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

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货币史
  • 通货紧缩
  • 通货膨胀
  • 经济史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货币政策
  • 社会经济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部方法新颖、视角广阔的中国中古货币史之作,深入诠释汉末至唐初的货币及社会经济演变。作者以罕见的魄力,广泛蒐集利用考古资料,加以传统文献史料的整理探讨,以及货币理论的分析检验,力求三者之结合以重新建构魏晋南北朝的货币史。本书除了釐清错综复杂的政策纠葛,追索变化莫测的币量涨落,揭露劣钱盗铸的真实面貌,完成这些深富挑战性的课题之外,对中古、六朝政经局势的动盪、商业交易之萎缩、贫富差距之悬殊、人民生计之困苦这些问题的经济根源,也有深入的剖析。借由本书,可以看到「货币」如何在魏晋南北朝展现它的消极力量,以及这个力量如何为各朝错误的「政策」引导而形成。作者观察到,货币制度的长期失败,「谷帛又苦于荷担断裂」,导致优质古钱遭到剪凿,促发好钱缺乏、钱重物轻、钱质低劣、面值灌水、奸伪竞起、百物踊贵、商货不行……等等一连串变数的迭宕起伏、交互影响,在中古、六朝,这些变数共同体现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者既「交替出现」又「同时发生」的双重困境,这一困境形塑了魏晋南北朝货币主要的特征。本书体系严密、分析深刻,被匿名审查人誉为「材料丰富,推论严谨」,「体大思精,为该领域学界一本难得的学术着作」。

作者简介

陈彦良

  屏东竹田人,1968年生,省立屏东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1997)、博士 (2003),现任教于国立东华大学历史系,主要讲授中国经济史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范围集中于战国秦汉史与货币史。作者善用地下与地上史料互证的方法发掘、破解重要问题,素以裁断的精确、分析的深刻,以及事件因果论证的巧妙见长,往往发人之所未发,是一位能启迪不同思考、刺激读者重新审视既有历史认识的史学家。

