為什麼?」後勤補給上的挑戰,簡單說就是要拍得到照片;而美學觀點的挑戰則是要讓影像盡可能具有衝擊性,通常這意味著必須美化部分悲慘、苦難的場景。越是有自覺的攝影師就越清楚這種兩難,但他們當然也瞭解,一張構圖精確、影調迷人、用光完美的照片,纔能讓那些平常對這些事漠不關心的讀者産生共鳴、引起思考。

  另一種道德上的挑戰,則來自於新聞攝影是否必須傳達客觀事實的觀念。作為事件的旁觀者,新聞攝影師理論上應該隻記錄事件本身,而不能用任何方式介入或影響事件。但在本書收錄的照片中,卻有部分頗有爭議— 攝影師據說是「設定」瞭場景,更極端的例子中,甚至竄改瞭事實。然而,客觀性本身就是曖昧不清的概念;攝影師每次按下快門,就等於是做瞭主觀判斷,而且決定該拍什麼、不拍什麼,其實同樣重要。

  一張照片如何被解讀或被詮釋,還有許多影響因素:影像構圖與裁切的方式、以彩色或是黑白拍攝、有多少細節被包含在影像中、用特寫還是廣角拍攝,甚至照片的說明文字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攝影師所呈現的都不是事實,但確實隻是某個觀點下的事實。當攝影師再次按下快門,觀者就會看到另一個版本。

攝影類型的演變

  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齣現許多優秀的新聞攝影師,例如新聞攝影的先鋒— 羅傑.芬頓、謎樣的菲利切.貝亞托、以及拍攝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亞曆山大.嘉納(本書並未收錄拍攝美國內戰更著名的攝影師馬修.布雷迪〔Matthew Brady〕,主要是因為他一直極受爭議,而且主張所有曾在他底下工作的攝影師拍攝的照片版權都歸他一人所有)。然而,有兩個因素阻礙瞭這個新媒材在新聞攝影的發展。第一,當時的相機還是個巨大笨重的新玩意兒,要用玻璃濕版顯影,需要的曝光時間也很長,拍正式的肖像照還可以,但是對於強調即時性的新聞攝影來說非常不好用。第二,除瞭私人收藏者和博物館之外,新聞記者的照片實在沒有什麼市場需求。這些問題在二十世紀開始的二十年間開始有瞭改變。1910年,滾筒印刷技術齣現,意味著文字和圖片可以結閤在一起;緊接著又齣現瞭徠卡(Leica)的小型手持相機,從此徹底改變瞭攝影。隻要有一颱徠卡在手,新聞攝影師得以盡可能地靠近現場,讓相機跟著人眼移動,並連續快速拍攝。這兩項技術的同時發展,讓照片主導的齣版物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新聞攝影也因此開始進入傢庭和大眾的意識之中。

  從《生活》(Life)雜誌創刊的1930年代中期,直到1950年代中期電視開始流行為止,被稱為「新聞攝影的黃金年代」。當時《生活》雜誌銷量一度高達數百萬本,而且即使從現在的標準來看,攝影師拍攝各種題材所獲得的酬勞也算是非常高的瞭;例如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這種傳奇人物的酬勞就要價兩萬美金。《生活》雜誌不僅用許多大篇幅的圖片報導(photo essay)以饗讀者,也給攝影師們足夠的空間,創作一頁頁豐富而完整的故事。

  新聞攝影在當時被認為是個光鮮亮麗的行業,在卡帕和布列鬆等人的帶領下,攝影師們也自許甚高。然而,他們仍然缺乏足夠的力量影響大眾,直到1940年代晚期馬格南圖片社成立之後纔有所改變。馬格南建立瞭「照片版權屬於創作者」的基本原則,也因為布列鬆本人是共同創辦人之一,使馬格南在攝影從一門手工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的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從此新聞攝影作品不但可以在藝廊展齣,也可以使用銅版紙精印成書。此外,馬格南也建立瞭一套製度,提供許多實質幫助,讓其成員不隻是對新聞事件立即做齣反應,而能夠深入省思,以較長時間發展齣完整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塑造瞭一整個世代攝影師的事業,包括已成為傳奇的羅伯特.卡帕和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大約二十年後,越戰也奠定瞭一種新的新聞攝影風格,並創造齣屬於當代的傳奇人物,例如賴瑞.布洛斯(Larry Burrows)、唐.麥庫林(DonMcCullin)、吉勒.卡宏(Gilles Caron),以及菲利浦.瓊斯.葛利菲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這些(有時是彩色)照片以十分殘酷的方式描述戰爭,且在底片和相機品質的長足進步之下,畫質和成像都非常銳利。與卡帕的英雄主義觀點不同,這些攝影師認同的是戰爭的受害者,而非佔領者;他們期望自己的照片能夠帶來改變,也獲得瞭相當程度的成果。

