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

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
  • 貨幣史
  • 通貨緊縮
  • 通貨膨脹
  • 經濟史
  • 曆史
  • 中國古代史
  • 貨幣政策
  • 社會經濟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一部方法新穎、視角廣闊的中國中古貨幣史之作,深入詮釋漢末至唐初的貨幣及社會經濟演變。作者以罕見的魄力,廣泛蒐集利用考古資料,加以傳統文獻史料的整理探討,以及貨幣理論的分析檢驗,力求三者之結閤以重新建構魏晉南北朝的貨幣史。本書除瞭釐清錯綜復雜的政策糾葛,追索變化莫測的幣量漲落,揭露劣錢盜鑄的真實麵貌,完成這些深富挑戰性的課題之外,對中古、六朝政經局勢的動盪、商業交易之萎縮、貧富差距之懸殊、人民生計之睏苦這些問題的經濟根源,也有深入的剖析。藉由本書,可以看到「貨幣」如何在魏晉南北朝展現它的消極力量,以及這個力量如何為各朝錯誤的「政策」引導而形成。作者觀察到,貨幣製度的長期失敗,「榖帛又苦於荷擔斷裂」,導緻優質古錢遭到剪鑿,促發好錢缺乏、錢重物輕、錢質低劣、麵值灌水、奸僞競起、百物踴貴、商貨不行……等等一連串變數的迭宕起伏、交互影響,在中古、六朝,這些變數共同體現瞭「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二者既「交替齣現」又「同時發生」的雙重睏境,這一睏境形塑瞭魏晉南北朝貨幣主要的特徵。本書體係嚴密、分析深刻,被匿名審查人譽為「材料豐富,推論嚴謹」,「體大思精,為該領域學界一本難得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陳彥良

  屏東竹田人,1968年生,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國立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 (1997)、博士 (2003),現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曆史係,主要講授中國經濟史與中國古代史,研究範圍集中於戰國秦漢史與貨幣史。作者善用地下與地上史料互證的方法發掘、破解重要問題,素以裁斷的精確、分析的深刻,以及事件因果論證的巧妙見長,往往發人之所未發,是一位能啓迪不同思考、刺激讀者重新審視既有曆史認識的史學傢。

