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香格裏拉如此的美好,點染著所有美好事物核心的那種神祕。」--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失去的地平綫》
“Shangri-La was lovely then, touched with the mystery that lies at the core of all loveliness.”
全球首曝 麥可.山下生涯第十部攝影巨作
《尋訪香格裏拉 – 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是國傢地理攝影師,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個人生平第十本的攝影專題。大石國際文化順利取得中文版權,颱灣成為首次曝光的國傢。
用雙足跋涉過曆史的人文紀實攝影大師
超過30餘年為國傢地理拍攝無數精采專題攝影的日裔美籍攝影師 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擅長以史詩般的題材敘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著名作品包含瞭再現古絲路人文紀實的《馬可波羅》及記述中國大航海時代的《鄭和》,麥可.山下不僅親身走訪諸多傳奇古道的路途,更用鏡頭精準紀錄下每個人文與文化的融閤的精彩時刻。
「香格裏拉」與「茶馬古道」 對理想的渴望與對美好事物的追尋
香格裏拉,源自於知名英國小說作傢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消失的地平綫》小說中虛構的城邦。書中過度理想化的理念為香格裏拉一詞轉化成「世外桃源」、「人間天堂」的代名詞;而茶馬古道亦然,它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單純的茶葉與馬匹的貿易古道,而更接近是一段追尋的過程。盡管馬匹的需求隨著朝代的更迭失去瞭意義,古老的步徑與道路也被新式的公路所取代,但不變的是這條古道上的人文與宗教的結閤,使得它得以展現齣超脫世俗的精神財富,更開啓瞭一扇對外的窗口,讓朝聖者與商旅都能在這條古道上追尋彼此心中的美好!
關於茶馬古道
蜿蜒在令人頭暈目眩的高海拔山區,充滿曆史傳奇的茶馬古道穿越瀾滄江、長江等著名大川,途經寺廟與草原,自中國西部的四川與雲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薩。其實,茶馬古道不是一條單獨的路綫,而是由道路、步徑與公路形成的路網,總長度約3000 公裏。它曾是強大的中華帝國與西藏遊牧人之間古老的貿易通道,連接起遙遠的村鎮與民族。中國軍隊需要強健的馬匹抵禦北方濛古人的侵略,而信仰虔誠的西藏人為瞭佛教儀式與生活所需而渴求茶葉。茶葉在大約10 世紀引入西藏後,需求與日俱增,很快成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經常與他們的另一項必備食品犛牛油共用。然而,在西藏極端的氣溫與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規模種植茶葉。茶馬貿易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到瞭11 世紀已在茶馬古道沿綫發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續至1950 年代。但是要將這些珍貴的商品輸往愈來愈大的市場絕非易事,需要數百名挑夫費時好幾個月,穿越高山深榖,曆盡艱險纔能送達。
今天,隨著中國文化融入、甚至吸收瞭西藏傳統,茶馬古道已成遺跡,象徵一個完全不同的年代。中國正快速將原本的泥土路,鋪設成汽車與卡車使用的公路,很快,這條舊時貿易要道的痕跡將不復存在。中國軍隊不再需要西藏的馬匹,但那裏有一種新的商品讓中國人趨之若鶩:其貌不揚的鼕蟲夏草,這種寄生在蛾幼蟲體內的菌類,因具有療效而被視為珍品。今天的西藏遊牧人採集齣售這種比黃金還值錢的神奇菌類,賺得可觀利潤,他們的坐騎也從馬匹換成瞭Land Cruiser 越野車和摩托車。因此,貿易往來其實不曾停歇,隻是茶馬貿易的遺跡愈來愈難看見。本書作者與攝影師麥可. 山下,花費多年追尋茶馬古道,貼近變遷中的西藏麵貌,捕捉此地的古老與現代、神聖與世俗、高妙與現實,趁茶馬古道的傳奇與神祕消失在西藏的雲霧中之前,留下珍貴記錄。
作者簡介
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
「國傢地理」資深攝影師
為美國《國傢地理》雜誌拍攝超過30年的資深攝影師,畢業於美國康乃狄格州衛斯裏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亞洲研究學係,之後曾在亞洲旅遊、生活七年,能說流利的日語,曾居住在日本、曼榖與新加坡。
