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乱狂飙的毛时代

错乱狂飙的毛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文化大革命
  • 历史
  • 政治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时代变迁
  • 社会
  • 中国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毛泽东时代,1949年10月1日到1976年9月9日,简称毛时代

  历史无论是古史还是近史,都有一个规律:离政治越近,离真相越远。

  文革离政治太近,毛泽东的地位、太子党的接班、无法扼制的贪腐、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人权没有保障等等现实政治干扰着文革的研究。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思维的改变,从语言开始。文革语言多是两极化的对立性表达,并严重的粗鄙化和野蛮化。骂人成为革命的标志,「滚他妈的蛋」写进红卫兵战歌。新话的目标就是在窄化思想范围,到最后让思想罪消失,因为完全没有单词可以去表达它。

  《错乱狂飙的毛时代》关注的是学界很少注意的课题,如文革研究中政治化、神话化、符号化、民间化,毛泽东的新人理想、江青的审美观、林彪的谄媚等等。

本书特色

  本书所关注的是学界很少注意的课题,如文革研究中政治化、神话化、符号化、民间化,毛泽东的新人理想、江青的审美观、林彪的谄媚等等。

作者简介

启之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着:《中西风马牛》、《内蒙文革实录》、《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合译)、《天皇之客: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三册)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名为《风云际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录》,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转型,重点描绘了不同历史阶段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演变。 --- 《风云际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录》 内容简介 《风云际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录》是一部力求全景式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复杂图景的宏大叙事之作。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的漫长跨度,通过梳理社会结构的重塑、意识形态的更迭以及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碎片的收集与重构,力图呈现一个动态、多维、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对应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核心特征与驱动力。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秩序的萌芽(约1900-1927年)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动荡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松动与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形成了剧烈的碰撞。本书细致考察了城市中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受到新思潮的洗礼,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探索,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改良与革命思潮的涌动。 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仅仅是权力的更迭,而是社会阶层的细微变化。例如,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初步发展,一批新型的买办阶层、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开始出现,他们对政治权力的诉求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构成了旧帝国瓦解时期的底层动力。乡村社会在这一时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地方绅士权威的衰落、军阀割据带来的赋税负担,以及地方武装的兴起,描绘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权力真空地带图景。书中特别收录了部分回忆录片段,展现了早期学生运动、新式教育推行中家庭伦理的断裂与重构。 第二部分:国家建构与社会动员的试验(约1927-1949年) 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国家机器逐步成型并完成整合的关键时期。本书将重点探讨在不同政治力量主导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试验与张力。我们深入分析了国家权力如何试图渗透到社会肌理的各个层面,包括农村的土地改革尝试、城市工业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的推广工作。 本书着重剖析了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知识分子的“介入”与“转向”是本部分的重要主题。在战争阴影和意识形态竞争下,学术界、文艺界如何被卷入宏大的政治叙事中,以及这种卷入对个体创造力和思想独立性带来的复杂影响。此外,中产阶级的命运在此期间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他们的经济基础、政治选择和心理预期,构成了理解这一时期社会韧性的重要视角。我们通过对当时报刊杂志、家庭信件的分析,力图还原战乱中普通家庭在求生与价值坚守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三部分:集体化时代的社会重塑(约1949-1976年)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社会结构的大规模、系统性重塑过程。在这一时期,原有的社会阶层被彻底解构与重建,所有社会关系都围绕着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进行组织。 我们细致描绘了城市与乡村在生产资料公有化进程中的具体实践。城市工人阶级从雇佣劳动者向“主人翁”身份的转变,其工作模式、生活福利以及家庭结构如何被工厂和单位制度所彻底规范。在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推行,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对传统家庭伦理、邻里关系乃至时间观念的颠覆。本书不回避这一时期在资源分配和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挑战,通过对微观历史的挖掘,探讨集体生活经验对个体性格和集体心态形成的深远影响。知识的获取、艺术的表达、乃至私人情感的流露,都纳入了特定的时代语境进行考察。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与社会个体意识的觉醒(约1978-2000年) 最后一部分关注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活力如何被重新释放,以及伴随而来的新的社会分化与文化冲突。 随着政策的松动,被压抑已久的个体需求和市场逻辑开始强力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书着重探讨了“单位”制度的松动对个人身份认同带来的冲击。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他们的经历展现了风险承担与财富积累的新的可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分工。在文化领域,思想的禁锢逐渐打开,大量被中断或压抑的学术思潮、文学流派和艺术形式得以重新面世,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反思热潮。本书探讨了身份认同的多元化趋势,从对“集体”的依附,转向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探索,以及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社会观念带来的冲击与融合。 结语:历史的绵延与断裂 全书的叙事脉络,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在剧烈的外部变动和内部驱动下,中国社会如何寻求一种新的稳定与秩序,而这种秩序又是如何影响和定义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的解读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百年风云变幻背后的深刻社会逻辑与人性的复杂挣扎。它是一部关于制度、意识形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的人的故事的汇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辑 文革
文革研究杂谈
毛泽东的「新人」——从雷锋到红卫兵
蓝苹与「自然本色」——江青的审美
蓝喷不是蓝苹——江青的笔名考
林彪与谄谀——为「九一三」四十周年而作
春秋大义与「客观中性」——从《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谈如何写史
文革题材创作随感——兼谈田建模长篇小说《史迹》
政治符号与被符号————大寨、陈永贵、邢燕子、宋要武
谣言是怎样炼成的——关于宋彬彬杀人
从官方到民间——王年一的道路与意义

