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1949年10月1日到1976年9月9日,簡稱毛時代
曆史無論是古史還是近史,都有一個規律:離政治越近,離真相越遠。
文革離政治太近,毛澤東的地位、太子黨的接班、無法扼製的貪腐、日益擴大的兩極分化、社會財富分配不公、人權沒有保障等等現實政治乾擾著文革的研究。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形式,思維的改變,從語言開始。文革語言多是兩極化的對立性錶達,並嚴重的粗鄙化和野蠻化。罵人成為革命的標誌,「滾他媽的蛋」寫進紅衛兵戰歌。新話的目標就是在窄化思想範圍,到最後讓思想罪消失,因為完全沒有單詞可以去錶達它。
《錯亂狂飆的毛時代》關注的是學界很少注意的課題,如文革研究中政治化、神話化、符號化、民間化,毛澤東的新人理想、江青的審美觀、林彪的諂媚等等。
本書特色
本書所關注的是學界很少注意的課題,如文革研究中政治化、神話化、符號化、民間化,毛澤東的新人理想、江青的審美觀、林彪的諂媚等等。
作者簡介
啓之
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記憶》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教授。著:《中西風馬牛》、《內濛文革實錄》、《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譯:《解釋:文學批評的哲學》(閤譯)、《天皇之客:香港淪陷與加拿大戰俘》;□:《中國電影研究資料》(三冊)等。
序
前言
第一輯 文革
文革研究雜談
毛澤東的「新人」——從雷鋒到紅衛兵
藍蘋與「自然本色」——江青的審美
藍噴不是藍蘋——江青的筆名考
林彪與諂諛——為「九一三」四十周年而作
春鞦大義與「客觀中性」——從《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談如何寫史
文革題材創作隨感——兼談田建模長篇小說《史跡》
政治符號與被符號————大寨、陳永貴、邢燕子、宋要武
謠言是怎樣煉成的——關於宋彬彬殺人
從官方到民間——王年一的道路與意義
第二輯 思想評論
「義」中的正邪
賣菜大叔與標語口號——哈維爾的發現
自由主義的蘇醒──評《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
「起承轉閤」話當年──《記憶中的反右運動》讀後
生駐異滅:弄潮兒的四季歌——被遺忘的牟其中
藝術是怎樣變成垃圾的?——再讀《禁止放映:好萊塢禁片史實錄》
藝術的姿態——「屈膝」、「俯仰」與「站立」
關於於丹「心得」的心得——兼論《百傢講壇》及媒介體製
記憶的理由——《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讀書劄記
「思痛者」與「思痛文學」——當代文化的另類記憶
「將麥剋風交給人民」——口述中的心理學
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被鋤——紀念王年一先生
縱無健筆書青史,不敢心聲付蛀塵——悼嚮宏
春色誰為主,南北東西路——北京四中雜憶
我書架上的神明
北大三事
我的迴扣
學術反腐路漫漫——我的「打黑」
敬稱、諛稱與「賄賂」
「哥們兒」的異化——女性話語中的男權
關於套話
滑溜溜的委婉——「光榮」「帽子」「因公死亡」
從「這年頭」到「鬼世道」——海峽兩岸的禁忌語
同誌ABC
「革命」的用法
改良與革命——評《梁啓超傳》
跋
自序
這本書是一個貨郎擔,前麵的擔子裝的是文革,後麵的擔子裝的是評論。前者的寫作在近十年間,最早寫的是毛澤東的新人;最近寫的是江青的筆名。後者的寫作時間跨度更長,讀哈維爾的感想寫於上世紀末,《評梁啓超傳》則是前兩個月剛完成的。評論之中,還夾雜瞭幾篇述往憶舊的小文。活瞭一大把年紀,總有些值得說說的人和事。王年一的賫誌而歿,劉嚮宏的抱恨長逝,北京四中的經曆,北京大學的見聞,老鄉給我的迴扣,學界的「豬窩化」……林林總總,形形色色。對於大陸的把關人來說,統統是劣品私貨。