历经沧桑的华夏大地:一部关于中古时期政治、社会与思想的深度考察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且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约公元220年至589年)。我们力求超越传统上仅关注王朝更迭和军事冲突的叙事,转而聚焦于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政治伦理、文化思潮以及底层人民生活的复杂演变。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古图景。 第一部分:动荡的开端与权力的重塑(约1800字) 本部分首先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余波写起,探讨在中央权威瓦解之际,地方豪强势力如何依托宗族和土地积累财富与权力,最终催生出割据政权。重点分析了曹魏政权建立过程中,士族门阀与寒门士人的复杂互动。我们深入考察了“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推行及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深远影响。它如何在短期内稳定了政局,却又在长期内为士族政治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在此基础上,本书细致梳理了曹魏至西晋统一期间的权力转移机制,特别是司马氏家族如何通过内部斗争,逐步架空曹氏,最终取而代之。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宫廷政变,而是权力合法性理论(如“符命”与“禅让”)不断被建构与解构的政治哲学实践。我们通过对史料中涉及的诏令、奏疏、人物传记的细致比对,揭示了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非公开化”趋势。 第二部分:士族政治的兴衰与地域分化(约2000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核心在于士族阶层的崛起与主导。本部分将“士族”定义为具有稳定社会声望、深厚文化积累和庞大经济基础的世袭化精英群体。我们不再将士族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将其细分为: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顶级门阀”;占据一方重镇、势力相对稳固的“地方士族”;以及在动荡中起家、政治生涯依赖于皇帝恩宠的“新起之秀”。 在政治运作层面,本书详细分析了“门荫”制度如何从一种选拔人才的补充机制,逐渐演变为排斥异己、固化等级的制度性障碍。通过对《晋书》、《宋书》中高官履历的量化分析,展示了士族在中央与地方关键职位上的绝对垄断性。 而“永嘉之乱”后,政权的南北分立导致了不同政治生态的形成。南朝的士族更加注重“清谈”与门第的维护,其政治生命力依赖于对江南土地的控制和对中央朝廷的有限参与。北朝,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则展现出一种由军事贵族和汉化士人共同构成的、更为集中的军事-行政体系。本书探讨了两种体制下,士族如何应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第三部分:思想的“玄化”与精神的寻求(约1800字) 魏晋时期是一个精神高度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旧有儒家秩序遭受根本性动摇的时期。本部分重点探讨了“玄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精英生活的影响。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老庄思想的重新阐释层面,而是深入考察了玄学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人际交往乃至审美趣味之中。 “竹林七贤”被视为这种精神转向的典型代表,本书试图分析他们的“放达”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政治隐喻——是对僵化礼法秩序的无声反抗,还是在乱世中为个体寻求生存空间的策略。同时,本书比较了玄学与佛教在精神需求上的重叠与竞争。 在南方,王弼、郭象注疏体系的成熟,为士人提供了一套解释世界、安顿身心的哲学框架。在北方,随着大量西域僧侣的涌入,佛教开始真正扎根于汉化地区,并逐渐与本土思想融合。我们考察了昙鸾、道安等高僧如何巧妙地将佛理与玄学概念结合,使得佛教能够被传统士人所接受,从而为隋唐佛教的鼎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部分:社会结构与底层的生活挣扎(约1600字)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只关注庙堂之上的精英,更试图重构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土地兼并的白热化。通过对敦煌、吐鲁番文书(虽然主要集中在西域,但可佐证中原地区的土地关系紧张)以及史籍中零散的佃农、流民记录的分析,我们描绘了一幅佃户依附性增强的图景。 “义庄”制度的出现,是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但其本质仍是维护宗族利益的工具。本书详细分析了南朝庄园经济的特点,即庄主对佃户在经济和人身上的双重控制。 军事动员和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沦为流民或被编入军事编制。本书探讨了北朝府兵制的前身,以及汉族流民在北魏汉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既是劳动力,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还关注了妇女的地位变化,在士族阶层,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日趋严密;而在动荡的前线,女性角色则更为复杂和多变。 第五部分:文化的南北交融与技术革新(约1500字) 地理上的分裂并未阻碍文化的交流。本部分聚焦于南北文化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在文学上,南朝的“永明体”与北朝宫廷文学的粗犷风格形成了对比,但最终都汇聚于对格律的追求。陶渊明诗歌的田园主题,并非简单的隐退,而是在新旧政治理想破灭后对个体价值的重塑。 技术层面,本书特别关注了农耕技术的改进和冶金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这一时期农业经验的集大成,它反映了北方政权对稳定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视。同时,南方对水利工程的持续投入,保障了江南经济的相对稳定。 在艺术上,佛教石窟造像的地域性差异是考察南北文化差异的最佳样本。云冈的雄浑与龙门的秀丽,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是不同政治中心对宗教和权力表达方式的差异体现。 第六部分:隋朝统一的奠基与中古的终结(约1500字) 本书以隋朝的建立作为中古时代的句号,分析了北朝在制度创新上如何为统一打下基础。重点探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军事贵族的汉化与文化上的“去鲜卑化”,虽然导致了初期的动荡,却为隋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态奠定了人才和制度基础。 南朝的政治疲态和士族对中央权力的过度消耗,使得其在面对北方强势崛起时显得力不从心。隋文帝杨坚能够最终统一,得益于他吸收了北朝的军事效率,并借鉴了南朝的文化资源,同时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打破了士族对政治人才的垄断,重建了以皇帝为核心的选拔体系。 本书结论部分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换期”的关键意义:它在旧有的秦汉帝国体系崩溃后,完成了对政治伦理、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的全面洗牌,为隋唐盛世的强大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文化与制度前提。全书旨在提供一个精微、复杂、充满张力的中古史叙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i前言v

第一章 绪论:问题与方法 1
一、回顾与检讨:中古货币史研究的范式与论争 3
二、既有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9
三、往昔研究存在的其他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14