曆經滄桑的華夏大地:一部關於中古時期政治、社會與思想的深度考察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剖析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且動蕩的時期——魏晉南北朝(約公元220年至589年)。我們力求超越傳統上僅關注王朝更迭和軍事衝突的敘事,轉而聚焦於這一時期社會結構、政治倫理、文化思潮以及底層人民生活的復雜演變。全書分為六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中古圖景。 第一部分:動蕩的開端與權力的重塑(約1800字) 本部分首先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餘波寫起,探討在中央權威瓦解之際,地方豪強勢力如何依托宗族和土地積纍財富與權力,最終催生齣割據政權。重點分析瞭曹魏政權建立過程中,士族門閥與寒門士人的復雜互動。我們深入考察瞭“九品中正製”的初衷、推行及其對社會階層固化的深遠影響。它如何在短期內穩定瞭政局,卻又在長期內為士族政治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在此基礎上,本書細緻梳理瞭曹魏至西晉統一期間的權力轉移機製,特彆是司馬氏傢族如何通過內部鬥爭,逐步架空曹氏,最終取而代之。這一過程並非簡單的宮廷政變,而是權力閤法性理論(如“符命”與“禪讓”)不斷被建構與解構的政治哲學實踐。我們通過對史料中涉及的詔令、奏疏、人物傳記的細緻比對,揭示瞭這一時期政治權力的“非公開化”趨勢。 第二部分:士族政治的興衰與地域分化(約2000字)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核心在於士族階層的崛起與主導。本部分將“士族”定義為具有穩定社會聲望、深厚文化積纍和龐大經濟基礎的世襲化精英群體。我們不再將士族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將其細分為: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為代錶的“頂級門閥”;占據一方重鎮、勢力相對穩固的“地方士族”;以及在動蕩中起傢、政治生涯依賴於皇帝恩寵的“新起之秀”。 在政治運作層麵,本書詳細分析瞭“門蔭”製度如何從一種選拔人纔的補充機製,逐漸演變為排斥異己、固化等級的製度性障礙。通過對《晉書》、《宋書》中高官履曆的量化分析,展示瞭士族在中央與地方關鍵職位上的絕對壟斷性。 而“永嘉之亂”後,政權的南北分立導緻瞭不同政治生態的形成。南朝的士族更加注重“清談”與門第的維護,其政治生命力依賴於對江南土地的控製和對中央朝廷的有限參與。北朝,特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則展現齣一種由軍事貴族和漢化士人共同構成的、更為集中的軍事-行政體係。本書探討瞭兩種體製下,士族如何應對中央集權的挑戰。 第三部分:思想的“玄化”與精神的尋求(約1800字) 魏晉時期是一個精神高度活躍的時代,也是一個舊有儒傢秩序遭受根本性動搖的時期。本部分重點探討瞭“玄學”的興起及其對社會精英生活的影響。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老莊思想的重新闡釋層麵,而是深入考察瞭玄學如何滲透到政治決策、人際交往乃至審美趣味之中。 “竹林七賢”被視為這種精神轉嚮的典型代錶,本書試圖分析他們的“放達”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政治隱喻——是對僵化禮法秩序的無聲反抗,還是在亂世中為個體尋求生存空間的策略。同時,本書比較瞭玄學與佛教在精神需求上的重疊與競爭。 在南方,王弼、郭象注疏體係的成熟,為士人提供瞭一套解釋世界、安頓身心的哲學框架。在北方,隨著大量西域僧侶的湧入,佛教開始真正紮根於漢化地區,並逐漸與本土思想融閤。我們考察瞭曇鸞、道安等高僧如何巧妙地將佛理與玄學概念結閤,使得佛教能夠被傳統士人所接受,從而為隋唐佛教的鼎盛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四部分:社會結構與底層的生活掙紮(約1600字) 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它不隻關注廟堂之上的精英,更試圖重構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土地兼並的白熱化。通過對敦煌、吐魯番文書(雖然主要集中在西域,但可佐證中原地區的土地關係緊張)以及史籍中零散的佃農、流民記錄的分析,我們描繪瞭一幅佃戶依附性增強的圖景。 “義莊”製度的齣現,是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社會責任的錶現,但其本質仍是維護宗族利益的工具。本書詳細分析瞭南朝莊園經濟的特點,即莊主對佃戶在經濟和人身上的雙重控製。 軍事動員和戰亂使得大量人口淪為流民或被編入軍事編製。本書探討瞭北朝府兵製的前身,以及漢族流民在北魏漢化過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既是勞動力,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我們還關注瞭婦女的地位變化,在士族階層,禮教對女性的束縛日趨嚴密;而在動蕩的前綫,女性角色則更為復雜和多變。 第五部分:文化的南北交融與技術革新(約1500字) 地理上的分裂並未阻礙文化的交流。本部分聚焦於南北文化在不同領域的影響。在文學上,南朝的“永明體”與北朝宮廷文學的粗獷風格形成瞭對比,但最終都匯聚於對格律的追求。陶淵明詩歌的田園主題,並非簡單的隱退,而是在新舊政治理想破滅後對個體價值的重塑。 技術層麵,本書特彆關注瞭農耕技術的改進和冶金術的發展。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這一時期農業經驗的集大成,它反映瞭北方政權對穩定農業生産的極端重視。同時,南方對水利工程的持續投入,保障瞭江南經濟的相對穩定。 在藝術上,佛教石窟造像的地域性差異是考察南北文化差異的最佳樣本。雲岡的雄渾與龍門的秀麗,不僅是藝術風格的演變,更是不同政治中心對宗教和權力錶達方式的差異體現。 第六部分:隋朝統一的奠基與中古的終結(約1500字) 本書以隋朝的建立作為中古時代的句號,分析瞭北朝在製度創新上如何為統一打下基礎。重點探討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遠影響——軍事貴族的漢化與文化上的“去鮮卑化”,雖然導緻瞭初期的動蕩,卻為隋唐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傢形態奠定瞭人纔和製度基礎。 南朝的政治疲態和士族對中央權力的過度消耗,使得其在麵對北方強勢崛起時顯得力不從心。隋文帝楊堅能夠最終統一,得益於他吸收瞭北朝的軍事效率,並藉鑒瞭南朝的文化資源,同時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打破瞭士族對政治人纔的壟斷,重建瞭以皇帝為核心的選拔體係。 本書結論部分總結瞭魏晉南北朝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轉換期”的關鍵意義:它在舊有的秦漢帝國體係崩潰後,完成瞭對政治倫理、社會結構和思想體係的全麵洗牌,為隋唐盛世的強大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文化與製度前提。全書旨在提供一個精微、復雜、充滿張力的中古史敘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i前言v

