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1949年10月1日到1976年9月9日,简称毛时代
历史无论是古史还是近史,都有一个规律:离政治越近,离真相越远。
文革离政治太近,毛泽东的地位、太子党的接班、无法扼制的贪腐、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人权没有保障等等现实政治干扰着文革的研究。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思维的改变,从语言开始。文革语言多是两极化的对立性表达,并严重的粗鄙化和野蛮化。骂人成为革命的标志,「滚他妈的蛋」写进红卫兵战歌。新话的目标就是在窄化思想范围,到最后让思想罪消失,因为完全没有单词可以去表达它。
《错乱狂飙的毛时代》关注的是学界很少注意的课题,如文革研究中政治化、神话化、符号化、民间化,毛泽东的新人理想、江青的审美观、林彪的谄媚等等。
本书特色
本书所关注的是学界很少注意的课题,如文革研究中政治化、神话化、符号化、民间化,毛泽东的新人理想、江青的审美观、林彪的谄媚等等。
作者简介
启之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着:《中西风马牛》、《内蒙文革实录》、《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合译)、《天皇之客: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三册)等。
序
前言
第一辑 文革
文革研究杂谈
毛泽东的「新人」——从雷锋到红卫兵
蓝苹与「自然本色」——江青的审美
蓝喷不是蓝苹——江青的笔名考
林彪与谄谀——为「九一三」四十周年而作
春秋大义与「客观中性」——从《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谈如何写史
文革题材创作随感——兼谈田建模长篇小说《史迹》
政治符号与被符号————大寨、陈永贵、邢燕子、宋要武
谣言是怎样炼成的——关于宋彬彬杀人
从官方到民间——王年一的道路与意义
第二辑 思想评论
「义」中的正邪
卖菜大叔与标语口号——哈维尔的发现
自由主义的苏醒──评《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起承转合」话当年──《记忆中的反右运动》读后
生驻异灭:弄潮儿的四季歌——被遗忘的牟其中
艺术是怎样变成垃圾的?——再读《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
艺术的姿态——「屈膝」、「俯仰」与「站立」
关于于丹「心得」的心得——兼论《百家讲坛》及媒介体制
记忆的理由——《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读书札记
「思痛者」与「思痛文学」——当代文化的另类记忆
「将麦克风交给人民」——口述中的心理学
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锄——纪念王年一先生
纵无健笔书青史,不敢心声付蛀尘——悼向宏
春色谁为主,南北东西路——北京四中杂忆
我书架上的神明
北大三事
我的回扣
学术反腐路漫漫——我的「打黑」
敬称、谀称与「贿赂」
「哥们儿」的异化——女性话语中的男权
关于套话
滑熘熘的委婉——「光荣」「帽子」「因公死亡」
从「这年头」到「鬼世道」——海崃两岸的禁忌语
同志ABC
「革命」的用法
改良与革命——评《梁启超传》
跋
自序
这本书是一个货郎担,前面的担子装的是文革,后面的担子装的是评论。前者的写作在近十年间,最早写的是毛泽东的新人;最近写的是江青的笔名。后者的写作时间跨度更长,读哈维尔的感想写于上世纪末,《评梁启超传》则是前两个月刚完成的。评论之中,还夹杂了几篇述往忆旧的小文。活了一大把年纪,总有些值得说说的人和事。王年一的赍志而殁,刘向宏的抱恨长逝,北京四中的经历,北京大学的见闻,老乡给我的回扣,学界的「猪窝化」……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对于大陆的把关人来说,统统是劣品私货。
私货见不得天日,在此岸无法问世。劣品不合规格,把关人要删削斧正。刀斧手来自各类官媒,而号称最敢言的《南方週末》则君子动嘴不动手。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南周找人为《梁启超传》写书评,知我在写,大悦,来电索后告余:「大文确实是一篇佳作,神完气足。只是,大文的尺度太宽了,我们这里发表起来有困难,特别是十七加一大前后。我建议,您把与现实联系的一些话,都拿掉,然后我们再试试。如果此稿直接拿给领导去审,肯定被直接枪毙,那就无可挽回了。」
如此用心,可谓良苦。而「十七加一大」的自撰新词更让人感到形势之肃杀。莞尔感慨之余,挥泪自删,从五千字删到二千七,原标题《改良与革命》改为《多变善变梁启超》。自以为如此痛下杀手,总可以通过。没想到,主编先生在一番小小的踌躇之后,还是把它毙了。理由是「影射现实」。证据是文中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一百年之后我仍受梁启超的文章感动,难道不是因为,尽管时光荏苒,百年浮沉,我所感受的痛苦仍是梁启超的痛苦,我所不得不做的唿喊仍是梁启超的唿喊?我自以为最锋利的笔刀,自以为最真诚的反抗,哪一样不是前人的重复?」