第二辑  思想评论
「义」中的正邪
卖菜大叔与标语口号——哈维尔的发现
自由主义的苏醒──评《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起承转合」话当年──《记忆中的反右运动》读后
生驻异灭:弄潮儿的四季歌——被遗忘的牟其中
艺术是怎样变成垃圾的?——再读《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
艺术的姿态——「屈膝」、「俯仰」与「站立」
关于于丹「心得」的心得——兼论《百家讲坛》及媒介体制
记忆的理由——《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读书札记
「思痛者」与「思痛文学」——当代文化的另类记忆
「将麦克风交给人民」——口述中的心理学
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锄——纪念王年一先生
纵无健笔书青史,不敢心声付蛀尘——悼向宏
春色谁为主,南北东西路——北京四中杂忆
我书架上的神明
北大三事
我的回扣
学术反腐路漫漫——我的「打黑」  
敬称、谀称与「贿赂」
「哥们儿」的异化——女性话语中的男权
关于套话
滑熘熘的委婉——「光荣」「帽子」「因公死亡」
从「这年头」到「鬼世道」——海崃两岸的禁忌语
同志ABC
「革命」的用法
改良与革命——评《梁启超传》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书是一个货郎担,前面的担子装的是文革,后面的担子装的是评论。前者的写作在近十年间,最早写的是毛泽东的新人;最近写的是江青的笔名。后者的写作时间跨度更长,读哈维尔的感想写于上世纪末,《评梁启超传》则是前两个月刚完成的。评论之中,还夹杂了几篇述往忆旧的小文。活了一大把年纪,总有些值得说说的人和事。王年一的赍志而殁,刘向宏的抱恨长逝,北京四中的经历,北京大学的见闻,老乡给我的回扣,学界的「猪窝化」……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对于大陆的把关人来说,统统是劣品私货。

  私货见不得天日,在此岸无法问世。劣品不合规格,把关人要删削斧正。刀斧手来自各类官媒,而号称最敢言的《南方週末》则君子动嘴不动手。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南周找人为《梁启超传》写书评,知我在写,大悦,来电索后告余:「大文确实是一篇佳作,神完气足。只是,大文的尺度太宽了,我们这里发表起来有困难,特别是十七加一大前后。我建议,您把与现实联系的一些话,都拿掉,然后我们再试试。如果此稿直接拿给领导去审,肯定被直接枪毙,那就无可挽回了。」

  如此用心,可谓良苦。而「十七加一大」的自撰新词更让人感到形势之肃杀。莞尔感慨之余,挥泪自删,从五千字删到二千七,原标题《改良与革命》改为《多变善变梁启超》。自以为如此痛下杀手,总可以通过。没想到,主编先生在一番小小的踌躇之后,还是把它毙了。理由是「影射现实」。证据是文中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一百年之后我仍受梁启超的文章感动,难道不是因为,尽管时光荏苒,百年浮沉,我所感受的痛苦仍是梁启超的痛苦,我所不得不做的唿喊仍是梁启超的唿喊?我自以为最锋利的笔刀,自以为最真诚的反抗,哪一样不是前人的重复?」

