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写了这本畅销书《体验经济时代》,探讨一些公司如何提供诱人的体验因而表现亮眼--不仅带来忠诚的顾客,还有更高的利润。这本书被翻译成超过15种语言,成为企业必读的书,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事业、国际性的或本地的产业。
体验经济的概念:
从苹果电脑、太阳剧团,到台湾不断出现的各式体验——民宿、工作坊、运动赛事、万人大型演唱会,以及美学概念的进化,可以见证我们已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
然而,还有许多公司陷入了商品化(commoditized)的困境,他们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特色,因而陷入价格战。解决方案?就是体验经济。
当一家公司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让消费者完全投入的时候,「体验」就出现了。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令人难忘的。当消费者购买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企业所提供的一连串身历其境的体验。
体验经济的特征是: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当过程结束后,体验的记忆将恆久存在。而提供体验的企业和它的员工,必须准备一个舞台,像是表演一样地展示体验。因此,「工作就是剧场」!
如果你就原材料收费,你就是初级产品企业;
如果你就有形的产品收费,你就是商品企业;
如果你就你的活动收费,你就是服务企业;
如果你就你与顾客相处的时间收费,你就是体验企业;
如果你就顾客所获得的成就收费,你就是转型企业。
体验不光只是娱乐。有四个面向可以切入体验经济--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现实(escapist)、审美(esthetic),在本书第2幕中有详细的描述。
而且,体验还不是最终的经济产物。当你为某人客制化体验,满足他的需求时,你势必会「改变」他。当你把体验客制化时,体验会自动变成「转型」,也就是帮助顾客「自我实现」。这是经济价值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顾客就是你的产品。例如医疗、健身、美容、教育等都是极具潜力的转型产业。
在这个修订版中,两位作者回顾了十年来体验经济产业的变化、回应读者的疑问、指出体验产业的挑战和机会。它也更新了一些数据和案例,在我们这个数位时代里,提供新的观点与真知灼见。本书的核心架构--经济价值递进--则让我们省思,经过金融海啸之后,如何能使经济再度成长、繁荣。
从国内越来越热门的媒体娱乐业、文创产业、运动产业、设计产业、休闲农场、民宿,值得思索的是,台湾的体验经济缺少了什么?美学的提升是看得见的,但是体验的感觉如何?是否令人难忘?台湾的观光产业该如何进步?都值得更多的思索与尝试。
作者简介
约瑟夫.派恩 & 詹姆斯.吉尔摩 B. Joseph Pine II & James H. Gilmore
两位作者创办了位于俄亥俄州奥罗拉(Aurora)的策略地平线公司(Strategic Horizons LLP),该公司协助企业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掌握「体验经济」的本质——展示体验、引导转型、或是大量客制化。他们合着了许多关于企业策略和创新的文章,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策略与领导》等刊物。除了《体验经济时代》,他们还合着有《体验真实》(Authenticity)。
约瑟夫.派恩
他是MIT设计实验室(MIT Design Lab)的客座教授,也是未来设计学会(Design Futures Council)和欧洲体验经济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Experience Economy)的资深研究员,他还是该体验经济中心的共同创办人。他曾担任IBM高级商学院(Advanced Business Institute)兼任教授,并且在IBM担任过多项职务。他的着作还有《大量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和《潜力无限》(Infinite Possibility)。
詹姆斯.吉尔摩
他现为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的巴顿学人(Batten Fellow)与兼任讲座教授,也是加州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护教学(apologetics at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的访问讲师。他最初任职于宝硷,后于CSC Consulting & System Integration公司工作超过十年;他也是狄波诺(Edward de Bono)水平思考法的认证讲师。
译者简介
夏业良
从1980年起先后就读安徽大学和复旦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1987~198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学习管理学和EMBA课程,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林毅夫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目前为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帕累托公共政策研究所(CPIPP)理事、中国改革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兼任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国转型与改革。
先后在《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观察报》、《新财经》杂志等开设经济学随笔专栏。着作有《制度是怎样炼成的》、《公共问题的经济解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译作有《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新论》等。
鲁炜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对市场营销、环境管理、公司财务及金融性衍生商品有浓厚研究兴趣。发表论文和译着若干,与他人合着《Greening Chinese Business》、《现代金融之谜》。联络方式weilu@ustc.edu.cn。
江丽美
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毕,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olorado University)新闻暨大众传播学院硕士。曾任美语中心教师、电视公司与报社记者及编译等职。译作包括《勇于负责》《边际谋杀》《高绩效教练》《领导的艺术》《A级人生》《抢救亚当斯密》《从负责到当责》等书。
推廌序 欢愉的智慧 李仁芳
推荐序 体验经济与台湾经济转型 卢希鹏
推廌序 体验,是为了创新想像力! 孙瑞穗
修订版序言 超越商品与服务
体验经济中的机会
围绕体验经济的议题
序幕 开始行动
第1幕 欢迎进入体验经济
一种新的价值来源
各种经济形态的价值
初级产品∕商品∕服务∕体验
让它活起来
筹画体验活动的首要原则∕活化一与活化二
经济价值递进
开始行动吧
第2幕 设定舞台
使体验更丰富
教育的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审美的体验
体验丰富性
第3幕 演出必须继续
为体验设定主题
正面线索令顾客留下好印象
淘汰负面线索
提供纪念品
重视顾客的感官刺激
你属于哪种产业,要看你针对什么收费
第4幕 让你也参与进来
自动升级
大量客制化
顾客到底需要什么?
