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大债时代下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大债时代下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全球经济
  • 经济展望
  • 金融危机
  • 债务危机
  • 宏观经济
  • 国际经济
  • 2013年
  • 经济分析
  • 投资
  • 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惊涛骇浪的「2012」过去了,地球照常运转。问题是:末日、崩坏化解了吗?每下愈况的经济寒冬已到尽头了吗?2013年真的会否极泰来、呈现U型复甦吗?

  岁末年初循例去旧佈新,虽然环境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加上人心的难以捉摸,确实愈来愈难有明确、可靠的展望。不过,正如俗话:「在雨天,有把破伞总比没有伞来得好。」尤其是经济预测,总是一项参考资讯。有鑑于此,本院身为国内重要财经智库,有责任提供完整的新年展望,供各界参考。

  一如往年,本年(2013)全球经济展望分为三大章,第一章为全球经济,第二章为中国经济,第三章为台湾经济,期盼读者们指正。

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大债时代下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导读:迷雾中的航向 2013年,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欧债危机虽有缓和迹象,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美国经济在量化宽松的支撑下蹒跚前行,复苏基础仍显脆弱;而新兴市场,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增长引擎,也因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而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更深层次的背景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债务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大债时代”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理解这些复杂交织的因素,是把握未来全球经济走向的关键。 本书并非对既有宏观经济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力求深入剖析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各国政府、央行和企业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潜在选择。我们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解读那些看似矛盾的经济信号,并预判接下来的政策转向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第一部分:后危机时代的“常态”——债务的幽灵与量化宽松的极限 一、主权债务的紧绷之弦:欧洲的漫长疗程 在2013年,欧洲依然是全球经济的“疑难杂症”所在。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主权债务问题,远非简单的财政紧缩就能根除。本书深入分析了欧元区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北部国家的盈余与南部国家的巨额赤字之间的鸿沟,以及欧洲央行(ECB)在“不惜一切代价”稳定市场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博弈。 我们探讨了“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实际效力,以及围绕银行业联盟的争论如何拖慢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特别关注了南欧国家在紧缩政策下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这对于欧元区长期政治凝聚力的潜在侵蚀。2013年的欧洲,是在“最坏的时代”与“不再更坏的希望”之间艰难维持脆弱的平衡。 二、美式复苏的韧性与风险:QE的“副作用” 美国经济在2013年展现出比欧洲更强的复苏势头,但这股力量的根源和可持续性备受质疑。本书重点剖析了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机制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溢出效应——从推高全球资产价格到引发资本回流。 我们详细考察了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数据,分析了“自然失业率”的变动,并探讨了页岩气革命对美国能源独立和制造业回流的影响。然而,风险也随之积累:美债收益率的潜在反弹、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杠杆,以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都为美国经济的“正常化”之路埋下了伏笔。 三、中国经济的“换挡”:结构调整的阵痛与机遇 2013年前后,中国经济开始明确地从依赖出口和大规模投资转向更注重内需和质量的增长模式。本书将“大债时代”的视角投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膨胀、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过热风险。 我们审视了新一届政府启动的改革议程,如简政放权、反腐倡廉对经济预期的影响,以及在保持增长速度与深化结构性改革之间寻找平衡的难度。中国的“L型”增长预期开始形成,这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供应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大债时代的全球后果——金融、贸易与地缘政治 四、流动性泛滥下的资产泡沫:谁在买单? 全球央行为了应对危机而释放的史无前例的流动性,并未完全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涌入金融资产市场,推高了股票、债券乃至某些硬资产的价格。本书着重分析了全球资本的“逐利而行”如何加剧了新兴市场的资产泡沫和货币过度升值压力。 我们探讨了“金融化”趋势的深化,即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加,以及这如何使得全球经济对利率和信贷周期的波动更加敏感。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角色也得到了详细的分析。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暗流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在大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的抬头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本书考察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进展,以及其背后反映的全球供应链的战略性调整。 我们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如东南亚和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回岸化”(Onshoring)和“近岸化”(Nearshoring)趋势对传统全球化模式的挑战。 六、地缘政治与资源分配的再平衡 债务和经济增长放缓,直接影响了各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开支。本书将经济视角延伸至地缘政治分析,探讨了中东能源格局的变化、俄罗斯经济对油价的依赖,以及新兴大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和战略同盟的重塑变得更加尖锐。 第三部分:未来的关键变量与政策抉择 七、通胀的回归还是通缩的阴影? 尽管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干预,但2013年全球范围内通胀压力依然低迷。本书深入探讨了结构性因素(如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对通胀预期的抑制作用。同时,我们也辩证地分析了如果主权债务问题最终演变为恶性通胀的“尾部风险”路径,以及各国央行将如何应对这种两难境地。 八、政策出路:财政主导还是结构性改革? 展望未来,本书认为,单纯依赖货币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债务问题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出路在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结构性改革的决心。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推动养老金改革、劳动市场灵活性、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本书提出,2013年是检验各国领导人智慧的关键时刻:是选择短期的政治安抚,继续维持“大债时代”的现状,还是勇敢地推行痛苦但必要的结构性调整,为下一轮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全球经济的航向,正悬于这些抉择之间。 结语: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杠杆、低增长、政策干预常态化的新经济周期。理解“大债时代”的运作逻辑,意味着接受更高的不确定性,并学会识别哪些风险是可控的,哪些是可能导致系统性崩溃的黑天鹅。这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所有关注世界经济脉搏的读者,提供一幅复杂而真实的地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读──大债年代的2013 年,全球经济如何行?∕吴惠林

