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和良心吴敬琏与《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之最新力作
中国为甚么能够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
……
本书试图解答上述问题,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发展模式的转型。
作者简介
吴敬琏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学会荣誉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分析、香港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他宣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和民主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改革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着有《十年纷纭话股市》、《何处寻求大智慧》、《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唿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马国川
《财经》杂志主笔。曾供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社。多年来关注中国改革进程,“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金耀基评语)。已出版《大碰撞》、《风雨兼程》、《我与八十年代》、《没有皇帝的中国》等书。《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乍一听,可能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学术、比较“官方”的。但翻开之后,我发现它在语言的表达上,并没有刻意的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反而会用一些相当具象的例子,来描绘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我比较有印象的是其中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章节,这让我想起当年台湾推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发展时,也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且充满争议的过程。如何打破行政垄断,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如何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都是需要极其审慎和周全的考量。书中提及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更是触及到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核心问题。我记得我们台湾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过类似的挑战,比如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如何规范城市发展,如何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改革,一旦触及到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当我读到这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时,我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想象着改革者们是如何在各种压力和期望中,艰难前行。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原本宏大叙事的改革议程,变得更加可感可触。
评分《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毕竟,咱们台湾和大陆在经济发展的轨迹上,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并行又独立”的时期,而现在,当大陆的改革议程被摆在台面上,用“重启”这样带有迫切感的词汇来形容时,总会让人忍不住去回想,究竟是什么样的背景,让这个议程变得如此重要。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的讨论,因为这些词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台湾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常常是绕不开的、需要深刻反思的课题。比如,当年台湾的经济起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导向和加工制造业,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区域竞争的加剧,我们必须面对从“制造”到“创新”的转变,从“代工”到“品牌”的升华。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利益的博弈,政策的调整,以及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所以,当我在书中看到类似的内容时,总会联想到我们自身的经验,会去思考,中国大陆在“重启”的过程中,将如何去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如何去化解内部的深层矛盾,又会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这本书的“二十讲”结构,也让我觉得,它应该是在试图以一种比较系统、比较有条理的方式,来梳理和解读这场仍在进行中的变革。
评分《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这本书,在讨论经济改革的同时,也穿插了不少对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的关注,这一点让我觉得相当重要。毕竟,经济发展不能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应该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书中提及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以及如何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这让我想到了台湾在经济起飞后,也曾面临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挑战。我们曾经尝试过一些政策,比如累进税制、社会福利等,但如何在鼓励市场活力的同时,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依然是一个持续性的课题。此外,书中关于“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论述,也让我感到一丝欣慰。毕竟,过去的工业化进程,很多国家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中国大陆现在能够将环境保护纳入改革议程,并强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进步。我曾在台湾看到过一些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环境破坏,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本书能够将这些议题一同纳入“改革议程”,说明它试图勾勒的是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蓝图,而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评分我特别想聊聊书中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部分,这对我来说,绝对是近期以来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台湾曾经是全球科技产业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底蕴。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深知,科技的竞争是日新月异的,稍有松懈,就可能被后来者居上。所以,当看到中国大陆在“重启改革”的背景下,如此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时,我既感到振奋,也带着一份审慎的观察。书中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论述,让我联想到当年我们自己在研发上的投入和挑战。那种从零开始,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的艰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面对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时的无奈,都是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而现在,大陆正在努力打破这样的局面,这无疑是一场硬仗。书中对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大陆试图在下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野心。我很好奇,在“重启改革”的框架下,这些宏大的愿景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行动,又将如何影响全球的科技发展格局,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未来的竞争态势将会如何演变。
评分总而言之,《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这本书,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更是在尝试描绘一个正在发生的、对全球经济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书中对于“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讨论,让我不禁想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又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自己的定位。当书中提到中国大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下,如何处理好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关系时,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寻求更加自主、更加平衡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涉及到贸易、投资、产业链安全等诸多敏感议题。我记得台湾在与大陆的经济往来中,也经历过从最初的“大陆热”到后来的“审慎评估”,再到如今的“新平衡”,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书中对于“风险防范”和“宏观调控”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大陆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也在警惕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它将如何与世界互动。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让我得以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这场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将为两岸乃至全球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