麥可.山下的作品曾獲許多專業奬項,以關注亞洲地貌與傳奇的史詩報導著稱。他為《國傢地理》雜誌拍攝過許多大型專題,包括追尋馬可.波羅與鄭和等偉大探險傢的旅程,以及追溯日本俳句大師鬆尾芭蕉的生平。
麥可.山下的專業橫跨平麵影像及紀錄片製作,紀錄片作品〈幽靈艦隊:鄭和的史詩之旅〉(The Ghost Fleet)贏得「紐約獨立製片節最佳曆史紀錄片」的優異成績;他為國傢地理頻道拍攝的紀錄片「馬可.波羅」,奪得兩項「亞洲電視電影奬」,也是國傢地理頻道過去十年最受歡迎紀錄片的前20名。
麥可.山下已齣版九本攝影集,包括:
《長城:從開始到盡頭》(The Great Wall: From Beginning to End)
《紐約上空》(New York: Flying High)
《鄭和:追尋中國偉大探險傢的史詩之旅》(Zheng He: Tracing the Epic Voyages of China’s Greatest Explorer)
《馬可波羅:一個攝影師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
《湄公:母親河之旅》(Mekong: A Journey on the Mother of Waters)
《日本花園》(In the Japanese Garden)。
他同時也是攝影專業講師,2012年被提名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教授。齣任務或旅行之餘,麥可.山下與傢人住在美國紐澤西州鄉間,並擔任消防義工。
前言
在那遙遠的地方∕伊莉莎白.畢博(Elizabeth Bibb)
「其時,香格裏拉如此美好,帶著些許存在於所有美好事物核心的那種神祕。」--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失去的地平綫》
想像詹姆斯.希爾頓在1933 年的小說中虛構的人間天堂香格裏拉時,「神祕」是少不瞭的語匯。盡管希爾頓筆下男女和諧共處且青春不老的神奇國度純屬虛構,他所引發的謎團至今仍持續引發書迷揣測,究竟希爾頓這個祕境王國是以何處為靈感。其中最有可能的幾個地方,都高踞在喜馬拉雅山區。有數以百計的喇嘛寺高懸在雲霧飄渺的山峰之間、強風吹拂的平原與田園山榖、沉浸在神祕與矛盾之中的西藏與中國西部,看起來是符閤香格裏拉的條件的。這個地區美麗、遙遠,藏傳佛教繁復的儀式,刻苦堅忍的高地民族,在在強化瞭它的神祕感。這片土地似乎與時間無涉,一如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裏拉。
盡管西藏高原地處偏遠,它並非與世隔絕,因為早在公元7 世紀,甚至更久遠以前,西藏與鄰近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就已展開。西藏與外界接觸的管道之一,是一種建立在神祕事物與傳說上的交易,後來發展為利潤可觀且雙方互濛其利的商業與文化交流。此一交流就依附在Camellia sinensis(山茶科茶屬)之上──所有茶葉都源自這個品種,從雲南的茶林到四川的茶園皆然。一般相信,中國是茶的發祥地。最早野生於中國西南部亞熱帶雲南山區的茶,先是被人發現具有藥效,後又被發現是兼具營養與美味的飲品。茶確切的起源已不可考,然而最常被引用的故事是這麼說的:從前,一片茶葉從茶樹上掉入某位中國皇帝杯中滾燙的沸水裏,浸泡齣美味又養生的飲品,讓他大感驚艷。那位皇帝,應該就是相傳寫下《本草經》的神農。茶很快就成為貴族間備受珍視的貢品,也成為幫助佛傢僧眾長時間參禪的祕方。茶不再隻是商品,甚至成為一種貨幣形式。
茶究竟如何來到不可能種植茶葉的遙遠西藏,已經遺失在古老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中。經常被提起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鬆贊乾巴和親的故事。在文成公主從中國帶來的許多禮品與隨身物品當中,最受珍視的就是茶葉和一尊釋迦摩尼佛雕像。不論茶如何來到西藏,在這裏,它成為必備之物,比在中國更甚。西藏高原的嚴酷氣候與高海拔讓農業嚴重受限。當地的飲食幾乎全為蛋白質與脂肪,沒有什麼蔬食可言。茶,除瞭可口與暖身之外,也提供瞭西藏人亟需的營養。對西藏人來說,茶不僅是飲料,也是食品。與犛牛酥油或青稞粉捏製的糌粑混閤後,茶就成瞭讓有限的食品種類多幾項選擇的好方法。茶含有咖啡因,有助於參禪時保持清醒,但也容易上癮。喝茶在西藏成瞭日常習慣之後──先是在貴族與僧人之間,後來普及至遊牧人與農民──中國人意識到,要保護邊疆不受包括北方濛古人在內的驃悍遊牧民族侵擾,茶可能就是解決之道。中國擁有西藏想要的東西,同樣地,西藏也有中國想要的東西,那就是馬匹。宋朝年間(公元960-1279 年),中國可供放牧馬匹的土地有限,往北、往東又受限於外敵來犯的威脅,因此他們轉而尋求來自西藏、強壯而步履穩健、能耐受喜馬拉雅天候與地形的良馬,寄望牠們幫助中國的軍隊戍守邊疆。賣茶換馬的交易逐漸壯大,發展成茶馬古道,這片路網有3000 公裏長,馬隊與成群結隊的挑夫、騾人便沿著其中的道路與山隘往返於中國和西藏之間。始於宋朝的茶馬互市一直持續到20 世紀。經常被誤稱為南方絲路的茶馬古道,對商業與文化交流的貢獻實不下於絲路。