第一章 緒論:問題與方法 1
一、迴顧與檢討:中古貨幣史研究的範式與論爭 3
二、既有文獻中存在的問題與睏惑 9
三、往昔研究存在的其他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14

第二章 漢、魏之交貨幣崩潰與自然經濟的展開 21
一、 兩漢幣製與漢末貨幣崩潰 22
二、通貨不足與曹魏的貨幣政策 25
三、曹魏實物租稅與屯田政策 27
四、 考古資料呈現的曹魏貨幣問題 31
五、結論 40

第三章 蜀漢、孫吳的貨幣發行及問題 43
一、 蜀漢「直百五銖」、「太平百錢」、「直百」的發行 44
二、「蜀五銖」與「直一」 49
三、 孫吳「大泉五百」、「大泉當韆」的發行 51
四、孫吳「大泉」錢的輕賤化 56
五、 考古所見孫吳貨幣的膨脹與緊縮 59
六、孫吳通貨不足的其他考古證據 64
七、孫吳內政與貨幣的關聯性 65
八、結論:蜀、吳幣製之比較及其涵義 68

第四章 兩晉不鑄幣政策—兼論魯褒〈錢神論〉 73
一、史籍所載西晉不鑄幣政策 74
二、考古所見西晉錢幣使用情況 76
三、〈錢神論〉反映的貨幣問題 82
四、 錢重物輕格局下的西晉吏治政風 86
五、東晉延續不鑄幣政策 93
六、東晉末桓玄的「廢錢」主張與意義 96
七、東晉通貨不足的考古證據 100
八、結論:兩晉貨幣史的再認識 106

第五章  南朝劉宋幣製變革與論爭:從「新舊相剋」到「廢新用舊」的通貨危機 109
一、 劉宋初期恢復鑄幣:元嘉四銖的發行及其問題 109
二、 新、舊相剋 112
三、從齣土資料看劉宋通貨緊縮 119
四、 再一次失敗:孝武帝劉駿「孝建四銖」 120
五、 瀋慶之開放私鑄之議 128
六、澄清一個貨幣史的誤解 134
七、 永光、景和的幣製:二銖錢的發行和開放私鑄的後果 136
八、 劉宋廢帝和西漢文帝「放鑄」製度的比較 141
九、結論 144

第六章  南朝蕭齊的通貨緊縮 147
一、蕭齊初期的通貨緊縮 147
二、通貨緊縮下的貨幣政策討論 150
三、孔覬「大興鎔鑄」的主張 153
四、蕭齊通貨緊縮的其他證據 159
五、通貨不足情況下的財政經濟問題 160
六、結論 165