为什么主编先生从中看到了「影射」,是因为,他从梁启超时代的皇权想到了当今的「党天下」,想到了结束专制,落实宪政,实施民主的艰难。他知道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存逆亡,但是,为了安全地渡过十八大前后这一晦暗不明的敏感期,还是把此文枪毙了为好。他的选择有相当的合理性,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在他的位置上都可能这样做。后极权时代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犬儒的普遍化。阿伦特说,即使是超级极权也无法夺去人们的思想,因此,思想是反抗专制的最后的武器。(大意)阿伦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犬儒的方法——判断一个人是否犬儒,以及犬儒的程度如何,只消看看他对专制的态度。我们不妨以莫言为例。
前不久,莫言有一个着名的「答记者问」——
南周记者: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哥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昂道挺胸,从贵族中挺身而过。哥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哥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没有任何风险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他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万人空巷,那么多人看,你能说,路边的观众全都是卑劣,没有骨气吗?你往女皇的马车上扔两个臭鸡蛋,就能代表勇敢、有骨气吗?所以当挑战、蔑视、辱侮权贵没有风险而且会赢得喝彩的时候,这样做其实是说明不了什么的。而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是正常的。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老百姓的人,我看到那些模仿贝多芬的行为,就感到可笑。(2012-10-18)
莫言这番言论的核心思想是「服从专制」,其论证方法是混淆是非,偷换概念。众所周知,贝多芬是反封建反专制的音乐家,他在权贵面前昂首挺胸,不仅仅是由于个性高傲,还源于其骨子里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莫言只看到了贝多芬这样做「没有任何风险」,而没有看到这种思想性格让贝多芬付出的沉重代价——贝多芬五十七岁时在贫病之中死去。生无体制给予的富贵,死无来自国家的哀荣。
被莫言视为有着真正勇气的哥德终生寄身于体制,从走出校门到八十二岁辞世,他大部分时间都是魏玛公国的官员,从枢密公使的参赞到枢密顾问,从公国持政到文艺大臣。尽管哥德有人本思想,有文学成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为权贵服务。事实上,他本人也是权贵之一。看到国王贵族,这位帝国议员的儿子自然会毕恭毕敬。其恭敬的,除了莫言所说的礼仪,恐怕更多的是权势,是体制,是社会等级。
权势喜欢才子,更喜欢顺民,哥德兼顾这两种身分,自然更受恩宠。大公两次送他带花园的房子,后一幢房产在他死后成了国家博物馆。哥德的低眉顺眼换取了丰厚的回报:生有体制赐予的名利富贵,死有隆重的葬礼和官史的芳名。
莫言把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等同于向女王的马车上扔鸡蛋,不但污蔑了贝多芬,而且污损了所有反抗专制的前辈后生。谁都知道,反抗专制与暴民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莫言把它们混为一谈,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一个莫氏的理念:「反抗专制未必高尚,臣服专制未必可耻。」以此来为他手抄《讲话》寻找台阶。
莫言说:「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这种说法忘记了一个基本前提,国王代表的是什么国家?仪仗队代表的是什么政体?英国人在争看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的同时,可以对他们品头论足。而曾几何时,中国人只要议论一下江青、林彪、毛泽东就犯了「恶攻」罪而生命不保。这两个政体哪个值得尊重?
不用说,代表了民主的东西会赢得人民的尊重;而专制极权的象征物则无法令人起敬,所以,李白痛恨「摧眉折腰事权贵」,傅山拒绝清廷的三邀四请,干隆南巡到了金陵,吴敬梓「企脚高卧向栩床」;而章太炎则把袁世凯发的勋章,当成了扇堕儿。
身为作协副主席,享受着局级待遇的莫言,努力要把自己混同于「普遍老百姓」,无非是想用这个招牌掩饰自己对专制的态度——你看,老百姓都尊重世俗礼仪——向专制鞠躬,我为专制服务,为文网歌唱,不是很正常吗?他忘了,自古以来,反抗专制的造反者都是「普遍老百姓」。
如果说,莫言是装煳涂,那么,龙应台则是真煳涂。记者问她:「在西方媒体看来,政治标准应是授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你看来是否应该如此?」
她回答:「我觉得挺烦的,我们到底有没有单纯的能力——就用文学来看文学?」
或许,龙应台看到南周主编的「影射说」会多少明白一点,能否「用文学来看文学」不在能力,而在条件——当今的大陆,跟当年的台湾一样,凡是与意识形态沾边的,无论是文艺还是社科,都离不开政治。当年深受台湾一党专制之苦的龙应台,一旦当上文化局长,就去力挺为一党专制说话的莫言。你说她是不是煳涂?