到瞭宋朝中期,每年已有多達2 萬5000 匹藏馬翻山越嶺從進入中國。11 世紀下半,幾乎每年都有多達650 萬磅的茶葉,從四川西南部運送1450 公裏進入西藏。到瞭1074 年,四川已置茶馬司,主管茶馬貿易的推廣、監管與稅徵。茶馬古道有兩條主要道路:從四川省雅安開始,經甘孜與德格的北路,以及南路。但所有的道路最後都通往西藏的心靈與精神之都:拉薩,商人、朝聖者與喇嘛在此交融雜處,祈禱、喝茶、言商。盡管有藏馬相助,宋人終究為濛古徵服,但茶馬貿易仍一直持續到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朝。時至清朝,每年有1560 萬磅茶葉售往西藏,占四川收成總量的90%。
西藏人喜愛的茶與中國人最珍視的茶不同,有一部分是因為藏人尋求的飲品必須能提供他們飲食中缺少的營養,且要能夠搭配他們的主食,犛牛酥油、肉類與青稞。輸往西藏的茶葉被稱為邊茶或磚茶(指為瞭運輸方便而壓製與包裝茶葉的方式),主要種植在四川省,但也有來自雲南省的野生、高大茶樹的茶葉齣口到西藏。磚茶除茶葉外,還帶茶枝與葉梗,先經蒸或烘,然後壓製成長方形磚塊狀,再加以陳放。這種製程讓它可以經受長途山路跋涉,也易於攜帶。磚茶裝入方便運輸的狹長竹筒,稱為「包」,再放到挑夫或騾子背上。挑夫以運送貨物的重量計酬,所以都會盡量多背幾包。最強壯的挑夫一次可背負1 5 包,甚至更多,相當於1 8 0 公斤左右。
距雅安2 0 分鍾路程外,有一個真人大小的雕像群,紀念這些踏上生死交關的痛苦旅程,翻山越嶺將茶葉運送到西藏的男子。這是少數尚存的具體事物,能讓人憶起這些男子所經曆的一切。他們之中隻有少數幾位還在世,能夠講述他們驚險無比的冒險經曆。運送茶葉與馬匹的商隊不僅得對抗嚴酷的天候與令人難以呼吸的海拔高度,還要麵對路途中不可預見的危險──盜賊與土匪,以及緊臨險峻峽榖的崎嶇山壁與狹窄山徑,稍一失足可能就會送命。活下來的人,總有關於他們曾走過的神祕土地與高山峻榖的故事可訴說。
隨著對茶葉與馬匹的需求愈來愈大,做為西藏精神與文化心髒的寺廟也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許多寺廟資助大型商隊,僧人在路綫上行旅的安全也受到保障。寺廟由於宗教與商業的融閤而纍積瞭大筆財富。世世代代以來,對西藏人而言唯一比茶還重要的,就是佛教信仰,而寺廟主要便是透過茶葉貿易與衍生而來的許多旁支掌握權力與財富。商業與信仰的交融,到今天仍可以從茶馬古道上絡繹於途、繞聖山與寺廟的朝聖者身上看到。
盡管對馬匹的需求減少,西藏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仍持續發展,磚茶一直到2 0 世紀中期仍可作為貨幣使用。公路取代瞭過去商隊往返山區所使用的復雜山口與道路網絡。兩地貿易中,另一種來自西藏、讓中國人趨之若鶩的商品:鼕蟲夏草,取代瞭馬匹的地位。這種奇異的寄生真菌以昆蟲的幼蟲為宿主,吸收牠們體內的養分生長,自從其神奇的療效被發現以後,以帳棚為居所的遊牧民族就開始發財瞭。但茶仍是重要的進口品。西藏人是全世界最愛喝茶的民族,而茶對他們來說不僅供飲用,還是社會的黏閤劑,連結起傢庭、社群與陌生人,也是藏傳佛教儀典與傳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們說香格裏拉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地方,蜿蜒的茶馬古道也一樣,是個概念。
茶馬古道不僅是曾經繁忙的貿易路綫,也不僅是今日殘存的鵝卵石小道,它讓世界看到西藏的神祕,也把外麵的世界帶入西藏。穿越世上最美麗脫俗、卻也是艱難惡地的這條道路,其意義將永遠不止於商業。它以世俗的財富吸引旅人,但對願意張開眼睛的人,它也擁有塵世以外的財富。茶馬古道就像神話中起自香巴拉(梵語音譯,指希爾頓所虛構的那種世外桃源)的「天路」。它體現瞭直到今天仍可在這個地區看到的種種矛盾,世俗的與心靈的在此共處,彼此拉鋸,而沿著茶馬古道走一迴的旅人,也都踏上瞭自己的香格裏拉追尋之旅。
作者序
尋訪天上人間
這一切,都是從九寨溝開始的。九寨溝位於四川省北部是中國最受歡迎、位置最偏遠的國傢公園。在這裏,清澈的水流自雪峰流洩而下,注入一連串翡翠綠的湖泊、池塘、溪流與細水,間或點綴著碧藍的瀑布和豐美的植物。傳說西藏的天神用雲和風磨成一麵寶鏡,送給一位女神,後來女神不慎讓寶鏡掉落,碎片散落在九寨溝,成為118 座晶透的湖泊。九寨溝於1960 年代被一群伐木工人意外發現後,至今還沒有太多中國人認識它,知道的外國人更少,每天2 萬名遊客中有90% 都是中國人。我在當地的攝影朋友都說,九寨溝是全中國最上鏡的地方。也是在九寨溝,我第一次聽說茶馬古道。這條古老的貿易路綫起源於2500 多年前,當時,中國的商人開始賣茶葉給西藏人換取馬匹,以抵禦不時來犯的濛古鐵騎。很快地,這條道路就超越瞭茶與馬的貿易,成為文化交流的道路。偏遠地區的民族在一條條深入西藏高原的山路沿綫,交換著物品與風俗。這一片路網,至今仍有一部分蜿蜒於九寨溝。
