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8年发生金融风暴,你我都有收到消费卷,政府位甚么要发消费卷刺激景气,美国大量印钞票实施QE量化宽松政策大量购买美债的目的是甚么 ,冰岛破产到欧债危机为何会造成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最近大家听到的美国财政悬崖跟我们有甚么关系,其实这一些在中国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例如老一辈的人都曾经历过拿麻布袋去吃面的过往,或许你曾听过这个笑话,当年你拿着篮子装钱去买菜,当你要结帐时,你的钱已经不值钱了,可能篮子都比你那一篮子的纸钞值钱这其实就是通货膨胀。
现在我们看日本政府努力让日币贬值,还要提高通货膨胀率到2%的目的背后每其名是刺激景气,背后就是政府发债刺激景气,但为何经济学家说是短多长空, 因为对政府而言举债就跟吃吗啡一样,因为政府举债就有大量的钱可以用, 印钞票比实际去赚钱更容易,若没有适当的约束机制,最后就会跟希腊一样落入紧缩政策,人民苦不堪言,台湾早年扩充债信大量举债是为了建设,就会有刺激作用,而当年的官员紧守财政纪律才没有酿成大祸,近几年政府不断支出,扩充债信其实就是债留子孙,适当的举债跟刺激景气是必要的,但没有约束的话会落入希腊化目前国债不断飙高,过度通膨也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这本书介绍了千年来中国的盛衰来自于财政,政府透过举债,信用扩张的激励还有严格的财政纪律才能政权稳定,要了解台湾未来的财政,透过本书你就可以从历史了解未来的发展了。
本书特色
电视不断报导欧债,美国财政悬崖 ,日本大量印钞让日圆加速贬值,马拉威中央政府比你手上的钱还少,我们台湾的十八趴,政府快破产,原因是甚么吗?
本书大量用中国历代政府过度举债造成通货膨胀的例子警告政府若无法节制财政将来一定破产,有没有办法想像当你包包装满满的钱去买一颗鸡蛋,结果包包比里面的钞票值钱是甚么状况,这本书介绍了千年来中国的盛衰来自于财政,政府透过举债,信用扩张的激励还有严格的财政纪律才能政权稳定,要了解台湾未来的财政,透过本书你就可以从历史了解未来的发展了。
例如
当年你拿到消费券时你觉得赚到了吗
其实是政府举债从你口袋拿钱来分配
日本、美国大量印钞票,制造的通货膨胀就是扩张信用
台湾的劳健保快破产,美国的财政悬崖欧债风暴
其实都是政府过度举债,扩张信用,没有约束财政纪律
政府不节制,你的财产迟早被掏空
中国千年财政历史,告诉你要如何保住你的钱
作者简介
缪明杨 教授
长期致力于金融史和金融学说史的研究,并从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在科研和教学中不仅坚持广为中用而且坚持古为今用。在当代年轻人较多地追求“时尚”的今天,应当说缪老师是独树一帜的。粗略拜读后给我的感受是:资料翔实,覆盖面广;旁征博引,气势恢弘;层层递进,有序展开;言之有据,论之有理;述而并作,见解独到。它可以说是一本研究金融史和金融学说史的人不可不读的参考资料,更是借古鉴今、以史为镜的难得的一本书,实在是可喜可贺!
