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Yamashita
图书标签:
  • 香格里拉
  • 茶马古道
  • 探险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藏地
  • 云南
  • 民俗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其时,香格里拉如此的美好,点染着所有美好事物核心的那种神祕。」--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失去的地平线》

  “Shangri-La was lovely then, touched with the mystery that lies at the core of all loveliness.”

  全球首曝 麦可.山下生涯第十部摄影巨作

  《寻访香格里拉 – 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是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个人生平第十本的摄影专题。大石国际文化顺利取得中文版权,台湾成为首次曝光的国家。

  用双足跋涉过历史的人文纪实摄影大师

  超过30余年为国家地理拍摄无数精采专题摄影的日裔美籍摄影师 麦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擅长以史诗般的题材叙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着名作品包含了再现古丝路人文纪实的《马可波罗》及记述中国大航海时代的《郑和》,麦可.山下不仅亲身走访诸多传奇古道的路途,更用镜头精准纪录下每个人文与文化的融合的精彩时刻。

  「香格里拉」与「茶马古道」 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香格里拉,源自于知名英国小说作家詹姆士.希尔顿(James Hilton)《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中虚构的城邦。书中过度理想化的理念为香格里拉一词转化成「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的代名词;而茶马古道亦然,它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单纯的茶叶与马匹的贸易古道,而更接近是一段追寻的过程。尽管马匹的需求随着朝代的更迭失去了意义,古老的步径与道路也被新式的公路所取代,但不变的是这条古道上的人文与宗教的结合,使得它得以展现出超脱世俗的精神财富,更开启了一扇对外的窗口,让朝圣者与商旅都能在这条古道上追寻彼此心中的美好!

  关于茶马古道

  蜿蜒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海拔山区,充满历史传奇的茶马古道穿越澜沧江、长江等着名大川,途经寺庙与草原,自中国西部的四川与云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萨。其实,茶马古道不是一条单独的路线,而是由道路、步径与公路形成的路网,总长度约3000 公里。它曾是强大的中华帝国与西藏游牧人之间古老的贸易通道,连接起遥远的村镇与民族。中国军队需要强健的马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略,而信仰虔诚的西藏人为了佛教仪式与生活所需而渴求茶叶。茶叶在大约10 世纪引入西藏后,需求与日俱增,很快成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经常与他们的另一项必备食品牦牛油共用。然而,在西藏极端的气温与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茶叶。茶马贸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到了11 世纪已在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续至1950 年代。但是要将这些珍贵的商品输往愈来愈大的市场绝非易事,需要数百名挑夫费时好几个月,穿越高山深谷,历尽艰险才能送达。

  今天,随着中国文化融入、甚至吸收了西藏传统,茶马古道已成遗迹,象征一个完全不同的年代。中国正快速将原本的泥土路,铺设成汽车与卡车使用的公路,很快,这条旧时贸易要道的痕迹将不复存在。中国军队不再需要西藏的马匹,但那里有一种新的商品让中国人趋之若鹜:其貌不扬的冬虫夏草,这种寄生在蛾幼虫体内的菌类,因具有疗效而被视为珍品。今天的西藏游牧人採集出售这种比黄金还值钱的神奇菌类,赚得可观利润,他们的坐骑也从马匹换成了Land Cruiser 越野车和摩托车。因此,贸易往来其实不曾停歇,只是茶马贸易的遗迹愈来愈难看见。本书作者与摄影师麦可. 山下,花费多年追寻茶马古道,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捕捉此地的古老与现代、神圣与世俗、高妙与现实,趁茶马古道的传奇与神祕消失在西藏的云雾中之前,留下珍贵记录。

作者简介

麦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

  「国家地理」资深摄影师

  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超过30年的资深摄影师,毕业于美国康乃狄格州卫斯里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亚洲研究学系,之后曾在亚洲旅游、生活七年,能说流利的日语,曾居住在日本、曼谷与新加坡。

  麦可.山下的作品曾获许多专业奖项,以关注亚洲地貌与传奇的史诗报导着称。他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过许多大型专题,包括追寻马可.波罗与郑和等伟大探险家的旅程,以及追溯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生平。