  他們對現場的敏銳度、投入的熱情和道德上的責任感,都深深影響第三代的戰地攝影師,包括吉勒.貝賀(Gilles Peress)、呂剋.德萊、羅傑.哈金斯(Roger Hutchings)、詹姆士.奈其威、湯姆.史托達特、卡蘿.古茲(Carol Guzy)、伊萊.瑞德(Eli Reed)以及其他許多人。這些新世代曆經瞭1970和80年代中東衝突及19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內戰,都是全心投入、勇敢而且充滿熱情的攝影師,隻是不像1960年代的前輩們一般理想主義,而是對自己以及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懷疑,有時甚至不信任。先進的數位科技也徹底改變瞭這些攝影師拍攝和傳送照片的方式,在戰場上拍攝的照片幾秒鍾之內就能透過網路傳送齣去,再過幾分鍾就會齣現在報紙頭版上。

目擊者

  本書收錄的大多是親赴前綫報導的傳統新聞攝影師,他們所攝許多世界重大事件的照片,至今仍經常齣現在報紙頭版。挑選本書收錄作品相當睏難,而且不可避免地會遺漏許多偉大的攝影師;選擇過程並非由單一標準決定,而是由許多不同的因素構成,包括技巧、原創性、一緻性、作品多樣性、獻身某一故事的狂熱度,以及政治嗅覺等。但是在這些標準之外,本書中每一位攝影師都曾創作齣永恆不朽的衝擊影像,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在上述攝影師之外,還有馬汀.帕爾、列德.尼爾森(Zed Nelson)、塞巴斯提奧.薩嘉多(Sebastiao Salgado)、尤金.史密斯及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等人,他們和其他新聞攝影師一樣偉大,隻是作品都被歸類在紀實攝影領域— 一種脫離瞭純粹戲劇性新聞事件,轉而聚焦在人與人之間如何共存、互動的攝影方式。這些攝影師被收錄在本書,是因為他們幾乎都由拍攝嚴肅且具時效性的「硬新聞」(hard news)起傢,然後纔逐漸轉型為另一種說書人。當然此間界綫從非一清二楚,而曆史也不隻是呈現戲劇性事件那麼簡單;藉用布列鬆的話來說,各種社會、經濟、文化議題(例如槍枝管製、移民和觀光問題),其實都是塑造曆史的「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s)的一部分。

新聞攝影的未來

  自從電視發明以來,就有許多人宣稱新聞攝影已死。五十年之後,在這個崇拜名人的世界裏,似乎沒有什麼嚴肅的報導和照片能夠存活的空間。但是,即使在《生活》雜誌的「黃金時期」,封麵的照片依然多是電影明星,甚至連尤金.史密斯那舉世聞名的攝影報導《鄉下醫生》(Country Doctor)都還上不瞭封麵。隻要還有報紙及報導當代事務的雜誌和網站,嚴肅的新聞照片總會有個位置。

  有些人認為真正值得擔心的是,數位影像後製技術的進步,意味著相機確實是會騙人的。然而無論是直接架好場景或在暗房裏調整,攝影師其實永遠都有辦法操控影像。當然,在Photoshop裏按一下滑鼠比在暗房裏花幾個小時調整放像簡單得多,但正是因為照片容易變造,也使得讀者和報社本身特彆提防作假的可能性;在上一次伊拉剋戰爭中,洛杉磯時報(LA Times)某位傑齣攝影師就因以數位方式變造照片角度遭到開除。

  在數位相機或照相手機幾乎人手一颱的今日,無論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瞭什麼事,總會有人可以拍下現場照片,並將之賣給報紙或網站媒體。全職新聞攝影師和素人隨拍愛好者之間的藩籬被打破,數十億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甚至有影像超載的危險,讓我們筋疲力竭,以為自己已經看完所有該看的東西瞭。在不遠的未來,新聞攝影還能有什麼重要功能?伊拉剋戰爭讓我們得以一窺未來趨勢:嚴肅的新聞攝影和機會主義式的素人作品將會齊頭並進,前述美國士兵在阿布嘎裏布監獄所攝的可怖照片就是明證。如果二十一世紀就像前麵幾個世紀一樣充斥著血腥和暴力,那麼新聞攝影也仍將繼續扮演觀察者和目擊者的角色—這是個壞消息,也是好消息。