导 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方法基础
三、思路提要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思想机理述评
引 言
第一节 古希腊、古罗马经典作家对信用激励机制问题的相关思考述评
第二节 欧洲近现代经典作家对信用机制问题的相关思考述评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对信用机制问题的相关思考述评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第二章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经济基础
引 言
第一节 关于政府的职能定位
第二节 关于政府举债的必要性
第三节 政府举债的可能性
第四节 政府举债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第三章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制度基础
引 言
第一节 政府举债目的重述
第二节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经济制度基础
第三节 举债政府所处经济制度基础对其举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法理基础
引 言
第一节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法理基础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法理基础构成及其对政府举债信用机制功能释放的影响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第五章 政府举债的信用机制
引 言
第一节 信用产生、维系的利益基础
第二节 守信用的激励与反信用的约束
第三节 无限政府与有限政府举债的信用机制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经济制度与法理基础
引 言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经济制度基础
第二节 中国近代在不平等条约压力下的被动开放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法理基础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信用机制的法理基础构成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借外债:守信用的激励、反信用的约束
引 言
第一节 晚清政府外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外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第三节 北洋政府外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第四节 国民政府外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借内债:守信用的激励、反信用的约束
引 言
第一节 晚清政府内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内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第三节 北洋政府内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第四节 国民政府内债举借中的信用激励、约束
本章小结
本章所引文献资料补述
结 局
附录 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史实
一、中国古代政府信用史实
二、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史实
参考文献
推荐序1
2008年9月爆发美国两房金融吃紧,雷曼兄弟倒闭,以及AIG财务危机等重大金融事件后,各国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除了大幅调降利率外,亦巨额的扩张财政支出。其中欧盟地区推出七千五佰亿欧元的鉅额救市计画,日本26.9兆日圆的振兴方案,中国4兆人民币的基础建设与租税补助,美国1680亿美元的减税措施,2年8000亿美元增加信贷市场流动性方案,以及7870亿美元的经济振兴计画…等。固然2010年以来各国经济已逐渐恢复元气,但大多数国家对于财政支出仍採取较为宽松的态度,并不多国家提及恢复财政纪律的议题。根据OECD经济前瞻2010年6月所作的估测,2011年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以及美国等国之国家债务余额占中国生产毛额的比率皆达80%以上,其中日本更高达2倍左右。此外,尽管金融危机最为险峻的期间已过,但那些债务余额高的国家如冰岛、卜萄牙、义大利、爱尔兰、希腊与西班牙等国陆续出现财政无法负荷的情形,更为国际经济的复甦埋下隐忧。由此可见,未来财政收支的议题必然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议题,缪明杨教授所着的「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正是及时雨,提供了政府举债相关议题之重要参考依据。
在这本书里,缪教授结合财政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经验,对于政府举债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等主题作了精辟的分析。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政府举债信用机制之思想沿革,政府举债的产生与发展,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近现代举债信用机制,中国举借外债与内债之守信用激励与反信用约束之过程与相关议题,对于中国举债的沿革与财政理论之关联性亦可获得充分的资讯。历史的发展经验是最好的借镜,个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拜读大作,并为本鉅作写序。
中华经济研究院 吴中书
推荐者简介
吴中书 教授
职称:现任 中华经济研究院 院长
最高学历: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系
研究专长: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经济预测
民国47年生。73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77年起任LINK(世界联结模型组织)台湾代表;78年起任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80至89年任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第三组组主任;78至79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访问学者;79年起台北大学经济研究所兼任教授;80至89年任亚洲开发银行台湾顾问;86至88年及89至91年任台湾经济学会理事;91年任政治大学经济学系合聘教授迄今;93年起台湾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迄今。80至86年担任《经济论文》编辑委员;86年起担任《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执行编辑;86年起担任《货币市场》编辑委员;93年起担任《经济研究》编辑委员。
推荐序2
本人很荣幸为缪明杨博士所着的【中国近代政府举债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写序。此书对于中国近代政府举债的历史,作了一个宏观的回顾与解释、分析,是学术上与实务面的浩大工程。因为要从1840~1949年历史的庞杂资料中,提出有系统、有见地的观点,实在不易,此举反映出作者扎实的学养与雄心。本书的出版更可让研究此议题的专家学者,乃至于实际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员,有所参考的依据。
环顾当今美、日等国的公债高筑,乃至于台湾每年政府预算赤字的有增无减,实在是足以危及未来子孙的经济水准与永续发展。因此,欣见缪博士将多年教学与研究心得分享世人。希望能借此让中国乃至于其他国家的财政更加健全,并且造福全人类。
东海大学经济系 萧志同
推荐者简介
萧志同 教授
职称:东海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研究专长:产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健康经济学
最高学历: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博士
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所,硕士
主要经历:工业技术研究院产经中心副研究员、特约研究员、顾问中山医学大学医疗产业科技管理学系、大叶大学资管系专任助理教授、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谘商与应用心理学系、逢甲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班、EMBA兼任教师
