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发展后进国家,日本、韩国和台湾巧妙地利用金融体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但也间接也成为1990年代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本书以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论与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由政权性质、政官关系、国家与金融、国家与企业、金融与企业等五个层面,比较日本、韩国和台湾金融体制的形成、发展与转变的政治因素。当2008年以美国为震央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英美式的金融体制和资本主义倍受非议,而早在10年之前历经金融危机而改革的日韩台东亚金融体制,则让我们思考下一步的可能方向为何。
作者简介
林文斌
【现职】
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助理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
【经历】日本大坂大学大学院法学及政治研究科外国人招聘研究员
【学历】
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讲授科目】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东北亚区域研究
萧序
自序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东亚政经发展
壹、由奇蹟到危机
贰、理论争辩
参、金融政治
第2章 比较金融体制变迁
壹、金融体制类型
贰、金融体制特征
参、金融体制的变迁
肆、论点与研究架构
第二篇 战后金融体制的形成(1950s-1960s)
第3章 战后日本金融体制
壹、自民党政权
贰、官僚权威
参、护送船团金融
肆、产业金融政策
伍、主要银行制
陆、小结
第4章 战后韩国金融体制
壹、军事威权
贰、经济官僚有限自主
参、国家金融统制
肆、指导式资本主义
伍、金企分离
陆、小结
第5章 战后台湾金融体制
壹、党国体制
贰、财金官僚优先
参、国家金融统制
肆、公民营企业二元化
伍、官商金融资本
陆、小结
第6章 战后金融体制原型比较
壹、政权性质
贰、政官关系
参、国家与金融
肆、国家与企业
伍、企业与金融
陆、小结
第三篇 金融体制自由化(1970s-1980s)
第7章 日本金融体制自由化
壹、国民不在的民主
贰、政官融合
参、管控金融自由化
肆、产业政策受挫
伍、金融中介变化
陆、小结
第8章 韩国金融体制自由化
壹、走向民主化
贰、诉诸总统的经济官僚斗争
参、有限金融自由化
肆、财阀政策时进时退
伍、财阀涉入金融业
陆、小结
第9章 台湾金融体制自由化
壹、党国民主化
贰、强人下的经济官僚对抗
参、保守的金融自由化
肆、策略性产业政策
伍、企业涉入金融受挫
陆、小结
第10章 金融体制自由化比较
壹、政权性质
贰、政官关系
参、国家与金融
肆、国家与企业
伍、企业与金融
陆、小结
第四篇 金融体制危机后的改革(1990s-2000s)
第11章 日本金融危机与改革
壹、五五年体制终结
贰、监控官僚
参、金融大改革
肆、企业法制改革
伍、主要银行制消解
陆、小结
第12章 韩国金融危机与改革
壹、政权轮替与改革
贰、官僚体系改造
参、金融自由化、危机与改革
肆、财阀构造改革
伍、企业与金融防火墙
陆、小结
第13章 台湾金融危机与改革
壹、政党轮替与分立政府
贰、经济官僚的政治驯化
参、自由化、危机与监理
肆、国家、财团与中小企业
伍、监管企金分离
陆、小结
第14章 金融体制改革比较
壹、政权性质
贰、政官关系
参、国家与金融
肆、国家与企业
伍、企业与金融
陆、小结
第五篇 结论
第15章 比较金融体制变迁
壹、战后原型的形成
贰、金融体制自由化
参、自由化后金融体制的不搭
肆、危机后的金融体制改革
伍、鑑往、知来
参考文献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一直以来身处其中的金融体系是如何被构建和演变的。作者将日、韩、台三个经济体进行对比研究,这本身就极具价值,因为我们常常习惯于将自己与其中一个或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但从未如此系统地进行三方联动分析。在阅读日韩部分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金融监管的演变路径的梳理。日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通过调整监管框架来服务于国家经济战略,以及这些调整所带来的长期影响,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洞察。对于台湾而言,书中对我们金融体制形成过程的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一些决策和发展模式。我特别注意到作者提到台湾金融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其韧性的一些讨论。这引发了我对于如何构建更具弹性的金融体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是关于国家战略、政治选择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它让我认识到,金融的背后,是深刻的政治意志和长期的战略布局。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台湾的金融发展历程。过往我们阅读的关于台湾金融的书籍,大多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市场运作、产品创新或是监管政策的细节。但《东亚金融政治》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层面,将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国家政治、地缘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对于日韩两国金融体制的深度剖析,让我对它们所谓的“经济奇迹”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韩国金融体系时,如何将其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后来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相结合。这种宏观叙事,为我们理解台湾金融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参照系。过去,我总觉得台湾的金融发展有时显得有些“被动”,缺乏独立的战略规划。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或许是我们的政治力量在金融领域的设计和引导上,与日韩有着本质的区别。书中的内容,让我对“金融民主化”和“金融主权”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促使我去思考,台湾在未来的金融发展道路上,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政治与经济优势。
评分**书名:东亚金融政治:日韩台金融体制的形成、发展与转变**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台湾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浪潮下,理解我们自身的金融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显得尤为重要。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经济数据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金融体制背后盘根错节的政治力量。日韩两国在战后经济奇迹的背后,其金融体系扮演了何等关键的角色,又是如何受到政治决策的影响,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极为细致的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日本“金融监督厅”的演变,以及韩国在经历多次金融危机后,其金融监管框架如何调整的分析,都提供了许多过去我们鲜少触及的细节。对于台湾而言,能够借鉴日韩在金融体制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书中的一些观点,例如金融自由化与国家干预的边界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金融体系以应对外部冲击,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金融政治不仅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更是深刻影响国家命运的战略性议题。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书名《东亚金融政治:日韩台金融体制的形成、发展与转变》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这类主题可能会比较枯燥。然而,读完之后,我完全颠覆了之前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并且善于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阐释复杂的理论。例如,在讨论日本金融体系的演变时,他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战后日本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将金融资源导向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这种模式在后期面临的困境。同样,对于韩国,作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财阀与金融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塑造韩国经济格局的。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作为一名对台湾经济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我特别留意书中关于台湾金融体制的部分。作者在对比日韩的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了台湾金融发展的一些独特之处,例如其相对更小的金融机构规模,以及与中小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金融体制的形成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政治博弈的结果,而这种博弈,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评分《东亚金融政治》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并非金融科班出身,但又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拨云见日”的佳作。作者以一种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日韩台三国金融体制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金融体制背后复杂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例如,在讲述日本金融体系如何支持其工业发展时,书中对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信贷分配”的描述,让我对“政商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台湾部分,作者的分析更是切中要害,他指出了台湾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些独特的挑战和机遇,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的观察和感受高度契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所谓的“金融体制”,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结构,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力量的拉扯和博弈中不断演化和重塑的有机体。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所处经济环境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也让我对台湾未来在东亚金融格局中的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