私貨見不得天日,在此岸無法問世。劣品不閤規格,把關人要刪削斧正。刀斧手來自各類官媒,而號稱最敢言的《南方週末》則君子動嘴不動手。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南周找人為《梁啓超傳》寫書評,知我在寫,大悅,來電索後告餘:「大文確實是一篇佳作,神完氣足。隻是,大文的尺度太寬瞭,我們這裏發錶起來有睏難,特彆是十七加一大前後。我建議,您把與現實聯係的一些話,都拿掉,然後我們再試試。如果此稿直接拿給領導去審,肯定被直接槍斃,那就無可挽迴瞭。」
如此用心,可謂良苦。而「十七加一大」的自撰新詞更讓人感到形勢之肅殺。莞爾感慨之餘,揮淚自刪,從五韆字刪到二韆七,原標題《改良與革命》改為《多變善變梁啓超》。自以為如此痛下殺手,總可以通過。沒想到,主編先生在一番小小的躊躇之後,還是把它斃瞭。理由是「影射現實」。證據是文中引用瞭龍應颱的一段話:「一百年之後我仍受梁啓超的文章感動,難道不是因為,盡管時光荏苒,百年浮沉,我所感受的痛苦仍是梁啓超的痛苦,我所不得不做的呼喊仍是梁啓超的呼喊?我自以為最鋒利的筆刀,自以為最真誠的反抗,哪一樣不是前人的重復?」
為什麼主編先生從中看到瞭「影射」,是因為,他從梁啓超時代的皇權想到瞭當今的「黨天下」,想到瞭結束專製,落實憲政,實施民主的艱難。他知道這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存逆亡,但是,為瞭安全地渡過十八大前後這一晦暗不明的敏感期,還是把此文槍斃瞭為好。他的選擇有相當的閤理性,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在他的位置上都可能這樣做。後極權時代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犬儒的普遍化。阿倫特說,即使是超級極權也無法奪去人們的思想,因此,思想是反抗專製的最後的武器。(大意)阿倫特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識彆犬儒的方法——判斷一個人是否犬儒,以及犬儒的程度如何,隻消看看他對專製的態度。我們不妨以莫言為例。
前不久,莫言有一個著名的「答記者問」——
南周記者:你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哥德和貝多芬在路上並肩行走。突然對麵來瞭國王和大批貴族,貝多芬昂道挺胸,從貴族中挺身而過。哥德退到路邊,畢恭畢敬地脫帽行禮。你說年輕的時候也認為貝多芬瞭不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意識到,像貝多芬那樣做也許並不睏難,但像哥德那樣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氣。
莫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個問題就有新的理解:當麵對國王的儀仗揚長而去沒有任何風險且會贏得公眾鼓掌時,這樣做其實並不需要多少勇氣,而鞠躬緻敬,會被萬人詬病,而且被拿來和貝多芬比較,這倒需要點勇氣。但他的教養,讓他跟大多數百姓一樣,站在路邊脫帽緻敬。因為國王的儀仗隊不僅代錶權勢,也代錶很多復雜的東西,比如禮儀,比如國傢的尊嚴。和許多象徵性的東西。英國王子結婚,戴安娜葬禮,萬人空巷,那麼多人看,你能說,路邊的觀眾全都是卑劣,沒有骨氣嗎?你往女皇的馬車上扔兩個臭雞蛋,就能代錶勇敢、有骨氣嗎?所以當挑戰、衊視、辱侮權貴沒有風險而且會贏得喝彩的時候,這樣做其實是說明不瞭什麼的。而跟大多數老百姓一樣,尊重世俗禮儀,是正常的。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當作普通老百姓的人,我看到那些模仿貝多芬的行為,就感到可笑。(2012-10-18)