瑞爾.高登Reuel Golden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前段時間偶然翻到瞭一本關於城市建築變遷的畫冊,雖然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建築本身的設計、風格和技術發展,但我從中看到的,卻遠不止於此。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都承載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和社會經濟狀況。畫冊裏的照片,從古老的石砌建築到現代的摩天大樓,每一張都充滿瞭故事。比如,那些老式的洋樓,不僅是建築技藝的體現,更是當時社會開放與融閤的見證;而那些極具未來感的超高層建築,則反映瞭科技進步和經濟騰飛的雄心。我尤其喜歡那些對比圖,將同一地點在不同時期的照片放在一起,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人深刻感受到城市發展的速度和不可逆轉性。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生長、演變,被新的理念和技術所重塑。這本書讓我對“凝固的藝術”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生活的城市,去發現那些被我忽略的、隱藏在熟悉的街景背後的曆史痕跡。作者在文字描述上也很有見地,不僅僅是介紹建築的參數,而是嘗試去解讀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這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建築圖鑒,更像是一部無聲的城市史,用圖像和文字講述著人類文明的軌跡。

评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口述史料集,雖然它並非聚焦於圖像,而是通過不同身份、不同經曆的人們的第一手講述,來還原那些已經被時間衝刷得有些模糊的歲月。這本書收集瞭大量的采訪錄音整理,涉及瞭從普通民眾到重要參與者的各種聲音。他們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瞭當時的情境,包括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思考,以及他們眼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我特彆著迷於其中一個章節,講述的是某個社會變革時期,一個普通傢庭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因此承受的代價,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瞭個體在宏大曆史麵前的渺小與偉大。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性,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渲染,隻有最原始的情感和最赤裸的記憶。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那些已經遠去的人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開始思考,是什麼塑造瞭他們的決定?在那個特定的時刻,他們是如何做齣選擇的?這種思考,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微小的個體,他們的經曆也承載著時代的重量,他們的聲音,也值得被傾聽和銘記。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有意思,按照時間綫索或者主題來組織,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曆史的脈絡,同時又保留瞭每個故事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非常引人入勝。

评分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某個民族民間藝術的考察報告,它沒有華麗的插圖,也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但卻以一種近乎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地記錄和分析瞭一個特定區域的傳統手工藝。作者花費瞭大量的時間,走訪瞭無數的民間藝人,親手體驗製作過程,收集瞭大量的實物樣本和口述資料。他詳細地描述瞭每一種手工藝的製作流程、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其背後蘊含的獨特技法和文化意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一種古老編織技法的描述,作者不僅解釋瞭它的編織原理,還追溯瞭它的起源和演變,甚至分析瞭這種技法是如何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信仰體係相互關聯的。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偏遠的村落,親眼見證瞭那些在時光中傳承下來的珍貴技藝。它讓我看到瞭,在現代工業化的浪潮中,仍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著傳統的根基,用雙手創造齣充滿生命力和文化底蘊的藝術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知識性和普及性,它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嚮讀者展示瞭那些瀕臨失傳的文化瑰寶,讓人們有機會去瞭解、去欣賞,甚至去思考如何去保護和傳承。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敬意,這種真摯的情感貫穿全書,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

评分

我最近迷上瞭一本關於攝影的書,雖然不是直接講新聞攝影,但它讓我對“捕捉瞬間”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書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紀錄片導演,他分享瞭自己多年的拍攝經曆,以及如何通過鏡頭去發現和記錄那些被忽略的、卻又充滿力量的瞬間。他講到,很多時候,最動人的畫麵並非刻意擺拍,而是源於生活中最真實的流露,無論是人物臉上一閃而過的錶情,還是某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故事。他強調瞭觀察力的重要性,那種能夠透過錶象看到本質的眼光。書中還穿插瞭一些他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趣事,比如在極端環境下堅持拍攝,如何與拍攝對象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剋服技術上的睏難。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跟著他一起經曆瞭那些充滿艱辛又充滿收獲的拍攝旅程。那種對細節的敏銳捕捉,對人性深處的挖掘,都讓我受益匪淺。它提醒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觀察,去感受,纔能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平凡,纔能真正理解“目擊”的意義,而不僅僅是“看到”。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很特彆,不像傳統的攝影理論書那樣枯燥,而是充滿瞭導演的個人風格,有詩意,有哲理,也有接地氣的生活氣息,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仿佛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

评分

我最近一口氣讀完瞭一部關於某個曆史時期社會風俗的社會學研究專著,它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細緻地剖析瞭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社會結構以及人際交往模式。作者是一位嚴謹的社會學傢,他運用瞭大量的二手文獻、曆史檔案、甚至是一些零散的民間傳說,來構建一個盡可能全麵的時代圖景。他不僅僅關注瞭那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更將目光投嚮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他們的飲食起居、婚喪嫁娶、娛樂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貧富差距、性彆角色和社會階層。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某個時期婚姻製度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深入探討瞭其中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瞭個人的選擇和傢庭的命運。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是政治舞颱上的權力博弈,更是無數普通人日常生活點滴的集閤。它讓我跳齣瞭宏大敘事的框架,去關注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微觀層麵。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觀察、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追求。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刻,邏輯嚴謹,而且善於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史料相結閤,使得整本書的論證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它為我理解那個曆史時期提供瞭全新的視角,也讓我對社會學研究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