第一章 全球经济
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连文荣、詹淑樱
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概况及未来发展∕刘大年、许茵尔
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兴经济体∕卓惠真
美国经济展望—财政悬崖、联邦债务及欧巴马连任∕林维奇、吴淑妍
欧洲之梦路迢迢∕陈笔
东北亚能源合作:进程与启示∕欧阳承新

第二章 中国经济
2013年国经济展望:十八大后新局∕张荣丰、吴明泽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与未来可能趋势∕郑汉亮
中国居民所得与内需发展—回顾与展望∕温芳宜
中国产业转移与台商动向∕刘柏定

第三章 台湾经济
2013年台湾经济预测与展望∕刘孟俊、彭素玲、陈馨蕙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应有的作为∕马道
从产业结构看所得分配不均∕王素弯
全球绿色经济趋势与台湾绿色贸易∕唐郁淳、温丽琪
台湾青年劳动力与就业市场失衡探讨∕杜英仪
「大债之路」不可走∕黄势璋、吴惠林
 
编后语──末日过去了吗?∕吴惠林

图书序言

导读

大债年代的2013年,全球经济如何行?

  惊涛骇浪的「2012」过去了,地球照常运转。问题是:末日、崩坏化解了吗?每下愈况的经济寒冬已到尽头了吗?2013年真的会否极泰来、呈现U型复甦吗?

  岁末年初循例去旧佈新,虽然环境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加上人心的难以捉摸,确实愈来愈难有明确、可靠的展望。不过,正如俗话:「在雨天,有把破伞总比没有伞来得好。」尤其是经济预测,总是一项参考资讯。有鑑于此, 本院身为国内重要财经智库,有责任提供完整的新年展望,供各界参考。

  一如往年,本年(2013)全球经济展望分为三大章,第一章为全球经济,第二章为中国经济,第三章为台湾经济,谨将所有文章摘要简介如下:

  第一章「全球经济」以六篇文章涵括:

  先是连文荣、詹淑樱就「2013年全球经济」提出展望。他俩指出,2013年全球经济成长将有所回升,但由于仍存在一些负面及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反弹的力道将有限。他们针对全球经济于2012年的表现作一回顾,再展望2013年。同时也分析这两年的重要影响事件、原油与粮食价格及地区别的经济情势。

  其次,刘大年和许茵尔剖析「全球区域经济整合」之概况和未来发展。他们指出,近年来由于WTO自由化进展不如预期,因此许多国家纷纷由「多边」转为「双边」,主动投入区域经济整合,使建构自由贸易协定(FTA)已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轴。目前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持续增温,以亚洲区域经济整合最为快速,特别是东亚区域整合最值得关注。其中以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TPP)和区域广泛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代表。由近来FTA的发展趋势也可发现,除了议题不断深化与广化外,也有走向复边结盟的情形,此对台湾的影响也愈大,未来发展值得重视。