  麦可.山下的专业横跨平面影像及纪录片制作,纪录片作品〈幽灵舰队:郑和的史诗之旅〉(The Ghost Fleet)赢得「纽约独立制片节最佳历史纪录片」的优异成绩;他为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纪录片「马可.波罗」,夺得两项「亚洲电视电影奖」,也是国家地理频道过去十年最受欢迎纪录片的前20名。

  麦可.山下已出版九本摄影集,包括:
  《长城:从开始到尽头》(The Great Wall: From Beginning to End)
  《纽约上空》(New York: Flying High)
  《郑和:追寻中国伟大探险家的史诗之旅》(Zheng He: Tracing the Epic Voyages of China’s Greatest Explorer)
  《马可波罗:一个摄影师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
  《湄公:母亲河之旅》(Mekong: A Journey on the Mother of Waters)
  《日本花园》(In the Japanese Garden)。

  他同时也是摄影专业讲师,2012年被提名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教授。出任务或旅行之余,麦可.山下与家人住在美国纽泽西州乡间,并担任消防义工。

探寻丝路遗珍:穿行于中亚腹地的古老商贸之路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中亚腹地,追溯和再现古代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它并非关注为人熟知的东方茶马古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动脉——中亚丝绸之路。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与坚韧的毅力,穿越了浩瀚的戈壁沙漠、险峻的帕米尔高原和广袤的草原,探访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寂的古城遗址、商队驿站和宗教中心。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黎明与曙光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公元前两世纪,丝绸之路初具雏形之时。重点不再是茶叶与马匹的交换,而是丝绸、香料、宝石以及思想、技术和宗教的传播。作者首先聚焦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对沿线遗迹的实地考察,勾勒出中亚地区在古代国际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玉门关外的回响:河西走廊的门户意义 作者详细描绘了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方交汇点的独特地理与人文景观。从敦煌的莫高窟壁画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印度、波斯乃至更遥远国度的商人形象;在嘉峪关的残垣断壁下,感受到了帝国边防的肃穆与历史的沧桑。重点剖析了西汉设立的郡县制度如何保障了商路的畅通,以及绿洲城邦的兴衰如何直接影响着中亚贸易的繁荣程度。 粟特人的商业帝国:草原上的金融家 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来探讨粟特人的角色。他们是古代中亚最杰出的商人群体,构建了一个覆盖数千公里的商业网络。作者深入探访了中亚各国,如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通过解读古代粟特文的碑刻和文献,还原了他们如何运用先进的信贷和商业组织形式,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商业中介”。他们的语言和信仰,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第二部分: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亚的核心地带 随着叙事的推进,焦点转向了中亚的绿洲文明,这些城市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是宗教和学术的中心。 怛罗斯之战的深远影响与造纸术的西传 作者并未回避历史上的冲突,而是着重分析了冲突对于知识传播的“意外推动”。重点叙述了公元8世纪怛罗斯之战后,被俘的中国工匠将造纸术带入中亚的过程。这一技术革新,如何彻底改变了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欧洲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连接古代知识体系的关键一环。这部分内容将详细考察撒马尔罕作为“东方威尼斯”时的学术繁荣景象。 宗教的熔炉:佛教、祆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汇 中亚是多种宗教并存的试验场。本书详尽描述了佛教艺术在中亚的传播路径,从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形成,到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展现了佛教如何适应并融入当地文化。随后,作者记录了祆教(拜火教)在当地的衰微,以及伊斯兰教征服后,伊斯兰文化如何在吸收前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科学成就。每一处古老的清真寺和宣礼塔,都诉说着信仰交替的故事。 帕米尔的屏障与空中走廊 与探讨平原和绿洲不同,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作用。帕米尔,这个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地方,是连接南北线的天然屏障。作者记录了穿越这些高山隘口的艰辛,探访了那些位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古老哨站,分析了高原气候如何塑造了商队运输的独特模式——以牦牛和骆驼为主的混合运输体系。这些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阻碍,更是文化上重要的缓冲地带。 第三部分:辉煌的谢幕与历史的低语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当代遗迹的保护工作。 帖木儿帝国的短暂复兴与停滞 作者回顾了帖木儿帝国时期中亚的短暂辉煌,以及撒马尔罕、希瓦等城市在建筑艺术上达到的巅峰。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陆路贸易逐渐失去了经济主导地位。这种权力的转移,如何导致了中亚绿洲城市的衰败和风沙的掩埋,是本书着重探讨的议题。 现代寻访:遗迹中的记忆与新生 在现代,作者以一名文化探险者的身份,穿梭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区和土库曼斯坦的沙漠。本书记录了对那些被世人遗忘的卡拉汗王朝遗址、粟特墓葬的科学考古发掘过程。通过与当地历史学家、牧民和文物保护人员的交流,作者试图回答: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这条古老的商道对于中亚国家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能重新焕发生机? 结语:不朽的连接 全书旨在揭示,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超于贸易本身。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进行协作、交流和创新的宏大史诗。即使今天的空中航线和现代铁路取代了骆驼商队,中亚腹地依然保留着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独特印记,那些沙尘中的遗迹,是人类共同历史中最宝贵的财富。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描绘一幅完整、立体且充满生命力的中亚古代贸易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寻访天上人间
前言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一章 茶在中国
第二章 云雾间的高山与寺庙
第三章 文化的心脏与灵魂
第四章 游牧人的国度
第五章 前往拉萨与世界的屋嵴
第六章 飘渺的香格里拉
作者简介 参考书目与谢志