光看书名,《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就感觉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我比较关注这本书是如何将“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分析的。通常我们认为,信用是靠建立起来的,而约束则是为了防止信用受损。那么,在中国近现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府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是先通过种种激励措施来吸引资金,再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来限制过度负债?还是说,信用和约束是同时在发挥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 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举债信用和约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成效与不足。比如,有没有某些时期的政府,特别重视建立和维护信用,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又有否某些时期,因为约束不力,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从台湾的经验来看,政府的财政纪律和透明度是维系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石。研究大陆的近现代史,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反观自身、审视制度的独特视角。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透过“举债”这个具体的行为,去理解更深层次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的成效。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历史片段:洋务运动时期的“借款修路”,民国时期各种五花八门的公债,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的“援助贷款”。这本书如果能系统地梳理这些事件,从“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两个角度去分析,那绝对是干货满满。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深入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政府是如何构建和维护其“信用”的。比如,是不是曾有过承诺“永不增税”或者“保证还款”的先例?这些承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债权人的信心?同时,对于“约束机制”,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界定。是仅仅指财政赤字率、国债余额的上限,还是包含更广泛的社会监督、政治问责的机制?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史实罗列,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比如,为什么在某些时期,政府的信用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而在另一些时期,又信用破产?这中间的制度性原因是什么?是否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权力分配、以及信息公开的程度?从台湾的经验来看,我们也非常重视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和责任感。研究大陆的近现代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在国家治理和财政管理上,有哪些共性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政府举债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其对国家发展产生的长期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虽然听起来像是经济学或政治学领域的专业探讨,但它所涉及的“政府举债”和“信用”,实际上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毕竟,政府的债务最终会以各种形式转嫁到纳税人身上,而政府的信用,则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探讨“信用激励”时,会如何展现当时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民众,对政府举债的态度和认知。他们是出于对国家建设的信心而购买公债,还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性要求?那些未能如期兑付的公债,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同样,“约束机制”的探讨,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是否有过因为政府举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当时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这本书如果能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或者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来揭示这些“激励”和“约束”在现实中的运作,那将非常有价值。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而言,研究中国大陆近现代的政府举债历史,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机遇。一个国家财政的健康与否,是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而政府举债信用,恰恰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第一眼看过去,可能会觉得它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专著,毕竟“信用激励”、“约束机制”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充满了理论深度。但我觉得,一个好的历史研究,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现实,落脚到人的行为和选择上。我特别想知道,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政府在决定举债的时候,他们的决策逻辑是什么?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因为政治上的考量,甚至是某些个人或集团的利益驱动?“信用激励”这个概念,除了我们理解的经济上的回报,是不是也包含了对国家声誉、国际地位的考量?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政府的信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而“约束机制”部分,我更加好奇它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是不是存在一套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的举债行为?如果存在,这些法规的执行情况如何?有没有出现过政府违约的情况?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是仅仅通过经济手段,还是会引发社会性的动荡?我也会关注作者会不会去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政权下的举债模式和监管方式的差异。比如,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各自在举债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教训?从台湾的视角来看,研究大陆的政府举债历史,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整个中华民族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一种沉静但又不失力量的复古感。书名《中国近现代政府举债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虽然听起来有点学究气,但细想一下,这背后牵扯的可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脉络和历史变迁啊!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过去几十年政府的财政政策和举债历史,也经历了相当大的转折和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中国大陆在近现代,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是如何进行举债融资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信用激励”机制在运作,比如吸引外国投资、发行公债的承诺和信誉,又有哪些“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像是国际条约的限制、国内的财政监管、甚至是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会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信用激励”这部分,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阐述。是单纯地从经济学的角度,比如利率、风险溢价来分析,还是会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国际关系来解读?例如,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的时期,列强借款对中国主权的影响,这背后除了经济因素,更多的是政治和军事压力。再到后来的国民政府,为了支撑军费和建设,发行了大量的法币公债,这些公债的信用如何维系?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政府债券的?有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而“约束机制”同样是看点,除了外部的压力,内部的财政制度是否健全?当时的审计制度、预算制度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政府的举债能力和信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