莫言這番言論的核心思想是「服從專製」,其論證方法是混淆是非,偷換概念。眾所周知,貝多芬是反封建反專製的音樂傢,他在權貴麵前昂首挺胸,不僅僅是由於個性高傲,還源於其骨子裏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莫言隻看到瞭貝多芬這樣做「沒有任何風險」,而沒有看到這種思想性格讓貝多芬付齣的沉重代價——貝多芬五十七歲時在貧病之中死去。生無體製給予的富貴,死無來自國傢的哀榮。
被莫言視為有著真正勇氣的哥德終生寄身於體製,從走齣校門到八十二歲辭世,他大部分時間都是魏瑪公國的官員,從樞密公使的參贊到樞密顧問,從公國持政到文藝大臣。盡管哥德有人本思想,有文學成就,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為權貴服務。事實上,他本人也是權貴之一。看到國王貴族,這位帝國議員的兒子自然會畢恭畢敬。其恭敬的,除瞭莫言所說的禮儀,恐怕更多的是權勢,是體製,是社會等級。
權勢喜歡纔子,更喜歡順民,哥德兼顧這兩種身分,自然更受恩寵。大公兩次送他帶花園的房子,後一幢房産在他死後成瞭國傢博物館。哥德的低眉順眼換取瞭豐厚的迴報:生有體製賜予的名利富貴,死有隆重的葬禮和官史的芳名。
莫言把貝多芬對權貴的衊視,等同於嚮女王的馬車上扔雞蛋,不但汙衊瞭貝多芬,而且汙損瞭所有反抗專製的前輩後生。誰都知道,反抗專製與暴民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兩迴事。莫言把它們混為一談,無非是想告訴人們一個莫氏的理念:「反抗專製未必高尚,臣服專製未必可恥。」以此來為他手抄《講話》尋找颱階。
莫言說:「因為國王的儀仗隊不僅代錶權勢,也代錶很多復雜的東西,比如禮儀,比如國傢的尊嚴和許多象徵性的東西。」這種說法忘記瞭一個基本前提,國王代錶的是什麼國傢?儀仗隊代錶的是什麼政體?英國人在爭看英國王子結婚,戴安娜葬禮的同時,可以對他們品頭論足。而曾幾何時,中國人隻要議論一下江青、林彪、毛澤東就犯瞭「惡攻」罪而生命不保。這兩個政體哪個值得尊重?
不用說,代錶瞭民主的東西會贏得人民的尊重;而專製極權的象徵物則無法令人起敬,所以,李白痛恨「摧眉摺腰事權貴」,傅山拒絕清廷的三邀四請,乾隆南巡到瞭金陵,吳敬梓「企腳高臥嚮栩床」;而章太炎則把袁世凱發的勛章,當成瞭扇墮兒。
身為作協副主席,享受著局級待遇的莫言,努力要把自己混同於「普遍老百姓」,無非是想用這個招牌掩飾自己對專製的態度——你看,老百姓都尊重世俗禮儀——嚮專製鞠躬,我為專製服務,為文網歌唱,不是很正常嗎?他忘瞭,自古以來,反抗專製的造反者都是「普遍老百姓」。
如果說,莫言是裝糊塗,那麼,龍應颱則是真糊塗。記者問她:「在西方媒體看來,政治標準應是授奬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你看來是否應該如此?」
她迴答:「我覺得挺煩的,我們到底有沒有單純的能力——就用文學來看文學?」
或許,龍應颱看到南周主編的「影射說」會多少明白一點,能否「用文學來看文學」不在能力,而在條件——當今的大陸,跟當年的颱灣一樣,凡是與意識形態沾邊的,無論是文藝還是社科,都離不開政治。當年深受颱灣一黨專製之苦的龍應颱,一旦當上文化局長,就去力挺為一黨專製說話的莫言。你說她是不是糊塗?
專製時代,說話著文離不開政治,這個道理古人早就懂。所以,嵇康跑到樹下,光著膀子打鐵。阮籍「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劉伶攜酒登車,一邊喝酒,一邊吩咐傢人:「死便埋我!」
我小的時候,奶奶就說我眼大心肥。人生短暫,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大不易。而我卻像八爪魚似地什麼都抓,又是電影研究,又是文革史、又是社會語言學、又是思想評論,又要述舊懷人,稍微有點空,還要寫劇本、小說。這個貨郎擔雖說是隻有文革和評論這兩捆草,但也足以纍垮貪吃的小毛驢。眼大心肥跟眼高手低是親兄弟,選文入集又敝帚自珍,免不瞭心慈手軟。你說,挑著這個貨郎擔,能不惴惴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