图书序言

前言

在那遥远的地方∕伊莉莎白.毕博(Elizabeth Bibb)

  「其时,香格里拉如此美好,带着些许存在于所有美好事物核心的那种神祕。」--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失去的地平线》

  想像詹姆斯.希尔顿在1933 年的小说中虚构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时,「神祕」是少不了的语汇。尽管希尔顿笔下男女和谐共处且青春不老的神奇国度纯属虚构,他所引发的谜团至今仍持续引发书迷揣测,究竟希尔顿这个祕境王国是以何处为灵感。其中最有可能的几个地方,都高踞在喜马拉雅山区。有数以百计的喇嘛寺高悬在云雾飘渺的山峰之间、强风吹拂的平原与田园山谷、沉浸在神祕与矛盾之中的西藏与中国西部,看起来是符合香格里拉的条件的。这个地区美丽、遥远,藏传佛教繁复的仪式,刻苦坚忍的高地民族,在在强化了它的神祕感。这片土地似乎与时间无涉,一如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尽管西藏高原地处偏远,它并非与世隔绝,因为早在公元7 世纪,甚至更久远以前,西藏与邻近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已展开。西藏与外界接触的管道之一,是一种建立在神祕事物与传说上的交易,后来发展为利润可观且双方互蒙其利的商业与文化交流。此一交流就依附在Camellia sinensis(山茶科茶属)之上──所有茶叶都源自这个品种,从云南的茶林到四川的茶园皆然。一般相信,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最早野生于中国西南部亚热带云南山区的茶,先是被人发现具有药效,后又被发现是兼具营养与美味的饮品。茶确切的起源已不可考,然而最常被引用的故事是这么说的:从前,一片茶叶从茶树上掉入某位中国皇帝杯中滚烫的沸水里,浸泡出美味又养生的饮品,让他大感惊艳。那位皇帝,应该就是相传写下《本草经》的神农。茶很快就成为贵族间备受珍视的贡品,也成为帮助佛家僧众长时间参禅的祕方。茶不再只是商品,甚至成为一种货币形式。