  第三篇是卓惠真对「新兴经济体」结构转型的剖析。作者认为,2009年全球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衰退期,自此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的重要性提高,也是带动全球经济复甦的主要动能。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及欧洲政府债务危机的陆续爆发,对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也造成冲击。随着已开发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持续疲弱,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转型请见全文。

  第四篇文章展望「美国经济」。林维奇和吴淑妍认为,尽管近年美国联邦债务激增,由于美国联准会(Fed)在未来几年会将利率保持在历史低点,债务净利息支出预计到2015年约为GDP的2.5%,仍非40年来的相对高位。联邦债务的主要长期风险是,美国法定支出之绝对与相对于GDP的规模均成长过快。然而,美元及美国国债作为全球避风港的地位没变。联邦债务中、短期不会拖累经济,更不是危机。欧巴马连任后将加快基础建设,有利于能源的开发与供应。跨越财政悬崖之后,2013年美国经济预计会温和增长,而房地产的复甦,能源的开发和繁荣,国内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使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加速。

  第五篇展望欧债危机。作者陈笔指出,2012年是欧洲历经惊涛骇浪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欧债危机的控制终于起步的一年。高负债国家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恶性循环,失业问题严重,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还未彻底改善。经济停滞现象也扩散到西北欧国家。但在2012年结束时,欧洲的财政联盟体系也初见端倪,欧洲中央银行确立其在欧元区内「最终贷款人」的地位。欧债危机迟迟不能解决,显示各国的利益严重矛盾,要建立风险分担、甚至长期单向补贴的重分配联盟,各会员国必须有共同的归属感,在多国多民族的联盟中,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六篇文章分析「东北亚能源合作」的进程和启示。欧阳承新指出,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外,其余五、六个国家都是能源净进口国,中、日、韩目前的能源需求量巨大,中韩两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仍将快速成长。2010年以来,中东与北非的动乱及次年日本的核灾变,推升了全球对传统能源的需求。作者从国家战略、地缘政治、空间经济、资源开发和油气运输等多个角度,检讨区内双边及多边能源竞合关系的演进过程、限制、与展望,之后构建台湾因应之道。

  第二章「中国经济」则以四篇文章涵盖:

  先是张荣丰、吴明泽就中共十八大后「2013年中国经济」进行展望。他俩指出,2012年底中国召开中共十八大,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出线,将带领中国走向另一个十年。在面对国际上金融与欧债危机,国内的地方债务问题与经济下行风险提高下,习近平将如何带领中国走出风险、建立小康社会值得关注。他们介绍了中国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与十八大相关重要内容,并对十八大后中国经济进行展望。

  第二篇文章剖析「中国地方债务」。郑汉亮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以及用GDP作为考核标准,促使中国地方政府循土地财政追求经济增长,然而土地财政与地方举债过程的不透明,使得地方债务潜藏诸多危机。盱衡局势,中国对内面临老年化,地方政府未来的财务负担持续加重。另方面,由于中国财政改革相关配套措施并未完全矫正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诱因,地方举债的行为仍会不断增加。对外,则是面对全球复甦不确定的持续,故短期之内,地方政府投资仍是重要经济增长工具,可以预期地方政府债务会是长期持续的增加。

  第三篇文章回顾并展望「中国居民所得与内需发展」。温芳宜认为,在全球景气尚未复甦之际,中国仍以内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受到家电下乡等财政补贴措施到期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中国消费成长率逐渐下滑,因此中国在2012年推出新一波的消费补贴措施,希望再次达到刺激消费的效果,惟本次补贴措施改以绿色环保产品为主。虽然中国近期消费成长速度已经趋缓,然而对于通讯产品、医药产品以及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家具及建筑装潢消费,仍呈现大幅成长的趋势。

  第四篇文章是「中国产业转移与台商动向」。刘柏定指出,全球生产链之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后,形成其内部转移的趋势,伴随其区域策略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情势,台商亦随之调整投资区位。中国透过政策引导,希望以产业转移带动内陆区域发展,可分为产能转移、产业链转移及共建园区等模式。台商的转移方式亦依企业规模而有所不同,为因应在地化发展,中小企业台商更为强调集体式发展。

  第三章「台湾经济」,包括六篇文章:

  首先,刘孟俊、彭素玲、陈馨蕙对「2013年台湾经济」作预测和展望。他们认为,2012年台湾经济因受全球经济低迷而疲软。上半年经济成长表现可谓每下愈况,惟下半年走势渐入佳境。展望2013年台湾经济表现,由于全球景气可望和缓复甦,且科技产品推陈出新,刺激全球消费并有利于台湾生产与接单,台湾经济成长率可望达到3.60%,净输出将为主要驱动力。

  其次,马道就「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应有的作为」作剖析。他指出,政府在本国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一向是众说纷纭。根据比较利益法则,当本国生产的机会成本优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产业就会自然发展、成长,而不需要特别的产业政策。而亚当.史密斯也主张政府应该让产业自由发展,后续追随的学者更进一步主张政府应採取放任维护市场机制,就可以让资源达到最适配置。不过,另外一派学者却认为政府必须积极地介入产业发展。虽然自由市场可以很有效率地分配资源,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的角色就格外重要,必须採取政策手段去解决。例如汉弥尔顿和李斯特都认为,政府应该保护国内特定的幼稚产业,採取进口替代策略,也就是借由贸易障碍的方式隔绝外国企业的竞争,直到其成长茁壮并有足够竞争力为止。

  第三篇文章「从产业结构看所得分配不均」。王素弯认为,台湾的所得分配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关,随着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提高,所得分配不均也有愈高的趋势。所得中受僱人员报酬占有重要比重,因此薪资的差异在所得分配中扮演关键角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行职业的员工人数、行职业的薪资都左右所得分配,而服务业使用大量的部份工时劳工与临时性与派遣人员等非典型劳工,无法提高薪资水准,也导致所得不均扩大。

  第四篇文章探讨最热门的「全球绿色经济趋势与台湾绿色贸易」。唐郁淳和温丽琪指出,在经济和环境双重挑战下,全球许多国家不约而同提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期待借此缓解全球环境问题,并带动经济成长。所谓「绿色贸易」的推动,是指透过国际贸易的各种模式,促进环境友善商品与服务的销售,是绿色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除了解我国绿色贸易现况外,也期望相关资讯可作为后续推动工作之参考。

  第五篇文章探讨最热门的「青年劳动力与就业市场失衡」。杜英仪指出,台湾青年失业率快速攀升,与高等教育扩张改变青年劳动力供给有关,造成高中职及以下青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基层劳动市场大量缺工,而大学及以上青年劳动力却供给过剩。在市场调整方面,出现高职青年大量缺工与高失业率并存,或是大学青年待业多,但相关职缺却不易补实的矛盾现象。青年就业市场失衡与调整困难的主因为「技术不合」与「工作性质不合」,青年失业涉及教育政策与制度面、产业发展面,以及社会价值观等面向的问题,相当复杂。

  最后一篇文章,黄势璋和吴惠林警告台湾不要走向「大债之路」。他们说:在政府收支严重失调、政府债务迅速累积、潜藏负债持续扩大、财政赤字持续恶化下,未来如果政府破产,台湾将无法像其他国家能在国际组织中获得正式的援助,届时的后代子孙又该如何收拾我们所留下的烂摊子?而未来世代尚未出生,且目前也无可作为委託代理之民意代表,那我们现在这一世代的政府,难道可以越厨代庖、一厢情愿地替未来子孙做加税与提高债务的决定吗?

  编完本书,看过这些篇章,感受到世人望经济复甦之X,但依然用「印钞救市」、「促进需求」、「举债」老招式。而「大债之路」早已大开,看来很难回头。寄望政府拉拔、拯救经济的习性依然不改,已故美国总统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被抛诸脑后,把「个人的责任」完全撇开,贪婪、自私、欺骗还是常相左右,于是在〈编后语〉中,提出「末日过去了吗?」的疑问,也在文中提出导正之道。

  本书之成,感谢诸位供稿同仁和编辑们的通力合作,也期盼读者们的指正。

编后语

末日过去了吗?