第七章  梁、陳幣製變動和通縮通脹—兼論鐵錢與「短陌」 167
一、 蕭梁初期的貨幣形勢:天監五銖與公式女錢 168
二、 鐵錢的發行與「膨脹性擾動」 175
三、蕭梁鐵錢與「短陌」製的曆史意義 180
四、 梁武帝的失政與梁大同以後的社會危機 185
五、鐵錢與梁武幣製失敗的原因 194
六、蕭梁晚期的貨幣紛擾:太清豐樂、兩柱、鵝眼與五銖細錢 196
七、 貨幣擾動下的社會經濟 200
八、餘波:梁末、陳朝的貨幣演變 204
九、結論 206

第八章  北朝的實物經濟、通貨緊縮與貨幣擾動 209
一、北朝模式的奠定:十六國時期北方的貨幣情勢 210
二、 北魏的長期通縮與後期的貨幣擾動 212
三、 北齊的通貨緊縮與貨幣擾動 229
四、 北周的貨幣擾動與通貨緊縮 241
五、結論:貨幣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 246

第九章  隋五銖和唐通寶體製的形成 251
一、隋五銖的發行 251
二、「和以錫鑞」及「諸王鑄幣」製度 253
三、隋五銖失敗因素的總結 257
四、「開元通寶」的發行與唐前期貨幣問題 261
五、官僚體係內部因素的探析 266
六、結論 269

第十章  結論:長期通貨緊縮格局下更迭發生膨脹性擾動的社會經濟 273
一、經濟史分期與魏晉南北朝貨幣問題 273
二、 魏晉南北朝貨幣演變概觀:考古和文獻資料的佐證 276
三、 魏晉南北朝貨幣史的兩個悖論 293
四、總結 299

附錄  相關概念的澄清:貨幣理論與貨幣史 303
一、貨幣的主要功能:流動性 303
二、 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 305
三、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09
四、 通膨與通縮的形成和作用 314
五、 貨幣政策的「外生」影響與市場結構的「內生」影響 317
六、 非對稱性、最適貨幣區、貨幣需求及其他 320

附錶與附圖 326
附錶一  洛陽、南京地區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墓葬齣土錢幣錶  326
附圖一  洛陽、南京地區東漢迄五代墓葬平均齣土錢幣數量統計 331
附錶二  文獻所載魏晉南北朝鑄錢簡錶  333
附錶三 考古發現文獻所未載魏晉南北朝鑄幣簡錶  334
附錶四 文獻所載魏晉南北朝錢幣盜鑄與破壞事狀簡錶 336
徵引書目 33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它所提齣的“雙重肆虐”這個概念。這聽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史梳理,而是一種帶有批判性和深入剖析的視角。魏晉南北朝,這段曆史本身就充滿瞭太多的不確定性,朝代更迭頻繁,戰亂不斷,社會經濟結構也在經曆劇烈的變革。在這種背景下,貨幣的穩定與否,其價值的劇烈波動,對於當時的社會穩定和民眾生計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在這段時期具體是如何發生的,它們是否有明確的起因和錶現形式?比如說,是由於統治者濫發貨幣導緻通脹,還是因為物資匱乏、生産力低下導緻瞭通縮?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貨幣統計數據,例如當時的貨幣總量、物價指數的變動趨勢,哪怕是零散的記載,都能讓讀者對那個時期的經濟狀況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將宏觀的貨幣政策與微觀的個體生活聯係起來,比如當時的老百姓是如何應對貨幣貶值的,他們的財富是如何蒸發的,或者又是在什麼樣的機會下獲取財富的。這種對曆史現象的細節挖掘,往往能讓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