  茶究竟如何来到不可能种植茶叶的遥远西藏,已经遗失在古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经常被提起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巴和亲的故事。在文成公主从中国带来的许多礼品与随身物品当中,最受珍视的就是茶叶和一尊释迦摩尼佛雕像。不论茶如何来到西藏,在这里,它成为必备之物,比在中国更甚。西藏高原的严酷气候与高海拔让农业严重受限。当地的饮食几乎全为蛋白质与脂肪,没有什么蔬食可言。茶,除了可口与暖身之外,也提供了西藏人亟需的营养。对西藏人来说,茶不仅是饮料,也是食品。与牦牛酥油或青稞粉捏制的糌粑混合后,茶就成了让有限的食品种类多几项选择的好方法。茶含有咖啡因,有助于参禅时保持清醒,但也容易上瘾。喝茶在西藏成了日常习惯之后──先是在贵族与僧人之间,后来普及至游牧人与农民──中国人意识到,要保护边疆不受包括北方蒙古人在内的骠悍游牧民族侵扰,茶可能就是解决之道。中国拥有西藏想要的东西,同样地,西藏也有中国想要的东西,那就是马匹。宋朝年间(公元960-1279 年),中国可供放牧马匹的土地有限,往北、往东又受限于外敌来犯的威胁,因此他们转而寻求来自西藏、强壮而步履稳健、能耐受喜马拉雅天候与地形的良马,寄望牠们帮助中国的军队戍守边疆。卖茶换马的交易逐渐壮大,发展成茶马古道,这片路网有3000 公里长,马队与成群结队的挑夫、骡人便沿着其中的道路与山隘往返于中国和西藏之间。始于宋朝的茶马互市一直持续到20 世纪。经常被误称为南方丝路的茶马古道,对商业与文化交流的贡献实不下于丝路。

  到了宋朝中期,每年已有多达2 万5000 匹藏马翻山越岭从进入中国。11 世纪下半,几乎每年都有多达650 万磅的茶叶,从四川西南部运送1450 公里进入西藏。到了1074 年,四川已置茶马司,主管茶马贸易的推广、监管与税征。茶马古道有两条主要道路:从四川省雅安开始,经甘孜与德格的北路,以及南路。但所有的道路最后都通往西藏的心灵与精神之都:拉萨,商人、朝圣者与喇嘛在此交融杂处,祈祷、喝茶、言商。尽管有藏马相助,宋人终究为蒙古征服,但茶马贸易仍一直持续到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时至清朝,每年有1560 万磅茶叶售往西藏,占四川收成总量的90%。

  西藏人喜爱的茶与中国人最珍视的茶不同,有一部分是因为藏人寻求的饮品必须能提供他们饮食中缺少的营养,且要能够搭配他们的主食,牦牛酥油、肉类与青稞。输往西藏的茶叶被称为边茶或砖茶(指为了运输方便而压制与包装茶叶的方式),主要种植在四川省,但也有来自云南省的野生、高大茶树的茶叶出口到西藏。砖茶除茶叶外,还带茶枝与叶梗,先经蒸或烘,然后压制成长方形砖块状,再加以陈放。这种制程让它可以经受长途山路跋涉,也易于携带。砖茶装入方便运输的狭长竹筒,称为「包」,再放到挑夫或骡子背上。挑夫以运送货物的重量计酬,所以都会尽量多背几包。最强壮的挑夫一次可背负1 5 包,甚至更多,相当于1 8 0 公斤左右。

  距雅安2 0 分钟路程外,有一个真人大小的雕像群,纪念这些踏上生死交关的痛苦旅程,翻山越岭将茶叶运送到西藏的男子。这是少数尚存的具体事物,能让人忆起这些男子所经历的一切。他们之中只有少数几位还在世,能够讲述他们惊险无比的冒险经历。运送茶叶与马匹的商队不仅得对抗严酷的天候与令人难以唿吸的海拔高度,还要面对路途中不可预见的危险──盗贼与土匪,以及紧临险峻崃谷的崎岖山壁与狭窄山径,稍一失足可能就会送命。活下来的人,总有关于他们曾走过的神祕土地与高山峻谷的故事可诉说。

  随着对茶叶与马匹的需求愈来愈大,做为西藏精神与文化心脏的寺庙也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许多寺庙资助大型商队,僧人在路线上行旅的安全也受到保障。寺庙由于宗教与商业的融合而累积了大笔财富。世世代代以来,对西藏人而言唯一比茶还重要的,就是佛教信仰,而寺庙主要便是透过茶叶贸易与衍生而来的许多旁支掌握权力与财富。商业与信仰的交融,到今天仍可以从茶马古道上络绎于途、绕圣山与寺庙的朝圣者身上看到。