  编完本书之际,正是北半球天寒地冻、南半球火热逼人时节,雪灾火灾频仍是天灾,更是人祸。而20世纪以来全球竞相疯狂追逐经济成长,尤其中国在1978年底也加入行列之后,地球资源受到的戕害,在贪婪人心急速升高、逐利行为极度高昂下,配合着狂印钞票的助威,摧残的速度加快,2012年 12月21日马雅预言的末日似乎躲过了,但毁天灭地真的不会发生吗?由各国所继续採行的政策,以及世人当前的心态、观念和行为来看,恐怕不能乐观。

  简单的说,大家还是最关心「经济何时复甦?」还是政府在主导这件事,而且依然是「印钞救市」、「创造需求」的主张占上风,在2008年诺贝尔经学奖得主克鲁曼(P. Krugman)的大力鼓吹和加持下,日本的回锅新首相安倍晋三正「强力」实现。安倍公开表示,日本要「激烈的无限量化宽松」,也就是要无限量增发货币压低日圆汇价,让日圆大贬,安倍也指示央行总裁配合。这样子的做法着实让日圆急速贬值,而日本经济也被认为有起色。不过,去年12月的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下滑0.1%,排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物价更下跌0.2%,且是8个月以来的第7度下跌,说明日本仍持续深陷通货紧缩,这是否让安倍更坚定加码刺激措施,让日圆重贬。果若如此,亚洲货币竞贬的局面会不会出现?而1997年7月起的亚洲金融风暴会不会重演?全球经济再度受到重创也是很难避免的。

 「金融风暴」山雨欲来

  众所周知,货币宽松会造成游资泛滥,通膨和泡沫经济更是会如影随形,不只日本会有「停滞性膨胀」(滞胀,stagflation),全球也都要剉着等。2011年出版、2012年中译本面世的《大崩坏就在眼前》(The Great Crash Ahead,中译出版名为《2012大萧条》)之警言说不定就实现,亦即「大萧条将在2012至2014年来袭,并持续至少十年,这一次将更为巨大,后果也将更为严重。」

  克鲁曼在2012年也出版《终结大萧条》(End This Depression Now!),他基本上认为2012年的美国高失业率已经是大萧条了,必须用非常手段予以制止,那就是「大量印钞票」以「创造有效需求」,他的「只看长期,意味着忽略当下萧条所带来的痛苦,与对许多人的人生无以复原的毁坏」说词得到许多人的共鸣。安倍晋三应该就是其中一位,因为他所提出的「激烈的无限量化宽松」,与克鲁曼的主张完全相同。其实,这种政策就是凯因斯在1930年代为了因应经济大恐慌,所提出的「创造有效需求」之现代版,而且更为强烈。

  凯因斯的名言“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已明确表明他的理念及政策都是「短期的」,克鲁曼「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进到「极短期分析,没有时间因素的静态模式」,社会呈现经济严重萧条,利率和各种市场的价格极低,于是有名的「流动性陷阱」和「节俭的矛盾」乃站得住脚,而货币量的增加和政府大量举债用来支出,民间在低利率下还是从事存钱的储蓄行为,而通货膨胀就不会出现、也不会对民间投资形成排挤效果,政府的支出就透过乘数效果来提升所得,于是有效需求乃被创造出来,供给过剩的现象消失,经济回复活络,失业也不见了。

  克鲁曼大力批判主张「撙节」者,并对「赛伊法则」(Say’s Law)的「供给创造需求」极力挞伐,将自由经济「淡水学派者」指摘为「替共和党跑龙套」,把「意识型态」、「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帽子套在这些人的头上。克鲁曼甚至认为国债不必还,而房贷契约也可打消,将「以债养债」换为「以债疗债」,也就是说继续举债是正确的,对于当前各国政府「印钞救市」、「振兴经济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为「力道、强度、规模」不够大,他指责欧巴马魄力不够、太妥协。他也认为通膨不会发生,而发动战争让政府支出大增也是解决萧条、需求不足的方法。对于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主张及做法,克鲁曼或许也察觉不太对劲,因而说「经济学不讲道德」作为防火墙。

  凯因斯当年和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海耶克(F. A. Hayek)对辩,在其死前三个月(1946年)与海耶克最后一次谈话时,诚挚地对海耶克保证「如果他这些为1930年代之通货紧缩所切需的理论会发生危险的影响,他将会立即挺身而出,设法改变舆论,使之步上正确方向。」如今,克鲁曼也与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等人,就债务问题究竟是厉行撙节或追求经济成长针锋相对,场景类似1930年代凯因斯V. S.海耶克,只不知克鲁曼会不会有一天也追随凯因斯说同样的话?

