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

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
  • 历史影像
  • 百年中国
  • 历史文化
  • 社会变迁
  • 民国
  • 新中国
  • 影像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11年到到2011年,中国走过了整整一百年。
  这曲折而激盪的,中国社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本书用三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影像,从衣食住行直观而生动地展现了一百年来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变化,用生活的细节印证时代的沧桑巨变,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追溯那丰富多彩又扑朔迷离的变革历程。

1911-2011:百年变迁中的他者目光与影像叙事 一册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视觉文化、历史记忆与现代性构建的深度研究。 本书以全球化的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于1911年至2011年间,在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剧变与重塑的百年历程中,外部世界(包括西方、东亚邻国及其他非核心区域)是如何通过摄影、电影、新闻报道、旅行记录等媒介,观察、理解并构建“中国”形象的。它并非直接叙述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具体事件,而是深入剖析这些影像资料如何成为一种“他者之眼”的观看机制,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政治、文化交流、意识形态对抗以及社会认知模式的复杂互动。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影像如何作为一种权力与知识的载体”,探讨了外部观察者在记录中国时的选择、裁剪、编码与再现策略。 --- 第一部分:现代性初探与早期观察(1911-1937)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民国初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卷入现代世界体系。这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早期记者和探险家成为了主要的影像记录者。 (一)“奇观”与“失序”的初映: 视觉语言的早期定型: 考察早期探险摄影(如探险队、考古队)如何将中国描绘为一个充满神秘、古老遗迹、未被完全现代化的“他者景观”。重点分析了对服饰、风俗、城市边缘化人群的猎奇式记录,这些影像往往服务于西方读者的异域想象。 城市化进程的侧面记录: 通过早期新闻图片和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明信片,分析外部视角对中国现代性萌芽的捕捉与解读。这些影像往往将中国现代化视为一种西化的移植过程,凸显了“成功”与“落后”的二元对立。 传教机构的影像档案: 详细梳理了不同基督教差会留下的摄影和活动影片,揭示了它们如何将影像作为布道和慈善动员的工具,侧重于展示“未开化”状态下的救助需求,以及对中国传统道德秩序的批判性重塑。 (二)东亚邻国的镜像效应: 本部分特别引入了日本早期影像资料。考察日本如何利用其地理和文化接近性,构建出与西方视角既相似又有所区别的“中国形象”。重点分析了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新闻界对中国政治军事力量的评估与宣传记录,这些记录往往带着强烈的帝国主义扩张意图。 --- 第二部分:战争、冲突与意识形态的交织(1937-1949) 抗日战争和随后的国共内战时期,外部观察的视角变得高度政治化和情绪化。影像不再仅仅是中立的记录,而成为影响国际舆论和援助流向的关键工具。 (一)战时新闻摄影的纪实与宣传: “同情”的视觉构建: 分析美国和英国记者如何拍摄中国的战时苦难(如南京大屠杀后的景象、空袭后的城市废墟),这些影像在西方世界激发了巨大的同情,但也同时强化了“无助的受害者”形象。本书细致辨析了这些影像中对受害者主体性的处理方式。 “友邦”叙事的构建: 考察盟军摄影师和随军记者如何聚焦于国民政府的抵抗力量、美援物资的运输,以及少数精英阶层的“西化”生活,以满足盟国宣传机器对一个“值得支持的伙伴”的期待。 (二)知识分子群体的跨国流亡与记录: 收录了部分流亡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异国他乡创作的关于故土的文字记录和速写,这些文本与同期外部拍摄的硬性新闻照片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揭示了“在场”与“缺席”观看视角下的巨大差异。 --- 第三部分:封闭与重塑(1949-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观察视角经历了断裂与重构。西方世界在冷战格局下,对中国大陆的影像记录几乎中断,转而依赖于有限的边境观察、流亡社区的口述史以及台湾、香港的视觉文化。 (一)“铁幕”后的想象与侧面渗透: 流亡社群的影像叙事: 研究了战后移居至香港、台湾,以及欧美各地的中国社群保留下来的家庭照片、民间刊物,分析这些“内部流亡者”如何构建一个怀旧的、被中断的“中国记忆”,并将其投射到外部世界。 台湾的视觉文化输出: 考察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台湾当局如何通过电影、画报等媒介,向海外宣传其“反共前哨”的形象,以及其对大陆“失落家园”的想象性重构。 间接观察的碎片化: 探讨了通过边境贸易、难民潮、特定外交事件等极少数窗口,西方情报机构和媒体对“新中国”进行碎片化、推测性报道的模式,这些报道往往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滤镜。 (二)人类学田野与冷战时期的“异域研究”: 分析了冷战高峰期,西方人类学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对华人社区的研究中,如何将这些社区作为观察中国大陆文化变迁的替代样本,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化石”式的文化标签。 --- 第四部分:开放、接触与全球媒体重返(1977-2011)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重新大规模向全球摄影师、记者和电影制作人敞开大门。外部视角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涌入,引发了对既有“中国形象”的剧烈冲击和再编码。 (一)“文革后遗症”与“现代化奇迹”的并置: 视觉冲击与新的刻板印象: 考察1980年代初期西方媒体集中捕捉的“文革的伤痕”与“改革的活力”的并置现象。分析了摄影师如何利用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如破败的工厂与崭新的广告牌)来营造戏剧性叙事。 经济腾飞的景观捕捉: 研究了全球财经媒体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报道,重点分析了对深圳、上海等地的快速建设、工厂流水线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聚焦,探讨了这些影像如何服务于全球资本的“中国投资叙事”。 (二)文化“软实力”与当代艺术的介入: 全球艺术展中的中国面孔: 梳理了当代中国艺术家(如艾未未、蔡国强等)的作品在国际上被展示和解读的过程,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利用西方艺术体系的同时,反过来解构外部世界对中国身份的预设。 灾难报道与人道主义关切的复杂性: 关注21世纪初几次重大自然灾害(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际媒体的即时报道策略,分析了全球镜头下“中国民众”的集体反应与个体命运的呈现方式。 (三)技术变迁与“在场”的消弭: 探讨了数字媒体、互联网的兴起如何改变了外部观察的模式,从传统的“远距离拍摄”转向了更碎片化、更受中国内部媒介环境影响的“同步观察”,并分析了这种技术转向对传统观察者权威性的挑战。 --- 结论:他者之眼的自我修正与持续的观看困境 本书最后总结了百年间“他者目光”的变迁轨迹:从最初的猎奇与救赎,到战时的意识形态化,再到后期的“奇迹制造”与“风险评估”。它揭示了尽管视角不断变化,但“观看”本身仍然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结构、文化预设和媒介技术条件的深刻制约。理解这套外部影像系统,是理解当代中国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被认知与定位的关键路径。本书通过细致的视觉文本分析,邀请读者超越简单的好坏评判,深入探究影像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历史建构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丰富的历史信息量和视觉冲击力。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中国过去百年的珍贵瞬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影像记录感到震撼。我看到了民国时期简陋的教室,以及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到航天事业的腾飞,每一个成就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国家的发展,更展现了民族的崛起和进步。书中的人物肖像也极具表现力,他们有的意气风发,有的饱经沧桑,但都在照片中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从贫弱走向富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评分