  尽管对马匹的需求减少,西藏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仍持续发展,砖茶一直到2 0 世纪中期仍可作为货币使用。公路取代了过去商队往返山区所使用的复杂山口与道路网络。两地贸易中,另一种来自西藏、让中国人趋之若鹜的商品:冬虫夏草,取代了马匹的地位。这种奇异的寄生真菌以昆虫的幼虫为宿主,吸收牠们体内的养分生长,自从其神奇的疗效被发现以后,以帐棚为居所的游牧民族就开始发财了。但茶仍是重要的进口品。西藏人是全世界最爱喝茶的民族,而茶对他们来说不仅供饮用,还是社会的黏合剂,连结起家庭、社群与陌生人,也是藏传佛教仪典与传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们说香格里拉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地方,蜿蜒的茶马古道也一样,是个概念。

  茶马古道不仅是曾经繁忙的贸易路线,也不仅是今日残存的鹅卵石小道,它让世界看到西藏的神祕,也把外面的世界带入西藏。穿越世上最美丽脱俗、却也是艰难恶地的这条道路,其意义将永远不止于商业。它以世俗的财富吸引旅人,但对愿意张开眼睛的人,它也拥有尘世以外的财富。茶马古道就像神话中起自香巴拉(梵语音译,指希尔顿所虚构的那种世外桃源)的「天路」。它体现了直到今天仍可在这个地区看到的种种矛盾,世俗的与心灵的在此共处,彼此拉锯,而沿着茶马古道走一回的旅人,也都踏上了自己的香格里拉追寻之旅。

作者序

寻访天上人间

  这一切,都是从九寨沟开始的。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是中国最受欢迎、位置最偏远的国家公园。在这里,清澈的水流自雪峰流洩而下,注入一连串翡翠绿的湖泊、池塘、溪流与细水,间或点缀着碧蓝的瀑布和丰美的植物。传说西藏的天神用云和风磨成一面宝镜,送给一位女神,后来女神不慎让宝镜掉落,碎片散落在九寨沟,成为118 座晶透的湖泊。九寨沟于1960 年代被一群伐木工人意外发现后,至今还没有太多中国人认识它,知道的外国人更少,每天2 万名游客中有90% 都是中国人。我在当地的摄影朋友都说,九寨沟是全中国最上镜的地方。也是在九寨沟,我第一次听说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起源于2500 多年前,当时,中国的商人开始卖茶叶给西藏人换取马匹,以抵御不时来犯的蒙古铁骑。很快地,这条道路就超越了茶与马的贸易,成为文化交流的道路。偏远地区的民族在一条条深入西藏高原的山路沿线,交换着物品与风俗。这一片路网,至今仍有一部分蜿蜒于九寨沟。

  我震慑于这片仙境般的美景,也深为茶马古道的故事所吸引,于是我向已合作了32 年的《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提出了这个报导题目。我在三个不同的季节来到九寨沟,度过了宛如置身天堂的四个星期,为周遭夸张到不可思议、几乎到达俗艳程度的绚烂色彩而赞叹。这些色彩极为亮丽饱满,我甚至有点担心杂志读者会以为这次我修图修过了头。从那时起,九寨沟就成为我心目中的天堂,对一个摄影师而言,这里就是我的香格里拉──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如此。在九寨沟拍到的照片让我欲罢不能,想要进一步探索这条传奇的贸易路线。完成九寨沟报导后(刊登于2009 年3 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我已准备好继续追寻茶马古道,这后来成为费时两年、寻找其他天堂祕境的一段旅程(也成为另一篇杂志报导)。

  正如我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坊与讲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摄影师的职责、也是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一个主题拍出前所未见的新意。每次展开工作前我一定做足功课,读遍所有文章,设法把前人拍过这个主题的所有照片都找出来看,务求成为这个主题在每一方面的专家。但是在茶马古道的例子中,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却少得让人讶异。我找到几本从中文翻译而来的书籍,全都没有照片,还有一些旅游网站,提供在西藏与周边地区(云南、四川与青海)以及西藏自治区的私房旅游路线。茶马古道涵盖了纵横于西藏高原山脉、湖泊与河流间的三条主要道路。也许这个主题的规模与范围太大,使得策画与后勤工作超越了大部分杂志与书籍出版者所能负担。另一方面,这一片由山隘、公路与步道所形成的网络朝四面八方辐射,涵盖了形形色色的地域与文化,使得要找到一个中心焦点,或说一个叙事上的「黏着点」,变得难度十足。但这个主题的复杂度并未使我却步,反而成为我展开茶马古道报导的最大动力。我要的正是这样的任务:针对一个在中国以外几乎无人知晓的主题拍出一篇新的故事,篇幅与复杂度都足以让《国家地理》杂志投入至少一年的时间採访。