专制时代,说话着文离不开政治,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懂。所以,嵇康跑到树下,光着膀子打铁。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刘伶携酒登车,一边喝酒,一边吩咐家人:「死便埋我!」
我小的时候,奶奶就说我眼大心肥。人生短暂,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大不易。而我却像八爪鱼似地什么都抓,又是电影研究,又是文革史、又是社会语言学、又是思想评论,又要述旧怀人,稍微有点空,还要写剧本、小说。这个货郎担虽说是只有文革和评论这两捆草,但也足以累垮贪吃的小毛驴。眼大心肥跟眼高手低是亲兄弟,选文入集又敝帚自珍,免不了心慈手软。你说,挑着这个货郎担,能不惴惴乎?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错乱狂飙的毛时代》的书,说实话,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对那个时期抱有一种模糊的、基于二手信息形成的印象,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撕裂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面貌展现在我面前。它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梳理清晰的脉络和事件,而是更像一股洪流,裹挟着各种碎片化的记忆、个人化的体验,以及无法言说的情感,一股脑地扑过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体精神状态的描绘所震撼,那种在集体主义的巨大漩涡中,个人意识的挣扎、迷失与偶尔的觉醒,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让你跟随那些人物的脚步,一同经历他们的困惑、恐惧、狂热,以及在冰冷现实面前的无助。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例如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捕捉,对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甚至是对细微表情的刻画,都极具画面感,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年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辛的精神跋涉,但这种跋涉是值得的,因为它让你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一种更私人化、更难以磨灭的印记。
评分《错乱狂飙的毛时代》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情感的重塑之旅。我以前总觉得历史是教科书上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和事件,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无数鲜活生命的脉搏。它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历史理论,也没有试图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我被书中人物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奈、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看似无望的境遇中,依然努力维系着人性中的一点点温暖和尊严所打动。读到那些关于家庭关系因为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裂痕,关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甚至是关于爱情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形,都让我感触良多。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关于选择,关于信念,关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表现。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错乱狂飙的毛时代》真是让我颠覆了对那个时代的许多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那段历史了解得还算深入,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许多想法都太片面了。书里对那个年代的描述,不是那种单一的、非黑即白的叙述,而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那个特殊环境下,个体所经历的巨大精神冲击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深入挖掘了许多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地应对政治压力,如何维系人际关系,以及在这种集体狂热中,个体情感的压抑与爆发。读到那些关于家庭、友谊,甚至是爱情如何在那个年代被扭曲或被重新定义的篇章时,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同时又为那些在艰难岁月中依然努力生活、寻找慰藉的人们感到敬佩。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迫使你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宏大叙事之下,无数个体命运的真实轨迹。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时代,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错乱狂飙的毛时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所有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那段岁月已经有了足够清晰的认识,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锐利的刀,狠狠地剖开了我脑海中那些固化的图景。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状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裹挟、被改变,甚至是被摧毁的人物所深深打动。他们所经历的挣扎、迷失、以及在极端的环境中所爆发出的复杂情感,都让我感到一种切肤的疼痛。书中的描绘,充满了细节,充满了对人物内心细微之处的捕捉,让那个遥远的时代,变得异常鲜活和真实。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阅读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够让你产生强烈共鸣,并引发深刻反思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以及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复杂展现。
评分刚看完《错乱狂飙的毛时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了解,主要来自于一些官方的叙述,总觉得那是一个被简单标签化的时期。但这本书,彻底打碎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不是在讲政治运动,也不是在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们真实的感受和困惑。书中对那个时期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集体的狂热与个体的迷茫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被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人物所吸引,他们如何在信仰与现实之间摇摆,如何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人们在特定年代的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是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都让我觉得异常真实。这不像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沉重的、令人心碎的时代悲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种充满矛盾、挣扎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