我震懾於這片仙境般的美景,也深為茶馬古道的故事所吸引,於是我嚮已閤作瞭32 年的《國傢地理》雜誌的編輯提齣瞭這個報導題目。我在三個不同的季節來到九寨溝,度過瞭宛如置身天堂的四個星期,為周遭誇張到不可思議、幾乎到達俗艷程度的絢爛色彩而贊嘆。這些色彩極為亮麗飽滿,我甚至有點擔心雜誌讀者會以為這次我修圖修過瞭頭。從那時起,九寨溝就成為我心目中的天堂,對一個攝影師而言,這裏就是我的香格裏拉──在每一個層麵上都如此。在九寨溝拍到的照片讓我欲罷不能,想要進一步探索這條傳奇的貿易路綫。完成九寨溝報導後(刊登於2009 年3 月號的《國傢地理》雜誌),我已準備好繼續追尋茶馬古道,這後來成為費時兩年、尋找其他天堂祕境的一段旅程(也成為另一篇雜誌報導)。
正如我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坊與講學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攝影師的職責、也是他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把一個主題拍齣前所未見的新意。每次展開工作前我一定做足功課,讀遍所有文章,設法把前人拍過這個主題的所有照片都找齣來看,務求成為這個主題在每一方麵的專傢。但是在茶馬古道的例子中,可供參考的研究資料卻少得讓人訝異。我找到幾本從中文翻譯而來的書籍,全都沒有照片,還有一些旅遊網站,提供在西藏與周邊地區(雲南、四川與青海)以及西藏自治區的私房旅遊路綫。茶馬古道涵蓋瞭縱橫於西藏高原山脈、湖泊與河流間的三條主要道路。也許這個主題的規模與範圍太大,使得策畫與後勤工作超越瞭大部分雜誌與書籍齣版者所能負擔。另一方麵,這一片由山隘、公路與步道所形成的網絡朝四麵八方輻射,涵蓋瞭形形色色的地域與文化,使得要找到一個中心焦點,或說一個敘事上的「黏著點」,變得難度十足。但這個主題的復雜度並未使我卻步,反而成為我展開茶馬古道報導的最大動力。我要的正是這樣的任務:針對一個在中國以外幾乎無人知曉的主題拍齣一篇新的故事,篇幅與復雜度都足以讓《國傢地理》雜誌投入至少一年的時間採訪。
2008 年早春,距離北京奧運隻剩下幾個月,我計畫從茶馬古道北端、四川省雅安的第一次採茶工作展開報導。那時整個中國洋溢著歡欣鼓舞的氣氛,全國上下都忙著為中國在新韆禧年最盛大的一次亮相做最後準備。然而3 月15 日,也就是1959 年西藏抗暴周年這一天,拉薩與成都以西的康區發生暴動。中國政府對外國人關閉瞭所有通往西藏的道路。因此,2008 年我在中國大多數的時間都用來拍攝──還兼品嘗──大量的茶,等待進入西藏地區的許可,以展開我在茶馬古道沿綫的旅程。
「茶」本身就是一個浩瀚的題目,要體驗它,沒有比中國更好的地方,因為所有的茶都源自中國。說這句話相當大膽,因為今天有太多不同種類的茶,更彆提産茶的地區愈來愈多。盡管如此,一般相信喝茶的發源地在雲南省南隅的熱帶地區。這裏的海拔高度、氣候和雨量都符閤種植茶葉的理想條件。初次造訪這個地區是在1990 年代早期,當時我正為《國傢地理》雜誌拍攝一篇報導,從湄公河在青海省境內西藏高原上的源頭,一路追溯到它在越南的齣海口。途經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普洱,我拍下瞭中國最昂貴茶葉的採收與處理情形。數百張畫麵涵蓋瞭茶葉從整理、乾燥、分級到包裝的各個生産階段,但其中隻有一張一對母女蓋著塑膠布在雨中採茶的照片刊登在雜誌中。因此,我全心擁抱重訪這個主題的機會。畢竟,茶馬古道有一半是茶造就的。
l 2-3 奔子欄書鬆庵的比丘尼手捧古老的經文研讀。
l 4-5 身著節慶盛裝的西藏少女穿戴土耳其石、珊瑚與銀飾。
l 6-7 經幡旗飄揚在聖湖拉玉龍錯碧綠的水麵上方。
l 8-9 大型貨車行駛在德格東方海拔5000公尺的雀兒山山口,相形下隻是小小黑點。
l 10-11 鬆贊林寺高踞在雲南省香格裏拉(前身為中甸)的山坡上,《失去的地平綫》中的喇嘛寺可能即以此為靈感。
l 12-13 本書作者∕攝影麥可.山下於西藏。
l 14-15 四川省西北部,九寨溝仙境般繚繞的霧氣映照在五花湖上。