  2008 年早春,距离北京奥运只剩下几个月,我计画从茶马古道北端、四川省雅安的第一次採茶工作展开报导。那时整个中国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全国上下都忙着为中国在新千禧年最盛大的一次亮相做最后准备。然而3 月15 日,也就是1959 年西藏抗暴周年这一天,拉萨与成都以西的康区发生暴动。中国政府对外国人关闭了所有通往西藏的道路。因此,2008 年我在中国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拍摄──还兼品尝──大量的茶,等待进入西藏地区的许可,以展开我在茶马古道沿线的旅程。

  「茶」本身就是一个浩瀚的题目,要体验它,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因为所有的茶都源自中国。说这句话相当大胆,因为今天有太多不同种类的茶,更别提产茶的地区愈来愈多。尽管如此,一般相信喝茶的发源地在云南省南隅的热带地区。这里的海拔高度、气候和雨量都符合种植茶叶的理想条件。初次造访这个地区是在1990 年代早期,当时我正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一篇报导,从湄公河在青海省境内西藏高原上的源头,一路追溯到它在越南的出海口。途经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普洱,我拍下了中国最昂贵茶叶的採收与处理情形。数百张画面涵盖了茶叶从整理、干燥、分级到包装的各个生产阶段,但其中只有一张一对母女盖着塑胶布在雨中採茶的照片刊登在杂志中。因此,我全心拥抱重访这个主题的机会。毕竟,茶马古道有一半是茶造就的。

  l 2-3  奔子栏书松庵的比丘尼手捧古老的经文研读。
  l 4-5  身着节庆盛装的西藏少女穿戴土耳其石、珊瑚与银饰。
  l 6-7  经幡旗飘扬在圣湖拉玉龙错碧绿的水面上方。
  l 8-9  大型货车行驶在德格东方海拔5000公尺的雀儿山山口,相形下只是小小黑点。
  l 10-11  松赞林寺高踞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前身为中甸)的山坡上,《失去的地平线》中的喇嘛寺可能即以此为灵感。
  l 12-13  本书作者∕摄影麦可.山下于西藏。
  l 14-15  四川省西北部,九寨沟仙境般缭绕的雾气映照在五花湖上。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茶在中国

西双版纳公认为茶的发源地。传说中是在这里,西元前2737年,备受尊崇的学者与药草大家神农氏,在一片茶叶掉入他杯中的沸水后发现了饮茶的乐趣。为此,我在初抵达后,便前往此地六大产茶名山之一的南洛山。南洛山以原生的野生茶树林而闻名,我要找的是其中一株据说树龄超过1200年的茶树。结果,当地人称为「茶树之王」的这棵树并不怎么起眼。它高仅30英呎(9公尺),已过盛年,也不再为人採收,看起来就像一颗老苹果树,只是被栅栏围住显得地位崇高。失望之下我开始找寻更好的主题,也找到了。那是一颗不那么老(树龄800年)、也比较矮(高仅20英呎〔6公尺〕)的茶树,但有一群傣族女性巍巍高踞在它最高的枝头间採收早春的新茶。

