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学术交流是中华经济研究院(中经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促进两岸智库良好的学术往来关系。为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两院依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于2011年9月26-27日在金门大学召开「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与两岸经济交流」学术研讨会。另外,中经院于2012年5月9-10日假台北神旺大饭店,举办「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路径、策略与挑战」学术研讨会,邀请多位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进行学术讨论,亦取得相当丰硕成果。
为呈现2011年「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与两岸经济交流」与2012年「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路径、策略与挑战」之成果,中华经济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双方以两场会议论文为基础,经严谨之学术评审过程选录成册。
本专书聚焦于以下三项讨论议题,分别是主题一「『十二五规划』下,中国大陆发展情势」、主题二「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演变」与主题三「两岸产业交流合作之发展与前景」,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编者简介
张荣丰
政治大学东亚所博士, 台湾大学EMBA,现职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赛局理论、谈判理论。
原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现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副研究员兼运行室副主任,研究领域为工业运行形势分析、工业政策、商业模式创新。
吴明泽
台湾大学经济所博士,国科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现职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
主题一:「十二五规划」下,中国大陆发展情势.1
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的农业策略佈局/田君美3
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两岸产业合作与台商供应链当地化/刘孟俊21
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对亚太地区能源关系的影响/朴光姬41
中国大陆引进境外人才成就、问题和「十二五」对策研究/高文书53
「十二五」中国大陆发展现代农业与海崃两岸农业合作展望/李国祥75
主题二: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演变91
邓、江时期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策略之演变/张荣丰93
邓江与胡锦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之比较/吴明泽153
中国大陆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讨论/陈光金185
强化中国大陆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朱玲235
中国大陆所得分配变化之研究/温芳宜.263
中国大陆地方债问题/杨志勇285
中国直接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郑汉亮301
主题三:两岸产业交流合作之发展与前景325
海崃两岸产业关联分析/郭朝先..327
ECFA对于两岸产业研发合作之影响~台湾对海外投资企业之观点/刘柏定349
近期大陆企业海外併购对其绩效改善之影响~以商务服务业为例/林昱君363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对台商营运之影响/林家庆、林昱君、郭永兴385
序
两岸经济学术交流是中华经济研究院(中经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促进两岸智库良好的学术往来关系。为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两院依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于2011年9月26-27日在金门大学召开学术研讨会。考量2011年至2015年正值中国大陆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大陆经济地位显着提升,且正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开始由「量变」转为「质变」,了解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对中国大陆经济与社会之影响有重大意义,故学术研讨会的议题设定为「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与两岸经济交流」。另外,中华经济研究院于2012年5月9-10日假台北神旺大饭店,举办「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路径、策略与挑战」之学术研讨会,邀请多位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进行为期一天半的学术讨论,亦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历经了30多年的经济改革后,中国大陆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存底国、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大陆之经济成长依然亮眼,虽然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经济成长速度略为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准。另外,台湾自2008年6月海协、海基两会第一次江陈会起,至今已举行了八次江陈会,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交流正快速的进行,亦签署包括「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海崃两岸海关合作协议」等多项协议,而在2010年两岸更签署了攸关两岸经贸自由化与正常化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两岸经贸往来愈来愈密切,两岸关系亦前所未有的和缓。
在此良好的氛围下,可以带动两岸透过比较利益,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分配更加具有效率,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与障碍,亦可以两岸之相互投资创造新契机,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商机。
会议成果
为呈现2011年「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与两岸经济交流」与2012年「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路径、策略与挑战」之成果,中华经济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双方以两场会议论文为基础,经严谨之学术评审过程选录成册。本专书聚焦于以下三项讨论议题:「『十二五规划』下,中国大陆发展情势」、「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演变」与「两岸产业交流合作之发展与前景」。各主题之重要论文简介如下:
主题一:『十二五规划』下,中国大陆发展情势与两岸合作
本主题主要在分析探讨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之相关内容对中国大陆未来发展情势与两岸合作之意涵。2011-2015年正值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期间,其中又涵盖了新旧领导人之交替,是中国大陆经济是否得以成功转型的重要时期,亦是台湾面对中国大陆新领导人,是否可以延续或进一步推展两岸合作的重要时刻,故本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主题中分别收录了有关产业与人才、能源相关议题文章共计5篇,包括田君美「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的农业策略佈局」、李国祥「十二五中国大陆发展现代农业与海崃两岸农业合作展望」、刘孟俊「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两岸产业合作与台商供应链当地化」、高文书「中国大陆引进境外人才成就、问题和十二五对策研究」与朴光姬「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对亚太地区能源关系的影响」。
主题二: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演变
1978年中国大陆经济改革开放已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过程中,逐步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时至今日,中国大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策略被多数人认为是一项成功的发展策略,因此本主题将深入剖析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策略之演变过程与现况。在本主题中收录了7篇文章,分别是张荣丰「邓、江时期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策略之演变」、吴明泽「邓江与胡锦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之比较」、陈光金「中国大陆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讨论」、朱玲「强化中国大陆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温芳宜「中国大陆所得分配变化之研究」、杨志勇「中国大陆地方债问题」与郑汉亮「中国直接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
主题三:两岸产业交流合作之发展与前景
两岸在签署ECFA后,经济与社会交流快速的增加,两岸同文同种,亦有不同的比较利益,持续的合作交流、优势互补,将可以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故本主题以两岸经济交流为主轴,讨论两岸在产业、外贸合作之可能性与未来发展。本主题共收录5篇文章,包括郭朝先「海崃两岸产业关联分析」、刘柏定「ECFA对于两岸产业研发合作之影响~台湾对海外投资企业之观点」、林昱君「近期大陆企业海外併购对其绩效改善之影响-以商务服务业为例」与林家庆「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台商营运决策:以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为例」。
本书收录之两院研究人员论文,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经过匿名评审程序,由院外学者或学家以匿名方式评阅通过后方准予出版,期望本书的出版对于了解中国大陆经济与社会发展能有所助益及贡献。
这本书「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宏大叙事和深度分析的信号。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抱有高度关注的台湾读者,我对“十二五规划”这个时期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代表的策略方向,一直充满了好奇。书名中的“策略演变”四个字,更是直接点出了我想要探究的核心——即经济发展思路是如何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挑战而不断调整和深化的。 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十二五规划」本身包含了哪些具体的经济指标和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是如何被设定出来的?它们与之前和之后的五年规划相比,又体现出哪些“演变”的特征?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十二五”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策略在理念上、方向上、重点上,是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的。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触及「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策略在应对内外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韧性。例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面对国内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中国政府是如何调整其经济发展策略的?这种策略的调整,又如何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更加注重民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对“演变”过程的深入解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这意味着作者需要梳理出导致策略演变的深层原因,包括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现实的需求、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等。对于台湾读者而言,理解中国经济策略的演变逻辑,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两岸经济的互动与互补。 