尋訪香格裏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 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吸引人瞭,光是“香格裏拉”和“茶馬古道”這幾個詞,就能喚起我心中無數的想象。我一直對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傳說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關於那些曾經連接不同文明、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商道。茶馬古道,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想象一下,在那崎嶇的山路上,駱駝和馬匹馱著茶葉,一步一步地走嚮遠方,那是怎樣一種景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種曆史的痕跡,又如何將那些早已湮沒在歲月中、卻又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景象重現齣來的。這本書會不會帶我走進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艱辛與壯麗?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那些曾經繁華的集市,那些為瞭生計而奔波的人們,以及那些在漫漫長路上發生的,或悲傷或喜悅的故事。香格裏拉,更是如夢似幻,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對世外桃源的嚮往。我想知道,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上,隱藏著怎樣的關於香格裏拉的秘密?是未曾被發掘的傳說,還是與那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聯係?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扇門,悄無聲息地推開瞭,邀請我踏入一場關於曆史、關於地理、關於心靈的探尋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讓我的思緒隨著茶馬古道的蜿蜒,一同飄嚮那遙遠的、令人神往的香格裏拉。
评分當我看到“尋訪香格裏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關於文化遺産和地理探索的佳作。我一直對那些塵封的曆史文獻和古老的傳說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關於貿易路綫的記載,它們往往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重要紐帶。“茶馬古道”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記憶,我腦海中會想象齣那些崎嶇的山路、馱著茶葉的馬幫、以及在沿途各個驛站發生的無數故事。而“尋訪”和“探索”這兩個動詞,更是暗示瞭作者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具有發現性的旅程。我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失落”的茶馬古道?是會通過詳細的文獻考證,還是會結閤實地考察的記錄?作者是否會提及那些曾經繁榮的古道城鎮,它們如今又變成瞭什麼樣子?更吸引我的是“香格裏拉”這個詞,它在人們心中總是與神秘、寜靜、美麗等詞語聯係在一起。這本書是否會揭示茶馬古道與傳說中的香格裏拉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係?抑或是,作者所描繪的茶馬古道沿途的風光和人文,本身就構成瞭人們心中對於“香格裏拉”的美好想象?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在我眼前徐徐展開一幅關於古老商道、民族風情和地理奇觀的壯麗畫捲,讓我得以窺見那段被曆史塵埃掩埋的輝煌,並從中汲取關於世界和人生的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充滿復古情懷的旅行日誌,或是那些娓娓道來的曆史故事。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地圖上那些細密交織的紅綫,代錶著古老的商路,以及那些在路途中留下足跡的行者。茶馬古道,它不僅僅是一條交通綫路,更是一種文化的脈絡,一種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與融閤的見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研究這條“失落”的古道的?他是否深入到那些偏遠的山區,去尋找那些依然存在的遺跡?是否采訪瞭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古道旁的人們,去傾聽他們口中的傳說和記憶?“尋訪”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主動的、探索的精神,仿佛作者不是在簡單地講述,而是在親自體驗,親自去感受那份曆史的重量。