採茶被视为女性理想的工作,因为女性比较轻盈、而且据说攀爬技巧比男性好。穿着鲜艳服装的女性在古老的树上手持装满茶叶的竹篓-这画面和我们一般与茶树联想在一起,那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茶树丛起伏于梯形丘地上的画面,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我还没有固定喝茶的习惯,尽管在我工作足迹最常所至的中国,人手一杯茶几乎是社交场合所必备。如果可以选择,在早上的摄影工作前,多数时候我还是宁可喝一杯甚么也不加的浓缩咖啡让自己清醒。在此以前,我一直以为源自禅宗的日本茶道与其以繁复手续准备的抹茶,就代表了饮茶文化的最高层次。透过这次摄影工作我才发现,中国人听到把茶磨成细粉来喝这种事,可是会嗤之以鼻。除此以外,我从寄住的傣族家主人、也是我正在拍摄的茶园主人颜仪弟〔音译〕身上,还学到更多与这个中国全民饮品相关的种种奥妙。

我们坐在高脚屋的阳台上,啜饮玻璃杯中的绿茶,这是以当年新採收中最好的一批茶干燥、揉捻而成。我着迷的看着茶叶在热水中上下翻腾,缓慢地展开,展露出它们完整的形状。接着,颜仪弟让我见识他用功夫茶的方式沖泡普洱茶。西方人通常将功夫与中国的武术联想在一起,但这个用语其实指的是任何经过长时间训练与努力所获得的技巧。看得出来,颜仪弟是个大师。

他先用热水在一个小泥壶与两个陶瓷的一口杯上浇淋几次以暖壶、暖杯。接着,他从茶饼切下一小撮茶叶放入壶中,倒入水清洗茶叶后把水倒掉。这样的程序来回几次之后,他终于请我品尝第一口那深琥珀色的液体。我喝了三、四泡之后,他又换了几种不同茶叶(多到我数不清)让我品尝,每种都试了几泡。每一杯的味道都依茶树与茶叶的年龄与种类而有所不同。目地是透过多次的浸泡与多重的风味,延长并增加饮茶的乐趣,因为功夫讲究的就是所有的感官都要投入。品过无数杯茶后,我的感官全面启动,咖啡因造成的亢奋让我直到入夜后仍清醒难眠,但这是我对茶全新体验与欣赏的开始……我上瘾了。

西双版纳容或是茶的发祥地,但第一次有茶树丛被种植与栽培,则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四川省雅安。那里也是茶马古道第二条主干道的起点,现在是川藏公路317线。

虽然茶可能是因为含有咖啡因、有助于长时间参禅而透过佛教引进西藏,它也满足了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提供营养。西藏严苛的气候与崎岖的地势使得农业耕作非常困难,茶叶种植更是绝无可能。其结果是西藏饮食至今仍主要由蛋白质与脂肪组成─包含肉、奶,牦牛乳酪与酥油。茶所含有的维生素与矿物质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蔬菜替代品。雅安砖茶的口味比云南省较名贵的普洱茶来得浓烈,据说因此与牦牛油的苦味较能调和,经常搀入其中使用。

随着藏人愈来愈依赖茶叶,中国人发现他们可以用茶叶换取珍贵的藏马。到了1074年宋朝期间,雅安设立茶马司,主管茶马贸易。虽然今天的中国不再需要藏马,西藏人仍是全世界最会喝茶的民族,每天要喝30到40杯,一年可喝掉22磅(10公斤)茶叶。出口到西藏的茶叶中依然有90%是雅安所栽植。