  上文提到的《2012大萧条》一书,用大篇幅,配以数据图形解说。首先指出人口中最为庞大的婴儿潮世代即将面临退休,他们的消费力将急速衰减,使经济成长趋缓。其次,各国庞大的债务与信贷危机让人心生恐惧,由银行、私人企业所累积的债务已远超国家债务,去槓桿化的金融型态让整体经济状况更加暗藏危机。最后,由中国带起的房地产泡沫化旋风,将导致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甚至是全世界急遽的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作者认为大萧条即将在2012至2014年来袭,并持续至少10年。这一次将更为巨大,后果也将更为严重。不过,我们可就不景气萧条所反映的「需求不足」,以致于演变成严重的「通货紧缩」,作一点重要观念的釐清。

  通货紧缩缘于供给过剩

  「通货紧缩」其实源于「供给大量过剩」,于是一般物价普遍性且大幅度地长时期下跌,如此,对消费者而言,不是一大福音吗?「抢便宜货」难道不是消费者的理性行为吗?为何消费者不领情还需政府鞭策呢?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个理由来解释:一是对于这些价格下跌的物品都不喜欢,甚至于「免费赠送」都敬谢不敏;二是物价的跌幅尚未到达消费者心中设定的水准;三是消费者根本没钱。

  第一个理由也许正是「通缩」真正出现的特色,因为「供给大量过剩」系「贪念」、「投机炒作」心态,一窝蜂抢进参与生产行列的结果,很有可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以房地产言,偏远、人烟稀少、甚至鸟不生蛋的地方,在投机泡沫兴盛时期,都被看上开发抢建,而订购者也大皆不是为了自己用,着重的是「转手图利」,有如买空卖空。我们也往往看到在偏远地方建了一排新屋,但交通不便、房子品质低劣。类似这种产品俯拾即是,换做是你,会去买吗?

  第二个理由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即便物品「有人会买」,但该物品是在投机高峰、泡沫膨胀时制造。由于抢生产资源,「生产成本」炒的老高,除非投机炒作正炽时期,否则乏人问津。换句话说,该等物品的实值(在消费者心中)远低于面值。当泡沫破灭,供给者发现市场需求量不足时,很自然的就会降价求售,但当时的成本实在过度膨风,必须「大幅跌价」才会吸引到买者,而「认赔」正是卖者应该具备的心态。一旦甘心如此,到某一低价时,就有人进场购买,逐渐地就会达到市场的均衡状态。当然,不同的物品调整的速度有异,愈炒作、膨风者愈需惨跌。不过,卖者多多少少还是会收回一些成本的。

  至于第三个理由,消费者为何没钱?一来没有储蓄,二来没有新收入。前者在「鼓励消费」、连「借钱都被标榜是高尚行为」的今日,很可能愈见普遍,而由刷卡风尚流行和「大债时代」的称谓,也可见一斑。后者是那些被资遣且找不到工作,又缺乏积蓄者。

  扭正错误政策维护社会正义

  无论如何,勤俭持家、具忧患意识且能未雨绸缪者,应是属于「储蓄为明天、为不时之需」的拥有储蓄之一群,他们在物价普遍大幅下跌时,不是可以「拣便宜」而得利吗?这不正是对这些人的一种奖励吗?不是真正社会正义的呈现吗?而保守经营、不从事投机炒作的正派经营者,不是比较不会受到泡沫破灭的影响吗?那么,对这群人来说,他们不消费其实是因价格还未低到进场水准,而政府的刺激消费、创造需求改政策就是阻碍因素呢!

  关于政府「印钞救市」和振兴经济政策的错误,《2012大萧条》一书开宗明义就以「毒瘾」称之,且以「越使用越无效」形容,而且使得经济体质愈见虚弱,如今已濒临藁木死灰地步。已故的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也早就以「酗酒」来比喻,他警告说,酒鬼在刚刚开始饮酒的时候,从酒精中得到的是高度的兴奋,感觉好极了。只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才会感到头疼欲裂。这时候,他会想起头天从酗酒中得到的愉悦,于是又忍不住去继续喝,结果酒精中毒越来越深,最后难以自拔。