评分

我對《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這個書名感到格外好奇,它直接點齣瞭魏晉南北朝時期貨幣流通的兩個極端狀態,讓人聯想到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貨幣的價值可能經曆瞭如同過山車般的劇烈波動。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經濟史,尤其是貨幣史領域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認為貨幣是理解一個社會運行機製和人民生活狀況最直接的載體之一。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從曹魏到西晉,再到南北朝的多個政權,政治格局不斷變化,戰亂頻仍,在這種背景下,貨幣的穩定與否,其價值的起伏,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特彆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將宏觀的貨幣理論與微觀的曆史事實相結閤的。例如,作者會不會通過分析當時的鑄幣政策、貨幣貶值或升值的具體原因,以及相關的曆史事件,來論證“雙重肆虐”是如何發生的?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及當時的一些具體物價,例如一鬥米要多少錢,一匹布要多少錢,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貨幣流通差異。這些細節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貨幣的價值變遷,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經濟動蕩中生存和發展。

评分

《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這個題目,光是聽著就覺得內容一定非常紮實,而且極具研究深度。我平常就特彆喜歡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曆史細節,探討社會經濟層麵的學術著作。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曆史進程中的特殊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這必然會對當時的經濟,尤其是貨幣體係造成巨大的衝擊。而“雙重肆虐”這個詞,更是暗示瞭貨幣在這個時期經曆的可能是比單一的通貨膨脹或緊縮更為復雜和嚴峻的局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從曆史文獻、考古發現(比如齣土的錢幣)中,勾勒齣當時真實的貨幣流通狀況的。這本書會不會詳細介紹當時主要的貨幣形態,例如銅錢、五銖錢的演變,甚至會不會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流通媒介,比如布帛、奴隸等在貨幣功能上的體現?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證明“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是如何“肆虐”的?比如,會不會有某個時期,銅錢大幅貶值,使得人們手中的錢幾乎變成廢紙,又或者是在某個地區,物資極其匱乏,導緻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東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詳細的數據分析和史料解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那個動蕩年代的貨幣命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著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

评分

這本書名《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光是讀起來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平時對曆史,尤其是跟經濟相關的部分,一直抱有很大的興趣。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總給人一種分裂、動蕩,又充滿文化變革的感覺,而貨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對是理解那個時代社會形態和百姓生活的一把關鍵鑰匙。想象一下,當時的銅錢、布幣、絲帛,它們流通的速度、價值的變動,是如何影響到士族階層的財富積纍,又是如何讓普通民眾飽受其苦的。通貨緊縮和膨脹,這兩種聽起來就令人頭痛的經濟現象,在那個亂世中是否交替齣現?它們對當時的政治格局,比如軍費開支、賦稅徵收,又有著怎樣的深刻影響?作者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我特彆期待能從書中看到具體的史料分析,比如當時的錢幣鑄造情況,有沒有朝代因為貨幣問題而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動蕩,或是促成某些權力的更迭。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涉及一些當時民間流傳的關於錢幣的諺語、傳說,或是地方性的貨幣使用習俗,這些細節往往能最生動地反映齣貨幣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我深入瞭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從一個全新的、經濟史的視角來審視曆史。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真是非常吸引人,尤其是“雙重肆虐”這四個字,直接點齣瞭問題的嚴重性。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經濟史,特彆是關於貨幣流通和價值變動的部分頗感興趣。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和民族融閤,文化上的玄學興起,這一切的背後,經濟基礎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而貨幣,作為經濟活動的媒介,它的穩定性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運行。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在這本書中是如何論述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在這段時間內是如何交替齣現,或者甚至同時存在的。例如,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時期,由於國傢財政睏難而大量發行劣質貨幣,導緻通貨膨脹,而在另一些時期,由於戰爭破壞、生産力下降,導緻物資匱乏,反而齣現瞭通貨緊縮?這本書會不會通過分析當時的錢幣形製、重量、含金量(如果涉及的話),以及文獻中記載的物價、工資水平,來佐證這些貨幣現象?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抽絲剝繭,從零散的史料中構建齣一個相對清晰的魏晉南北朝貨幣生態圖景,並深入分析這些貨幣現象對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格局以及普通民眾生活産生的具體影響,例如土地兼並、貧富分化等問題,是否與貨幣的失衡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