《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我带回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社会运动和变革的影像深深吸引,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子,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游行示威,抑或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思潮涌动,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激情与追求。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传递了时代的精神。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身影,他们的参与、他们的选择,共同塑造了中国的现在。书中对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也十分动人,那些温馨的瞬间,那些亲情的羁绊,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在变迁中不变的情感内核。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印记,而我们今天的生活,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小的、却又意义非凡的瞬间堆叠而成。

评分

读完《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选材极其精妙,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浓缩在一张张极具冲击力的影像之中。我尤其被那些描绘城市生活的照片所吸引,从石库门里的弄堂烟火,到工业区里的机器轰鸣,再到改革开放后高楼林起的都市景观,每一个场景都诉说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城市的变迁不仅仅是建筑的变化,更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改变。我看到了妇女地位的提升,教育的普及,以及科技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书中的一些黑白老照片,虽然没有色彩,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朴实与坚韧。而彩色照片的出现,则为我们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充满了活力和希望。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图册,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有机会去对比、去感悟、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辛勤付出和不懈奋斗的结果。

评分

《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独特而震撼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过去的时空。它并非以叙事为主,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影像,直接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乡村社会的描绘,从传统的农耕景象,到农村改革后的变化,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让我看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农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生活状态的点滴演变。那些农村的田野、村庄、劳作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故事,有辛劳,有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期盼。此外,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也让我倍感亲切,无论是春节的庙会,还是戏曲的表演,亦或是节日庆典的场面,都唤醒了我心中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它让我意识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依然需要珍视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影像力量是巨大的,它超越了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及观者的内心,引发深刻的共鸣。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百年中国社会影像(1911-2011)》时,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复杂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的那些老照片,一张张凝固的时光,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还能听到彼时的喧嚣,感受到当时的温度。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再到改革开放的蓬勃,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惊叹于摄影师们如何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用镜头捕捉下如此真实而生动的瞬间。那些普通人的笑脸、劳作的身影、家庭的温馨,甚至是社会变革中的阵痛,都在照片中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我试图去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去感受照片中人物的情绪,去思考这些影像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生活串联而成。它引导我从微观的视角去审视宏大的历史进程,从个体命运的变迁中折射出时代的洪流。每一张照片都像一个引子,激发我无尽的想象和思考,让我对中国近代以来走过的路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