在雅安名山县,种植茶叶的地方称为茶园,而且其来有自。这些茶园的精心规划与修剪一点不输日式庭园,其间还有亭阁与回廊凸显其最上镜头的角度。来此参观的访客不仅是为了这里着名的茶叶,也为这里的景观。在雅安也可以找到唯一由藏人拥有、经营的茶叶工厂,这里仍依循千年前的传统制法包装茶叶。在「西藏朗赛茶厂」,毛茶与茶枝和叶梗一起烘焙后,趁热时就被压入椭圆形的编织竹篮中。因其形状而被称为砖茶的雅安茶,沿茶马古道一路运输到拉萨和更远的地方,只要有西藏人和西藏文化的地方就找得到雅安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就如同一个古老的咒语,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向了那些遥远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提到“香格里拉”,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的是那片纯净、神秘、令人心驰神往的土地,它似乎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和谐。而“茶马古道”,则勾勒出了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想象着在崇山峻岭之间,马帮队伍浩浩荡荡,驼铃声声,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将茶叶的芬芳和各地的风物带向远方。这条古道,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的交汇点,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纽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寻访”这条“失落”的茶马古道的?他是否亲身踏足那些曾经繁华的驿站,是否攀登过那些险峻的山峦,是否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去倾听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探索”这个词,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挖掘,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古道两侧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这条茶马古道的旅途中,是否会揭示出与传说中“香格里拉”相关的线索,或者说,作者所描绘的沿途风情,本身就构成了人们心中对于“香格里拉”的另一种诠释?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通往古老历史、神秘地域和心灵深处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充满复古情怀的旅行日志,或是那些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地图上那些细密交织的红线,代表着古老的商路,以及那些在路途中留下足迹的行者。茶马古道,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一种文化的脉络,一种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见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研究这条“失落”的古道的?他是否深入到那些偏远的山区,去寻找那些依然存在的遗迹?是否采访了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古道旁的人们,去倾听他们口中的传说和记忆?“寻访”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主动的、探索的精神,仿佛作者不是在简单地讲述,而是在亲自体验,亲自去感受那份历史的重量。而“香格里拉”,则为这次寻访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它是一个关于理想之地、关于宁静与和谐的象征,是否在这条茶马古道上,隐藏着通往真正香格里拉的线索?或者说,茶马古道的沿途风光和人文特色,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香格里拉”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古老的道路之上,感受微风拂过,听着马蹄声声,品味着沿途的风土人情,最终在心灵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香格里拉”。

评分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光是“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这几个词,就能唤起我心中无数的想象。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关于那些曾经连接不同文明、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商道。茶马古道,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想象一下,在那崎岖的山路上,骆驼和马匹驮着茶叶,一步一步地走向远方,那是怎样一种景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历史的痕迹,又如何将那些早已湮没在岁月中、却又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景象重现出来的。这本书会不会带我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壮丽?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那些曾经繁华的集市,那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们,以及那些在漫漫长路上发生的,或悲伤或喜悦的故事。香格里拉,更是如梦似幻,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我想知道,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隐藏着怎样的关于香格里拉的秘密?是未曾被发掘的传说,还是与那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扇门,悄无声息地推开了,邀请我踏入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地理、关于心灵的探寻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我的思绪随着茶马古道的蜿蜒,一同飘向那遥远的、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远方和神秘的向往。光是“香格里拉”这三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遐想,它仿佛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伊甸园,一个远离尘嚣的净土。而“茶马古道”,则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驼铃叮当作响,马匹成群结队,驮着沉甸甸的茶叶,在崎岖的山路上缓缓前行。这不仅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的动脉,连接着不同的民族,承载着无数的传奇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条“失落”的古道的精髓的?他是否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遗迹?书中会否描绘沿途那些古老的村落、淳朴的民风,以及那些在古道上留下的深厚印记?“寻访”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脚步,他的眼睛,他的耳朵,都在努力地去捕捉那些被时间磨蚀的细节。而“探索”则意味着,这本书不只是简单的游记,更可能包含着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甚至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想象着,在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上,或许隐藏着通往真正“香格里拉”的线索,或许那片土地的纯净与美丽,本身就与这条古道的历史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封来自远古的邀请函,邀请我踏上一场感官与心灵的旅行,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

评分

当我看到“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关于文化遗产和地理探索的佳作。我一直对那些尘封的历史文献和古老的传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关于贸易路线的记载,它们往往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茶马古道”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记忆,我脑海中会想象出那些崎岖的山路、驮着茶叶的马帮、以及在沿途各个驿站发生的无数故事。而“寻访”和“探索”这两个动词,更是暗示了作者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具有发现性的旅程。我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失落”的茶马古道?是会通过详细的文献考证,还是会结合实地考察的记录?作者是否会提及那些曾经繁荣的古道城镇,它们如今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更吸引我的是“香格里拉”这个词,它在人们心中总是与神秘、宁静、美丽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这本书是否会揭示茶马古道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抑或是,作者所描绘的茶马古道沿途的风光和人文,本身就构成了人们心中对于“香格里拉”的美好想象?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关于古老商道、民族风情和地理奇观的壮丽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辉煌,并从中汲取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