一种更难忘的衡量标准
第5幕 减少顾客牺牲
寻找独特性
建立学习关系
针对各种牺牲做回应
协作性客制化:探索式体验∕适应性客制化:实验式体验∕
装饰性客制化:满足式体验∕透明性客制化:规避式体验
选择正确的途径
中场休息 一种全新的体验
使顾客惊喜
别错过了这个……
第6幕 工作就是剧场
表演的艺术
进行商业演出
你是说表演吗?
入戏
有意图的表演
第7幕 表演的四种形式
剧场的四种形式
即兴式剧场∕舞台式剧场∕搭配式剧场∕街头式剧场
一次改善一个片段
第8幕 现在该你来表演
在工作场所建立舞台
制作人的角色
导演的角色
把戏剧变成表演,把策略变成产品
戏剧顾问∕编剧∕技术人员∕舞台工作人员
公司可採纳的选角方式
确认剧中人名单
第9幕 顾客就是你的产品
再论经济价值递进
转型和体验的差异,续集
引导转型
分析志向∕推出转型体验∕贯彻执行
综合行动
第10幕 寻找你在现实世界中的角色
将智慧融入工作中
你属于哪种产业,要看你针对什么收费:再谈关怀
工作就是剧场:第2幕,第1场
满载而归
所以,你打算怎么做呢?
谢幕 意犹未尽
专文推荐 汪丁丁
致谢
注释
推荐序
体验经济与台湾经济转型 卢希鹏(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我开玩笑地说:「老师这个行业,已经从制造业进化成服务业。制造业只要卖身,服务业除了卖身,还要卖笑」。随着体验经济的普及,学校更进一步地超越了卖身与卖笑的商品与服务。
此话怎讲?
制造业讲求的是品质与效率,所以过去老师只要花很多时间备课,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教导学生最多的东西,结果学生毕业以后,一个都记不住。因为供过于求,学生学不来这么多东西。
接着老师这个行业就成了服务业,老师除了花很长的时间备课之外(卖身),还要开始讲求爱的教育(卖笑),明明对笨学生火冒三丈,还要和颜悦色地跟学生说:你好棒。这在管理学上称做「情绪劳务」(emotional labor),一个客服人员刚跟女友吵架,遇到客人求助,要马上破涕为笑,这些都是「卖笑」的例子。不过,不管老师怎么笑,学生们还是睡,因为,一堂课如果让学生「无感」,现在的学生还是听不下去。
体验经济在十多年前被提出后,教育就更进一步地成为娱乐业了。在讲课的过程,除了讲求课程品质,以及微笑服务外,还要让学生「有感」。这点就很难了,品质与微笑的控制权在老师(厂商),有没有感觉,主导权却在学生(客户)。就像有些男生做尽天下浪漫的事,女生还是无感。有些男生只要做一点点事,就会让女生终生难忘。就像我曾经跟林志玲握过手,短短二十秒,这个感觉就让我终生难忘。感觉是件很奇妙的事,因人而异,所以厂商开始要学习与客户共创有感的经济。
像是星巴克咖啡,你觉得你自己是星巴克咖啡的客户,还是星巴克的产品? 我跟学生说,你是星巴克的客户、也是星巴克的产品。我为什么喜欢到星巴客喝咖啡? 不只是因为咖啡豆的品质,也不只是星巴克的服务,而是星巴克给我的感觉,而这个感觉,除了星巴克的装潢,还包括了坐在我旁边那位客户的表现。如果有一天,有人在星巴克中打麻将,或是来了一群游民,星巴克的感觉可能就变了调。星巴克之所以成为星巴克,是因为有品味的你,也坐在星巴克中。不知不觉中,你也成为星巴客产品的一部分。
同样的,学生到底是我的客户还是我的产品? 如果是产品,我们就要做严格的品质管控,品质不良的学生就要挑出来,不能让他们轻易毕业。如果是客户,我们就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直到最近,我发现学生不是客户,也不是产品,而是共同创造学校价值的「伙伴」。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一个学校给你的感觉,除了学校,更是你旁边的那些同学所决定,所以召进来的学生素质,主要决定了学校的感觉。
如果依照Pine and Gilmore的体验经济学,更高附加价值的却是「转型」,客户因为你的服务而改变生命,让顾客很骄傲地成为你的产品。我有朋友的小孩申请到剑桥大学博士班,我朋友预估这可能要花他五百万台币,但是他说他即使借钱都要让孩子去读。绝不是因为剑桥大学的教学品质,也不是行政服务满意,更不是校园体验,而是因为读了剑桥,成了剑桥大学校友后,未来一辈子都可以抬头挺胸地说我是剑桥毕业的。读剑桥有没有比较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我是剑桥人,走起路来就会有风。这就是一种转变,让人愿意花几百万去购买。
体验经济强调,感觉是可以卖钱的。LV的包包之所以卖这么贵,卖的不单单是商品品质、也不只是服务满意、更是一种贵妇人的价值感。结果台湾的高品质包包用打火机烧不坏,但在夜市里却只能卖1000元。而即使一个普通的LV包,却能轻易地卖到上万元,因为后者卖的是一种快乐的价值感与富足感。
几年前我在美国进修,春假时我两个读小学的孩子建议我们到佛罗里达的迪士尼去玩。我心想: 「我的妈呀,这一定是一个炎热排队的假期,而且我这个年纪,已经排斥所有有离心力的游戏。更重要的是,这一趟旅行,可能要花我二十万台币。」但是,我还是去了,我很清楚我这次买的绝不是离心力,而是一种「温馨」的感觉。我跟自己说,在这次的假期中,绝对不能发孩子们的脾气,不然这二十万就丢到水沟里了。我愿意花几千元买游乐场的门票,但是这一次,我愿意花二十万,并且面带微笑,买一个温暖的感觉,以及温馨的回忆。
台湾的经济目前正在调整结构。过去,我们强调低附加价值的商品与服务,强调卖那几千元的门票,以及用打火机烧不坏的包包。未来台湾经济若要更为富裕,就要开始强调「有感经济」,学习卖贵妇人的感觉以及温馨的回忆。体验经济出版十余年后,欣见两位作者回顾这十年来的发展,对体验经济做了些修正。我个人的观察唿应作者的意见,果然,体验所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越商品与服务。
这本《体验经济时代(十週年修订版):人们正在追寻更多意义,更多感受》真的像是在我生活迷雾中点亮的一盏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物质上富裕了,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吃了一顿大餐,却仍然感到空虚。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没有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用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填补这种“空虚”。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潜意识里一直在追求的,不是更多的商品,而是更深刻的体验,更动人的故事,更值得我们去回忆和分享的时刻。 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从商品到体验的转变”。以前,我们买东西,看的是功能,是价格,是品牌。但现在呢?同样一个产品,如果能赋予它一个故事,一个场景,一个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机会,它的价值就瞬间提升了。比如,一家咖啡店,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豆,更是那个让你坐下来,慢慢品味,和朋友聊天的空间;一个旅行社,卖的不仅仅是机票和酒店,更是那些让你踏出舒适区,去感受异国文化,挑战自我的冒险。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在消费时,是不是也越来越看重这些“体验”了。