而“香格裏拉”,則為這次尋訪增添瞭幾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它是一個關於理想之地、關於寜靜與和諧的象徵,是否在這條茶馬古道上,隱藏著通往真正香格裏拉的綫索?或者說,茶馬古道的沿途風光和人文特色,本身就構成瞭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的“香格裏拉”畫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古老的道路之上,感受微風拂過,聽著馬蹄聲聲,品味著沿途的風土人情,最終在心靈深處,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香格裏拉”。
评分這本書的名稱,就如同一個古老的咒語,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嚮瞭那些遙遠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提到“香格裏拉”,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的是那片純淨、神秘、令人心馳神往的土地,它似乎代錶著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一種與世隔絕的寜靜與和諧。而“茶馬古道”,則勾勒齣瞭一幅幅宏偉的曆史畫捲,想象著在崇山峻嶺之間,馬幫隊伍浩浩蕩蕩,駝鈴聲聲,在崎嶇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將茶葉的芬芳和各地的風物帶嚮遠方。這條古道,不僅僅是貿易的通道,更是文化的交匯點,是連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紐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尋訪”這條“失落”的茶馬古道的?他是否親身踏足那些曾經繁華的驛站,是否攀登過那些險峻的山巒,是否與當地的居民交流,去傾聽那些代代相傳的故事?“探索”這個詞,預示著這本書將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挖掘,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古道兩側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這條茶馬古道的旅途中,是否會揭示齣與傳說中“香格裏拉”相關的綫索,或者說,作者所描繪的沿途風情,本身就構成瞭人們心中對於“香格裏拉”的另一種詮釋?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通往古老曆史、神秘地域和心靈深處的大門。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瞬間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於遠方和神秘的嚮往。光是“香格裏拉”這三個字,就足以讓人心生遐想,它仿佛是一個被時間遺忘的伊甸園,一個遠離塵囂的淨土。而“茶馬古道”,則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崇山峻嶺之間,駝鈴叮當作響,馬匹成群結隊,馱著沉甸甸的茶葉,在崎嶇的山路上緩緩前行。這不僅僅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的動脈,連接著不同的民族,承載著無數的傳奇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條“失落”的古道的精髓的?他是否深入到那些人跡罕至的角落,去探尋那些被遺忘的遺跡?書中會否描繪沿途那些古老的村落、淳樸的民風,以及那些在古道上留下的深厚印記?“尋訪”這個詞,讓我感受到瞭作者的腳步,他的眼睛,他的耳朵,都在努力地去捕捉那些被時間磨蝕的細節。而“探索”則意味著,這本書不隻是簡單的遊記,更可能包含著作者對曆史、對文化、甚至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我想象著,在這條古老的茶馬古道上,或許隱藏著通往真正“香格裏拉”的綫索,或許那片土地的純淨與美麗,本身就與這條古道的曆史息息相關。這本書,就像一封來自遠古的邀請函,邀請我踏上一場感官與心靈的旅行,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震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