  为什么主编先生从中看到了「影射」,是因为,他从梁启超时代的皇权想到了当今的「党天下」,想到了结束专制,落实宪政,实施民主的艰难。他知道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存逆亡,但是,为了安全地渡过十八大前后这一晦暗不明的敏感期,还是把此文枪毙了为好。他的选择有相当的合理性,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在他的位置上都可能这样做。后极权时代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犬儒的普遍化。阿伦特说,即使是超级极权也无法夺去人们的思想,因此,思想是反抗专制的最后的武器。(大意)阿伦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犬儒的方法——判断一个人是否犬儒,以及犬儒的程度如何,只消看看他对专制的态度。我们不妨以莫言为例。

  前不久,莫言有一个着名的「答记者问」——

  南周记者: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哥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昂道挺胸,从贵族中挺身而过。哥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哥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没有任何风险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他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万人空巷,那么多人看,你能说,路边的观众全都是卑劣,没有骨气吗?你往女皇的马车上扔两个臭鸡蛋,就能代表勇敢、有骨气吗?所以当挑战、蔑视、辱侮权贵没有风险而且会赢得喝彩的时候,这样做其实是说明不了什么的。而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是正常的。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老百姓的人,我看到那些模仿贝多芬的行为,就感到可笑。(2012-10-18)

  莫言这番言论的核心思想是「服从专制」,其论证方法是混淆是非,偷换概念。众所周知,贝多芬是反封建反专制的音乐家,他在权贵面前昂首挺胸,不仅仅是由于个性高傲,还源于其骨子里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莫言只看到了贝多芬这样做「没有任何风险」,而没有看到这种思想性格让贝多芬付出的沉重代价——贝多芬五十七岁时在贫病之中死去。生无体制给予的富贵,死无来自国家的哀荣。

  被莫言视为有着真正勇气的哥德终生寄身于体制,从走出校门到八十二岁辞世,他大部分时间都是魏玛公国的官员,从枢密公使的参赞到枢密顾问,从公国持政到文艺大臣。尽管哥德有人本思想,有文学成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为权贵服务。事实上,他本人也是权贵之一。看到国王贵族,这位帝国议员的儿子自然会毕恭毕敬。其恭敬的,除了莫言所说的礼仪,恐怕更多的是权势,是体制,是社会等级。

  权势喜欢才子,更喜欢顺民,哥德兼顾这两种身分,自然更受恩宠。大公两次送他带花园的房子,后一幢房产在他死后成了国家博物馆。哥德的低眉顺眼换取了丰厚的回报:生有体制赐予的名利富贵,死有隆重的葬礼和官史的芳名。

  莫言把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等同于向女王的马车上扔鸡蛋,不但污蔑了贝多芬,而且污损了所有反抗专制的前辈后生。谁都知道,反抗专制与暴民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莫言把它们混为一谈,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一个莫氏的理念:「反抗专制未必高尚,臣服专制未必可耻。」以此来为他手抄《讲话》寻找台阶。

  莫言说:「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这种说法忘记了一个基本前提,国王代表的是什么国家?仪仗队代表的是什么政体?英国人在争看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的同时,可以对他们品头论足。而曾几何时,中国人只要议论一下江青、林彪、毛泽东就犯了「恶攻」罪而生命不保。这两个政体哪个值得尊重?

  不用说,代表了民主的东西会赢得人民的尊重;而专制极权的象征物则无法令人起敬,所以,李白痛恨「摧眉折腰事权贵」,傅山拒绝清廷的三邀四请,干隆南巡到了金陵,吴敬梓「企脚高卧向栩床」;而章太炎则把袁世凯发的勋章,当成了扇堕儿。

  身为作协副主席,享受着局级待遇的莫言,努力要把自己混同于「普遍老百姓」,无非是想用这个招牌掩饰自己对专制的态度——你看,老百姓都尊重世俗礼仪——向专制鞠躬,我为专制服务,为文网歌唱,不是很正常吗?他忘了,自古以来,反抗专制的造反者都是「普遍老百姓」。

  如果说,莫言是装煳涂,那么,龙应台则是真煳涂。记者问她:「在西方媒体看来,政治标准应是授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你看来是否应该如此?」

  她回答:「我觉得挺烦的,我们到底有没有单纯的能力——就用文学来看文学?」

  或许,龙应台看到南周主编的「影射说」会多少明白一点,能否「用文学来看文学」不在能力,而在条件——当今的大陆,跟当年的台湾一样,凡是与意识形态沾边的,无论是文艺还是社科,都离不开政治。当年深受台湾一党专制之苦的龙应台,一旦当上文化局长,就去力挺为一党专制说话的莫言。你说她是不是煳涂?

