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在2013年之后会出现硬着陆,是号称“末日博士”的经济学家鲁比尼在2011年提出的看法。鲁比尼曾经准确预测2008年金融海啸而一夕成名。鲁比尼在2011年4月预测中国在2013年之后,将遭遇经济硬着陆。他认为,中国对于有形资产、基础设施与不动产过度投资。空荡的机场、高铁以及无际的高速公路,成千上万新建成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无人居住的新建社区,以及为防止全球价格下跌而关闭的崭新的冶炼铝炉等等都是征兆。
鲁比尼认为,中国的过度投资将最终导致巨大的浪费,并在未来出现经济低速增长。“长期实行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将会出现产能、不动产以及基础设施的严重过剩,因此,一旦进一步的固定资产投资难以为继,将会在未来加剧出现经济下滑。到2012-2013年政治交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可能会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会在未来产生极高的代价。”他认为,解决之道是实施综合改革,其中包括:更快的货币升值,对居民的财富转移,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征税或者实施私有化,废除户籍制度,以及放松对金融的管制。
那么,现在离开鲁比尼提出的看法已有两年,时间已经进入他所说的2013年政治交接,会不会发生经济的硬着陆呢?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中国拥有深广的人脉。这位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政治家看好习近平上台后带来的转变。他认为,对中国新领导2012年至2017年的核心政策议题,就是经济改革。如果这场改革成功了,获得的成就将至少能与邓小平30年前启动的改革站在同一个高度。
本书特色
10年经济红利进了大款腰包
权贵资本主义矛盾爆发
散沙:中国农民工的抗争
暴力抗议污染极为有效
医保改善但仍需改革
中南海愿在短期内接受缓慢经济成长
中国企业该如何在美国赚钱?
移民潮造成人才与资金流失
西方依赖中国经济将承担巨大风险
**第五段:** “2013中国经济”这个书名,仿佛打开了一扇回望过去的大门。那个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要巩固过去的成就,也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国经济的“软实力”建设,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业、以及品牌输出等方面在2013年是否有新的突破?书中会不会分析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角色,以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评价当时中国政府在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取向的。2013年,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环保方面的压力和投入必然不小。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案例和数据?此外,我还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比如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的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评分**第三段:** “2013中国经济”,光是书名就让我回想起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份。那一年,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既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审视当时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是否如外界所言,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例如,自贸区的设立、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以及金融领域的开放尝试。这些举措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同时,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也会格外关注书中对于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描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模式,在2013年是否已经显现出一些重要的分化特征?书中会不会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这种区域差异性?此外,我也会好奇作者是如何评价当时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风险和挑战方面的政策导向的,比如如何处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问题。
评分**第二段:** 翻开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2013年中国经济的几个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前奏。那个年代,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描绘这一宏观转型图景的。它会不会深入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例如,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是否有所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又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更进一步,书中会不会探讨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变化?当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表现无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以及海外并购的详细数据和分析,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经济是如何在全球经济链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同时,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比如结构性失衡、环境污染、以及收入差距等问题。
评分**第四段:** 这本书的标题,2013年的中国经济,勾起了我很多关于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记忆。那个年代,互联网的浪潮在中国大陆席卷而来,移动支付、电商平台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时代变迁的脉搏的。它会不会分析互联网经济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冲击与融合?比如,传统零售业如何应对电商的崛起,制造业又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此外,我对于书中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探讨也很感兴趣。那个时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否发生变化?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否增加?技术进步又对劳动力技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来支撑这些观点?另外,作为台湾读者,我们一直对大陆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民生议题有关注,书中会不会提及2013年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情况,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改革进展?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封面,那个“2013中国经济”几个字,一看到就让人联想到过去十多年的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史,那股蓬勃向上的劲儿,加上那时候正值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总觉得里面肯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深度分析。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在台湾,总是隔海眺望大陆经济的动向,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好像能为我们解开许多关于海峡对岸经济脉络的谜团。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2013年那个时间点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的,要知道,那一年可是在十八大之后不久,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政策风向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肯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书中会不会谈到当时的市场化改革进展如何?金融开放的步伐有没有加快?还有,我们一直关注的大陆房地产市场,那时候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信号?甚至,书中会不会触及一些当年我们非常关切的两岸经济合作的议题,比如ECFA的后续影响,或者是否有新的合作领域出现?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