第二章 汉、魏之交货币崩溃与自然经济的展开 21
一、 两汉币制与汉末货币崩溃 22
二、通货不足与曹魏的货币政策 25
三、曹魏实物租税与屯田政策 27
四、 考古资料呈现的曹魏货币问题 31
五、结论 40

第三章 蜀汉、孙吴的货币发行及问题 43
一、 蜀汉「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直百」的发行 44
二、「蜀五铢」与「直一」 49
三、 孙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发行 51
四、孙吴「大泉」钱的轻贱化 56
五、 考古所见孙吴货币的膨胀与紧缩 59
六、孙吴通货不足的其他考古证据 64
七、孙吴内政与货币的关联性 65
八、结论:蜀、吴币制之比较及其涵义 68

第四章 两晋不铸币政策—兼论鲁褒〈钱神论〉 73
一、史籍所载西晋不铸币政策 74
二、考古所见西晋钱币使用情况 76
三、〈钱神论〉反映的货币问题 82
四、 钱重物轻格局下的西晋吏治政风 86
五、东晋延续不铸币政策 93
六、东晋末桓玄的「废钱」主张与意义 96
七、东晋通货不足的考古证据 100
八、结论:两晋货币史的再认识 106

第五章  南朝刘宋币制变革与论争:从「新旧相克」到「废新用旧」的通货危机 109
一、 刘宋初期恢复铸币:元嘉四铢的发行及其问题 109
二、 新、旧相克 112
三、从出土资料看刘宋通货紧缩 119
四、 再一次失败:孝武帝刘骏「孝建四铢」 120
五、 沈庆之开放私铸之议 128
六、澄清一个货币史的误解 134
七、 永光、景和的币制:二铢钱的发行和开放私铸的后果 136
八、 刘宋废帝和西汉文帝「放铸」制度的比较 141
九、结论 144

第六章  南朝萧齐的通货紧缩 147
一、萧齐初期的通货紧缩 147
二、通货紧缩下的货币政策讨论 150
三、孔觊「大兴镕铸」的主张 153
四、萧齐通货紧缩的其他证据 159
五、通货不足情况下的财政经济问题 160
六、结论 165

第七章  梁、陈币制变动和通缩通胀—兼论铁钱与「短陌」 167
一、 萧梁初期的货币形势:天监五铢与公式女钱 168
二、 铁钱的发行与「膨胀性扰动」 175
三、萧梁铁钱与「短陌」制的历史意义 180
四、 梁武帝的失政与梁大同以后的社会危机 185
五、铁钱与梁武币制失败的原因 194
六、萧梁晚期的货币纷扰:太清丰乐、两柱、鹅眼与五铢细钱 196
七、 货币扰动下的社会经济 200
八、余波:梁末、陈朝的货币演变 204
九、结论 206

第八章  北朝的实物经济、通货紧缩与货币扰动 209
一、北朝模式的奠定: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货币情势 210
二、 北魏的长期通缩与后期的货币扰动 212
三、 北齐的通货紧缩与货币扰动 229
四、 北周的货币扰动与通货紧缩 241
五、结论:货币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 246

第九章  隋五铢和唐通宝体制的形成 251
一、隋五铢的发行 251
二、「和以钖镴」及「诸王铸币」制度 253
三、隋五铢失败因素的总结 257
四、「开元通宝」的发行与唐前期货币问题 261
五、官僚体系内部因素的探析 266
六、结论 269

第十章  结论:长期通货紧缩格局下更迭发生膨胀性扰动的社会经济 273
一、经济史分期与魏晋南北朝货币问题 273
二、 魏晋南北朝货币演变概观: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佐证 276
三、 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两个悖论 293
四、总结 299

附录  相关概念的澄清:货币理论与货币史 303
一、货币的主要功能:流动性 303
二、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305
三、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09
四、 通膨与通缩的形成和作用 314
五、 货币政策的「外生」影响与市场结构的「内生」影响 317
六、 非对称性、最适货币区、货币需求及其他 320

