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81篇中学生优良作文范本,是青少年学习与提升作文能力的参考用书。
一群刚上国一的新鲜人,对未来无限憧憬,看着国文老师献宝似的拿着自己三十多年前唸国中时所写的日记、作文,眼中散发出不可思议的光芒。
那些用钢笔、毛笔写成的青涩文字,有着年少岁月不识愁滋味的稚嫩思想,他们也想为自己年轻的岁月留下一点什么,他们不想年轻留白,于是努力写作文。
回想一下,各位十三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事?又有哪些想法?想不想了解一下现在十三岁的孩子在思考着哪些问题?想不想知道他们和我们有哪些相似或相异之处?本书可以为你我解除这些疑惑。书中收录国文老师三十多年前用毛笔书写的作文,说不定可以让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们回忆起那些年、那些事……
本书特色
中学生作文参考用书,可提高写作能力与技巧。
主编简介
杨秀娇
桃园人,毕业于辅仁大学中文系,元智大学社政研究所毕。曾任职于大溪至善工商、林口醒吾高中、新庄福营国中、大溪国中、中和锦和高中、南崁光明国中、观音草漯国中,现任教于桃园县内坜国中。
主编序
出版这本学生作文集,就像是自己三年前出版的第一本书《编织人间情》一样,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实现,但如今都一一化为实体的行动成书了,不是再一次证明了「心想事成」吗?
担任国文老师二十多年,批阅过无数学生作文、日记、週记,学生文笔常有令人惊艳之处:有的读之令人捧腹,有的让人低回再三,有的更随其生命故事起伏而感伤落泪。曾有一批学生常写出图文并茂的日记,甚至一篇日记可长达十几页,让人大唿过瘾!那时批阅日记是一种享受,是最爱不是最苦,因为那些文字不仅纪录当时彼此的生活,更展现了学生无限的创意。
能够为年少青涩的岁月留下只字片语的回忆,让年轻的生命有更多美好的可能,留待长大甚至年老时再回首细细品尝,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哪怕只是童言童语,或是生涩不流畅的字句,只有写下来并且细心保存,才能成为永恆。
我常喜欢与学生分享三十多年前自己国中时期的作文,那一篇篇用毛笔写成的文章虽不成熟,但可是无价之宝喔!那些作文簿我小心翼翼的收藏,当然更是千叮咛万嘱咐的希望学生在翻阅时也小心翼翼的,我笑称那是传家之宝,说不定以后还进得了博物馆呢!
现在的学生就像三十多年前的我一样,写出来的文章未必最好,但在三十多年甚至更久以后,这些篇章就会是「无价之宝」、「传家之宝」,甚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为这些小小作家变成了大文豪),这个想法也许天真浪漫了点,但有谁敢断言不可能呢?
有了想为学生出书的念头之后,不再视改作文为畏途,而是努力寻找孩子作品的优点,鼓励他们用心创作以成佳作。而学生除了可以完成作业之外,还可投稿出书,不是一举数得吗?虽然绞尽脑汁以成佳作是辛苦的,但经过阵痛之后,作品完成的剎那,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期望这样的抛砖引玉,让大家慢慢地爱上文字、爱上作文,时常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让写作成为人生幸福美好的事情!
杨秀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关注着青少年写作的现状。这本《那一年,我们十三岁:中学生作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作者们在文字中展现出的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他们对于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有的文章语言朴实,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比如描绘家庭的温馨瞬间,或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读来令人动容。有的文章则展现了少年人特有的叛逆与思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显得稚嫩,但这种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却尤为可贵。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一些文章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也相当老练,甚至能看到一些成熟作家的影子。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部分文章在逻辑性上还有待加强,或者在词汇的运用上可以更加精准。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下中学生内心世界和写作能力的绝佳窗口,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置身于遥远回忆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青涩懵懂,充满无限可能的十三岁。尽管我早已过了那个年纪,但翻开书页,那些熟悉的字里行间却唤醒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画面。我仿佛能看到作者们笔下那个眼神清澈、脸上带着稚气的少年,他们正经历着人生中第一次的烦恼与喜悦,第一次的迷茫与坚定。那些关于友情、亲情、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此真实,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想起自己当年也是如此。书中描绘的对梦想的憧憬,对未来的小小期许,以及那些在成长路上遇到的坎坷与挫折,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想象着作者们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表情,是带着微笑,还是皱着眉头?是充满自信,还是带着一丝不安?这种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觉得格外亲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文集,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群少年,一段无法复制的青春。它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读物,而《那一年,我们十三岁:中学生作文集》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疲惫的心灵。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关于青春期烦恼的描写,那些青春痘、暗恋、考试压力,以及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感,都仿佛昨日重现。作者们用他们孩童般的视角,却道出了成年人都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有篇文章写到对友谊的珍视,即使是小小的误会,也能让他们辗转反侧,这种纯粹的情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还有些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变化,例如雨天带来的忧愁,或是阳光带来的喜悦,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展现了他们不俗的文学天赋。阅读这本书,我仿佛重新经历了那段轰轰烈烈又小心翼翼的青春。它提醒我,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酸甜苦辣,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
评分读完这本《那一年,我们十三岁:中学生作文集》,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惊讶于这些十三岁的少年,竟然能用如此成熟的笔触,表达出如此深刻的情感。有的文章,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虽然语言上还有些许青涩,但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有篇文章,讲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从迷茫走向坚定,这种成长的轨迹,充满了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对于公平的渴望,对于正义的追求,这些少年人的赤诚之心,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还有一些文章,描绘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的向往,这种求知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他们的青春,更展现了他们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潜力。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思考的年轻一代,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评分作为一位曾经的中学生,如今步入社会多年,偶然翻阅这本《那一年,我们十三岁:中学生作文集》,内心涌起一股无法抑制的怀旧之情。书中的文字,犹如一把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我看到了曾经那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在操场上奔跑的自己;看到了和三五好友分享零食、窃窃私语的时光;也看到了在课堂上偷偷望着窗外的风景,幻想未来的场景。那些对于考试的焦虑,对于成绩的渴望,对于老师的敬畏,以及对于未来模糊的憧憬,都跃然纸上,真实得仿佛就在昨天。作者们笔下的友情,不掺杂任何功利,纯粹而热烈,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谊,让我怀念起年少时简单的快乐。书中的亲情描写,也让我感动,那些父母不经意的叮嘱,家人的默默支持,都如同涓涓细流,温暖着我。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作文集,更是一部青春的史诗,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最动人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