总之,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深度对话。「十二五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作者的笔下,将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的一扇窗口。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解读,让我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经济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战略转型及其长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光是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而且是以一种非常具体且具有时间跨度的视角来切入。我个人虽然不是经济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于中国大陆近几十年来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中所经历的种种策略调整,一直抱持着浓厚的兴趣。台湾在这方面的发展脉络和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因此,我非常想知道在「十二五规划」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决策者们是如何思考和布局的。 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这个五年计划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不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开始强调结构性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甚至对内需的重视度也在提升。这些概念听起来耳熟,但具体如何在政策层面落实,又会遇到哪些挑战,书中应该会有深入的探讨。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宣示,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些产业的转型升级,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被纳入考量。 此外,将「十二五规划」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的脉络中来考察,这个“演变”二字尤其吸引我。这意味着作者并非将「十二五规划」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长的历史维度中,考察从之前的五年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再到之后的规划,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是如何一脉相承又如何产生创新的。这种纵向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中国经济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所面临的一些深层问题,例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被纳入经济发展考量的。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看经济数字的亮眼,更要关注其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十二五规划」作为中国进入“新常态”前夕的一个关键规划,其前瞻性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作用,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研究图景,它不仅关注“是什么”,更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做”。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更全面、更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严谨的分析,并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精髓及其背后的演变逻辑,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未来。
评分这本名为「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的书,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作为一名来自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动态,尤其对那些承载着国家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和重要规划深感兴趣。对「十二五规划」这个词汇,我并不陌生,但它在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的宏大叙事中,究竟占据了怎样的位置,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我很好奇,在「十二五规划」之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十二五规划」时期所倡导的新型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过渡与衔接?这种“演变”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可能包含着观念的转变、政策的迭代,甚至是理念上的革新。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这种策略演变的时间线,并深入剖析「十二五规划」所代表的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尤其吸引我的是“策略演变”这个部分。这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十二五规划」内容的罗列和解读,而是会将其放置在一个更长远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例如,它如何回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挑战,又如何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规划的文本,更是其背后深层的战略思考和政策逻辑。 此外,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策略在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效。这些宏观层面的策略,是如何落地到具体的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中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对于一个希望全面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台湾读者来说,这些具体而微的分析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分析,它试图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脉络,并将「十二五规划」置于这个脉络中的关键节点进行解读。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在「十二五规划」时期所经历的策略演变及其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评分当我看到「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腾飞的画面,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其中隐藏的深层战略思考的探究欲望。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大陆的经济发展。而“十二五规划”这个词,对我来说,象征着一个承前启后、承载着重大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 我非常好奇,在「十二五规划」这个时间段,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究竟发生了哪些“演变”?这种演变是渐进式的优化,还是伴随着一些理念上的突破?例如,从过去相对单一地追求增长速度,到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种转变是如何在政策层面实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是如何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之间寻求平衡的。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十二五规划」所代表的经济发展策略,是如何回应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矛盾和挑战的。例如,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等等,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时期是否得到了更有效的解决?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又如何在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性和前瞻性?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由点及面”的分析方法,不仅仅是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文本内容,更能将其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的大图景中进行审视。即,它如何继承了过往的经验,又如何预示了未来的方向?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力,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次对「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深度挖掘,它承诺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那些塑造中国经济走向的战略选择。对于希望更全面、更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出更多关于中国经济策略演变的洞见。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主要是因为「十二五规划」这个词。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着中国经济在那段时期里所经历的关键转变。而“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这句话,则进一步点燃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经济策略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我特别想知道,「十二五规划」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的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在继承了以往政策的哪些精髓,又是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颠覆性的创新?从过去强调量的增长,到「十二五规划」时期开始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书中会不会有具体的政策案例,来佐证这种策略上的演变?例如,在环保、创新、民生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背后所蕴含的战略考量。 更让我好奇的是,台湾的读者往往会从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我们既有学习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警惕的反思。「十二五规划」作为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必然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影响的,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策略的制定,是否考虑了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中国自身的策略调整。 我也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机制的分析。任何宏大的经济规划,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内部的矛盾、外部的压力,都会考验着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分析中国政府是如何克服或应对的,那将非常有价值。这不仅是对「十二五规划」本身的理解,更是对中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观察。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抽丝剥茧”的感觉,它似乎承诺着将「十二五规划」这一重要的经济文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策略演变”视野下进行解读。对于渴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台湾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深入的学习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帮助我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经济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的战略选择及其历史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