  通货膨胀也是这样。当政府刚刚开始靠印刷钞票来增加开支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心情愉快——政府开支大了,雇用的人多了,失业减少了,购买的货物增加了,税收却没有增加。结果,似乎是人人都得到了好处却无需付出。可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需求的增加导致物价的上涨,继而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而这又反过来再刺激物价,人们手里的钱也就统统缩了水。政府虽然不一定加税,但是通货膨胀却成为一种变相的税收。这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到整个局面,使经济从增长转入停滞。而停滞一旦开始,人们又会要求政府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这样就出现了类似酗酒的恶性循环。

  「印钞救市」最终演变成大量「债务」,而且是「公债」、「私债」统统存在的「大债时代」。「债」者「人」和「责」两个字组合而成,如今却是「赖债」、「举新债还旧债」的「庞代骗局」充斥、欺骗当道、「诚信」沈沦。「民无信不立」啊!怎么会有明天呢?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的来到,其实是老天给人的重锤,是要敲醒迷于投机炒作、自私贪婪的世人。再不清醒过来,痛定思痛彻底检讨改进,「从根」改变起,崩坏之日不会远也!

  必须再强调的是,对于那些风暴来袭时无法温饱者,不论起因如何,都必须予以救济,这也才是政府必须做的正事,但「救急而不救穷」,而且被救助者应心存感激赶紧振作,早日得以「自助」,让社会上人人都至少对自己负起责任,逐渐建立起「自助、互助、天助」的理想社会。

吴惠林 中华经济研究员研究员
2013-01-29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的筆觸生動,將複雜的經濟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即使是對經濟學不甚了解的讀者,也能夠跟上思路。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歷史回顧,作者將當前的「大債時代」與過去的歷史經濟危機進行對比,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這讓我對經濟發展的規律有了更宏觀的認識。書中對於金融危機的歷史回顧,讓我明白很多問題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其深層的根源。作者在分析不同國家經濟數據時,也常常引用生動的比喻,讓人能夠更容易想像和理解,像是將債務比喻成「沉重的錨」,將經濟增長比喻成「風中的帆」,這些都讓閱讀過程充滿趣味。

评分

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的解答方式。它不是簡單地提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像一個領路人,帶著讀者穿越迷霧。書中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採取的應對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利弊得失,都做了細緻的比較和預測。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看待貨幣政策在「大債時代」的局限性,以及財政政策的潛在空間。讀著讀著,我彷彿置身於一場複雜的國際經濟棋局中,看著各國的決策者如何出招,又如何應對對手的反擊。書中對於量化寬鬆(QE)等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深入剖析,也讓我對這些政策的實際效力與潛在風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對資產價格和通脹的影響,真的是讓我重新審視了很多過去的經濟新聞。

评分

這本《2013年全球經濟展望:大債時代下全球經濟何去何從?》真是讓我這幾天手不釋卷,讀完後腦袋裡縈繞著好多思緒,想找人好好聊聊。書裡提到的「大債時代」,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壓迫感,但作者用非常具體的數據和案例,一點一點剖析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像是美國、歐洲、中國,甚至是一些新興市場,它們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債務泥沼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不只描述了債務的成因,還深入探討了這些債務對於實體經濟活動、金融市場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產生的連鎖效應。例如,作者對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分析,讓我對歐元區的未來感到既憂心又好奇,書中描繪的各種潛在風險,像是金融傳染、消費緊縮,都讓人冷汗直流。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所探討的全球經濟脈動,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息息相關。書中對於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匯率波動等議題的討論,都直接影響著台灣的產業發展和民生經濟。我讀到關於新興市場債務風險的部分,不禁聯想到台灣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和佈局,以及這些風險可能帶來的衝擊。書中對於亞洲經濟體的分析,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其洞見依然值得深思。作者對於未來全球產業鏈重組的預測,以及地緣政治對經濟的影響,都讓我開始思考台灣在全球經濟變局中的定位和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對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我感到特別關心。

评分

總體而言,《2013年全球經濟展望:大債時代下全球經濟何去何從?》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著作。它不僅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全球經濟圖景,更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經濟發展的本質和未來的方向。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合經濟學專業人士,也非常適合關心國家經濟發展、希望了解國際局勢的每一個台灣公民。書中對於不同國家政治體制與經濟政策互動的分析,也讓我對「大債時代」的解決方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到單純的經濟數據分析並不足夠,政治意願和社會共識同樣重要。我強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對全球經濟的未來多一份警惕,也多一份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