  专制时代,说话着文离不开政治,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懂。所以,嵇康跑到树下,光着膀子打铁。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刘伶携酒登车,一边喝酒,一边吩咐家人:「死便埋我!」

  我小的时候,奶奶就说我眼大心肥。人生短暂,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大不易。而我却像八爪鱼似地什么都抓,又是电影研究,又是文革史、又是社会语言学、又是思想评论,又要述旧怀人,稍微有点空,还要写剧本、小说。这个货郎担虽说是只有文革和评论这两捆草,但也足以累垮贪吃的小毛驴。眼大心肥跟眼高手低是亲兄弟,选文入集又敝帚自珍,免不了心慈手软。你说,挑着这个货郎担,能不惴惴乎?

图书试读

毛泽东的「新人」

——从雷锋到红卫兵

毛泽东说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他谦虚了,他还干了另一件大事:改造人。打败国民党蒋介石,搞文化大革命,这两件事,是硬体,改造人是软体,没有这软体,硬体绝对干不成。

改造人,一方面是改造旧人,一方面是制造新人。前者人们说得很多了,这里只说后者。



大凡空想家和革命家都有制造新人的爱好,洪秀全编过一个「十新」的顺口熘:「上帝基督住人间,天地新;爷哥带朕幼做主,朝廷新;父子公孙同做主,天国新;爷妈哥嫂同下凡,天堂新;太平天日照万方,世界新;天将天兵齐辅佐,爵职新;在地如天圣旨行,山海新;蛇兽伏诛人安妥,臣民新;一统万年万万年,景瑞新,风调雨顺天恩广,万象新。」在这些重复的、凑数的新气象之中,有一个「臣民新」。 别的新假的居多,这个新,还多少做到了。太平天国的臣民,能够相信上帝,迷信天兄天弟;能够长期地男女分营,实行禁欲;能够一切缴获要归公,奉行圣库制度。余此等等,确实史无前例,新,很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里,专门塑造了「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这样的「新人」。拉先生是贵族后裔,但他是个败家子,小小年纪就散尽了家产,周济七名穷大学生完成学业。为了了解社会,他做过农夫、木匠、石匠、铁匠、纤夫等多种杂役贱差。他学习刻苦,曾经不吃不喝不睡连续八十二小时读书。他锻炼体魄、意志,冬天洗冷水浴,睡光板床、故意睡在倒立着数百个小钉子的床上,弄得床上身上全是血。以为他要自杀的女房东,惊叫着跑去找医生。当医生看到他时,他竟淡淡地说,他如此自虐,只是为了看看自己能不能经受住敌人的酷刑。

墨索里尼在制造新人方面也很热心:「法西斯主义不只是法律的赋予者和机构组织的创立者,而且是精神生活的教育者和促进者。它不仅重新创造人们生活的各种形式,而要重新创造其内容,重新塑造人,塑造性格,塑造信仰。」 列宁似乎也甘落后,他为「星期六义务劳动」叫好,唿唤「新人」的诞生。

杜美在《欧洲法西斯史》一书中谈到,西方学界对极权主义的认识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一种类似革命的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它确定极权统治的目的并为此而申辩,这个目的是完全的、激进的,且是永久性的、革命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改造,直至创造『一种新人』,直至达到一种和平的终极状态(乌托邦式)。」

毛泽东也很想像洪秀全那样,创造出一个「十新」的世界。他的「五七」乌托邦,比那个落第秀才的幻想更富于诱惑力。墨索里尼和列宁在制造「新人」上下的功夫,也远不如毛。年轻的拉赫美托夫用睡钉子来考验自己的革命意志,晚年的毛用游泳,用拔除医生给他安的管子来表现人定胜天。而这一切,在毛青年时就种下了种子。



