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了没

经济学了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苦短,当思人为财死有何逻辑可言?悲剧是无解的吗?往日情怀可以重建吗?
  社会失衡,当问牺牲谁比较好?谁该承担歧视的重担?公平正义的刻度?
  政治纷扰,当知如果多数人都是输家时怎么办?国家需要多久才能成熟?
  80篇文章,80件大小事,在经济学家眼里蕴涵无限经济玄机。

  华文世界着名经济学者熊秉元,他的两篇散文被收录在台湾高中课文,
  借着各种极尽巧思的经济学比拟,他将带你深刻体认生命与社会意义。

  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我开始成为专业的经济学者;课堂之外,其他场合不知碰过多少男女老少,一旦知道我的身分,绝大部分是报以复杂的眼神:带点客气、调侃和同情!一般人忍受经济学者,但是希望保持距离。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学家似乎有一种通病:他们太喜欢自己的学科,所以有点唯经济学论──一切套用经济分析,几乎令人气结。

  例子之一:坐计程车到了目的地,正在掏钱时,计时器跳了一下,司机要多收五块钱,双方理论时,司机指手划脚,车子往前移动几公分,距离的码表又跳了一下,变成要多收十元!虽然只有区区十块钱,可是有许多人会肝火上升,和司机理论半天,粗言粗语。然而,生活里有多少场合,一掷千金而不皱眉吝色;区区十块钱,买个馒头都不够,由钱的角度着眼,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因此,经济学强调成本效益,显然说不过去──为了小小的十块钱,何必义愤填膺和大动肝火?对于这种合情合理的质疑,经济学者当然应该有所因应。而且,除了自圆其说之外,最好还有些智识上的兴味。

  这本书的内容,是由八十篇短文所集成;短文分成四部分,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标示:春夏秋冬,是一种方式;起承转合,是另外一种;还有,生老病死,也是一种可能。

  无论是哪一种符号,其实都隐含两个层次上的意义:一个层次,是关于表面的社会现象;另一个较高的层次,是如何来解读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因此,读者在看这些短文时,不妨提醒自己:对于这些故事(社会现象),作者是如何分析和思索的?对于这些材料,自己又是如何分析和思索的?除了直觉上的价值判断之外,最好有意识的问一下「为什么」?

作者简介

熊秉元

  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逢甲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永谦讲座教授。

  上课採取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启发思维,深获好评;并受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学府,担任课程讲座。

  熊秉元不仅是知名经济学者,也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在华文经济散文界,与着名的经济学者张五常并称「巨侠」及「顶侠」;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誉其作品为「熊氏散文」。

  曾出版《寻找心中那把尺》、《熊秉元漫步法律》、《熊秉元漫步经济》、《灯塔的故事》、《大家都站着》、《走进经济学》、《熊秉元法律经济学开讲》等书。其中:第一本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获选1993年金鼎奖推荐着作;《熊秉元漫步法律》获2003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最佳着作;2006年起在《印刻生活杂志》连载的「经济学的故事」,也入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

  2005年,大陆经济类报刊编辑评选熊秉元为,两岸三地知名度最高经济学者之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人为财死的逻辑?
对于货币,人们几乎已经形成一种本能般的反应;
只要涉及钱,潜意识立刻启动因应的机制。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生活里常用的谚语。然而,稍微琢磨就能发现,这句谚语有个小问题:没有食物,鸟非死不可;为争食物而伤亡,合于情理。可是,对人类而言,财物不是必需品,为什么人们却往往为之粉身碎骨,甚至家破人亡呢?两者相提并论,似乎有点错误类比!

不过,人为财死,确实是精确而深刻的描述。为什么呢?问题看来简单,要找到理直气壮的答案,似乎并不容易。也许,由一个相关的问题着手,要清楚一些:普天之下,绝大部分的人都爱「钱」,为什么?

谈到「钱」,经济学者当然有话说。任何一本《经济学原理》里,都详细列举货币的四大功能:钱是计数的单位,可以标示出一块、两块、三块等。钱是交易的媒介,取代了以物易物的诸多不便。钱可以用来储藏价值――番茄五天之后就腐坏,货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要通货膨胀不严重,啮咬纸币的虫类不多。最后一点,钱是支付债务的工具,所以,交易毋需现买现卖,而可以先享受后付款。

然而,了解教科书里四平八稳的定义,还是无法联想钱为什么如此重要。也许,先追本溯源,再回到当下,更能体会到货币的重要。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里,没有现代的纸钞硬币,也没有贝壳羽毛等等原始货币。人们打鱼狩猎为生,生活里最重要的,是谋生的工具,弓箭刀矢之类。对人们而言,不只是帝力于我何有哉,货币也是如此――货币无关生存繁衍,也无关生活起居,何必重视!

相形之下,现代生活里,货币的身影几乎无所不在。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货币隐含着行为上的「可能性」,也意味着诸多的「限制」:有了货币,可以买食物玩具、汽车洋房等等;无论是必需品或奢侈品,有钱才能享受。另一方面,每个人大概多少都有类似的经验:口袋里硬币刚好差一、两块钱,所以买不了矿泉水或上不了公车,不得不先换钱或提钱,折腾之后才动得了身。而且,看到媒体上无所不在的名车豪宅,更能体会到自己阮囊羞涩。因此,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之后,慢慢雕塑出人们对于钱的概念。和其他东西相比,货币的地位独特而无与伦比。对于货币,人们几乎已经形成一种本能般的反应;只要涉及钱,潜意识立刻启动因应的机制。或者小心守护,避免减损;或者勉力争取,希望增添。

由这种角度考量,或许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在餐馆里点菜或在超市买东西时,往往盯着价格看,即使价格之间的差别,远远比不上口味差别来得重要。亲兄弟明算帐,即使手足之情无可替代。笑贫不笑娼,因为娼所代表的可能是服饰光鲜、手头阔绰,而安贫乐道是一种价值,却不容易长久坚持。还有,很多时候,为了数额不大的金钱,往往启动生理和心理大规模的反应,金额大小和反应强弱,经常不成比例,社会新闻里,很多斗殴凶杀的原因,正是为了微不足道的金钱。

由货币的性质,可以了解金钱的重要;而金钱和财富,只是一线之隔:金钱累积之后,就是财富。因此,追根究柢,人会为财而死,是因为货币/金钱/财富的特殊性。由演化的角度着眼,货币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有了货币之后,大幅地扩充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人类文明的进展,直接间接都和货币有关。然而,由货币所衍生出的财富,却悄然无息地带来新的问题。

人为财死,大概就是这些问题比较极端的註脚吧!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