附表与附图 326
附表一  洛阳、南京地区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墓葬出土钱币表  326
附图一  洛阳、南京地区东汉迄五代墓葬平均出土钱币数量统计 331
附表二  文献所载魏晋南北朝铸钱简表  333
附表三 考古发现文献所未载魏晋南北朝铸币简表  334
附表四 文献所载魏晋南北朝钱币盗铸与破坏事状简表 336
征引书目 3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真是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双重肆虐”这四个字,直接点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史,特别是关于货币流通和价值变动的部分颇感兴趣。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文化上的玄学兴起,这一切的背后,经济基础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而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媒介,它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行。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这本书中是如何论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在这段时间内是如何交替出现,或者甚至同时存在的。例如,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时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而大量发行劣质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而在另一些时期,由于战争破坏、生产力下降,导致物资匮乏,反而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本书会不会通过分析当时的钱币形制、重量、含金量(如果涉及的话),以及文献中记载的物价、工资水平,来佐证这些货币现象?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从零散的史料中构建出一个相对清晰的魏晋南北朝货币生态图景,并深入分析这些货币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格局以及普通民众生活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问题,是否与货币的失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评分

《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这个题目,光是听着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而且极具研究深度。我平常就特别喜欢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细节,探讨社会经济层面的学术著作。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必然会对当时的经济,尤其是货币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双重肆虐”这个词,更是暗示了货币在这个时期经历的可能是比单一的通货膨胀或紧缩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比如出土的钱币)中,勾勒出当时真实的货币流通状况的。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当时主要的货币形态,例如铜钱、五铢钱的演变,甚至会不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流通媒介,比如布帛、奴隶等在货币功能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如何“肆虐”的?比如,会不会有某个时期,铜钱大幅贬值,使得人们手中的钱几乎变成废纸,又或者是在某个地区,物资极其匮乏,导致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史料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动荡年代的货币命运,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评分

我对《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这个书名感到格外好奇,它直接点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流通的两个极端状态,让人联想到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货币的价值可能经历了如同过山车般的剧烈波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史,尤其是货币史领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认为货币是理解一个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民生活状况最直接的载体之一。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从曹魏到西晋,再到南北朝的多个政权,政治格局不断变化,战乱频仍,在这种背景下,货币的稳定与否,其价值的起伏,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货币理论与微观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例如,作者会不会通过分析当时的铸币政策、货币贬值或升值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来论证“双重肆虐”是如何发生的?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提及当时的一些具体物价,例如一斗米要多少钱,一匹布要多少钱,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货币流通差异。这些细节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货币的价值变迁,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经济动荡中生存和发展。

评分

对于《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这个书名,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它所提出的“双重肆虐”这个概念。这听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史梳理,而是一种带有批判性和深入剖析的视角。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社会经济结构也在经历剧烈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货币的稳定与否,其价值的剧烈波动,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民众生计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在这段时期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它们是否有明确的起因和表现形式?比如说,是由于统治者滥发货币导致通胀,还是因为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导致了通缩?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货币统计数据,例如当时的货币总量、物价指数的变动趋势,哪怕是零散的记载,都能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宏观的货币政策与微观的个体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当时的老百姓是如何应对货币贬值的,他们的财富是如何蒸发的,或者又是在什么样的机会下获取财富的。这种对历史现象的细节挖掘,往往能让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这本书名《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光是读起来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平时对历史,尤其是跟经济相关的部分,一直抱有很大的兴趣。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总给人一种分裂、动荡,又充满文化变革的感觉,而货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绝对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形态和百姓生活的一把关键钥匙。想象一下,当时的铜钱、布币、丝帛,它们流通的速度、价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到士族阶层的财富积累,又是如何让普通民众饱受其苦的。通货紧缩和膨胀,这两种听起来就令人头痛的经济现象,在那个乱世中是否交替出现?它们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比如军费开支、赋税征收,又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作者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特别期待能从书中看到具体的史料分析,比如当时的钱币铸造情况,有没有朝代因为货币问题而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或是促成某些权力的更迭。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一些当时民间流传的关于钱币的谚语、传说,或是地方性的货币使用习俗,这些细节往往能最生动地反映出货币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我深入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一个全新的、经济史的视角来审视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