我不再满足于“拥有”,而是渴望“经历”。这种观念的转变,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这本《体验经济时代(十週年修订版):人们正在追寻更多意义,更多感受》简直就是一本为我量身定做的生活指南。我常常会感到,生活好像进入了一种“模式”,每天按部就班,虽然不至于糟糕,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一点让生活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把我从这种平淡中拉了出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意义”和“感受”的渴望。 作者在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商业的转型,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内心世界的转变。他提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占有,而是渴望更深层次的连接,更独特的人生体验。我深有同感。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愿意为了“拥有”而消费,而是更倾向于为“经历”买单。比如,我宁愿花钱去学一项新技能,去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也不愿只是单纯地囤积一堆用不上的东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内心深处一直都在追寻的,就是这种能够滋养灵魂,丰富人生的“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因为“体验经济”这个词来的,觉得听起来挺新潮的,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触及的根本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意义的追求。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这些概念讲清楚了。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展现体验经济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连接”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强调,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不再只是卖产品,更是卖一种情感,卖一种归属感,卖一种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感受。这种观念,真的让我茅塞顿开。我回想自己过往的消费经历,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正是那些服务周到,让我感到被重视,或者让我觉得品牌和我有着某种价值认同的时刻吗?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们选择一个品牌,或者一家店,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东西好用,更是因为他们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能让我们感受到被关心,被连接。这种读起来轻松,但思考起来却十分深刻的书,真的是难得一遇。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种直击人心的洞察力给吸引住了。尤其是在“十週年修订版”这个标题下,我原以为会是一些陈旧的理论,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思考比我想象的要深远得多。他不仅提到了体验经济的起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会如此渴望“意义”和“感受”。这种渴望,不只是物质满足之后的一种自然延伸,更像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内心锚定的方式。 书里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说,当商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同质化到我们几乎分不清彼此的时候,商家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体验”上做文章。而这种“体验”,绝非流于表面的装饰,而是需要触及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原来我们作为消费者,并没有被动地接受商家的一切,我们其实在主动地选择那些能带给我们更多价值的东西,而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体验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也开始更加留意那些能让我感到“活在当下”的时刻。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持着一种观望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因为“体验经济”这个词听起来挺时髦的,但我又担心它只是停留在一个概念层面。结果,它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商业模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当下社会趋势,以及如何从中找到自己生活意义的书。 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比如,它提出的“从商品到体验的转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消费观念。我意识到,我不再满足于拥有一件物品本身,而是更看重它所承载的故事、所带来的情感价值,以及它能否为我创造一段难忘的经历。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升华。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们之所以感到“空虚”,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太专注于“拥有”,而忽略了“体验”的重要性。它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对生活新的可能性,让我更加期待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有感受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