一九一七年,二十四岁的毛有了一个大的发现——宇宙的大本大源存在于哲学和伦理学之中:「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则沛乎不可御也。」 他所说的哲学,指的是思想,他所说的伦理学,指的是道德。「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盖二者之势力,无在不为所弥漫也。」 只有改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才能改变「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的现状,才是中国的根本出路。

「五四」前后,唿吁改造国民思想者多矣,毛之不同,在于他对人性的独特领悟:「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愚拙之见,天地盖惟动而已。」 动是人的本性,更是豪杰之士的「人格之源」。但人之动,并不是被客体推动的被动之动,而是主体对客体主动的挑战和斗争。「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 这种斗争,这种幸福将随着客体的阻碍、束缚而增加,而强大。所以,毛转而讴歌客体给主体带来的困难:「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盖增其奔勐;风回三崃,因有巫山之隔,而风力盖增其怒号。」

问题是,如果没有潼关、太华、巫山怎么办?那么,水力之勐之威,岂不是无以彰显了吗?换言之,如果没有抵抗,没有障碍,那么,前进之动力、人生之幸福岂不是无处寻觅了吗?对此,毛做出的回答是:没有困难、障碍,制造困难、障碍。这正是,毛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看作人生之至乐的思想根源。一九四九年以后,毛很多超常的、让人难以理解的做法,也可以从这种哲学里找到蛛丝马迹。

用户评价

评分

《错乱狂飙的毛时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所有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那段岁月已经有了足够清晰的认识,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锐利的刀,狠狠地剖开了我脑海中那些固化的图景。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状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裹挟、被改变,甚至是被摧毁的人物所深深打动。他们所经历的挣扎、迷失、以及在极端的环境中所爆发出的复杂情感,都让我感到一种切肤的疼痛。书中的描绘,充满了细节,充满了对人物内心细微之处的捕捉,让那个遥远的时代,变得异常鲜活和真实。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阅读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够让你产生强烈共鸣,并引发深刻反思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以及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复杂展现。

评分

刚看完《错乱狂飙的毛时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了解,主要来自于一些官方的叙述,总觉得那是一个被简单标签化的时期。但这本书,彻底打碎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不是在讲政治运动,也不是在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们真实的感受和困惑。书中对那个时期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集体的狂热与个体的迷茫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被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人物所吸引,他们如何在信仰与现实之间摇摆,如何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人们在特定年代的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是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都让我觉得异常真实。这不像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沉重的、令人心碎的时代悲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种充满矛盾、挣扎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错乱狂飙的毛时代》的书,说实话,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对那个时期抱有一种模糊的、基于二手信息形成的印象,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撕裂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面貌展现在我面前。它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梳理清晰的脉络和事件,而是更像一股洪流,裹挟着各种碎片化的记忆、个人化的体验,以及无法言说的情感,一股脑地扑过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体精神状态的描绘所震撼,那种在集体主义的巨大漩涡中,个人意识的挣扎、迷失与偶尔的觉醒,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让你跟随那些人物的脚步,一同经历他们的困惑、恐惧、狂热,以及在冰冷现实面前的无助。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例如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捕捉,对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甚至是对细微表情的刻画,都极具画面感,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年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辛的精神跋涉,但这种跋涉是值得的,因为它让你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一种更私人化、更难以磨灭的印记。

评分

《错乱狂飙的毛时代》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情感的重塑之旅。我以前总觉得历史是教科书上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和事件,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无数鲜活生命的脉搏。它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历史理论,也没有试图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我被书中人物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奈、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看似无望的境遇中,依然努力维系着人性中的一点点温暖和尊严所打动。读到那些关于家庭关系因为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裂痕,关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甚至是关于爱情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形,都让我感触良多。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关于选择,关于信念,关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表现。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错乱狂飙的毛时代》真是让我颠覆了对那个时代的许多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那段历史了解得还算深入,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许多想法都太片面了。书里对那个年代的描述,不是那种单一的、非黑即白的叙述,而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那个特殊环境下,个体所经历的巨大精神冲击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深入挖掘了许多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地应对政治压力,如何维系人际关系,以及在这种集体狂热中,个体情感的压抑与爆发。读到那些关于家庭、友谊,甚至是爱情如何在那个年代被扭曲或被重新定义的篇章时,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同时又为那些在艰难岁月中依然努力生活、寻找慰藉的人们感到敬佩。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迫使你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宏大叙事之下,无数个体命运的真实轨迹。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时代,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